京东图书 正版认证 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 中医针灸书籍 针灸人生师承记杨真海传讲刘力红整理中国中医药出

京东图书 正版认证 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 中医针灸书籍 针灸人生师承记杨真海传讲刘力红整理中国中医药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真海刘力红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曙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医药
ISBN:9787513236140
商品编码:11944971778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编辑

     《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是刘力红博士(《思考中医》作者)整理其针灸老师杨真海传讲“黄帝内针”的*著作,被誉为“思考中医人生 针灸使用手册”合一版。本书既有“形而上”的中医文化思考、中医人生情怀,又有“形而下”的针灸学用基础、针灸操作手册。

    “黄帝内针”是不折不扣的六经辨证,每一针、甚至是每一个心念都不能离开六经,都不能离开三二一的基本纲领和技术路线:三就是“三才”,二就是“阴阳”,一就是“阿是”。

内容       黄帝内针(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作者简介

杨真海,黄帝内针传人,本书传讲者。
 刘力红,《思考中医》作者,黄帝内针传承弟子,本书整理者。 

目 录

序 和平的使者  刘力红

第1章 传承概述

一、针贵明理

二、黄帝内针的传承

第二章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一、三才

二、一阴一阳之谓道

第三章 内针规范

一、识证(症)

二、总则

三、三焦同气

四、经络同气

结夏

编辑后记 中医学堂:一灯燃百千灯

前 言

 和平的使者

                                                                                             刘力红

    怀着喜悦与欣慰,总算于端午前同步完成了《黄帝内针》传讲的文字整理。我很庆幸蒙师父的信任,能够恩准我这样一位入门不久的弟子来做这件在我看来一生都难以值遇的大事;更满怀感恩于此前世出世间诸师的培育,使我能不辱于这部稀有著述的文字整理!当然,于我三十余年有药无针的医学历程中,竟能于年将六旬之际逢此甚深针道,更是不能忘怀于我的诸位接引菩萨!可以想像,此刻的内心,已经很难用我擅长的文字来表达了,但我依然希望此意能够流淌于每一个字里行间。

    在动笔作文字整理之初,本是想将自己学习内针的过程写一篇有趣的文字,以“我也学针了”为题作序,及至整理完毕,觉得当初的想法未免太过轻漫了。就《黄帝内针》而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师父已言尽其所能言。历代先师、师祖作何观之?当世或后代方家、读者从中获益几何?仁家智者以何见之?此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皆是由不得师父了。而作为一名弟子,欲于此中更添色彩,亦感无能为力。故而唯有于整理中仍存余意者,略作几处说明:

    其一,真海师父所承法脉,流传久远,属道家一系,代代皆为单传。自余习针以来,深感恩师欲广传此针以济大众,宏深之愿,切切之心,不时流露。然广传之路径唯文字一途,《易·系辞上》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初者,师亦担心此途难尽其意,意若不尽,学人便难于此途明其操作,得其传承。所幸文字出来,大抵能如师意。如此则学人、读者倘若有心,能依书中法理、规范,尤能发大慈恻忍及普救含灵之愿,于此途中虽不尽得,亦能获其大概。斯盖师之本意也。

    其二,针道单传,便可不究其名,然若广传,则方家必责其名之由来。师听其名于父,父听其名于师,家禹老人以上更无从考之。余虽于文中尽其所能,述其何以名黃帝?何以言内针?然依考据,究有遗憾也。黄帝内针之名,余初闻之仍疑有托大之嫌,浸之略久,乃觉名实无异。故祈学人、读者及海内外方家能于书中寻其实要,或可实至名归!

    其三,《素问·刺法论》有言:“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虽然针道刺法不能说“非治疾也”,毕竟我们用针的主要目的还是治疾!但是却不可因此而忘记了它还有“全神养真之旨”。针道何以全神?何以养真?《黄帝内针》似乎为我们提供了足资参考的路径。内针的法要乃用中,借用孔子的说法,可谓:执其两端,用中于刺,其斯以为内针乎?全神也好,养真也罢,皆是不离于中。学人、读者苟能于中上体其法理、和用其规范,更能于中上全其神、养其真,则于内针之道思过半矣。其四,在我的眼里,黄帝内针既至简至深,亦至秘,师将此至简至深至秘之法公之于众,本愿乃为天下更多的人知医,天下更广的众少病。若能于此有所体察,并循此深入,必能与本愿相合,与传承相应,假以时日,针道当能渐趋佳境。若其不然,但挟技敛财,不恤疾苦,自当堕入含灵巨贼。其五,在《黄帝内针》文字的整理过程中,总觉《内针》之名过于,若欲实现师之上述本愿,还当有一个更普适的名作为接引。正应了心想事成这句名语,一日,“和平的使者”突然涌现心头,是了,就是它了!内针之法要虽在于中,然其作用则在和平(或曰平和)。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言:平人者,不病也。”亦如《伤寒论》第58条云:“阴阳自和者必自愈。”针道有全神养真之旨,此针即彼真,彼真亦此针。师之本愿盖为大善。而中国文化追求美的路线载于《易·坤卦》之文言,其曰:“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中作用于内,则为自愈,则为不病;此用及于外,亦未尝不能于世界之和平有所贡献。

      是为序。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1章 传承概述 

一.针贵明理

1、

   回顾《灵枢》的“九针十二原”,这里面谈到针刺的两个特点:一个是“易用难忘”;一个是“犹拨剌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前一个特点讲的是针道的简单性,必须容易操作、容易把握,并且一学就会,很难忘记。如果针道复杂了,变成难用易忘的东西,那么就很难成为常用的方法,不常用,自然就难以经久不衰。第二个特点讲的是针的效用,用针来疗疾治病,就像拨剌、雪污、解结、决闭那样快捷,那么干脆利落,用的话来说,就是那么爽!

如果针道具备了这两个特点,谁会不想学?!谁会不想用?!人人都想学,人人都想用,自然就能“传于后世……终而不灭,久而不绝”了。

因此,用上面的特点来对照的现实,我们就会发现,针道之所以衰微,之所以沦落为不常用的方法,其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它缺失了这两个特征。针已经不再是易用难忘的治法,而施之以病患,亦不再有拨刺、雪污、解结、决闭一样的效果,人们自然就远离它了。所以,我们要想重拾针道往日的隆盛,还是得从找回针道的这两个特征出发,除此别无它途!

2、方针何处起

  我常常听刘力红提到扶阳学派祖师郑钦安的一句话,大意是:执药不如执方;执方不如;不如明理。若真能明理,信手拈来一二味,皆是妙法良方。闻言知音,就知道这是过来人的话,这话也一样适合于针剌。用针同样要打好这四张牌,不过是将其末尾的药换成针而已。

   在方药里,不同的方由不同的药配伍而成,以对治不同的病症。在针道里,不同的方并非由不同的针构成,而仅仅是由同一的针扎在人体不同的部位便组成了不同的方,以达不同的治疗目的。有些时候,甚至部位相同,只是扎针的时间改变了,也能成为不同的方,进而治疗不同的病症。

  在人体,不同的空间部位有不同的经络分布,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经络运行,所以,在针道里面,构成方的要素并非不同的针,而是不同的时空!时空不同为什么方针就变了呢?因为时空不同,天地就不同,天地不同,阴阳自然不同,方针当然就有差异了。所以,谈针必须统统回归阴阳,回归阴阳才有道,回归阴阳才可能易用难忘,回归阴阳才有可能使针剌驱疾的作用犹如拨剌、雪污、解结、决闭一样。

  时逢因缘聚合,我们将在这里比较深广地传讲《黄帝内针》的理法方针,传讲的路径不离阴阳,大家学习的路径同样不离于此,这一点必须时刻牢记!

   《黄帝内针》就其单纯的技法而言,已简至不能再简,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就能基本掌握;而其效又甚宏,可以用立竿见影来描述。是完全符合上述两个特征的针法!当然,至简之法必寓至深之理!这个至深意味着它的含藏性和承载性,含藏,承载!所以,一旦透过针法弄明了这个理,则不唯针道在里面,人事亦在其中矣。

二、黄帝内针的传承

1、我是如何学针的

  现在传讲的这个针法叫黄帝内针,也许咋听黄帝内针这个名字会认为起得太大,但,它是名符其实的。黄帝内针的传承十分深远,它不是凭空起来的一个针法,更不是我们创造的一个针法,而是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当然,代代相传里面也蕴含着与时俱进,也蕴含着丰富发展。我是从父杨运清先生那里接过了这个传承,而父却从师爷胡家禹手中接过法脉。胡家禹师爷我还自小见过,而家禹师爷以上有名可考的十多位,则只有在法卷中见到其名了。

为什么这个历经十代以上传承的针法叫做黄帝内针?胡家禹师爷曾经向他的师爷打探过此事,是因为这套针法源自《黄帝内经》而又独成章法,与后世《针灸大成》为代表的针灸之法迥然有异,所以师祖命名为黄帝内针而代代单传,直到传到我父手中,黄帝内针体系和名字才由秘到显,不再单传。

   我的家乡位于湖北宜昌五峰县仁和坪乡,世代务农。有,乡里来了一位老人,并在这里住了下来,老人的名字就叫胡家禹。老人孑然一身,加之年岁渐大,生活的诸多不便可想而知。父对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时地煦寒问暖,周济日用。时间久了,家禹老人也不免对父另眼相看。也是时候到了,某日里老人突然对父说:你这般如儿女一样待我,我也没什么可以报答,只有一身本事,不知你是否愿学?父爽快地答道:愿学!接下来便是一段师徒密授的传承往事。

  家禹老人传授的这个法脉属于道家,法脉的内容很丰富,有祝由、有用针、有用药。父之前,代代皆为单传密授。家禹老人也就是我的师爷于一九六六年故去,享年八十。师爷故去后,父便独担法脉,苦苦支撑。那个岁月,这些东西都被当作封建糟粕,没人敢学,也没人有兴趣学。因为挣不得工分,当不得饭吃。我因为运气好,1976年赶上zui后一班工农兵车,上了成都地质学院,学习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

  大学毕业后,分配至核工业部东北地勘局二四七大队工作。在地质江湖里经风历雨了近二十载后,不由生起倦意。此时看到日渐衰老的父眼里饱含的无奈与期待,一种说不出的自责顿时塞满了整个心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这句话的理解,通常都只限于儿女的层面,认为没有生个一儿半女,延续宗嗣,是为不孝。当然,子嗣为后,固无非议。而对于一个法脉、一门学问,如果没有传承,不也是无后吗?!至少在我眼里,这应该是更严重的无后。想到这一幕,不禁冷汗湿襟!该如何去亡羊补牢呢?我选择了跟我的地质多少有点儿瓜葛的针法(因为两者都与金属有关)切入。在已过不惑之年后,接续祖脉的新的人生就这样正式地开始了。虽然,针法以外的其它东西此时已经无法顾及,但,毕竟在醒悟之后我为此尽了全力。

  好事总是多磨,正当我全身心投入针道,需要父更多地关照和引领时,老人却在过完八十岁生日后(2000年)弃我而去。离开了法脉的直接哺育,逼使我从上至《内经》下至百家针典中寻求滋养,如今回想起来,亦是一段充满艰辛和喜悦的往事。

2、对传承的思考

  《黄帝内针》能够走到,并有机会以这样的形式在这里传讲,经历了从父手中接过法脉,经历了后来的“独自”打拼,算来已近二十个年头。流光岁月虽如白马过隙,但个中的甘苦仍是历历在目。一个法脉、一门学问、甚或是一门普通技艺,如何接手?如何传递?如何找到承接?遇到困难怎样解决?这里面都有鲜活而切身的感受。

   我们传讲的黄帝内针,它依据的是哪部经典呢?当然是《黃帝内经》!尤其是《内经》的《素问》部分。自古都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言书!这话说得对不对,我不敢妄下结论,但至少是有道理的。那么,黄帝内针的传承,有没有这样的一句话呢?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大家,有!这句话就在《素问》的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里:“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如果要再加上一句作补充,这句还在这篇里,就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可以说,这是全部黄帝内针的要中之要,典中之典。也可以说,是全部黄帝内针的口诀。道家有句名言,叫做“得诀归来方看书”!未得诀不是不可以看书,而是看书的意义和作用不大,得了诀就不一样了。为什么不一样?大家可以慢慢感受!

  以上我们传讲了黄帝内针的口诀,也可以说,大家就已经得到了这个囗诀!这个口诀其实并不限于黄帝内针,它也是整个《内经》的口诀,是整个中医的口诀。希望大家用这个口诀去学习中医,去干好中医,更用这个口诀指导下的黄帝内针去“上以疗君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身。”

  为什么自古学问都讲究传承?英雄要问出处呢?因为有传承跟没传承完全是两回事,至少在力量上是两回事。刘力红跟我学针没几天,就来跟我谈感受,他说:师父啊,真是奇怪,过去我也不是完全没有用针,针灸的一些口诀至今仍然记得很牢,比如“面口合谷收”。可是牙疼的病人扎了合谷仍然叫痛,这之后慢慢就放弃了。可是自从在这儿学了黄帝内针,牙疼的病人还扎合谷(当然是按照口诀原则来取合谷),怎么针一进去,疼痛就不见了呢?针没有变,合谷穴也没有变,可是效果变了。这就是有传承和没传承的区别!

   在我对黄帝内针已经能够比较成熟的把握,自我感觉这个法脉的传承已经完全到了自己身上,临床用起来可谓是得心应手、立竿见影,手到症除。这个时候我开始思考传承的问题。是像祖辈那样,找到一个秘密的传承人单传下去呢?还是另作打算?如果是单传,我有现成的条件,我们生的是儿子,符合传男不传女的要求。但是,看到针灸的现状,看到针灸所持有的疗效,看到太多的中医人竟然不会针灸,看到小小的病患被折腾到不治,我的内心强烈的冲动着,我想将这本属于中华大地的神针广传,让它走进千家万户,让它造福于人民。使小病顿除不成中病,中病不成大病,为国家的医保分忧。每每想到于此,就有股股暖流温润心胸,让我充满力量。而当冷静下来,想到“漫泄天宝”四个大字,想到有人持此针法,不去治病救人,反去图财吊病,这个时候,冷汗就串串地往下流。究竟怎么办呢?就在这样的左右为难中犹豫傍惶了好长一段时间,zui终广传的心还是占了上风。

  借此传讲的机会,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一段往事,说实在也很难说准确到底是什么让我下的这个决心。只是觉得学术应是天下的公器,不管哪一门、哪一家,但凡能成些气候,都离不了经典。如果离了经典而成一家,那么这一家注定也不长远。经典就像母,生出各家各派,母已顺应时代公诸天下,儿孙们还有什么犹豫呢?!想到这些以后,各种各样的顾虑就慢慢释怀了。

  正如杨海鹰先生说的,我就像一个穿越时空的管道,黄帝内针通过这个管道流传给大家,至于大家能否真实的得到,能够得到多少?实在要看大家与传承的相应程度,也就是说,要看大家诚不诚,要看各位能不能择善而固执之。

 

 

第二章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黄帝内针的法理离不开阴阳,在在处处都是阴阳的体现。因此,这一章的重点将围绕如何帮助理解阴阳的问题来展开。当然,我这里并非想要讲一部完整的教科书,因为有关中医的这些东西,从理论到临床都多的是,针灸的也不例外。而黄帝内针从整体而言,其法理源自《内经》,与后世诸说也都不相违背。只是它干净利落,又如莲之污泥不染,却是难得一见的东西。所以,本着黄帝内针的特质,我可能只讲一些相对特别之处,而不打算作中医的知识性普及。

 

我要明确地告诉大家,黄帝内针就是不折不扣的六经辨证,而且也许是更为彻底的六经辨证!因为每一针、甚至是每一个心念都不能离开六经,都不能离开三而二之的原则。三就是三才,二就是阴阳,当然慢慢我们还会谈到一。三二一是黄帝内针的基本纲领,也是她的技术路线,在以下的传讲中,我会反反复复地谈,大家则要反反复复的琢磨。

   在针道里面,尤其在黄帝内针里面,我们经常会用到“立竿见影”这个成语,竿立在阳光下,竿影会出现。那么,针刺也一样,针扎进去了,针刺的效果也要出现!为什么呢?为什么这么神奇?因为君火本来就神奇!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因此,考量针刺的疗效,能不能立竿见影?能不能犹拔剌也,犹雪污也,犹决闭也,犹解结也。实在是要看看能否发挥君火的作用?能否实现守神?!

 

  在黄帝内针的实践过程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前些年,我每年都会花相当的时间在藏区做义诊。一次到青海的贵德县义诊,出现了不少看似不可思议的奇迹。好几个失明失聪多年的患者,针扎进去,竟然马上就能看到、听到,一些疼痛的患者更是针到痛除。当地的一位领导,母是西医,当他回家将眼目睹的状况说与母后,母对此表示强烈的怀疑,但对这些熟悉的案例及摆着的事实又无法否定。思来想去,认定必是针中做了什么手脚。于是吩咐儿子每天偷偷地拿走几根针,连续好些天,也沒有发现针里有什么破绽,zui后不得不五体投地,并老实坦白了上述过程。

  实在地说,黄帝内针不能百病,它也会碰到很多疑难,甚至碰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类似上述的神奇,类似上述不可思议的案例,却是数不胜数,几乎每都在发生。从这些现象,我们既看到了经典所言真实不虚,亦能据此判断,针道何以在当年是首xuan的治法。

 

  如上所述,同气相求,要在有求必应!这是黄帝内针取穴定位的不二原则。取穴能否效如桴鼓?能否立竿见影?全在同气相求上!在黄帝内针体系,同气相求又叫求同气。同气求准了,自然是有求必应。同气求不准,往往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所以,就整个黄帝内针而言,在法理上,我们明了同气相求是为了有应;在技法上,求同气就要精益求精。所谓求同气,就是求病证的同气,病证在哪里?在三才的哪一部?谛属于哪一经?这个能够确定后,那么治也就确定了。治就是取同气,病证在哪一部,治所取的穴就在哪一部,病证在哪一经,治所取的穴就在哪一经。因此,辨证实际上是明气,施治实际上是求同,若我们能将这各各不一的“同气”融汇贯通,进而处处在在都能找到同气,信手拈来,便就有求必应了。

 

 

二、一阴一阳之谓道

 回顾中医的历史,汉以后才有流派形成,但是,流传得zui广的,还是非伤寒莫属。为什么呢?我想根本的原因是,六经辨证在天然上它就靠近阴阳。本来针道其实也有这个优势的,因为穴位都立在经络上,经络都立在阴阳上。可是走着走着,就走到了穴位的主治功用上,忘记了经,忘记了阴阳。我想这亦是针道所以衰微的内在原由。

   黄帝内针与现今流行的诸多针法相较,在技法上它不行针,不追求针感,甚至完全不讲迎随捻转补泻,这恐怕是一个重大的、也是易于引起争议的差异。然而,只要取穴得当,入针便有桴鼓之效。这便是因为位的不同已经有了阴阳的不同,已经具备了变化的条件。

  参明了阴阳,一个位上的改变就连带着阴阳的改变,而一旦牵涉到阴阳,它就不孤立了。它是天地之道,是万物纲纪,足可以触一发动万机。为什么有时候一根针扎对了,它会效显神奇,它会出乎意料?一根针有那么大的作用吗?不!一根针很普通,但,一根针若触及了阴阳,它就连带出天地、万物、变化、生杀,就连带着的可能性。是这些可能性在作用我们,而非于一根根普通的针。

 

中医人所受的zui基本的训练,是整体观、是辨证论治,在这样的训练下,能治一个病就能治一百个病、一千个病,能治一脏的病,就能治所有脏的病。因为万病不离阴阳!所以,现在我希望大家能够把认识调整过来,中医的全科是指五术具全。你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砭石,你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针刺,依此类推。而不是需要针刺的,推到针灸科;需要刮痧的,推到砭石科;需要吃中药的,推到中医科。这些都是中医,都可以在一个科里解决,这才叫全科!

  从更根本的层面说,中医就是为全科而准备的,因为它在理上是贯通的,五术皆出一理,就是阴阳。这一点需要提请特别的注意,因为现代科技的分析观念,它呈现在运用方面,就是分科越来越细。过去我们常说隔行如隔山,不是了,是隔科隔室就如隔山了。这样一来,一个心脏一个脾胃都老死不相往来,还说什么整体观呢?完全没有了!所以,我在这里传讲黄帝内针,大家一定不能仅仅当针道来听,这里面一定是全科的,针道明白了,其它的自然也会明白。

 

 

  为什么《素问》在谈到治疗的时候要反复强调:无问其病,以平为期。无问其病,就是不管你是什么病,是发烧还是肿瘤,原则都一样,都是“以平为期”!这一点也可说是中医很特别的地方,或者是中医zui不易为西医理解的地方。我前面在谈到全科的时候,提及过这个问题,一位称职的中医,当他能够治疗,那么,他也就能够治疗肿瘤。当然,难度上会有差异,但,理法上,甚至方药、方针上,都没有差异。如果认为不一样,认为有差异,那么,实际上他已然离开中医的本位了。他可能以为像肿瘤这么严重的病,西医都要上放化疗了,中医不应该也有些特别的辨证方法吗?其实没有!都一样,都是以平为期!所以,当有一个的病人需要用桂枝汤时,我们给他用桂枝汤,而当一个肿瘤的病人患的是桂枝证,我们一样的也要用桂枝汤!

 

  由于现代医学的普及,人们生活的语境基本都西医化了,这无疑也大大地影响了现今的中医人。有个什么问题,病人会直接问:医生我这个心脏病怎么治?我这个胃病怎么治?或者一大堆的检查后,报告出来了,告诉你心脏有问题、肝脏有问题、血糖高了,这对中医来说,等于是给你下了套,可我们现今的中医没几个不往里钻,这一钻,中医的本来必定迷失。我在这里是想很严肃的告诉大家,如果我们想学习黄帝内针,更进一步想学好黄帝内针,这个圈套尤其不能钻!我们还得老老实实,回过头来走辨证论治的老路。不管他是什么病,也不论西医查出了什么样的指标,这些统统都得放下。《伤寒论》16条有这样的十二个字:“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刘力红博士称其为仲景的十二字薪传。我认为这也是黄帝内针的十二字薪传!它的落脚是随证(症)治之,而不是随病治之,更不是随指标治之!所以,证是中医的眼目,是中医人的下手处。因为只有证才能告诉我们,真正的“病”在哪里?阴阳在哪里?本在哪里?

 

 

   为什么历代针灸都很看重足阳明的三里穴?甚至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口诀。其实就是注重土德养护。可以说,如何养护土德?如何维系土德?如何使衰败的土德重建?是黄帝内针的窍中之窍,诀中之诀!

  土德是广泛的,五常中的信是土德,八德中的孝也是土德,所以,我们不仅仅只是用五术来养护土德,用针用药当然可以很好地营建土德,比如上面的足三里,比如《伤寒论》的大小建中汤。但,我更想跟大家说的是,不怨能够维护土德、和气能够维护土德,而且这个维护的层面更深、更彻底!因此,健康就不单单是医生的问题,更重要的环节其实是自身,这一点大家务须明白。

  土德在中,维系土德其实就是开发中的作用,中的作用展现,就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存内,就能平人不病,即便生病,也将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因此,如何维系土德,开显中用,实在是黄帝内针的重头戏。我们每一针扎下去是否能够灵验?是否真如拔剌、雪污一般,其实就看这个中能否开显出来。上一章的开首,我谈到了本门针法的至简至深,至简是技法,至深就必须于土德在中里去挖掘。

 

 

  黄帝内针在理法方针上的同气相求已如前述,可以说zui后我们的针要落在何处?千落万落,就要落在同气上。落在同气,才能相求,才能相应,才会效如桴鼓。因为中医除了讲经还要识络,经为主干,络为网辅。或曰经为经,络为纬,共同经营脏腑内外、四肢百骸。针法上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口诀,大意是“宁可失穴,不可失经”,而在黄帝内针的体系里,我们需要改一改:穴可失,经可离,同气不能丢!如果同气不失,即便离经离穴,它亦在经在穴;若是同气丢失,即便在经在穴,亦如离经离穴一般。

 

  刘力红博士是前年冬天开始跟我学针,学针后不久,他便将针道的口诀用之于导引,并由此体悟出甚深的导引要领。对此,我是十分地赞许,并且认定他所谈及的导引才是《内经》导引的心法所在。汉以后谈导引,尤其是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导引图》,以肢体的动作与呼吸相配合,只能算是外导引。

  刘力红博士去年以来,在很多场合介绍他的导引心得,我认为这个导引应属于内导引的范畴,是更接近于《内经》的导引。《内经》的导引为五术之一,前面介绍五术的时候曾提到过,它出自《素问》的第十二篇“异法方宜论”中。原文:“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出也。”从字面上看,东南西北中,五方五位各出一术,只是界別的差异,但是,我们仔细思量,导引这一术确有它根本的不同。砭石、毒药也好,九针、灸焫也罢,这些都必须取自身外,是外来附加到身体的一种作用。或者说是必须通过外来途径才能产生的作用和治疗。但是,导引却不同,它是完全在自身上发生的,它不需要通过外来的途径。因此,从自我养疗,从自主健康的角度,五术中 能实现这一目的的,只有导引一术。所以,导引从出,就不仅仅是因为食杂而不劳,易患痿厥寒热的问题了。它更深的意义在于,通过感而实现机体阴阳的自和,通过感而促进自身阴阳的互生、互化、互通、互用,从而达成上以养心,中以养身,下以疗疾,三医和合的境界。

  导从心入,所以必须透过感来实现。引的造字很有意思,左为弓,弓之用乃射,射左身右寸,寸者心也。所以,射有什么意思呢?射讲的是身与心!引之左为身心,引之右这一“丨”是什么呢?是贯通!因此,实际上导引就是透过感来实现身心的贯通,身心能够贯通,自然就形与神俱了。导引从出,那么,感从何处入呢?亦是从入,从任脉所在的这个前正中入。从此处入,而后透过感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实在地讲,感的过程也就是阴阳相引的过程,为什么能引出和?引出生?引出化?引出通?引出万般的作用?更实在地说,是因为透过感引出了“中”!

  我在这里可以告诉大家,导引是黄帝内针的入门,我们不能稀里糊涂的学习这门针法,虽然这也会有作用。但是,若想深入它,进而真实体会它的神奇之处,那就必须进入导引,必须去切身感受这个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讨程。如此我们方能领会为什么要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上取下,以下取上?

 

三、内针秘义 

  黄帝内针的法理大致已如前述,若想更进一步地深入,当然还得温习经典。经典如镜,我们要想照见自己,看看到了什么程度?就一辈子离不了它。所以,读经典实在不仅仅是我们普通的读书学习,有些时候,读不读或者读几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去参,你要去感。为什么说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呢?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质所在。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它不在乎知识积累了多少?而在于你通没通?因为一旦通了,事情就好办啦,我们经常讲一通百通,这是不虚的。关键看我们在哪通,怎么通!而通常常得借助感,感并不在乎你读了多少?反而看重的是“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有时甚至会一句话、一个字眼逼急了,你便通了。下面这一部分也许不像上述的内容成章成节,具有连贯性,但,却是字里行间闪烁出来的感而遂通,是需要特别留意的。

 1、内针 

  本门针法之所以依托黄帝,到此也许不会再有大的疑义。那么,为何要命之为内针?难道还有外针吗?内外在中国文化里面其实也是蛮特别的一对范畴。内外也是阴阳,是相对,因此,有内必有外。不过我们在考察中国文化的历史时,却发现很多时候它似乎更强调内的一面。比如《黄帝内经》,尽管《汉书》也记载了《外经》之名,而且到了明代由陈士铎先生传出了《外经微言》,亦即现今流行的《黃帝外经》。但,作为中医的主脉,仍是以《内经》为归依。而作为三家之一的佛教,更是将自己的经藏称为內典。其所强调的五明,因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内明,亦是有内而无外。道家有内丹和外丹的修炼,但更注重于内丹。故而对于内外而言,內为根本,外为枝叶,枝叶的茂盛决定于根本之深厚。从更通俗一点的层面来说,我们常常谈到内行与外行,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甚至还有行家里手一称,行家便指的是内行。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这些都是对内的强调,对内在的强调。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它更注重于内涵,注重内在的气质。因为有诸内必形于诸外。外可以说是枝叶,是形式,是外表,是技法等等,有内之外是有根之外,这个外可以长久;无内之外,这个外也就昙花一现。我们若以孔子为例,考量孔圣的一生,其实他内心zui敬佩的还是隐者。所谓隐者,就是内在极充沛,而外却丝毫不显,虽然不显,亦是光照千秋!在《说文解字》里,内与中是可以同意互训的,中者内也,内者中也。而谈到中,那就不得了,是天下之大本!上面的章节我们花了不少时间来谈中,谈中的妙意,谈中的妙用。大家不妨细细回味,我这里不作重复。在《素问·五常政大论》里,有这样一段话:“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而前面我们谈论针道的层次时,引用了《素问》的上工下工说,谓之“上工守神,下工守形。”如果当初我们对上工守神究竟守个什么?还有一些虚无缥缈之处,那么,此刻该要是会心一笑了。守神亦就是守内,亦就是守中,抓住了内,抓住了中,亦就抓住了神机之所根,亦就把住了上工的门户。《周易》坤卦之文言曰:“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文言的这段话藴意广大,所谓内圣外王虽见于《庄子》,其实出于此处。而我更希望将它作为内针的镜,以便大家能够不时地用它来照见心身、照见人生的每一段路程、乃至照见每一针!

 

   为什么我强调导引?甚至认为要想在黄帝内针里上一些境界,导引就是入门的功夫,这个功夫若是没有,很难领会针道的妙趣。所以,虽然是谈针道,我们仍需多在咸卦里面参,仍需多去会会感!

  针法的秘诀是什么呢?就是针对!能找准对,就找到了针的入处。可以说,针对是针法zui深邃、也是zui简洁的窍诀,是黄帝内针的家底!若是摸清了这个家底,便可在内针这一行当家做主,便没有什么难处了。 针一定要“对”,不能“错”了。什么是对呢?比如病在左,必须刺右;病在右,必须刺左;病在上,必须刺下;病在下,必须刺上;病在前,可以剌后,病在后,可以刺前;病在中,男刺左,女刺右。当然,这个对是底线,还必须结合同气,这样也就万无一失了。

中国文化的中道思想是非常突显的,早在《尚书》的“大禹谟”就有的“允执厥中”一说。此说被视为上古圣王的传心之法,也被视作上古圣王的治国纲常。虽是四字,其实是一,亦就是一个“中”!那么,如何执好这个“中”呢?这便成为中国文化的不传之秘,也是中国文化难以言表的地方。 考察中国文化的历史,能够传承上述上古圣王道统心法的,其唯孔子乎?!只是孔子在《论语》里面也多是指桑说槐,透些消息而已。如《论语·子罕第九》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什么“空空如也”,什么“叩其两端而竭焉”,实不知是个甚么趣处?直到《中庸》这里,子思才勉强将祖父的端倪露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空空如也”亦好,“叩其两端”也罢,不过是为了“用其中”而已矣。中道空空如也,无所用之,若欲用之于民,惟有执其两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简言之


用户评价

评分

书的味道有点刺鼻,其它还好!

评分

科普性的书籍,对于初学者可能有益。

评分

包装完整,物流速度快,期待着详细阅读了,完美

评分

看看再说吧!

评分

正版的,书本身偏贵了,和经销商无关

评分

评分

正版书,物流也快!

评分

正版书,很不错。

评分

还不错,应该是正品,还没打开看,充满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