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声景:一个野地录音师的探索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大自然声景:一个野地录音师的探索之旅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范钦慧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455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166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纯质纸

大自然声景:一个野地录音师的探索之旅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关图书



大自然声景:一个野地录音师的探索之旅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大自然声景:一个野地录音师的探索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本可以“听”的图书!将大自然带进你的书房,闭上眼睛,感受“寂静”……

  戈登·汉普顿Gordon Hempton (声音生态学家、《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作者)、李志铭(作家、《寻声记》《单声道》作者)倾情推荐!

  对我而言,经常出入山林之间、总是带着录音机四处流浪田野的钦慧,早已是不折不扣的“声景人类学家”了!这本《大自然声景》毋宁为台湾未来跨领域的本土声景研究敲开了一扇窗。——李志铭

  这颗许愿石经历了到意大利与日本的奇妙旅程,教导孩子们聆听的重要性,并唤醒人们重视寂静蕴含的讯息:万事万物皆有可能。从《大自然声景》一书中,我们也许听见了寂静的回响。——戈登·汉普顿

  这不仅是一次声音的采集,更是一趟疗愈之旅:

  透过聆听,疗愈人心、疗愈大地,改变世界。

  《大自然声景》★叙述了26个探索声音历程的小故事

  ★附有23则身临其境的声音注释

  ★以及12段珍贵的台湾当地原音声景

内容简介

  

  《大自然声景》为台湾地区首本探讨声景的自然笔记,是一本极具趣味并充满梦想的博物学图书。作者多年来走遍台湾省,在各地录下自然天籁,并一一造访世界各地从不同领域探索自然声景的科学家、艺术家、田野工作者,为声景的变化与消失留下第一手见证。

  《大自然声景》结合自然文学和科学报导,通过“一颗石头的革命”,展开了一场“抢救声景之旅”。与此同时,极富野地录音经验的作者还在“旅程”中为读者编织了一张“动听”的声音地图。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身临其境地踏上这趟聆听“声景”的旅程!

作者简介

  范钦慧,自然作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主持人、纪录片编导、田野录音师。

  政大新闻学系学士、美国雪城大学广播电视电影系硕士。于1997年起在教育广播电台制作主持“自然笔记”节目迄今,曾获五座广播金钟奖及多次入围。同时担任大爱电视“爱悦读”节目主持人,并于2015年创立“台湾声景协会”。因为喜欢倾听鸟鸣而走进自然,长期用声音记录台湾、并致力发展土地的听音美学。

  著有《跟着节气去旅行》、《抢救寂静》(简体版《大自然声景》)等,作品多次获得文学类及新闻类等奖项。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对我而言,经常出入山林之间、总是带着录音机四处流浪田野的钦慧,早已是不折不扣的“声景人类学家”了!这本《大自然声景》毋宁为台湾未来跨领域的本土声景研究敲开了一扇窗。

  ——李志铭

  这颗许愿石经历了到意大利与日本的奇妙旅程,教导孩子们聆听的重要性,并唤醒人们重视寂静蕴含的讯息:万事万物皆有可能。从《大自然声景》一书中,我们也许听见了寂静的回响。

  ——戈登·汉普顿

目录

壹·倾听之路

消失中的声景     27

一平方英寸的旅程   35

砂石车声中的天籁   43

守护那被遗忘的存在   51

变迁中的城市声景   61

黑胶中的田野声景   67


贰·越境寻声    

月夜、古城、钟声  77

海岛迷歌 87

南极物语   101

大和音之景   110

倾听大地耳语    123

风中絮语 133


叁·动物之歌  

追寻如歌的行板  144

声色“虫”生  153

解码啁啾鸟语  163

深海探声  175

鲸豚纵歌  187


肆·缤纷耳界 

倾听的艺术力 199

声音的裁缝师 205

音乐梦工厂 215

有歌自山来 223

冉起一朵清静 234

自然声景的疗愈密码 243


精彩书摘

  叁· 动物之歌

  声色“虫”生

  虽然不知它的真实身份,但是我被它的声音深深吸引,如果我们能多认识这些鸣虫的声音与它们出现的季节、地点,不就会有更多有趣的体验?

  孟繁佳在他的微博网志上是这样介绍自己的:“孟子第七十四代玄孙。在历史与现代之间,探索未来;在古典与梦幻转隙,寻找真实。”我是在台北认识这位先圣的后代,繁佳的太太是中国台湾人,他有很多台湾地区的朋友,而我跟他结缘,是因为我知道他是北京最后一代还懂得聆赏“虫鱼花鸟”生活的文人雅士,尤其他从小就爱养鸣虫,各个品种他都在行,这种即将失传的文化内涵,在繁佳的成长记忆中留下许多精彩的历史见证。

  我邀请繁佳来家里玩,带他欣赏我的绿色花园,还有一池塘的金鱼。台湾地区天气湿热,植物很容易生长,所以一年四季都是鲜绿。而我的小池塘更是一个自然演替的生态池,原本遭弃养的金鱼,来到这里繁衍子孙,不需特别照料,就兀自鲜艳夺目。台湾地区野地的虫鸣声响更是复杂到难以全面辨认,这样的缤纷对我们来说理所当然,甚至不太珍惜,反而在高纬度的北国,漫漫长冬难熬,老北京人养“鹩哥儿”、养“蝈蝈儿”,是因为喜欢有自然声音的陪伴;在家里种菊花赏金鱼,是因为在冰天雪地里,还能增添几抹绿意与色彩。

  最传统最古典的随身听

  这种刻意经营的声色生活,是北京传统的文化。据说,中国从唐朝就开始流行养虫,最早是后宫中的宫女饲养鸣虫,为了排解生活的孤寂,后来一直流传至今,晚清期间更是盛行。这种文化甚至影响到日本,著名的“东都名所道灌山虫闻图”,就是描绘江户时代(1603—1 86 7年),今东京日暮里地区的秋日傍晚,当地人家一面观落日,一面赏虫声的风雅生活。

  对虫声虫影的喜爱,一切的启蒙得从养虫开始。196 年出生的孟繁佳,自小就从长辈那里学习到如何斗虫跟养虫,他说,很多小孩都会去翻出家里的搪瓷缸,还刻意把它打破,顾不得挨骂便兴冲冲地营造起栖地,他们懂得模仿大自然土壤的堆栈方式,上面要想办法挖一些潮湿的青苔养着,并持续浇水直到把环境打点好了,再弄出高山低丘的造景,便大功告成,接着只待迎虫入缸。

  这些虫有的是自己抓来的,也有的是买来的;像山东来的虫比较好斗,浙江的虫叫声好听,叫做蛉虫,各有不同的特色与功能。养虫的罐子,除了瓷缸,还有葫芦罐、小木盒,各种质材与雕工的造型,不仅展现工艺之美,也呈现不同的经济地位。讲究的盒子甚至用玳瑁或是象牙来雕刻,再配合名家的书画,这些是达官贵人的专属玩具,贩夫走卒根本负担不起。

  繁佳说,养虫的盒子大小,要以虫有足够振翅的空间为准。他说他养的鸣虫,有的只像米粒般大,有的跟黄豆差不多。他喜欢听黄蛉的声音,冬天会用个小盒子装只小黄蛉养着,然后放在厚重的衣物里面,虫一感受到温度升高就会开始鸣叫,在苦寒的冬日中,鸣虫的旋律让他特

  别温暖舒畅,不过这已经不是现代年轻人所能够理解的声音感受。算来这种随身带着歌手的容器,应该是老北京最传统又最古典的“随身听”了。

  马虎不得的悉心照料

  不过要供养这只歌手,绝非易事。养虫大事,打从中秋之后,就要开始张罗。

  秋季,对鸣虫来说是重要的季节。从中国文字的起源就可以看见端倪,“秋”这个字的甲骨文,根本就是一只虫子的模样,而且是只鸣虫。至于它的叫声,就成了这字的声音,如此想象,实在非常佩服古人的逻辑与创意。

  繁佳说,养虫的盒子要用茶水擦拭,茶的质量得讲究;养虫的食材也不得马虎,他都是用鲜美多汁的“山东苹果”来照顾他的歌手。当然,这小虫顶多只能消耗一些果渣,其他全进了主人的肚子里了。繁佳说起虫子整个眼睛都透着晶亮,展现极高的热诚,连如何帮虫子“洗澡刷牙”也巨细靡遗的交代。“刷牙?”我不可置信地叫了起来。

  原来,养虫得观察它们在野外的习性,这些靠饮朝露维生的小虫,喜欢通过锯齿叶缘来刷背清理自己。于是养虫的人就会用小毛笔沾茶水帮虫清洗,也顺势往虫子嘴里一抽,“水吸了,牙也刷了”。繁佳的京片子让这明明繁琐的过程,反显得有份利落。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养虫的毛笔也很有学问,有用猫须、老鼠须的,还有用少女的发丝,可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对不大讲究休闲生活质量的现代人来说,这样的嗜好,简直是“玩物丧志”,是属于没落王宫贵族爷儿们的生活。繁佳不同意,他觉得从养虫到听虫,是一套完整的“知识经济”,需要有计划的保存与推动。我同意繁佳的观点,但是也很好奇,为什么是“爷儿们”的生活?难道只准男性玩虫吗?繁佳的解释也很绝,他说,虫生活在土里,属于阴性,所以只适合与阳性生物在一起。从某个角度来看,的确喜欢养虫的以男性居多,拿虫去斗去赌博的也是男性的天下。但是偏偏在中国台湾就有一位女性也在研究这群鸣虫。

  刚认识蔡惠卿,是因为我参与了“生物多样性种子教师”的培训,她是“自然生态保育协会”的秘书长,也是《大自然》杂志的总编辑,更重要的是,她是台湾地区推动“生物多样性教育”幕后非常重要的推手。

  听虫带来的心灵疗愈

  惠卿跟我一样是学新闻的背景,因缘际会走入保护事务,觉得自己应该修一个自然科学的学位,原本想念植物,后来却意外走入昆虫学的领域,并以“蟋蟀文化”作为她的论文主题,因为惠卿本身是台南人,从小就耳闻台南人斗蟋蟀的民俗文化,也从父母辈口中知道很多关于斗蟋蟀的趣事,于是她就以此来了解与当地人文的关系。惠卿发现,中国台湾的“蟋蟀文化”有明显的地理界限。在嘉义以南长大的童年,才有蟋蟀的陪伴;北部的环境因为开发的时间较早,没有这样的声景环境。

  除了养蟋蟀玩蟋蟀之外,惠卿跟我们分享了一个着迷于“听蟋蟀”的案例,是“自然生态保育协会”创会理事长张丰绪先生的真实故事。张丰绪是中国台湾著名的政治人物,曾经当过台北市长、“内政部长”……政治资历显赫。但是他却有一个寂寞的童年,身为幺儿,因为家中兄姐年纪悬殊,陪伴他的反而是乡野间的昆虫,特别是蟋蟀,小时候他总是把蟋蟀塞在火柴盒里,怕老师发现还把蟋蟀翅膀反折,没想到上课到一半,蟋蟀自己翻身,当场大鸣大放,他只好被老师罚站……童年点滴,成了他生命最重要的回忆。

  几年前,张理事长生病在家,知道惠卿研究蟋蟀,特别央求她带几只蟋蟀给他,因为他非常想念蟋蟀的声音。惠卿特别张罗了几只黄斑大蟋蟀,声音非常洪亮,张丰绪听得开心,让它们住在花园中,没想到几天后就被石龙子吃了。后来几次他住院,惠卿索性送了一张蟋蟀CD,

  希望能带给病中长者一些安慰。惠卿说,这些伴随人类成长的鸣虫,最后对人类居然能发挥疗愈的力量,这简直就是自然医学的最佳实证。除了声音有疗愈的功能外,养虫的器具也有。

  惠卿多次跑去上海与北京,搜集了各种养虫的器皿,真的是工艺辈出,有的葫芦罐中甚至放了簧片,作为扩音之用,各种精巧的道具,我看了也爱不释手。

  寻回与鸣虫的生活联结

  除了物件的收藏,惠卿的论文完整收录了唐诗宋词中各种关于鸣虫的作品,非常用心,也让人窥见我们所丧失的那份聆听声景的情意。

  “悄悄禁门闭,夜深无月明。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白居易

  我仔细在记忆中搜寻,最早被一种蟋蟀声音─那种像是小鸡声音的绵柔质感─吸引,是眉纹蟋蟀的声音,从第一次在北投的稻香路旁记录到它之后,每年秋天我都会去寻找它的声音。还有一种在知本森林录到的鸣虫,我只知道它应该是某种金蛉子,但是真实身份还有待查证。我被它的声音深深吸引,如果我们能够清楚认识这些鸣虫的声音与它们出现的季节、地点,我们的生态旅游就会有更多有趣的景点与体验。

  惠卿参与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有十多年,我问她,鸣虫与生物多样性有什么样的关系?惠卿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目标在于“永续利用”,这些鸣虫从艺术文化、生态维护、心灵疗愈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世界上不只中国有鸣虫文化,日本、西班牙、德国都有。鸣虫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如果我们能保护鸣虫生活的栖地,就能保有这份生物多样性,未来就有更多创意的可能。

  “或许现代人就是失去这种寄情养性的机会,没有办法让自己沉静下来,学会独处。这是一个喧闹却又非常寂寞的时代。”惠卿下了一个结语。“该好好去记录这些鸣虫的声音了。”我也跟自己下了一道指令。

  ……

前言/序言

  自序

  一场不可思议的旅程

  十七年,代表了什么意义?除了可以念完四次大学之外,就我所知,还有一种蝉,它会在地底下蛰伏十七年后才出土羽化,完成生命的使命。我的蜕变也在十七年之后,那是我走进大自然录音的资历。重点是,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在野地聆听了十七年的声音后,会因为一颗石头,走上一段不可思议的神秘旅程。

  石头,大自然中最具“寂静”象征的代表。石头本无语,却可以跟小溪、海浪,激荡出不同的旋律。我侧耳倾听,想了解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召唤?这是一颗来自中国台湾东部,发源于中央山脉的石头,就这样声无息地走入我的生命,却带着我去聆听,不仅是外在环境,还有我自己内在的声音。最初,它被我寄去美国,跟另一位自然野地录音师见了面,展开它的神奇旅程,两个月之后,这颗中国台湾的许愿石又寄回到我的手上,并陪着我去了日本、去了意大利,最后我决定带它去宜兰的太平山上,并为“寂静”而发声。一路走来,我相遇无数,总觉得自己何德何能经历这一切,仿佛过去生命所有阶段的累积,都因为这趟旅程而有了全新的意义。

  我从小喜欢音乐,喜欢声音,后来成了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并不是因为我喜欢说话,反而是喜欢聆听。我热爱去野外采集声音,并且热切地想把这些材料跟听众分享,于是开辟了一个台湾地区少数以田野录音为特色的广播节目。这些声音的灌注与洗礼,给了我非常多的灵感与创意,似乎在心灵深处有种能量逐渐被启动,我写作、拍片,带着孩子家人去实践我的生活美学……但是我知道骨子里,我仍然是那个喜欢聆听的录音师,在歌韵缤纷的山径上,随着万物声息摆荡起舞。

  记得大概十年前,我曾经做了一个关于人类学的梦,当时我以“自然声音”与“情绪分析”,甚至“人观”,作为我的研究主题。我想了解在野地聆听这些声响是否是一种“仪式行为”?人类会因此产生什么样的经验与反应?什么样的人格特质与条件,会让人愿意向这样的声音靠近?……这些都写在我的“研究计划书”中,但是后来我并没有走上学术研究之路,这些问题也被搁置在我心中,沉寂多年从未被解答。

  这么多年以声音的角度来关心环境,关心土地,我听到了太多让人鼓舞的动人故事,但也听到了太多的无奈与愤怒,似乎各种与环境相关的问题,不论是污染、栖地破坏、生态浩劫、黑心食品……一切乱源都脱离不了“人心”。“心”病了,大地终究要面临一连串因为人心无法克制的贪婪、欲望、宰制……所带来的恶果。除了在广播中大声疾呼之外,我也一直思考自己究竟能做些什么。

  近年,各种关于“疗愈”的信息纷纷出现,我察觉到,原来环境教育真正的精神,正是一套关于疗愈的学问。投身环教工作多年,我深切体会到,那些大自然的声音曾经“疗愈”了我,让我有更强烈的正向意念去改变,去行动。这趟旅程,正是一趟受到“疗愈”所启动的实践,也是一种缘分俱足下的转换,最初也许是因为噪音,也许是因为悦音,或是心中各种声音激荡的回响,总之,我可以静下心去整理自己生命的各种轨迹,解读其中的讯息。然后告诉自己,勇敢去做梦吧,相信这些声音,相信自己,努力用这些声音去疗愈人,疗愈土地。

  问题是,这些“疗愈之声”跟“寂静”又有什么关系?其实,我想要追求的“寂静”,并非无声,而是生命的本然,在美国录音师戈登· 汉普顿的定义中,“寂静”就像是濒临绝种的动物一样,需要更多的保护,这样的“寂静”跟环境变迁有关,特别针对自然中的荒野声响。另一种“寂静”的层次,与哲学有关。人要追求真正的“寂静”,并非一定要到遥远的森林深处才能获得。我的寻声行脚,正是被这种充满禅意的境界所触动,而开始去寻找各种不同聆听的角度,同时也走向国际,去跟这个不再“寂静”的世界对话,不论是陆地上,甚至海平面下,人类制造的声响充斥了整个空间,每个人似乎都成为噪音的受害者。从一种长期被宰制的状态中,许多声音的先知者已经逐渐觉醒,他们开始为声音寻找定位,包括如何促进更友善人类与生态的声音环境,

  如何用声音创造更多人文与艺术的观点,如何通过声音去参与改变世界,种种的论述,被放在一个称为“声景”(soundscape)的范畴中,在世界各地声波传扬。

  身为声音的记录者,我也希望通过这些年的经历与体会,建构出一套所谓的“观音学”,也就是攸关如何去“观察”声音、“观赏”声音以及“关心”声音的学问。当然,正如这名称所具有的象征意涵,它是带着一种对生命的慈悲与宗教情怀的信念。

  这本书只是一个起点,就像是许多电影所标示的“首部曲”。它交代了故事的缘起,以及最初的行动。这几年台湾地区流行“地景”写作,这种借由移动到特定空间所展开的旅行文学,纵使可以穿越时空来抒发所思所闻,仍然以“看见”为目标。但是除了视觉之外,我也在尝

  试一种关于“声景”书写的可能,邀请读者更深度的聆听,并发展自己的感官之旅以及听音美学。

  几个月来,我持续在太平山上徘徊行走,经常思考的是:“山引我进来,而我又要为山带来什么呢?”正如有“美国生态保护之父”美誉的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在《沙乡年鉴》中所说:“休闲娱乐的发展不是要建造通往美丽乡野的道路,而是要为依然可厌的人类心智培养感受力。”或许,我真正的目的,是希望这些来自山林的歌声,能打动那些泅泳在城市牢笼中的人们,有机会修复自己的感官,懂得通过欣赏这样的旋律,让自己“心中一片静好”,并愿意支持保护自然声景的相关政策,让世世代代都能聆听到那最初的美丽。

  这本书我要感谢陪我做梦的许多好朋友。最重要的,当然就是戈登· 汉普顿这位我从未见过面,却有着深度交流的录音师,他的书启发了我,我相信未来我们也会因为这本书的出版,而留下更多属于彼此的传奇。还有环境信息协会的编辑詹嘉纹小姐,她帮我开辟了一个“抢救寂静”的专栏,让这样的努力有了更明确的目标与动力,并让我以声会友,认识许多喜欢聆听声音的朋友。另外,要特别感谢严宏洋教授,他是我的贵人,因为他的铺路牵线,让我的聆听耳界变得更为国际化;也非常感谢李志铭先生,帮助我更深度的聆听,引领我走向“声景”的领域。同时,也要感谢我的“寂静山径”伙伴:长庚大学的余仁方老师和声音艺术家澎叶生老师(Yannick Dauby)、赖伯书先生、林试所的葛兆年博士,以及林务部门罗东林管处的林澔贞处长、陈冠玮先生……从

  草创阶段就一直陪伴着我,为台湾地区声景筑梦;以及本书每一位接受我专访的学者、老师……因为你们的精彩分享,让这本书不仅更有看头,也更具可听性。当然,还有远流的老伙伴,静宜、诗薇、昌瑜……谢谢你们让这本书更有影响力,你们是台湾地区最有质感的文化推手与团队,这本书交在你们手上,我深感荣幸;也很开心入围格莱美设计奖的郑司维、黄慧甄能负责整部作品的视觉与装帧设计,让它显得更“有声有色”。最后,要特别感谢我亲爱的家人,总是给我最多的包容与支持,让我能专注创作,并始终陪伴;而“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惠予本书文学创作的补助,让我久旱的原野能获得一些雨露滋润,这样的鼓舞,对独走天涯的笔耕者尤为重要。

  经常有人问我,“写完了这本书,未来你要让这颗许愿石回到花莲吗?”有时我会反问回去:“你希望它回去吗?”当然,我也会获得很多不同的声音。重点是,这颗石头所指引的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路线,更是引领我走向一段等待开悟的探索秘 大自然声景:一个野地录音师的探索之旅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大自然声景:一个野地录音师的探索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非常不错的非常不错的

评分

购物车里放很久了,趁这次优惠,把它收了。

评分

恢复传统,展望未来的博物学。见解独到。权威著作。

评分

看到书名来购买的,平常自己喜欢看植物。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读一下

评分

是很好,非常好

评分

恐怕是中文世界关于John Ray最权威的作品了,非常难得。整个科学史界都要感谢作者熊姣。

评分

好的,拜读了,对现在的环保理念有一定作用

评分

帮人买的,好像很不错不错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大自然声景:一个野地录音师的探索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大自然声景:一个野地录音师的探索之旅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