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7
和南怀瑾一起读 孟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孟子,是儒家的亚圣,巍巍乎有岩岩泰山之气象;《孟子》,是真正的智库,焕焕乎有皇皇琼林之瑰丽!
南怀瑾先生讲解《孟子》生动幽默、平实易懂、内涵深远。听先生言,如沐春风,没有丝毫负担与倦意,在不知不觉中受其感染,或心有所悟,或豁然开朗。
孟子的智慧始终激励着人们去做一个大丈夫,秉持浩然正气,挺立于人世间!他勉励人们忍受艰苦的磨练,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中前进;他为人们树立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榜样;他积极传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崇高理念。
本书采撷南怀瑾先生的智慧,对《孟子》一书中*深刻、*独特的思想进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解读,带领读者走进孟子的世界,品味经典的魅力,进行一次心灵和思想的洗礼。
赵一,畅销书作家、图书策划人。大学毕业后即进入图书出版行业,至目前为止,已策划出版图书上百部,在社科励志、青少年益智教育、大众保健、女性美容等众多领域均有畅销代表作。
第一章 圣人就是脱俗的凡人
圣人之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人生立身的三宝:正义、尊严、人格
孟子的人格魅力在选择中彰显
君子三乐:事亲、做人、育人
圣人就是脱俗的凡人
第二章 义与利的千古辩论
人生就是围绕着利进行的圆周运动
舍私利求大义,活出人生极致
君子争义,小人争利
伪君子的暗箭难防,真小人的明枪不易躲
人性的弱点:难以挣脱的蝇头小利
最大的自私是无私
第三章 自古至今的追求:天下定于一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女人为何要背负红颜祸水的罪名?
孟子王道政治路线中的社会福利观
孟子心中的“桃花源”
自立自强才是生存之道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第四章 冷眼观盛世,居安常思危
现代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品质:承担意识与批判精神
民族气节铸就民族之魂
冷眼观盛世,居安常思危
平民为什么要为战争埋单?
一方青山,万代共享
第五章 人欲是最险恶的东西
心淡如水,无欲则刚
追求仁慈之心,讲究与人为善
“远庖厨”隐含的是恻隐之心
方正做人,圆滑处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名利钱财是外形,心才是快乐的根
第六章 眼睛看到之处就是能够达到的地方
从“士无恒产有恒心”到“有恒产者有恒心”
成功者需要具备的两种特征:温润如玉和铮铮铁骨
成功的两个必备要素:健康的体魄和饱满的精神
宁做搏击长空的苍鹰,不做坐井观天的青蛙
扼住命运的咽喉,舞出精彩的人生
成功的最短路径是曲线
第七章 人情练达的学问
投其所好与交际之道
尊重他人始于尊重自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说服他人的方法:循循善诱,润物无声
顾左右而言他,化尴尬于无形
孔子的识人方法:听其言而观其行
以大事小是仁者风范,以小事大是明智之举
人生需要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第八章 用人之道与领导哲学
取才之道:不拘一格选人才
用人之道: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领导者的最低标准:在其位,谋其政
领导者的大忌:听信谗言,不辨是非
上行下效的力量
“情”字蕴含的领导哲学
第九章 气度决定人生
养浩然正气,做上品圣人
世本无先觉之验,人贵有自知之明
坚持君子之勇,拒绝匹夫之勇
胸怀决定人生格局
持物我两忘之心,处红尘悠闲自在
第十章 人生如梦,且行且珍惜
得意失意,皆以平常心处之
福兮祸所优,祸兮福所倚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另类解读
善恶到头终有报
人生短暂,把握当下
第五章人欲是最险恶的东西
“远庖厨”隐含的是恻隐之心
孟子一句“君子远庖厨”,使后世“君子”们如获至宝,从此将狭小的厨房扔给了女人,而他们只一味地在饭桌上享受!
“君子远庖厨”真的承载了让女人掌管人间烟火的内涵吗?南怀瑾先生说,这句话其实被后人曲解了。为何如此说,又怎样被曲解?这得回到历史现场来寻找答案。
孟子在齐国时,一次,他看见齐宣王用一只羊代替牛来做祭品。于是说了这句流传千古的话:“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意思是说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便不忍心看它们死;听到它们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要离厨房远远的。南怀瑾先生认为,这种心理正是一种恻隐之心,跟君子把厨房留给女人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因此,不得不佩服后世君子们曲解经典以“为我所用”的功力,真是登峰造极。
远庖厨,是恻隐之心的表现,君子就入佛吃斋不杀生了吗?非也,酒肉穿肠并不是君子所不为。再说,植物也是生命啊,是否就不进食了呢?当然不是,因此孟子的“君子远庖厨”阐述的是如何面对人生的一些不得已。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吃素食也好,吃肉食也罢,总是一种不得已。认识到这种不得已,从而产生恻隐之心、远庖厨,这是一种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并非是要做给谁看。
在社会中,在人生中,我们也有很多不得已,首先我们要明确那是不得已,是要尽量避免的,奴隶的身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做了奴隶的人竟然抚摸着伤口体会出做奴隶的美来。吃牛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西班牙人把虐杀公牛当成一种娱乐;吃驴肉也不见得如何可恨,可恨的是有的国人想出活剥驴皮这种残暴的行为。远庖厨就在于一种勇于自责的清醒和试图摆脱的渴望。
因此,面对人生的不得已,要常怀恻隐之心。凡人之所以为人者,唯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恻隐之心”就是仁民爱物之心。见到一切动物有苦难,自然会产生同情心,这就是“恻隐之心”。
从前有位比丘,修行已经证得了六神通,跟一位小沙弥住在一起。
一次,比丘在禅定中,见到小沙弥只剩7天寿命了,心中不忍,于是叫小沙弥返家看望父母。结果7天过后,小沙弥竟然又回来了。比丘感到很奇怪,就再入定观察,发现小沙弥寿命得以延长,于是比丘问小沙弥,在回家的路上做了什么特别的事情。小沙弥想了很长时间,最后终于说了一件他自认为很普通的事情。原来,小沙弥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了河边的一个蚁穴,水快要流进蚂蚁洞了,小沙弥急忙脱下袈裟,拿泥土把水挡住。小沙弥就是因为救护蚁命的因缘,而延长了12年的寿命,后来他更加认真修行,证得了四果罗汉。
小沙弥护住蚁洞一事,看似举手之劳,却因其怀有一颗恻隐之心,自得善报。
恻隐之心乃是在人的心灵中汩汩流淌的善良情感的甘泉,它滋润着人的心灵,使人不至于变得冷酷,它使人具有仁爱之心和悲悯情怀,它构成无数善良而又高尚的动机。
但是不是任何恻隐之心都会得到回报,在大发你的同情心时,也要分清状况,认清对象,并想到后果,否则,就会陷入东郭先生的境地。
明代马中锡的《中山狼传》中记载了一个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书生东郭先生背着一口袋书,在去中山国谋官的途中,遇到一只受伤的狼,狼恳求他帮忙,以便逃过猎人的追捕。东郭先生看到这只受伤的狼很可怜,便把狼藏在了自己的书袋里。
不一会儿,猎人追了上来,发现狼不见了,就向东郭先生询问狼的去向,结果东郭先生骗过了猎人。等猎人走远后,他又把狼放了出来。不料,狼却嗥叫着张牙舞爪地扑向东郭先生。
东郭先生徒手同狼搏斗,嘴里不断对狼喊着“忘恩负义”。幸好一位农夫走过来,将狼重新骗入口袋中,并对东郭先生说:“这种伤害人的野兽是不会改变本性的,你对狼仁慈,简直太糊涂了。”说罢,抡起锄头,把狼打死了。
《红楼梦》中有云: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其本来喻指人忘恩负义,其实狼的本性如此,一切都是由于东郭先生乱动恻隐之心导致的。所以凡事要辩证对待,不可一味地偏执于理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
总之,君子远庖厨,呼唤的就是一颗恻隐之心。对万物常怀恻隐之心,愿意珍重一切生命,这样也就找到了做人的快乐。
方正做人,圆滑处事
孟子曾引用过孔子的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即第一个制作陶泥人用来陪葬的人,不会有后代吧!这就是一种行为心理学。因为他虽然没有用活人去陪葬,但所做的陪葬陶泥人和活人一样,在心理上,还是存在以活人陪葬的想法。南怀瑾先生用一个例子来论证这种行为心理学的观点,他说:“许多标榜素食的人,跑到素食馆里,大吃素鸡素鸭。虽然吃到的仍旧是豆腐、豆皮、豆干等,但如果心理上存了吃鸡吃鸭的念头,就和吃荤没有两样。”与前面的“始作俑者”相同,都是意在说明行为是心理的一面镜子。
因为人的心理是行为的依据,通过行为可以很容易捕捉到一个人的心灵品质。
《世说新语》的《德行》篇中载有“管宁割席”的故事。管宁、华歆年轻的时候曾一起到外地访师求学,二人关系很好。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发现地上有一块金子。对此,管宁无动于衷,依然挥锄不止,就当锄去瓦砾一样;华歆则捡起金子扔到一边。还有一次,他们同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恰好一位达官贵人乘坐华丽的官车从门外经过,前呼后拥,好不热闹,管宁就像没听见一样,仍旧读书,而华歆却跑出去看了一会儿才回来。等华歆回来后,管宁就把坐席割断,并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管宁割席,只因二人的追求不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后世人认为管宁是不为荣华所动的君子,而华歆是向往富贵的人,其人品高下自现。
正是行为如镜可观心。只有德馨才能身正,向来具有金玉人品、正直人格的人才是最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也是为人们所传颂、赞扬的人。
清朝光绪年间,孙中山刚刚从日本留学归国。有一次,在路过武昌总督府时,他想见一见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之洞,于是就让守门人传一张便条进去。张之洞打开这张便条,只见上面写着:“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张之洞没听过这个人,好奇其有如此大的口气,于是问道:“他是什么人?”
守门人说:“一个书生。”
张之洞非常不高兴,提笔在便条上写道:“持三字帖,见一品官,白衣尚敢称兄弟?”
守门人出来,将便条递给孙中山,孙中山看过之后,从容地在上面写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
守门人又将便条传了进去,张之洞看过之后,连忙说:“请!”
孙中山以一介“布衣”笑傲王侯,可见其充盈天地的浩然正气和不惧怕权贵的精神。同时,当时身在高位的两广总督能折服于孙中山的气势,也可看出他的器量及识才爱才之心。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孙中山运气好,恰遇君子,否则遇一昏官,早给他吃闭门羹了。
为人处世,需要一颗方正的心。但是有方无圆,则性情太刚,太刚则易折,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点样的人,他们愤世嫉俗,牢骚满腹,自命不凡,却又处处碰壁,遇挫折不会变通,很容易歇斯底里,自暴自弃,并把自己推向极端。有圆无方,则谓之太柔,太柔之人缺筋骨,乏魄力,少大志,在生活中难以有大作为。所以方圆相生才是为人处世之本。
“方”乃做人之根本,“圆”乃立世之道。纵观人的一生,无非是做人与做事两个方面。为什么铜钱是内方外圆?这就是中国辩证哲学的集中体现,做事要方,做人要圆。凡事都在圆中预,方中立,这是古人谋事的原则,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世间事物都在方圆之中,而方圆是历史和哲学的辩证。
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魏文侯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宴席之上,魏文侯问文武百官:“你们说我是明君呢,还是昏君呢?”百官多是趋炎附势之徒,纷纷说道:“大王是一代明君。”正当魏文侯飘飘然时,问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却说:“大王是昏君。”魏文侯如被泼了一盆冷水,问:“何以见得?”任座说:“大王取得了城池,没有按顺序分给您的弟弟,而是分给了您的儿子,可见您是昏君。”魏文侯恼羞成怒,命令手下把任座赶了出去,听候发落。接着问下一个臣子,这位大臣说:“大王是明君。”魏文侯心中暗喜,忙问:“何以见得?”这位大臣说:“臣曾听说明君手下多出直臣。现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这样的直臣,可见大王是明君!”魏文侯听罢,觉得有理,急忙命人把任座重新请了进来。
上文中第一种人一心曲意逢迎,为人圆滑却失其德,失其筋骨;而任座过于刚正,险些因之获罪;最后一位大臣,柔中带刚,既使魏文侯喜悦,又救了人,是最上乘的处世之道,即内方外圆之道。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之道,是妥妥当当处世的锦囊妙计。只有内方,具有正直的品格,为人处世才能无愧于天地,但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过于刚直则易折,因此凡事要学会变通,要讲究圆融,即外圆。外圆是以万变来处理内方这一不变。懂得这一道理,行走于人世间就会游刃有余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凡事要掌握分寸,把握好度,正确运用处世的方法谋略,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让人生之路通达顺畅。
……
好评
评分好评
评分好评
评分好评
评分价格优惠,包装很好,推荐购买!
评分好评
评分好评
评分好评
评分好评
和南怀瑾一起读 孟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