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05
禅解《五行》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五行》篇是我国儒家早期经典著作。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包括帛书《五行》篇,并被国务院收录《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本经与《论语》《大学》和《中庸》的思想一脉相承,注重的是人的道德养成,这对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目前对这一经典的研究著作较少,在仅有的十几部研究著作中,几乎都集中在考据、辨义、训诂等方面,本书在对《五行》篇进行解析的基础上,从禅学的角度深入发掘其思想内涵,以使广大读者了解古人的智慧,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李群伟(1963.12--),字静达,号弘音。别号:泰山坐忘斋主人。曾供职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现任泰山医学院教授。对儒、释、道、诸子百家等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涉猎广泛。已出版专著《禅解道德经》《禅解南华经》。
序………………………………………………………………………………………………
五行篇竹简……………………………………………………………………………………
五行篇经文……………………………………………………………………………………
前言……………………………………………………………………………………………
禅解篇…………………………………………………………………………………………
经1………………………………………………………………………………………
经2………………………………………………………………………………………
经3………………………………………………………………………………………
经4………………………………………………………………………………………
经5………………………………………………………………………………………
经6………………………………………………………………………………………
经7………………………………………………………………………………………
经8………………………………………………………………………………………
经9………………………………………………………………………………………
经10………………………………………………………………………………………
经11………………………………………………………………………………………
经12………………………………………………………………………………………
经13………………………………………………………………………………………
经14………………………………………………………………………………………
经15………………………………………………………………………………………
经16………………………………………………………………………………………
经17………………………………………………………………………………………
经18………………………………………………………………………………………
经19………………………………………………………………………………………
经20………………………………………………………………………………………
经21………………………………………………………………………………………
跋………………………………………………………………………………………………
禅解篇
【经1】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德之行。
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
【禅解】本章是全经的核心,开篇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五行”之内涵,后面的二十章皆是围绕如何达成“五行”这个中心而展开的。
笔者阅读这一章时,不禁击节叫好!这一章是本经的总纲,本经的精华!本章寥寥数言,却把儒家思想一下子提高到了哲学的巅峰(孔夫子提出的“仁”和孟子提出的“心性论”,再加上后来王阳明的贡献,使儒家的理论成为圆满的“心学”,终于攀上了哲学的顶峰)!令人极其佩服,作者的智慧何其广大,简直可以比拟佛教中的菩萨!看了此段文字的人,再也不要轻视儒家,尤其是学大乘佛法的人,总是以为自己高明,看不起儒家。其实这本身就是贡高我慢,这样子修法,永远不会脱离六道轮回。
本章主要解释两部分即可完全明了其宗旨,其一是解释什么是“仁”、“义”、“礼”、“智”、“圣”;其二是解释什么是“形于内外”。今初:
何谓仁、义、礼、智、圣?其实儒家的某些概念说起来好像很明白,仔细推敲起来就很麻烦,就连梁启超也承认,给这些词语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概念含义极其丰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道德规范系统,你不见得能把他们解释得很清楚,所以我们只好从古人的论述中去把握这些概念,注意,这也仅仅是这些概念的一部分内涵而已,并没有穷尽其完整的意义。
何为仁?古人说:“仁,亲也,从人二(《说文》)”;“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仁者,人也(《论语》)”;“仁者,爱人(《论语》)”;“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群书治要·六韬》)”;“所谓仁者,爱人者也。爱人,父母之行也(《群书治要·袁子正书》)”。梁启超说:“普遍人格之实现就是仁。换句话说,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的人格和宇宙无二无别,体验到这个道理,就叫做仁者”。
何为义?“义者,宜也(《中庸》)”;“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六韬》)”;“所谓义者,能辨物理者也。物得理,故能除天下之害也。兴利除害者,则贤人之业也(《群书治要·袁子正书》)”。一句话,义就是按照大道的规律做事,做合宜的事。
何为礼?“礼,所以事神致福。从示从豊(《说文》)”;“礼者,履也(《尔雅》)”;“礼者,理也(《礼记》)”;“礼节民心(《乐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最初的礼是指敬神的仪轨、范式和虔诚之心;后来则演变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了,包括一些礼仪、规范,还包括一些待人接物的举止要求等。
为什么要有礼呢?实在是因为人都有欲望,如不加以节制,就会泛滥成灾之故也。故曰“约之以礼”。荀子说: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荀子·礼论》)
何为智?此为知识、聪辩和智慧的统称。有甚者还把计谋、巧诈、手段等也归于智,如《孙子兵法》即是如此。
何为圣?道德修养达到极致谓之圣;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
《汉书》说的可能更明白些:“仁者,爱也;义者,宜也;礼者,所履也;智者,术之原也。致利除害,兼爱无私,谓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本具性德的显现而已,性德只是一个,无二无别,但考察其不同侧面,则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等外在表现形式。
说到“仁义廉耻,孝礼智信”等概念,有人就说道家是崇道德而反对仁义礼的,最直接的依据就是老庄所说的“大道废,有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等句子。那么,道家真的是反对仁义礼信吗?如果真是这样,道人就该是一个无情无义无忠无信的小人了,怎么会成为至人呢?你若是这样理解道家,那可就大错特错了。道家的宗师这样说的目的是要破除我们执著和框架,使我们解脱出来,恢复先天本性,这与《金刚经》的“破相”用意完全一致。当然也有怀念远古时期道风淳厚的意思在内。老子就曾教导他的弟子文子说:
文子问德仁义礼,老子曰:德者民之所贵也;仁者人之所怀也;义者民之所畏也;礼者民之所敬也。此四者圣人之所以御万物也。(《群书治要·文子》)
老子说:圣人就是据此而教化众生的,怎么能说道家是反对仁义的呢?
次释“形于内外”。
《五行》篇认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可以分为“内外”两种性质,“形于内”的叫做“德之行”,“不形于内”的仅仅叫做“行”。
早期儒家思想中,尽管孔老夫子已经提到了“仁”是我们本具的性德,而且,人人相同。但夫子并没有明确提出“心”这个概念。到孟子那里,就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心性论”,并指出人人“性本善”,是本自具足的——“非由外铄我也”。如果没有《五行》篇的发现,我们可能据此就认为“心”学的提出是始于孟子了,但《五行》篇的出土,使我们弄明白了,“心”学的鼻祖是子思!子思首倡“心”学,第一个明确提出“形于内”的概念,它直接指向我们的自心,并进而提出了如何使我们的本性回归的具体途径,使得儒家学说臻至圆满,终于站到了哲学的巅峰!
然而由于《五行》篇的失传,二千多年来,儒家一直被认为仅仅是关于“世间”的学问,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子思、孟子殁世一千多年后,才被王阳明先生“无意”之中给撞见了,遂使“心”学发扬光大。
如何看待“德之行”与“行”?这是划分一个人是否开悟,是否到家,是否究竟的分水岭。有人认为“形于内”的意思我们的德行做的足够久了之后,会慢慢内化,成为我们的德行。这就大错特错了!德之行,是我们的本性,它不会由外部得来,完全是内在原本就有的,它只是被我们的无明烦恼给覆盖了,只要去掉我们的无明烦恼,这个本性就自然而然地现前了,这就是修行的过程。
本经即认为,德之行是我们的本性,它发自于内,是由本心发出的,是自性之德。而那种外在的“行”则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出的,不是出自于人的本性。使我们的本性显现的过程,儒家叫做“诚”,由诚而至明;道家叫做“返璞归真”,“复归于婴儿”,便恢复了我们本有的“赤子之心”;而佛家则叫做“直心”,谓一切思想行动皆“从自性海中流出”,不经过妄想意识、分别推度所致。《首楞严经》云:“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其义虽有小异,但大体则是相同的。在《孟子》中即有这样的思想,如孟子说“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由此也可以肯定,荀子说《五行》篇为“孟轲和之”起码也没有冤枉孟子。
自序
本书是朽人禅解系列著作中的一部,是“中国生命智慧系列丛书”之三。
《五行》篇是我国儒家早期经典著作,至今已经2000多年了。但在这20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一个人知道什么是《五行》,更不知道其内容和思想。如果没有荀子在其著作中大为光火地发了一次脾气,我们可能根本连有个《五行》篇都不知道。这个谜团就这么一直持续到1973年。
1973年我国考古界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件,这就是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这次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改写了我国古代历史,更正了我们很多错误认识。还有很多谜团到现在我们也未能全部解开,比如古代的如何制作的薄如蝉翼的丝衣?湿润有弹性的不腐木乃伊如何保存到现在的?等等。其详细过程和资料现在网上都有,笔者不在此赘言。笔者要说的是,这次发掘发现了帛书《五行》篇!使得这一珍宝时隔2000多年终于重见天日。这次发现的帛书《五行》篇共5400多字,其体量大体与《老子》相当;21年后,1994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的抢救性发掘再次令世人震惊,本次发掘有大量竹简出土,里面又有《五行》篇!竹简《五行》篇文字少很多,只有1300字左右。经山东大学庞朴先生研究,这就是失传的儒家《五行》篇,而且郭店竹简《五行》篇是原著,马王堆帛书《五行》篇是原著加上了注解的“扩展版五行篇”,这个注解在古经典中叫做“说”或“传”,是解释经的文字。至此,庞朴先生解开了存疑2000多年的谜团,实乃我国传统文化之一件幸事也!《五行》篇最终被国务院收录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典籍”。
本经的发现,使我们得以一窥失传了二千二百多年的古代文献,这是现代人独有的际遇。真的得感谢冥冥之中的保护神,历经二千多年的战乱、地震、洪水、盗墓、建设等活动,这些珍贵的资料能保留至今,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五行》篇发现后,学者们即开始了文字考证、校对、训诂及释义等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由于《五行》篇思想深邃,言简义丰,区区1300余字的经文,却内含无量义,致使很多人读后如坠五里雾中,不明所以。这就是荀子批评的三无现象:“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换句话说,荀子的指责并非是空穴来风,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加之《五行》篇刚刚发现不久,目前仅仅在少数学者之间进行研究,笔者查阅了相关研究文献,专门的著作仅限笔者所列的十几部,再有就是几十篇的单篇论文了,而且几乎都集中在“考据,辨义,训诂”等方面,几乎没有对《五行》全经的解读专著。故《五行》篇到目前为止仍然不为学界所广知,更别提是普通百姓了。
禅解五行篇禅解五行篇
评分禅解五行篇禅解五行篇
评分禅解五行篇禅解五行篇
评分这书和五行根本就沾不到边,书里有关五行的内容只字未提,尽是宣扬些道德宣传的内容。不建议购买。
评分买错了,不过这个buc
评分这书和五行根本就沾不到边,书里有关五行的内容只字未提,尽是宣扬些道德宣传的内容。不建议购买。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买错了,不过这个buc
评分这书和五行根本就沾不到边,书里有关五行的内容只字未提,尽是宣扬些道德宣传的内容。不建议购买。
禅解《五行》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