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27
和南懷瑾一起讀 孟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孟子,是儒傢的亞聖,巍巍乎有岩岩泰山之氣象;《孟子》,是真正的智庫,煥煥乎有皇皇瓊林之瑰麗!
南懷瑾先生講解《孟子》生動幽默、平實易懂、內涵深遠。聽先生言,如沐春風,沒有絲毫負擔與倦意,在不知不覺中受其感染,或心有所悟,或豁然開朗。
孟子的智慧始終激勵著人們去做一個大丈夫,秉持浩然正氣,挺立於人世間!他勉勵人們忍受艱苦的磨練,在“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中前進;他為人們樹立瞭“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榜樣;他積極傳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崇高理念。
本書采擷南懷瑾先生的智慧,對《孟子》一書中*深刻、*獨特的思想進行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解讀,帶領讀者走進孟子的世界,品味經典的魅力,進行一次心靈和思想的洗禮。
趙一,暢銷書作傢、圖書策劃人。大學畢業後即進入圖書齣版行業,至目前為止,已策劃齣版圖書上百部,在社科勵誌、青少年益智教育、大眾保健、女性美容等眾多領域均有暢銷代錶作。
第一章 聖人就是脫俗的凡人
聖人之道:道不同不相為謀
人生立身的三寶:正義、尊嚴、人格
孟子的人格魅力在選擇中彰顯
君子三樂:事親、做人、育人
聖人就是脫俗的凡人
第二章 義與利的韆古辯論
人生就是圍繞著利進行的圓周運動
捨私利求大義,活齣人生極緻
君子爭義,小人爭利
僞君子的暗箭難防,真小人的明槍不易躲
人性的弱點:難以掙脫的蠅頭小利
最大的自私是無私
第三章 自古至今的追求:天下定於一
天下之勢:分久必閤,閤久必分
女人為何要背負紅顔禍水的罪名?
孟子王道政治路綫中的社會福利觀
孟子心中的“桃花源”
自立自強纔是生存之道
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
第四章 冷眼觀盛世,居安常思危
現代知識分子應該具備的品質:承擔意識與批判精神
民族氣節鑄就民族之魂
冷眼觀盛世,居安常思危
平民為什麼要為戰爭埋單?
一方青山,萬代共享
第五章 人欲是最險惡的東西
心淡如水,無欲則剛
追求仁慈之心,講究與人為善
“遠庖廚”隱含的是惻隱之心
方正做人,圓滑處事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名利錢財是外形,心纔是快樂的根
第六章 眼睛看到之處就是能夠達到的地方
從“士無恒産有恒心”到“有恒産者有恒心”
成功者需要具備的兩種特徵:溫潤如玉和錚錚鐵骨
成功的兩個必備要素:健康的體魄和飽滿的精神
寜做搏擊長空的蒼鷹,不做坐井觀天的青蛙
扼住命運的咽喉,舞齣精彩的人生
成功的最短路徑是麯綫
第七章 人情練達的學問
投其所好與交際之道
尊重他人始於尊重自己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說服他人的方法:循循善誘,潤物無聲
顧左右而言他,化尷尬於無形
孔子的識人方法:聽其言而觀其行
以大事小是仁者風範,以小事大是明智之舉
人生需要分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第八章 用人之道與領導哲學
取纔之道:不拘一格選人纔
用人之道:知人善任,人盡其纔
領導者的最低標準:在其位,謀其政
領導者的大忌:聽信讒言,不辨是非
上行下效的力量
“情”字蘊含的領導哲學
第九章 氣度決定人生
養浩然正氣,做上品聖人
世本無先覺之驗,人貴有自知之明
堅持君子之勇,拒絕匹夫之勇
胸懷決定人生格局
持物我兩忘之心,處紅塵悠閑自在
第十章 人生如夢,且行且珍惜
得意失意,皆以平常心處之
福兮禍所優,禍兮福所倚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另類解讀
善惡到頭終有報
人生短暫,把握當下
第五章人欲是最險惡的東西
“遠庖廚”隱含的是惻隱之心
孟子一句“君子遠庖廚”,使後世“君子”們如獲至寶,從此將狹小的廚房扔給瞭女人,而他們隻一味地在飯桌上享受!
“君子遠庖廚”真的承載瞭讓女人掌管人間煙火的內涵嗎?南懷瑾先生說,這句話其實被後人麯解瞭。為何如此說,又怎樣被麯解?這得迴到曆史現場來尋找答案。
孟子在齊國時,一次,他看見齊宣王用一隻羊代替牛來做祭品。於是說瞭這句流傳韆古的話:“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意思是說君子對於飛禽走獸:看見它們活著,便不忍心看它們死;聽到它們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要離廚房遠遠的。南懷瑾先生認為,這種心理正是一種惻隱之心,跟君子把廚房留給女人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因此,不得不佩服後世君子們麯解經典以“為我所用”的功力,真是登峰造極。
遠庖廚,是惻隱之心的錶現,君子就入佛吃齋不殺生瞭嗎?非也,酒肉穿腸並不是君子所不為。再說,植物也是生命啊,是否就不進食瞭呢?當然不是,因此孟子的“君子遠庖廚”闡述的是如何麵對人生的一些不得已。人為瞭自己的生存,吃素食也好,吃肉食也罷,總是一種不得已。認識到這種不得已,從而産生惻隱之心、遠庖廚,這是一種自我反省,自我約束,並非是要做給誰看。
在社會中,在人生中,我們也有很多不得已,首先我們要明確那是不得已,是要盡量避免的,奴隸的身份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做瞭奴隸的人竟然撫摸著傷口體會齣做奴隸的美來。吃牛肉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西班牙人把虐殺公牛當成一種娛樂;吃驢肉也不見得如何可恨,可恨的是有的國人想齣活剝驢皮這種殘暴的行為。遠庖廚就在於一種勇於自責的清醒和試圖擺脫的渴望。
因此,麵對人生的不得已,要常懷惻隱之心。凡人之所以為人者,唯此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惻隱之心”就是仁民愛物之心。見到一切動物有苦難,自然會産生同情心,這就是“惻隱之心”。
從前有位比丘,修行已經證得瞭六神通,跟一位小沙彌住在一起。
一次,比丘在禪定中,見到小沙彌隻剩7天壽命瞭,心中不忍,於是叫小沙彌返傢看望父母。結果7天過後,小沙彌竟然又迴來瞭。比丘感到很奇怪,就再入定觀察,發現小沙彌壽命得以延長,於是比丘問小沙彌,在迴傢的路上做瞭什麼特彆的事情。小沙彌想瞭很長時間,最後終於說瞭一件他自認為很普通的事情。原來,小沙彌在迴傢的路上,看見瞭河邊的一個蟻穴,水快要流進螞蟻洞瞭,小沙彌急忙脫下袈裟,拿泥土把水擋住。小沙彌就是因為救護蟻命的因緣,而延長瞭12年的壽命,後來他更加認真修行,證得瞭四果羅漢。
小沙彌護住蟻洞一事,看似舉手之勞,卻因其懷有一顆惻隱之心,自得善報。
惻隱之心乃是在人的心靈中汩汩流淌的善良情感的甘泉,它滋潤著人的心靈,使人不至於變得冷酷,它使人具有仁愛之心和悲憫情懷,它構成無數善良而又高尚的動機。
但是不是任何惻隱之心都會得到迴報,在大發你的同情心時,也要分清狀況,認清對象,並想到後果,否則,就會陷入東郭先生的境地。
明代馬中锡的《中山狼傳》中記載瞭一個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說的是一位書生東郭先生背著一口袋書,在去中山國謀官的途中,遇到一隻受傷的狼,狼懇求他幫忙,以便逃過獵人的追捕。東郭先生看到這隻受傷的狼很可憐,便把狼藏在瞭自己的書袋裏。
不一會兒,獵人追瞭上來,發現狼不見瞭,就嚮東郭先生詢問狼的去嚮,結果東郭先生騙過瞭獵人。等獵人走遠後,他又把狼放瞭齣來。不料,狼卻嗥叫著張牙舞爪地撲嚮東郭先生。
東郭先生徒手同狼搏鬥,嘴裏不斷對狼喊著“忘恩負義”。幸好一位農夫走過來,將狼重新騙入口袋中,並對東郭先生說:“這種傷害人的野獸是不會改變本性的,你對狼仁慈,簡直太糊塗瞭。”說罷,掄起鋤頭,把狼打死瞭。
《紅樓夢》中有雲:子係中山狼,得誌便猖狂。其本來喻指人忘恩負義,其實狼的本性如此,一切都是由於東郭先生亂動惻隱之心導緻的。所以凡事要辯證對待,不可一味地偏執於理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纔能在生活中遊刃有餘。
總之,君子遠庖廚,呼喚的就是一顆惻隱之心。對萬物常懷惻隱之心,願意珍重一切生命,這樣也就找到瞭做人的快樂。
方正做人,圓滑處事
孟子曾引用過孔子的話“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即第一個製作陶泥人用來陪葬的人,不會有後代吧!這就是一種行為心理學。因為他雖然沒有用活人去陪葬,但所做的陪葬陶泥人和活人一樣,在心理上,還是存在以活人陪葬的想法。南懷瑾先生用一個例子來論證這種行為心理學的觀點,他說:“許多標榜素食的人,跑到素食館裏,大吃素雞素鴨。雖然吃到的仍舊是豆腐、豆皮、豆乾等,但如果心理上存瞭吃雞吃鴨的念頭,就和吃葷沒有兩樣。”與前麵的“始作俑者”相同,都是意在說明行為是心理的一麵鏡子。
因為人的心理是行為的依據,通過行為可以很容易捕捉到一個人的心靈品質。
《世說新語》的《德行》篇中載有“管寜割席”的故事。管寜、華歆年輕的時候曾一起到外地訪師求學,二人關係很好。有一次,管寜和華歆一起在園中鋤菜,發現地上有一塊金子。對此,管寜無動於衷,依然揮鋤不止,就當鋤去瓦礫一樣;華歆則撿起金子扔到一邊。還有一次,他們同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恰好一位達官貴人乘坐華麗的官車從門外經過,前呼後擁,好不熱鬧,管寜就像沒聽見一樣,仍舊讀書,而華歆卻跑齣去看瞭一會兒纔迴來。等華歆迴來後,管寜就把坐席割斷,並對華歆說:“你不是我的朋友瞭!”
管寜割席,隻因二人的追求不同,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後世人認為管寜是不為榮華所動的君子,而華歆是嚮往富貴的人,其人品高下自現。
正是行為如鏡可觀心。隻有德馨纔能身正,嚮來具有金玉人品、正直人格的人纔是最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也是為人們所傳頌、贊揚的人。
清朝光緒年間,孫中山剛剛從日本留學歸國。有一次,在路過武昌總督府時,他想見一見當時的兩廣總督張之洞,於是就讓守門人傳一張便條進去。張之洞打開這張便條,隻見上麵寫著:“學者孫中山求見張之洞兄。”張之洞沒聽過這個人,好奇其有如此大的口氣,於是問道:“他是什麼人?”
守門人說:“一個書生。”
張之洞非常不高興,提筆在便條上寫道:“持三字帖,見一品官,白衣尚敢稱兄弟?”
守門人齣來,將便條遞給孫中山,孫中山看過之後,從容地在上麵寫道:“行韆裏路,讀萬捲書,布衣也可傲王侯。”
守門人又將便條傳瞭進去,張之洞看過之後,連忙說:“請!”
孫中山以一介“布衣”笑傲王侯,可見其充盈天地的浩然正氣和不懼怕權貴的精神。同時,當時身在高位的兩廣總督能摺服於孫中山的氣勢,也可看齣他的器量及識纔愛纔之心。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孫中山運氣好,恰遇君子,否則遇一昏官,早給他吃閉門羹瞭。
為人處世,需要一顆方正的心。但是有方無圓,則性情太剛,太剛則易摺,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有點樣的人,他們憤世嫉俗,牢騷滿腹,自命不凡,卻又處處碰壁,遇挫摺不會變通,很容易歇斯底裏,自暴自棄,並把自己推嚮極端。有圓無方,則謂之太柔,太柔之人缺筋骨,乏魄力,少大誌,在生活中難以有大作為。所以方圓相生纔是為人處世之本。
“方”乃做人之根本,“圓”乃立世之道。縱觀人的一生,無非是做人與做事兩個方麵。為什麼銅錢是內方外圓?這就是中國辯證哲學的集中體現,做事要方,做人要圓。凡事都在圓中預,方中立,這是古人謀事的原則,也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世間事物都在方圓之中,而方圓是曆史和哲學的辯證。
在《資治通鑒》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魏文侯攻陷瞭一座城池,大宴群臣。宴席之上,魏文侯問文武百官:“你們說我是明君呢,還是昏君呢?”百官多是趨炎附勢之徒,紛紛說道:“大王是一代明君。”正當魏文侯飄飄然時,問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卻說:“大王是昏君。”魏文侯如被潑瞭一盆冷水,問:“何以見得?”任座說:“大王取得瞭城池,沒有按順序分給您的弟弟,而是分給瞭您的兒子,可見您是昏君。”魏文侯惱羞成怒,命令手下把任座趕瞭齣去,聽候發落。接著問下一個臣子,這位大臣說:“大王是明君。”魏文侯心中暗喜,忙問:“何以見得?”這位大臣說:“臣曾聽說明君手下多齣直臣。現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這樣的直臣,可見大王是明君!”魏文侯聽罷,覺得有理,急忙命人把任座重新請瞭進來。
上文中第一種人一心麯意逢迎,為人圓滑卻失其德,失其筋骨;而任座過於剛正,險些因之獲罪;最後一位大臣,柔中帶剛,既使魏文侯喜悅,又救瞭人,是最上乘的處世之道,即內方外圓之道。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圓是處世之道,是妥妥當當處世的錦囊妙計。隻有內方,具有正直的品格,為人處世纔能無愧於天地,但是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過於剛直則易摺,因此凡事要學會變通,要講究圓融,即外圓。外圓是以萬變來處理內方這一不變。懂得這一道理,行走於人世間就會遊刃有餘瞭。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凡事要掌握分寸,把握好度,正確運用處世的方法謀略,八麵玲瓏,左右逢源,讓人生之路通達順暢。
……
好評
評分好評
評分好評
評分好評
評分好評
評分價格優惠,包裝很好,推薦購買!
評分價格優惠,包裝很好,推薦購買!
評分好評
評分好評
和南懷瑾一起讀 孟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