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農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和美術等。反映瞭北宋的科學發展水平和作者的研究心得。
目錄
校點說明
捲一 故事一
捲二 故事二
捲三 辨證一
捲四 辨證二
捲五 樂律一
捲六 樂律二
捲七 象數一
捲八 象數二
捲九 人事一
捲十 人事二
捲十一 官政一
捲十二 官政二
捲十三 權智
捲十四 藝文一
捲十五 藝文二
捲十六 藝文三
捲十七 書畫
捲十八 技藝
捲十九 器用
捲二十 神奇
捲二十一 異事異疾附
捲二十二 謬誤譎詐附
捲二十三 譏謔
捲二十四 雜誌一
捲二十五 雜誌二
捲二十六 藥議
補筆談捲一
補筆談捲二
補筆談捲三
續筆談
精彩書摘
《夢溪筆談》:
辯證二
71.三江
司馬相如《上林賦》敘上林諸水日:“丹水、紫淵,灞、濾、涇、渭,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灝漾潢漾,東注太湖。”八川自人大河,大河去太湖數韆裏,中間隔太山及淮、濟、大江,何緣與太湖相涉?郭璞《江賦》雲:“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溯沛。”墨子日:“禹治天下,南為江、漢、淮、汝,東流注之五湖。”孔安國日:“自彭蠡江分為三,入於震澤,後為北江而人於海。”此皆未嘗詳考地理。江、漢至五湖自隔山,其末乃繞齣五湖之下,流徑人於海,何緣入於五湖?淮、汝徑自徐州人海,全無交涉。《禹貢》雲:“彭蠡既瀦,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以對文言,則彭蠡水之所瀦,三江水之所入,非入於震澤也。震澤上源皆山環之,瞭無大川,震澤之委乃多大川,亦莫知孰為三江者。蓋三江之水無所入,則震澤壅而為害;三江之水有所入,然後震澤底定,此水之理也。
72.海州古墓
海州東海縣西北有二古墓,圖誌謂之“黃兒墓”,有一石碑,已漫滅不可讀,莫知黃兒者何人。石延年通判海州,因行縣見之,日:“漢二疏,東海人,此必其墓也。”遂謂之“二疏墓”,刻碑於其旁,後人又收入圖經。餘按,疏廣,東海蘭陵人,蘭陵今屬沂州承縣,今東海縣乃漢之贛榆,自屬琅琊郡,非古之東海也。今承縣東四十裏自有疏廣墓,其東又二裏有疏受墓,延年不講地誌,但見今謂之東海縣,遂以二疏名之,極為乖誤。大凡地名如此者至多,無足紀者。此乃予初仕為(沐)[沭]陽主簿日,始見《圖經》中增此事,後世不知其因,往往以為實錄,謾誌於此,以見天下地書皆不可堅信。其北又有孝女塚廟,貌甚盛,著在祀典。孝女亦東海人,贛榆既非東海故境,則孝女塚廟亦後人附會縣名為之耳。
73.桂屑除草《楊文公談苑》記江南後主患清暑閣前草生,徐鍇令以桂屑布磚縫中,宿草盡死,謂:“《呂氏春鞦》雲‘桂枝之下無雜木’,蓋桂(枝)味辛螫故也。”然桂之殺草木自是其陛,不為辛螫也。《雷公炮炙論》雲:“以桂為丁以釘木中,其木即死。”一丁至微,未必能螫大木,自其性相製耳。
74.章華乾溪
天下地名錯亂乖謬,率難考信。如楚章華颱,毫州城父縣、陳州商水縣、荊州江陵、長林、監利縣皆有之,乾溪亦有數處。據《左傳》,楚靈王七年“成章華之颱,與諸侯落之”,杜預注:“章華颱在華容城中。”華容即今之監利縣,非嶽州之華容也,至今有章華故颱,在縣郭中,與杜預之說相符。亳州城父縣有乾溪,其側亦有章華颱,故颱基下往往得人骨,雲楚靈王戰死於此;商水縣章華之側亦有乾溪,薛綜注張衡《東京賦》引左氏傳乃雲“楚子成章華之颱於乾溪”,皆誤說也,《左傳》實無此文。章華與乾溪元非一處,楚靈王十(二)[一]年,“王狩於州來,使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帥師圍徐以懼吳,王次於乾溪”,此則城父之乾溪,靈王八年遷許於夷者乃此地。十(-)[二]年公子比為亂,使觀從從師於乾溪,王眾潰,靈王亡不知所在,平王即位,殺囚,衣之王服而流諸漢,乃取葬之以靖國人,而赴以乾溪。靈王實縊於芊尹申亥氏,他年申亥以王柩告,乃改葬之,而非死於乾溪也。昭王二十七年,吳伐陳,王帥師救陳,次於城父,將戰,王卒於城父,而《春鞦》又雲“弑其君於乾溪”,則後世謂靈王實死於是,理不足怪也。
……
前言/序言
夢溪筆談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特彆是這種種“匪夷所思”放到瞭《博物誌》的“誌”裏來說,看時感覺幽默得格外強烈——或者作者寫時也是幽著默的,但我不是張華,不好替他亂下結論。
評分
☆☆☆☆☆
《博物誌》由西晉張華編撰。為我國第一部博物學著作。《博物誌》共十捲,分類記載瞭山川地理、飛禽走獸、人物傳記、神話古史、神仙方術等。實為繼《山海經》後,我國又一部包羅萬象的奇書,填補瞭我國自古無博物類書籍的空白。
評分
☆☆☆☆☆
校注《拾遺記》
評分
☆☆☆☆☆
寶貝已經收到,很是喜歡和滿意。
評分
☆☆☆☆☆
小說《博物誌》簡介
評分
☆☆☆☆☆
書已經收到瞭,對寶貝、商傢及快遞非常滿意。
評分
☆☆☆☆☆
這套書的特點就是便宜,排班的話好開始看有點兒彆扭,時間長瞭會好些吧。
評分
☆☆☆☆☆
評分
☆☆☆☆☆
〖任末〗字叔本,東漢蜀郡(治今四川成都)新繁人。平生以治《經》、授徒講學為業,尤精於《詩經》研究。漢代傳《詩》者,有魯、齊、韓、毛四傢。魯、艾、韓三傢為"今文詩"學,西漢時列於學官,立有博士,盛行一時。任末自幼攻讀《齊詩》,苦心鑽研,多有所得。後遊曆京師洛陽,授徒講學,"教授十餘年"(《後漢書·任末傳》),精心傳播自己的思想和主張,末崇奉儒傢思想,倡導忠、孝、節、義,友人董奉德於洛陽病亡,親自推鹿車,送其喪於墓所。其師病故,亦遠道奔喪。自己病危,亦遺命歸屍於師門等。由是而遠近聞名。末對於傳播《齊詩》學,作齣一定貢獻。其倡導忠、孝、節、義之思想,對後世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