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设计的1001个问题,既涵盖国学之枢纽、体现国学发展之脉络,又能激发当今读者的探究兴趣。对每一问题的回答,不是长篇大论,而是全面周详、切中要害。
本书的主旨在于讲述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的基本常识,使读者建立完整、系统、清晰的国学知识的框架。这种基本常识,是21世纪每一位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国学底蕴。
卢志丹,字照青,1976年生人。 目前在北京致力于国学经典的研究和中华民族精神及智慧的发掘,游心于儒、释、道之间,骋目于古、近、现之变。策划和创作过多部畅销作品,公开出版的各类著述达五百余万字。其代表作《毛泽东品国学》于2009年出版后,荣登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并在各大网站连载,点击率超过千万次,连续多年畅销不衰。其普及国学智慧的代表作还有《中国人的智源》等。
一、国学概要30问
第1问 “国学”一词,最早出现在何时? / 001
第2问 今天人们谈论的“国学”,其内涵何在? / 001
第3问 近代为何要提出“国学”这一概念? / 002
第4问 什么是“西学东渐”? / 002
第5问 “国学”有别的称法吗? / 002
第6问 什么是“国粹” / 003
第7问 什么是“国故”? / 003
第8问 什么是“汉学”? / 003
第9问 国学如何分门别类? / 004
第10问 国学“四部”是什么? / 004
第1 问 国学“四门”是什么? / 005
第12问 何谓“诸子百家”? / 005
第13问 何谓“三教九流”? / 006
第14问 进入 21 世纪为何要复兴国学? / 006
第15问 什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 007
第16问 实现“中国梦”,为什么要弘扬国学? / 007
第17问 为什么读国学可以培养人文精神? / 008
第18问 为什么读国学可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 008
第19问 为什么读国学有助于塑造健全人格? / 008
第20问 为什么读国学记忆力大大提升? / 009
第21问 什么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了国学比重? / 009
第22问 为什么学好国学有助于高考语文成绩提升? / 010
第23问 为什么读国学经典有助于其他科目的学习? / 010
第24问 “欲通国学,亦早通其常识”是谁提出的? / 010
第25问 中华儿女应当对国学持何种态度? / 011
第26问 什么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011
第27问 国学中的“糟粕”表现在哪些方面? / 011
第28问 什么是“古为今用”? / 012
第29问 读国学经典要做到哪“三到”? / 012
第30问 读国学经典要做到哪“三有”? / 012
二、蒙学、小学常识41问
第31问 为何古代将幼儿教育称为“蒙学”? / 013
第32问 什么是“开蒙”? / 013
第33问 中国早期的“童蒙读本”主要有哪些? / 013
第34问 蒙学读本的“三百千千”具体指什么? / 014
第35问 《三字经》的作者是谁? / 014
第36问 为何说“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 015
第37问 《百家姓》收录了 100 个姓氏吗? / 015
第38问 《百家姓》为何以“赵钱孙李”四姓打头? / 016
第39问 周兴嗣为创作《千字文》而一夜“须发皆白”是真的吗? / 016
第40问 《千字文》为何被称为“千古奇文”? / 017
第41问 《千字文》为何与中国书法家结下了难解之缘? / 017
第42问 据说“天字第一号”的说法与《千字文》有关? / 018
第43问 《千家诗》在编选上有何特征? / 018
第44问 除“三百千千”,还应熟悉哪些蒙学经典? / 019
第45问 《弟子规》是围绕孔子的哪句话扩展开的? / 019
第46问 为什么说“读了《幼学》走天下”? / 020
第47问 为什么说“读了《增广》会说话”? / 020
第48问 古代声韵格律的启蒙书的代表作是哪部? / 021
第49问 古代的“小学”是什么? / 021
第50问 什么是“六书”? / 021
第51问 什么是“象形”? / 022
第52问 什么是“指事”? / 022
第53问 什么是“会意”? / 022
第54问 什么是“形声”? / 023
第55问 什么是“转注”? / 023
第56问 什么是“假借”? / 023
第57问 谁被尊为“文宗字祖”? / 024
第58问 什么是“秦书八体”? / 024
第59问 什么是大篆? / 025
第60问 什么是小篆? / 025
第61问 什么是隶书? / 026
第62问 什么是草书? / 026
第63问 什么是真书? / 027
第64问 什么是蝌蚪文? / 027
第65问 什么是石鼓文? / 027
第66问 什么是甲骨文? / 028
第67问 古汉语有哪些注音方法? / 028
第68问 什么是反切? / 029
第69问 什么是双声? / 029
第70问 什么是叠韵? / 030
第71问 什么是四声? / 030
三、儒学常识 110问
第72问 什么是“儒”? / 031
第73问 什么是“儒家学派”? / 031
第74问 能简述一下儒学的发展概貌吗? / 032
第75问 谁被尊称为“天之木铎”? / 032
第76问 孔子的先祖是谁? / 033
第77问 孔子是“私生子”吗? / 033
第78问 孔子的老师是谁? / 03
第79问 孔子做过官吗? / 034
第80问 孔子“周游列国”是怎样一个过程? / 034
第81问 何谓“陈蔡之厄”? / 035
第82问 孔子是如何总结自己一生的? / 035
第83问 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孔子的? / 035
第84问 历代帝王都给孔子哪些封谥? / 036
第85问 什么是孔子的“有教无类”? / 037
第86问 孔子给弟子教哪些课程? / 037
第87问 孔子的教学方法有何特色? / 038
第88问 孔子的弟子有多少? / 038
第89问 什么是孔门“四科十哲”? / 038
第90问 什么是“述而不作”? / 039
第91问 为何把儒家著作称为“经”? / 039
第92问 何谓“六经”? / 039
第93问 何谓“五经”? / 040
第94问 何谓“七经”? / 040
第95问 何谓“九经”? / 040
第96问 何谓“十二经”? / 040
第97问 何谓“十三经”? / 041
第98问 何谓“十四经”? / 042
第99问 何谓“二十一经”? / 042
第100问 什么是“经学”? / 042
第101问 经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各是什么? / 042
······
一、国学概要30问
第1问:“国学”一词,最早出现在何时?
答:“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中说:“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清末经学家孙诒让在其所著《周礼正义》中指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唐代贞元中,李勃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到宋代,又改称“白鹿洞书院”,这时的“国学”实为藏书与讲学之所。可见,古代“国学”一词内涵,与今日完全不同。
第2问:今天人们谈论的“国学”,其内涵何在?
答:中国当代著名的国学泰斗、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说:“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旧版《辞源》这样定义国学:“国学,一国固有之学术也。”也就是说,“国学”就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传统的思想文化和学术的总称,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他认为“国学不兴”,国家很难自立。由此可见,他已经把国学提升到决定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
第3问:近代为何要提出“国学”这一概念?
答:真正把“国学”同诸多“外学”相提并论,即作为一门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提出来,则是在西学东渐、中国社会和学术文化处于空前转型的清末民初。
1902 年 9 月黄遵宪在写给梁启超的信中,曾提到梁启超先生有办《国学报》的设想。他在信中写道:“《国学报》纲目,体大思精。”这是有据可稽的“国学”一词在近代较早的出现。1904 年,邓实在上海的《政艺通报》发表《国学保存论》,论述了保存“国学”的重要性;在 1906 年《国粹学报》第十九期《国学讲习记》一文中,邓实又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第4问:什么是“西学东渐”?
答:西学亦称“新学”,与“中学”(即国学)相对。“西学”的概念是历史的产物。最先是指在西方产生并传播到中国的学说,泛指西方文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特指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文化。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中国人对西学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斥和抗拒,到逐渐接受,甚至有人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借由来华洋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中国澳门、中国香港、其他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应用技术、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中国固有的学术和传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为区别于西学,有人就把中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统称之为“国学”,以与西学抗衡。
第5问:“国学”有别的称法吗?
答:国学还有“中学”、“国粹”、“国故”、“国故学”、“古学”、“旧学”“汉学”等称法。
清朝末年,洋务派先驱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里将“中国学术”简称为“中学”,与“西学”对称;而今天的“中学”,则是与“小学”、“大学”相对而言的一种学校级别。在近代,人们将翻译和引进的西方哲学、科学、政治等学问称为“新学”,相对而言,就称中国古代的学术为“古学”、“旧学”。称“旧学”,含有贬义的色彩。“国粹”、“国故”、“汉学”之称将在下面几节详细解释。比较而言,其他称法都易让人产生不同的理解,唯有“国学”这一称法简明精当。所以在今天,人们普遍称中国学术为“国学”。
第6问:什么是“国粹”
答:“粹”为精粹之意。“国粹”一词有两层含义:其一,中国学术完全是精粹,这种理解显然有些夸大,因为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学术思想有一部分是“糟粕”;其二,就是抛弃“糟粕”之后,留下来的精华部分,即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将之称为“国粹”。这一理解比较妥当,即指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后世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第7问:什么是“国故”?
答:“国故”这一称法源自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名著《国故论衡》。“国故”一词有两种含义:其一,中国的旧学;其二,中国的掌故,即中国古代的文献。胡适先生在 1919 年提出要“整理国故”,他认为所谓“国故”包含着过去中国的一切历史与文化,包含着“国粹”,也包含着“国渣”,而研究这些历史与文化的学问,就叫“国故学”,简称“国学”。
第8问:什么是“汉学”?
答:“汉学”有两层不同的含义,一种是西方学者对中国国学的称谓,一种是儒学的一个流派。
近现代西方学者,大多数称中国学术为“汉学”。因为中国人用的是汉字,且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所以他们称为“汉学”,有“汉族之学”的意思。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汉学也称国际汉学、海外汉学、域外汉学、世界汉学,是指中国以外的学者对以国学为主的有关中国的方方面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包括中国历史、政治、社会、文学、哲学、音韵学、史学、经济、书法,等等。
而作为儒学的一个流派的汉学,则是指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历史上汉朝人研究儒家经学注重名物、训诂、考据,因而后世称这一学派为“汉学”,与“宋学”相对。这个意义上的汉学,是近现代国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9问:国学如何分门别类?
答:中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一切学问,都属于国学,所以国学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庞杂和广博的,很难有一种分类方法能完全将这些内容涵盖。按照不同的角度,国学所研究的内容,有不同的分门别类的方法:若以学科分,国学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若以思想分,国学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其中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处于从属地位;若以《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此外还有姚鼐的“三门”法,曾国藩的“四门”法,国学大师章太炎在《国学讲演录》中则将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第10问:国学“四部”是什么?
答:古人把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之为“四部”,因为要将四大类的书分别藏入四大“库”中,所以又称之为“四库”。按照《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经部”是指儒家经典,如“十三经”、“四书五经”。“史部”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断代史、政事史、制度史、方志等。“子部”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佛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等,皆入“子部”。“集部”是历史上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
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但是,经、史、子、集四部,基本上是图书的分类,而不是学科的分类,所以并不能完全涵盖国学的所有内容。
······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国学热”方兴未艾,《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典籍走进了央视,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孔子学院(课堂)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分布于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青少年中普及国学,也引起了最高领导人的重视。2014年9月9日,第30个教师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在全国课标展厅内,习近平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当得知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时,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习近平的一番谈话,在全国激起了强烈反响。2014年10月10日上午,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她非常赞同习近平“要把经典诗词嵌在学生脑子里”的主张。从2015年9月起,由她负责主编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
在2014年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向记者透露,该社出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将发生变化:“在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国学篇目所占比重约增至35%。”
北京市教委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中指出,到2016年,北京高考英语分数将降低50分,并调整给语文和文理综,将语文分数增加到180分。方案提出,高考语文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试力度。全国多个地方也表示要削减高考英语分值。不少专家呼吁“增加的30分应放在国学上”。
在全国上下的大力推动下,普及国学已成为共识和大趋势。但是,目前的国学普及,大多停留在简单地诵读一些常见的经典和名篇上。当代读者对国学首先应该有一个全面整体的通览,也就是说必须接受国学通识教育。
国学造诣非凡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非常重视国学常识教育。1915年9月6日,22岁的毛泽东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说:“顾吾人所最急者,国学常识也。昔人有言,欲通一经,早通群经。今欲通国学,亦早通其常识耳。”在毛泽东看来,学习国学并不是孤立地读若干部经典,诵若干篇古诗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要开阔视野,汇通古今,把握总体脉络,通晓国学常识,把自己塑造成通才。这一观点对当代读者学习国学,仍然富有启迪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世国学经典汗牛充栋,即使一位专业学者,终其一生,也不能遍观。而普及国学,绝不是朗诵几段经典、翻译文言文之类的简单事情。这就要采取儒家先师孔子的张——“由博返约”,即首先应该让读者对国学的全貌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激发探究兴趣,自动自觉地去更深入地研读国学经典。
纵观目前已出版的国学图书,能以通俗简明的语言讲述“国学通识”的读物几乎为空白。所谓普及国学的图书,大多是不厌其烦地注释翻译《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道德经》、《史记》、《唐诗三百首》等单本独立的国学经典。当然对国学进行整体介绍的图书,也有一些,如民国时期章太炎的《国学概论》、台湾学者朱维焕的《国学入门》等,但是,或因语言古奥,或因学术性强,或因时代不同,当今的读者很难读懂。于是乎,有了这部《中华国学1001问》的应运而出。
本书是向中华儿女普及国学常识类读物的一个全新的突破。和目前出版的大量的普及国学类图书作一番比较,可以发现这部《中华国学1001问》,独具“三通”特色:
一是“通识”。本书的主旨在于向读者讲述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的基本常识,目的在于在读者心中建立完整的、系统的、清晰的国学知识框架。这种基本常识,是一位21世纪中国人必须具备的知识底蕴。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激发进一步诵读、探究国学经典的热情。这种通识,亦是对读者在课堂上所接触到的零散的国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条理化、整体化。本书所设计的1001个问题,是站在当代读者的角度,设身处地,想他们所想,问他们所欲问,是经过精心提炼和设计的,并且这些问题的排列不是随意而零散的,而是按照国学知识的固有逻辑精心安排先后次序,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严密国学知识体系。
二是“通心”。本书所讲的国学常识,既不会太浅,也不会太深,恰当地切合当今读者的认知水准,在普及的基础上予以提高。特别是本书中以问答的形式循循善诱地展开,能紧紧地抓住和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求。
三是“通俗”。在解答每一个问题、讲述国学知识的过程中,笔者充分考虑当今读者的国学水平和接受能力,力求语言的简明晓畅、生动活泼,切合当代读者的阅读口味,一看就懂,乐读爱读。
本书系统讲述的1001个国学常识,是目前学校教育阶段尚未着力构建的“国学纲领”。如果国学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那么这部《中华国学1001问》则是引领亿万中华儿女探索宝藏的路线图。相信在本书的引领下,每个中国人都能成为博学儒雅的“国学通”!
卢志丹
乙未年仲夏于京华
作为一名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中国历史脉络,同时又能引发我深度思考的书籍。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试图去解读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和文化基因。 我特别欣赏它在分析历史人物时,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标签化,而是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他们的性格、动机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这让我能够更客观地看待历史上的风云人物,理解他们的选择和局限性。 书中对一些重要历史转折点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描述了事件的发生,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转折点对中国社会、文化甚至世界格局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在阅读时,能够将零散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为完整和清晰的历史图景。 另外,这本书在引用史料和文献方面,也显得非常严谨。虽然作为普通读者,我无法一一考证,但那种严谨的态度本身就给我一种信任感,让我觉得书中的内容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推敲的。 我发现,通过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知道”历史,而是开始“理解”历史。这种理解,让我对国家民族的过去有了更深沉的敬意,也对我们的未来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文化的过去,也启发着我们对未来的探索。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惊喜连连”来形容。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比较偏向“知识普及”的书,但当我深入阅读后,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在很多方面都给了我意想不到的启发。 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一些历史事件时,所注入的“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讲述事件的经过,更会去关注事件中人物的命运,去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这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温度。 书中对一些古代文人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它没有把他们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才情、他们的困境,他们的坚持。这让我感觉,那些伟大的文化,其实也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创造出来的。 我还发现,这本书在探讨一些人生哲理时,非常贴近当下。它会从古人的智慧中提炼出对现代人有益的启示,并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在当今社会践行这些智慧。这种“古为今用”的处理方式,让国学变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它让我明白,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本书,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让我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也思考着当下和未来。 我总觉得,好的书籍,应该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觉得,自己与中国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层次的连接。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觉得中国传统文化有些“高高在上”,离我的日常生活似乎有些遥远。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亲民”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国学的温度和魅力。 我喜欢书中很多对于传统习俗、节庆文化的解读。它不是简单地介绍这些习俗的由来,而是会去探讨这些习俗背后蕴含的情感、价值和人生智慧。这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些我习以为常的传统,发现了它们更深层次的意义。 例如,书中对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的讲解,让我不仅了解了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更明白了这些节日所承载的家庭观念、人情世故,以及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种解读,让我觉得传统文化并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鲜活的生活方式。 这本书还经常会穿插一些有趣的民间故事、传说,这些故事往往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读起来趣味盎然,同时也传递着一些朴素的道德观和人生哲理。我发现,很多我们现在所说的“人生道理”,其实在几千年前的古人那里就已经有了深刻的体现。 它让我明白,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只有阳春白雪,也有着接地气的烟火气。那些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经典著作,其实都根植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反映着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离那些伟大的文化传承者又近了一些,也对“中国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具象、更温暖的理解。它让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不是需要去“仰望”的,而是可以去“感受”和“融入”的。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因为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了我。 “1001问”这个数字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意味,让我好奇里面到底会包含多少精彩的内容。而读了之后,我发现它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提供的远不止是简单的知识问答,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 这本书在内容设计上,非常巧妙地运用了“问答”这种形式,将原本可能有些枯燥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个小小的引子,引导着我去思考,去探索答案。而且,即使我知道答案,阅读解答的过程也充满了乐趣,因为作者总能用一些意想不到的角度来解释问题,或者提供一些我从未听闻过的相关知识。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普及,而是更侧重于对这些知识背后思想渊源的挖掘。它会告诉我,为什么古人会这样想,这种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深度挖掘,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且,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仿佛知道我可能会在哪些地方产生困惑,或者是我可能会有哪些进一步的疑问。它就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总是能在最恰当的时机,给出最恰当的解答,或者引导我进入下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曾尝试过一些“百科全书”式的书籍,但往往读过之后,感觉只是匆匆一瞥,很多内容都难以留在脑海中。而这本书,通过这种“问”与“答”的互动模式,让知识的吸收变得更加高效和持久。它不仅仅是填补了我知识的空白,更点燃了我对国学持续探索的热情。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系统性”和“层次感”。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领域的知识,就不能碎片化地去学习,而是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和逻辑。而这本书,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它没有一股脑地将所有内容倾倒出来,而是非常有条理地将庞杂的国学知识进行了分类和梳理。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它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理论和思想。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而且,我特别欣赏它在每个部分之间的衔接处理。不会让人感到突兀,而是像一条线一样,将前后内容自然地连接起来。我感觉作者在设计整体结构时,一定是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力求做到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这本书让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它帮助我构建了一个关于国学的“骨架”。我不再觉得国学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知识,而是有了一个可以依附的结构。当我遇到新的知识点时,我能够更容易地将其归类,并理解它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 我曾经尝试过阅读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文章,但往往因为缺乏系统性,读完后感觉似懂非懂,很多知识点都无法串联。而这本书,就像一个优秀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地走进国学的殿堂,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有条理、更深入的方式去理解它。 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方式的引导。让我明白,学习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要深入其本质,理解其内在的逻辑。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像其他一些书籍,只是告诉你“是什么”,而是会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 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一些哲学观点时,所采用的辩证方式。它不会简单地给出一个结论,而是会展示不同的观点,并分析它们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这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这些思想,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书中有很多问题,乍一看似乎很简单,但当你深入思考后,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就像一个引子,把我带入了一个思考的迷宫,让我忍不住想要一层一层地去探索,去挖掘。 而且,我发现这本书的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提问”。他提出的问题,总是那么恰到好处,能够准确地触及问题的核心,并引发读者对更深层次问题的追问。我感觉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像是在与一位富有智慧的智者进行一场思想的对话。 这本书并没有试图去“教育”我,而是更像是在“陪伴”我,引导我。它让我觉得,学习不是一件枯燥的任务,而是一个充满乐趣和启发的探索过程。它点燃了我内在的好奇心,让我渴望去了解更多,去思考更多。 我曾经以为,国学是属于少数“学者”的领域,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国学同样可以属于每一个渴望了解自己文化根源的普通人。它让我觉得,我的思考是有价值的,我的疑问是有意义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在“刻意”地学习,但当我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时,却发现自己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我发现,自己现在看待问题,会不自觉地去思考它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会去考虑不同的角度。这种思考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书中对各种观点的辩证分析和深入解读。 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应该怎么想”,而是通过展示不同的思维方式,让我自己去选择和判断。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直接的灌输要来得更为深刻和持久。 我还发现,自己对一些传统习俗的理解,也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过去,我可能只是知道这些习俗的存在,但现在,我能够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它让我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广阔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学、艺术,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维模式,一种价值体系。 最重要的是,它让我对“自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通过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份,并找到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 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改变了我认识自己的方式。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阅读的深入,一点一点地渗透到我的生活之中。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大门。我之前对很多传统文化概念都只是一知半解,有些甚至是完全不了解。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我带入了那个博大精深的国学世界。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各种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例子,将那些复杂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 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一些哲学思想时,并没有直接抛出晦涩的术语,而是先从一些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场景入手,然后引申出相关的道理。这样一来,我就能更容易地将书中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书中的内容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从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到历史人物、民俗风情,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每次阅读,都感觉像是在与古圣先贤对话,汲取着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组织内容时,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力求做到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 而且,这本书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它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它不会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你去发现问题,去思考不同角度的解读。这种开放式的讨论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这本书真的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视野,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真挚的感情。我发现,原来那些看似遥远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棒了!我第一次拿到它的时候,就被它古朴典雅的外观吸引住了。封面上采用的宣纸质感,配上行云流水般的字体,瞬间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打开书页,纸张的厚度和柔韧度都恰到好处,翻阅时手感非常舒适,不像有些书那样薄得易破,也不像有些书那样厚重得难以翻动。印刷的字迹清晰,墨色浓郁,即使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 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的侧边做了仿古的毛边处理,这种细微的工艺不仅增加了书的整体艺术感,更让它在众多现代书籍中脱颖而出,仿佛一件历经沧桑的古籍珍品。书的封面设计也十分巧妙,我猜想它或许融入了中国画的一些写意手法,留白之处引人遐想,整体画面大气而内敛,充满了文化底蕴。 还有一个让我惊喜的地方是它的整体布局。每一章节的标题都设计得很有韵味,不是那种生硬的数字编号,而是用一些富有诗意的词语来概括内容,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充满了期待。内页的排版也非常合理,字距行距都经过了精心的调整,阅读起来通俗易懂,没有任何压迫感。 总而言之,这本书从外在到内在,都透着一股精心打磨的匠心精神。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能为我的阅读空间增添一份宁静与雅致。每次看到它,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去翻开它,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文化气息。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它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我经常会遇到一些书籍,内容可能很有深度,但因为语言过于艰涩,或者结构过于复杂,导致我读不下去,或者读了也记不住。 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的语言非常精炼,又充满了表现力。即使是讲解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也能够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来解释,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 而且,书中的章节划分非常清晰,每一部分的内容都相对独立,又能够有机地联系起来。这让我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选择性地阅读。我不需要一口气读完,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一点一点地吸收。 我特别欣赏它在语言上的“节奏感”。有时候,它会用一些富有诗意的语言,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有时候,又会用一些简洁明快的语言,直击问题的核心。这种语言上的变化,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新鲜感,一点也不会感到枯燥。 我还注意到,书中在引用一些古代的文献或者诗句时,也会附带一些简单的解释,这对于像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它避免了因为不了解背景而产生的阅读障碍,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文字的锤炼上,看得出作者的功力。它做到了“深入浅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大众的喜爱。让我觉得,阅读国学,可以是一件如此享受的事情。
评分不错,可以增加不少知识
评分留下,慢慢看,好书
评分感受大家风范,品味国学经典,探究人生意义,丰富生命内函,入手!
评分留下,慢慢看,好书
评分给力!
评分不错,可以增加不少知识
评分相信是本好书。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好好
评分还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