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古玩世家、收藏界“奇人”陈重远
15年上下走访搜寻
用一手的资料述说
老北京古玩行的渊源与绝学绝技
内容简介
《京城古玩行》翔实记录了老北京古玩商们一个世纪的生活与命运,以及他们各自独特有趣的禀性,准确介绍了北京老古玩行经营活动的状况、交易的形式、计价与分账的方式,以及鉴别辨识字画等各类古玩的知识、方法和技术,可说是老北京古玩行的一幅精彩纷呈、独一的画卷。
作者简介
陈玉栋,字重远,1928年2月生于北京。10岁入其伯父在琉璃厂所开的古玩铺文古斋居住、读书,开始接触旧京古玩行的人、事、物,并学习文物古玩知识及鉴别技能。后曾就读于辅仁大学。1949年初离家参军南下。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兵工厂总局三七五厂及兵器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工作,高级政工师。1990年离休。2010年4月病逝。他自1985年始重入北京古玩界,进行深入调查、采访,自众多老北京古玩行人那里得到大量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于1990年出版了《古玩史话与鉴赏》一书(最新版改名《京城古玩行》),并有多篇文章发表于海内外的文物报刊杂志上,在古玩界、收藏界有一定影响。
精彩书评
★陈重远先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是继孙殿起《琉璃厂小志》和王冶秋《琉璃厂史话》之后更为系统全面的力作,向广大读者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和丰富的文物市场史料,从而填补了中国文物收藏史研究的空白。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 张文彬
★如果读者通过看我的书,能够有点收获,那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那都是老一辈琉璃厂人智慧的结晶。我只不过还算勤奋,用了20多年坚持把它记录下来。能给后人留下点东西,我觉得我这辈子就值了。
——陈重远
目录
第一章
古玩行业的起源及其演变
古玩行业经营什么
古玩行业的经营和行规
古玩商会史
第二章
碑帖
端方求教李云从
翁同徘与刘振卿论帖
书画
博古斋审定《百苦吟》
论古斋的三代人和董源山水大轴
笔彩斋的两幅宋元画
茹古斋的《袁安卧雪图》
悦古斋的《画儿韩》续篇
车翻了,彝古斋关了
韵古斋韩少慈趣闻
……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精彩书摘
《京城古玩行》:
古玩行业的经营和行规
古玩铺的经营方式基本上是“等主候客”,也有走宅门串大户、提溜包送货到家张罗买主的。
行内交易集中在古玩行商会所设的“串货场”。同行人议价,习惯用“袖内拉手”的方式,保持机密,议妥则以报出数目为准。对价值较高文物采用“封货”方法,即密封投标,投完后,当众拆封,出价高者得标。遇有标价相同,则用抽签方法决定属谁。串货场不准“掏货”,即未经当众将货摆出、议价,便私自背后将货买走。还不准打架骂人,违者轻则罚款,重则不准许再进入串货场买货。商会规定“买卖公平,双方有利”。但买货人必须有眼力,看准识货,胸中有数,否则买来“打眼货”(没看准年代或赝品),非但经济受损失,还会被同行作为笑料传播。古董商一旦打眼受骗,便将所买的赝品收藏起来,不给外人看,也不向外说。徒弟、伙计买了打眼货或价钱过高,掌柜的可请商会调解委员会出面要求对方让价或退货,行话称之为“砸浆”。
古玩铺里的货物从无明码标价,只凭营业人员口头一说,而有还价商讨之余地。不还价的顾客少。还价让价,使双方感到满意为止。
经营古玩者,必须懂鉴定,大多数人还有历史、地理、文物等方面的文化知识,能对所售之物品讲出来龙去脉,对古玩文物上的图案能说出原委,例如“三阳开泰”“五子登科”“鸳鸯戏水”等的含义,用以提高所售物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激发购买者的兴趣。接待顾客,要有礼貌,谦虚和蔼,文雅有风度;语言讲究,不说粗话,口才好,对答如流,这样才能得到顾客的尊重和信任。
古玩行人可以相互搂货,就是将对方的货拿来代为销售。不论这件古玩值多少钱,也不论谁来搂货,凡是同行的熟人拿走东西,不用写收条立字据,只管拿走。近百年来,没有搂货不认账的事,双方都恪守信用,形成一种行业的传统规矩,因而才有“包袱斋”。古董商有的领东当掌柜的,开家古玩铺,起个字号叫某某斋;有的人眼力好,会做生意,没有人给出钱开买卖,便开个“包袱斋”,即分文不用,拿块蓝色布包袱皮,到各家古玩铺搂货,搂来的货可以卖给买主,也可卖给同行。北京最大的古董商岳彬,就是从“包袱斋”起家的。有件古玩,甲方要卖,乙方要买,中间有人给联络、说合,称为“拉纤的”,成交后,中间人取佣钱,一般是“成三破二”,即买方出3%的佣钱,卖方出2%的佣钱。上海的最大古董商金才宝在光绪末年,就是位“拉纤的”。
“伙货”,即合伙买卖古董。两个人以上合伙买卖古董,称伙货。假如几家买卖一件古玩,买时一般大家都过目,也有不看货声明一下“我伙着了”的,也行。卖时可由一家售出,售价早已商定,但必须将实售价格公开,平均分配赢利。有的古董商眼力差,自己不买货,便采用伙货办法做生意,这样的人一般消息灵通,得到信息或自己看了货,便约同行人一起去看货,见有利便伙,无利则不伙。
……
前言/序言
1986年夏季,有位“陌生人”来访问我。他作了自我介绍,我和他一边谈一边想,突然想起了他的小名,便叫了出来,问他是不是,他笑了笑说:“是呀!是。”我有些不好意思了,人家是快六十岁的人了,我怎能叫他小名?!可又想既是自家弟兄,40年未见,叫出小名倒也显得亲热。
这人便是本书作者陈玉栋,字重远。他幼年上学时住在琉璃厂他伯父开的古玩铺里,后跟他伯父学徒。家里让他结婚,他跑了!又去上学读书,在学校里参加了学生运动,在大学里参军南下。一晃40年过去了!我问他这几十年干什么工作,他说:在军政大学、兵工企业、高等院校,现今离休了,想写点古玩行里的人和事,并想向老行家求助素材。我很赞同他的想法,只因我工作繁忙,无暇及此,就介绍一位年老退休、闲在家里的范岐周老先生。果然,和范老的长谈中,他获得了很多素材。
1988年,他来找我说,写完了60篇,交给文物管理机关,答应登报连载,再出本册子,可是一直不见报,他有点着急。我鼓励他说:“看准了的事,要干到底。不管登不登报,古玩行的历史还没有人写,你把它写好了,就算尽了心,完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事业。”
作者用了四年多时间,走访了许多老同行,经过三次大的修改补充,写出了《古玩史话与鉴赏》。付梓之前我看了原稿,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前三章着重写史,后两章着重写鉴赏收藏;鉴赏中有史料,史料中有鉴赏,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全书三十余万字,是一部较为完整的有关北京古玩行业的史书。作为文物史料,可供参考之用;作为历史人物故事,简要真实而文笔流畅;作为鉴别文物的工具书,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书是根据老行家回忆记录而写成的,就不免与事实有些小出入,但总的来说是真实的,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从鉴别文物的方式、方法上讲,也是总结古玩行老一辈的经验而写出的,虽是老办法,但鉴别文物正是从老经验走上科学道路的。
依我看,这本书补上了文物史中的一项空白,对弘扬华夏文化,普及文物知识,使后人了解古玩行的历史,都有很大作用。谨作此序,以致贺意。
孙会元
78岁时于北京
1990年9月3日
前 言
本书原名《古玩史话与鉴赏》,是我初学之作,1990年出版,1994年再版,先后印刷四次。在此基础上,我又多次采访古玩珠宝界的老行家,在他们的指导帮助下,我写出的“古玩三部曲”:《文物话春秋》《古玩谈旧闻》《骨董说奇珍》,自1996年先后由北京出版社陆续出版,并在海外出版发行。
在我离休后,便把写古都文物市场史实和收藏鉴赏知识作为我余生的一项事业,不断探索追求,尽力将历史更加明晰化,将前人鉴定各类文物的方法经验记录下来,留给后人作参考。第一本书出版后,受到海内外读者的欢迎。为满足需要,我于1992年写的以宋瓷、明清官窑瓷器和三代青铜器为内容的《古玩谈旧闻》书稿,先在《中国文物报》上摘选第一章,继而在香港《龙语》杂志连载。经报社的一位编辑介绍,全部书稿准备拿到台北出版,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
当追求的事业受到挫折,我心灰意懒、愤愤难平,文物界的老专家和出版界的老朋友都劝说:“你只有写好下部书,才能出这口气。”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我毅然命笔继续写了下去。后得到了北京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不断鼓励,出版了“古玩三部曲”,成全了我所追求的事业。
北京出版社要再版第一本书时,为使书名和“古玩三部曲”相吻合,故改名为《鉴赏述往事》。鉴赏文物,自清乾隆年代以来,在京城逐渐形成一种行业,就是古玩业。经营古玩,首先要能鉴别其真赝,会欣赏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述往事,思来者”,乃太史公之名言,用以鞭策自己,求真求实,以利于后来者。
这次再版,不仅改书名,而且要重新修订。十年前,我对老古玩、珠宝界的史实调查和了解,没有今天这样深入;再说,当时的思想仍有顾虑;今将十年前我不敢写和不愿写的文物市场史实和鉴赏文物的方法经验充实进来,用以回报出版社的关怀和读者的厚爱。
京城古玩行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