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國內罕見的日本陸軍反坦剋題材專著,聚焦“武士道”狂熱精神下日本陸軍“螳臂當車”式的反坦剋戰,近800張圖片,大量史料和曆史照片,係統披露二戰日軍反坦剋戰武器、戰術和戰史。
內容簡介
《擋車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軍反坦剋戰》分為上下兩冊,本書為下冊。上冊(武器與戰術)詳細介紹瞭日軍炮兵和步兵的各種反坦剋武器及其戰術,下冊(戰史與戰例)則結閤具體戰史,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在中國大陸、太平洋諸島嶼、東南亞等各戰場上的反坦剋戰。本書參考很多文獻和資料,圖文結閤。本冊詳細介紹瞭二戰中日軍炮兵和步兵的各種反坦剋武器及其戰術,包括反坦剋炮、野戰炮、高射炮、岸防炮、反坦剋槍榴彈、反坦剋雷、日軍步兵反坦剋戰術等等內容。
作者簡介
王法,1985年生於遼寜鞍山,法學本科畢業,軍事研究愛好者。生而平凡,但不甘平庸。齣版過多本軍事曆史類圖書,並在多類雜誌發錶過多篇文章,共47萬餘字。軍事曆史研究的主攻方嚮為二戰時期北非、西綫和太平洋戰場的陸戰,西方盟軍的裝備、人物與戰史。願以筆為槍,以墨為劍,努力再現那段曆史的烽煙,以饗讀者。
內頁插圖
目錄
◆ 前 言
◆ 日軍炮兵反坦剋武器與戰術
反坦剋炮
野戰炮兵
高射炮
岸防炮
日軍炮兵反坦剋戰術
◆ 日軍步兵反坦剋武器與戰術
反坦剋槍
反坦剋槍榴彈
火焰噴射器
反坦剋火箭筒/無後坐力炮
反坦剋雷
反坦剋障礙
日軍步兵反坦剋戰術
精彩書摘
1932年11月,日軍以八九乙中型坦剋和法製NC27“雷諾”輕型坦剋為目標,再次進行瞭反坦剋武器的射擊試驗。日軍發現,13。2毫米重機槍和十一年式37毫米平射步兵炮發射的十二年式榴彈很難擊穿這些新型坦剋的裝甲。
基於這些試驗,日軍認識到瞭裝備反坦剋炮的必要性。1933年6月30日,日軍的軍需會議通過瞭研製新型反坦剋炮的決議。9月14日,在陸密第456號新研究方針中,日軍提齣瞭新型反坦剋炮的技術指標:口徑37毫米左右;水平射界50°以上;仰俯角-10°+15°;射速30發/分;在1000米距離上發射的穿甲彈能擊穿20毫米裝甲,並在車體內産生足夠的破片;馬匹可以馱載或人力可以牽引,戰鬥全重300公斤以下。
1933年12月,新型反坦剋炮的試驗型號研製完畢。試驗的結論是新型反坦剋炮的人機工程設計良好,但是瞄準具和炮閂閉鎖還需要改進。1934年2月,日軍對其進行瞭彈道性能的試驗,對結果也較為滿意。1934年4月至5月,日本陸軍步兵學校對新型反坦剋炮進行瞭試驗,並提齣瞭諸如進一步降低重量和縮小輪廓的要求。1934年9月至1935年1月,日本陸軍步兵學校再次對其進行瞭試驗。期間,新型反坦剋炮也在中國東北進行瞭鼕季低溫作戰條件下的試驗。
1935年3月29日,新型反坦剋炮進行上報時,其定型為“九四式37毫米炮”(九四式三十七粍砲),而並非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後來所謂“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的稱謂僅是九四式37毫米反坦剋炮的俗稱。
九四式37毫米反坦剋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産量最多的反坦剋炮。1936年-1941年,日軍共生産3400門該型炮。
九四式37毫米反坦剋炮最大的優點就是射速高。其裝有半自動橫楔式炮閂,利用火炮的後坐力拋齣空炮彈藥筒,退殼器會將火炮的炮閂保持在打開的狀態。當第2發炮彈入膛後,退殼器鬆開,炮閂會在彈簧的作用下關閉。其車輪有兩種:一種是木製的車輪和鐵質的輪胎,另一種是帶孔的鐵質圓盤車輪。在炮位時,大架尾部的駐鋤要打在地下。運輸的時候,可以由1匹馬拖拽;或者也可以將火炮拆成4個部分,由4匹馬馱載運輸;或者也可以拆卸成4個部分之後由人員背負攜帶。
日軍步兵、裝甲兵和速射炮兵都廣泛裝備瞭九四式37毫米反坦剋炮。以日軍挽馬型步兵師團的4個步兵聯隊為例,每個步兵聯隊都下轄1個速射炮中隊;每個速射炮中隊下轄4個速射炮分隊(通常稱為“戰炮隊”),共裝備4門該型反坦剋炮;每個速射炮分隊下轄1門反坦剋炮和11名速射炮兵。這11名速射炮兵包括1名分隊長、1名炮手、1名預備炮手、1名裝填手、1名傳令兵、1名整理火炮的清潔手和5名同時負責近距離防禦的彈藥手。如果有汽車,還會額外配屬1名司機。相比之下,日軍馱馬型步兵師團的4個步兵聯隊就沒有下轄速射炮中隊,而是以步兵炮中隊代替。
在布設陣地時,各個速射炮分隊之間距離100米;每2個速射炮分隊編成1個速射炮小隊,小隊指揮部位於速射炮分隊後方200-300米處,通過傳令兵進行通信;小隊指揮部後方200-300米處為步兵聯隊屬速射炮中隊指揮部,通過電話進行通信。
……
前言/序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軸心國陣營中實力最強的兩個國傢,德國與日本都以各自的坦剋和反坦剋作戰能力而聞名。不同的是,德國是以其坦剋和反坦剋作戰能力的強大而有口皆碑,日本則是以其坦剋和反坦剋作戰能力的拙劣而惡名遠揚。這從本質上體現瞭地緣政治中陸權國傢與海權國傢的區彆,以及德國與日本綜閤國力、工業能力和科技水平的差異。同時,意識形態、民族性格、文化背景等主觀因素也對日軍反坦剋技戰術的發展産生瞭極為重要的影響。
較為遺憾的是,本書參考的文獻和資料,大部分來源於日軍敵對方,記述的內容更多是從同盟國的角度齣發。因此,本書僅是一部拋磚引玉之作,難免有疏漏之處,希望讀者能夠批評指正。若能引起更多對相關領域的研究與探索,吾心足矣。
在完成此書的過程中,作者得到瞭“龍式坦剋”(張雄)的鼎力支持,在此錶示由衷的感謝!
擋車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軍反坦剋戰·上冊 武器與戰術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