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儒教哲学丛书:天人合一正义》面考察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命题产生的背景和过程,用大量的原始材料说明了这个命题的真实内容,分析了这个命题被热炒的现实原因,为我们正确理解“天人合一”命题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和依据。这种研究,不仅是解决了中国哲学中一个重要问题,而且也给世人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和态度,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那些流行的命题和概念。对于培养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的科学精神,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这个命题近年来被热炒的事实,所以《儒教哲学丛书:天人合一正义》也可供中国哲学专业以外的、爱好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阅读。
内容简介
《儒教哲学丛书:天人合一正义》以各种文献资料为基础,参考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分析中国哲学天、人概念的基础上,回顾了张载以前天人关系的发展历程。以此为背景,从“天人合一”的基础、必要性与可能性、内在途径、外在约束、最终归宿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并将张载以后古代学者对“天人合一”的发展做了进一步的梳理。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天人合一”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指出现代人在哪些方面误解了“天人合一”,以及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
作者简介
蒲创国,1978年生,陕西乾县人,哲学博士。现为咸阳师范学院政治与管理学院讲师。2001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专业,2012年获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目录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哲学中的天与人
一、中国哲学中的天
二、中国哲学中的人
第二章 张载以前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关系
一、夏商周三代时期的天人关系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关系
三、汉唐时期的天人关系
第三章 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背景及其提出
二、气本论:“天人合一”的基础
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天人合一”的可能与必要
四、穷理尽性:“天人合一”的内在途径
五、礼乐制度:“天人合一”的外在约束
六、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最终归宿
第四章 张载以后“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
一、二程: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二、朱熹:天人一理
三、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四、王阳明:“一气流通”与“致良知”
五、王夫之:天人异形离质,所继者惟道
第五章 文献中的“天人合一”
一、天人合德、天人同性与天人一理
二、天人一气
三、天道与人事的合一
第六章 “天人合一”和人与自然
一、现代生态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天人合一”热
二、“天人合一”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对“天人合一”与保护环境关系的误读
结语 什么是“天人合一”?
参考文献
附录:文渊阁《四库全书》中的“天人合一”
正文部分
注释部分
后记
精彩书摘
《儒教哲学丛书:天人合一正义》:
1.历史文本研究法
历史文本研究法是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主要方法,其表现为对文本的整理与注疏。当代学者的研究,尽管可以选择的方法已经非常多,但文本研究法仍然是一项最基础的方法。因为没有了历史文本的支撑,所得出来的结论也就失去了依据。特别是现代人的一些研究,往往根据古人的片言只语进行过度阐释,当然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文本研究法就显得更为重要。“这种方法的‘问题意识’是要客观、准确地‘呈现’或‘再现’中国哲学文本的‘原貌’。它关注的是古人‘说了什么’,在方法论取向上强调‘客观’与‘真实’。”①具体到天人合一的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天人合一”的出处,即“天人合一”在古代大体上出现在哪些典籍之中。这个资料的收集工作非常重要,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因为如果没有大量的一手资料,而仅凭现代人经常引用的几段话来解释“天人合一”,难免会有失偏颇。这种资料的收集整理,是后续分析、比较研究的基础。
第二,“天人合一”的文本含义。尽管今人对天人合一的评价很高,认为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甚至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把从殷商以来的中国古代哲学都归之于天人合一。然而,这个问题不是由今人说了算,而是由古人说了算。历史文本研究法要求我们以文本为依据,看看古人对此是如何解释的。例如,在出现“天人合一”的地方,我们首先要从作者的立场出发去理解分析,再结合其他人的注疏,以及在古籍中的被引用情况,来得出一个较为准确的结论。
第三,对“天人合一”的理解不能局限于某段话,而要联系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整个思想体系甚至整个中国哲学史去做整体的理解。例如,董仲舒讲“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讲“天人合一”,在字面上很接近,但二者的含义却有很大的不同。董仲舒讲的“天人一”,主要是讲天人一类,是为其天人感应思想服务的,这与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张载讲“天人合一”,则是针对佛教的天人二本提出来的,这是以隋唐时期儒释道的相互影响为背景的。
2.比较研究法
这种方法主要包括中国哲学内部的比较研究以及中西哲学之间的比较。有关天人合一的文本资料非常丰富,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此一文本与彼一文本,发现其中的共同和差异之处。通过对共同性的概括,可以理出这一思想的发展脉络,而对差异性的分析,也可以发现不同思想家各自的独特贡献。这种比较研究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有关思想。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的传人,中国哲学的发展就注定要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哲学的相互渗透更是必然趋势。例如,冯友兰先生就“以西释中”,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牟宗三先生也致力于中西哲学的会通问题。而西方近年兴起的生态伦理学,也充分借鉴了中国哲学中的有关思想。在中西哲学的交流中,中国哲学对西方哲学中一些概念的运用已经不可避免。这些外来概念经过翻译,往往借用了中国原有的语汇。在这些概念的运用过程中,就可能产生外来概念与本土语汇之间的混乱。例如,西方哲学中所运用的自然一词,主要是指自然界,而中国哲学中的自然则用来形容一种天然状态。这样,就存在着误用的可能性。我们必须对这些概念进行分析比较,以求在运用上不要产生误解。
……
前言/序言
儒教哲学丛书:天人合一正义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