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众所周知,在我国“教育学”这个一级学科中,“课程与教学论”与“高等教育学”是两个并列的二级学科。且不论这种对学科进行分级管理的做法是否科学,这种分类法首先暗示着课程与教学研究主要是以基础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心主要在管理学、政策学和经济学领域,而对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则凤毛麟角。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教学质量受到空前关注,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开始指向课程与教学问题。其内在原因是什么?
目录
引言 21世纪的挑战与机遇
第一节 高等教育使命的新发展
第二节 挑战之一:大众化
第三节 挑战之二:学科发展
第四节 挑战之三:体制改革
第五节 挑战与机遇共存:全球化
第一章 关于教育目标的反思
第一节 当前我国教育目标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与教育现代化
第三节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概念的再审视
第四节 构建“体用一致”的教育目标
第五节 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的定位
第二章 学科特点与课程教学
第一节 “学科”内涵及其历史文化属性
第二节 学科的演变过程与人才培养
第三节 人文社会科学性质的变迁
第四节 大众化带来的学科与教学问题
第五节 信息化带来的课程与教学变革
第三章 通识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
第一节 通识教育的概念
第二节 通识教育中的科学教育
第三节 通识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第四节 通识教育内容的国际比较
第五节 我国通识教育的实践与问题
第四章 本科生课堂学习与教学设计
第一节 本科生课堂学习研究的历史
第二节 本科生课堂学习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大学课堂教学的设计策略
第五章 本科生学习经历及其评价
第一节 学生的转变和教育质量评价的意义
第二节 评估大学影响的I-E-O模型
第三节 大学影响及其评估的案例解析
——以信息技术经历为例
第六章 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第一节 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原理
第三节 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 促进科研与教学融合的制度建设
第五节 中国的特殊问题
第七章 课程设置与开发
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类型及其功能
第二节 课程纵向结构与学生发展
第三节 课程开发与更新
第四节 选修制与学分制的意义与功能
第五节 学科特点与课程管理
第八章 当代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主要的评价理论及发展趋势
第二节 评价工具的类型
第三节 西方主要学习评价工具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第四节 评价的实施与管理
第九章 大学教学制度建设
第一节 美国大学教学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学校制度背后的国家制度支持
第三节 教学制度建设的原理
第四节 我国特殊的制度问题及其反思
第十章 大学教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一节 国际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文化问题
第二节 发达国家和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第三节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第四节 中国文化的教育价值
第五节 探索我国课程国际化改革的设想
附录1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特别工作组教育改革报告
附录2 加利福尼亚大学学术岗在职教师行为规范
附录3 哈佛大学德里克·博克教学中心介绍
精彩书摘
《大学课程与教学:原理与问题》:
许多人把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之间的冲突看作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长期对立在今天的表现(斯诺,1995),认为自然科学强调教育的经验性内容,因而也就是技术性的和职业性的那些方面。“可以直截了当地说,这种对立是错误的。自然科学当然是经验性的,但它远远不只是缺乏理论说明的原始经验的堆积。科学中经验主义的作用是把理论付诸经验的检验”,“因此有资格成为自由教育的内容”(布鲁贝克,2002)。其实,从某种角度看,它比其他任何知识更有资格,因为它不仅把理论付诸经验,而且产生真正可靠的知识。正如博克所说,比各门自由科目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学会清晰地思维,确立复杂问题的关键所在,根据有关的资料汇聚各方面的论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国目前对通识教育中科学教育地位认识的偏差,主要源自错将科学教育等同于专业教育,不分科学教育与技术训练,不分科学知识与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科学”是学科(discipline)而不是专业(profession),就像“文学”是学科而不是专业一样,它们是适用于所有专业和职业的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为人”和“做事”的基础。在前现代化时期,也许具备文学、哲学等人文素养就足以使人成功地为人和做事,但今天必须要具有科学素养。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就不可能正确认识科学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意义,也不可能成功地设计出21世纪的完备的通识教育课程。从历史发展过程看,通识教育如果忽视或贬低科学教育的成分,就是一种倒退——退回到专才教育上,退回到纽曼以前的“自由教育”上。
……
大学课程与教学:原理与问题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