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于1985年9月6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第1次修正,根据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等五部法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作者简介
中国法制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出版物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中外文对照文本;中外法学著作;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法律工具书;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六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等五部法律的决定(节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精彩书摘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计量监督管理,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有利于生产、贸易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建立计量基准器具、计量标准器具,进行计量检定,制造、修理、销售、使用计量器具,必须遵守本法。
第三条国家采用国际单位制。
国际单位制计量单位和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名称、符号由国务院公布。
非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应当废除。废除的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四条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对全国计量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计量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计量基准器具、计量
标准器具和计量检定第五条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负责建立各种计量基准器具,作为统一全国量值的最高依据。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的需要,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经上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考核合格后使用。
第七条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根据本部门的特殊需要,可以建立本部门使用的计量标准器具,其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器具经同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考核合格后使用。
第八条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可以建立本单位使用的计量标准器具,其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器具经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考核合格后使用。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以及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的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实行强制检定。未按照规定申请检定或者检定不合格的,不得使用。实行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的目录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对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计量标准器具和工作计量器具,使用单位应当自行定期检定或者送其他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应当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计量检定必须按照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进行。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制定。
计量检定必须执行计量检定规程。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制定。没有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的,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分别制定部门计量检定规程和地方计量检定规程。
第十一条计量检定工作应当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就地就近进行。
第三章计量器具管理
第十二条制造、修理计量器具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具备与所制造、修理的计量器具相适应的设施、人员和检定仪器设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或者《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
第十三条制造计量器具的企业、事业单位生产本单位未生产过的计量器具新产品,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样品的计量性能考核合格,方可投入生产。
第十四条未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批准,不得制造、销售和进口国务院规定废除的非法定计量单位的计量器具和国务院禁止使用的其他计量器具。
第十五条制造、修理计量器具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对制造、修理的计量器具进行检定,保证产品计量性能合格,并对合格产品出具产品合格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应当对制造、修理的计量器具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使用计量器具不得破坏其准确度,损害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
第十七条个体工商户可以制造、修理简易的计量器具。
制造、修理计量器具的个体工商户,必须经县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发给《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或者《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
个体工商户制造、修理计量器具的范围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制定。第四章计量监督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根据需要设置计量监督员。计量监督员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计量检定机构,或者授权其他单位的计量检定机构,执行强制检定和其他检定、测试任务。
执行前款规定的检定、测试任务的人员,必须经考核合格。
第二十条处理因计量器具准确度所引起的纠纷,以国家计量基准器具或者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检定的数据为准。
……
前言/序言
计量科技与标准:现代工业的基石 图书名称: 计量科技与标准:现代工业的基石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权威专家或多位相关领域学者)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专业科技出版社) --- 内容简介: 《计量科技与标准:现代工业的基石》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赖以运行的计量学基础理论、精密测量技术及其在各个工业领域中的标准化应用。本书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专家、科研工作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前沿的视角,理解计量在推动科技进步、保障产品质量、促进国际贸易中的核心地位。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二十章内容,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第一部分:计量学的理论基石与发展脉络 本部分着重于构建读者对现代计量学的整体认知框架。 第一章:计量学的哲学与科学内涵 本章首先探讨了“度量衡”概念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的经验度量到现代基于物理常数的精确定义。重点阐述了计量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准确度、精密性、不确定度、可溯源性等核心术语的精确定义及其在科学实验中的指导意义。讨论了计量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如何融合物理学、数学和信息科学,成为现代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支撑。 第二章:国际计量体系的构建与演进 详细介绍了国际单位制(SI)的历史沿革,特别是2019年SI重新定义对七个基本量单位(千克、安培、开尔文、摩尔等)基于普朗克常数、基本电荷等自然常数的新基准。阐述了国际计量大会(CGPM)、国际计量委员会(BIPM)等国际组织在维护全球测量一致性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分析了实现全球测量基准统一对于高科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第三章:测量仪器与标准物质的校准溯源 校准与溯源是计量科学的生命线。本章深入讲解了从国家一级标准器到工作计量器具的逐级校准链条的建立与维护。详细介绍了标准物质(RM/CRM)的制备、定值、认证流程,及其在确保测量结果可靠性、进行方法学验证中的决定性作用。探讨了不确定度评定的理论方法,如A类评定与B类评定的实际操作,强调了不确定度报告在合同计量和科研成果发布中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前沿测量技术与精密仪器 本部分聚焦于支撑高端制造业和基础科学研究的先进测量手段。 第四章:电磁学计量的新突破 聚焦于高频、高精度电磁测量的最新进展。探讨了基于量子效应的电流、电压基准的实现技术,如约瑟夫森结阵列和量子霍尔效应的应用。阐述了在太赫兹(THz)频段、毫米波段的功率、阻抗测量面临的挑战及先进的矢量网络分析仪(VNA)技术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应用。 第五章:光学与激光计量的新维度 激光作为高精度测量的核心工具,本章详细介绍了激光干涉测量在长度、位移、形貌检测中的应用。重点剖析了光频梳技术在时间频率基准传递中的革命性作用,以及在非接触式三维扫描和表面粗糙度测量中的新兴技术,如相干光散射测量法。 第六章:热学、力学与流量计量的高级应用 分析了温度测量在极端条件下的解决方案,如高温炉内温场均匀性的精确控制,以及低温物理中的铂电阻温度计的优化。在力学方面,重点阐述了高精度应变片技术、力传感器线性化补偿算法,以及在材料疲劳测试中的动态力学参数测量。流量计量部分则侧重于非侵入式(如超声波)和质量流量计在石化、能源行业的应用与误差分析。 第三部分:计量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集成 本部分探讨了计量数据如何转化为企业质量管理的有效输入。 第七章:过程计量控制与统计过程控制(SPC) 详细论述了计量数据在生产过程监控中的应用。介绍了SPC的基本工具,如控制图的选择与绘制,并强调了过程能力指数($C_p$, $C_{pk}$)的计算依赖于精确的测量系统分析(MSA)。 第八章:测量系统分析(MSA)的深化应用 这是保障测量可靠性的关键。本章系统介绍了MSA的五大核心分析:重复性与再现性(Gauge R&R)分析、量具准确度检验、线性度、偏倚及分辨率评估。针对不同类型的测量设备(如坐标测量机CMM、视觉测量系统),提供了定制化的MSA实施方案。 第九章:ISO 17025标准下的实验室管理 深入解读了ISO/IEC 17025标准对校准与检测实验室的要求,侧重于技术能力、质量管理体系、人员资质、设备管理与数据有效性控制等方面。为实验室的认可(Accreditation)和持续合规提供了实操指导。 第四部分:特定行业计量与标准对接 本部分关注计量学在几个关键高技术产业中的具体落地实践。 第十章:航空航天领域的极端环境计量 阐述了航空发动机测试、火箭推进剂流量标定、高空低压环境模拟等特殊工况下的计量需求。重点分析了对传感器在高G值、剧烈振动和宽温域内稳定性的计量保障技术。 第十一章:微纳制造与半导体计量 半导体制造对尺寸测量的精度要求已达到亚纳米级别。本章探讨了电子束扫描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在关键尺寸(CD)测量中的应用,以及光刻胶厚度、薄膜沉积速率的精确控制技术。强调了掩模版校准和晶圆形貌测量的挑战。 第十二章:生物医学计量与标准 分析了生命科学领域中对浓度、活性、剂量测量的精确性要求。讨论了医学影像设备(如MRI、CT)的性能评价标准,以及生物传感器和体外诊断试剂(IVD)的校准与溯源链建立的复杂性。 第十三章:能源计量与智能电网的可靠性 聚焦于智能电表、高压互感器、电能质量监测设备的计量校验。探讨了在分布式能源接入背景下,电能计量误差对电网平衡和电费结算的影响。 第五部分:计量法规、标准化与未来趋势 本部分探讨计量工作如何嵌入到国家和国际的法律框架及未来的技术前沿。 第十四章:计量法制建设与合规性 本章将计量法律法规体系视为维护市场秩序的工具,解析了计量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和实施细则,涵盖了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使用单位的法定义务、以及涉及计量违法行为的处罚机制。强调了计量立法在确保公平交易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十五章:国际贸易中的计量技术壁垒与协调 分析了不同国家计量标准的差异如何转化为技术性贸易壁垒(TBT)。阐述了双边、多边计量合作协议(如APMP、EURAMET)如何通过互认安排(MRAs)来促进全球供应链的顺畅运行。 第十六章:计量科技的数字化转型:工业4.0与计量云 探讨了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与计量学的交叉融合。介绍了“数字孪生”在模拟物理测量过程中的潜力,以及云计算平台在集中管理海量校准证书、远程诊断测量设备健康状况方面的创新应用。 第十七章:量子计量学的革命性前景 前瞻性地介绍了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新一代计量标准,如量子时钟、基于单光子的传感器等。分析了这些技术一旦成熟,将如何颠覆现有SI单位的实现方式,将测量精度提升至新的理论极限。 总结与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计量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全、支撑科技创新中的不可替代性,并对未来几十年计量科技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战略性预测,强调了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投入的重要性。 --- 本书特点: 深度与广度兼具: 覆盖了从基本原理到最前沿研究的完整知识体系。 强调可操作性: 大量案例分析和技术流程图,便于工程实践。 聚焦前沿: 详细介绍了2019年SI重新定义后的计量新范式。 跨学科视野: 将计量学与质量管理、信息技术、行业标准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