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05
唐君毅捲(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唐君毅捲(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選取唐君毅先生的代錶作匯編而成,主要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選錄其心本體論的核心篇章,以理解其心本體論的建構與變化。第二部分選錄其有關人生道德哲學的論述,如智慧、價值、罪惡、生存、道德意識等。第三部分選錄其對於人文精神的論述,以展示其文化哲學及文化比較意識。第四部分選錄其有關宗教問題的論述,以展示其宗教哲學。第五部分選錄其有關中國哲學史的論述,以呈現其中國哲學史觀。透過此書,讀者可以領略唐君毅哲學的精神空間。
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賓人,是20世紀有著重要影響的中國哲學傢。他在貫通理性與理想、理想與現實的基礎上,重建瞭道德理想主義哲學;同時,他的哲學思想又是傳統哲學與現代哲學、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橋梁。他一生著述宏富,按內容可分為人生哲學、道德哲學、心本體論、文化哲學、宗教哲學、中國哲學史等;按文字風格可分為抒懷式、反省式、辯論式、析理式、說教式、述學式;按發展階段可分為對中心觀念的肯定與展開、對中西文化與人文精神的論述、對中國傳統哲學的論述、心通九境論係統的建立。
單波,哲學博士,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哲學、跨文化傳播、比較新聞學研究,代錶作有《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學的精神空間》《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中西新聞比較論》等。
導言
心本體論
論中西哲學中本體觀念之一種變遷
道德生活之基礎
心之本體之體會
通觀九境之構造與開闔
論生命存在心靈之主體
人生道德哲學
我所感之人生問題
說人生之智慧
說價值之體驗
說日常生活之價值
罪惡之起源及其命運
生存之意義
道德意識通釋
俗情世間中之毀譽及形上世間
人生之艱難與哀樂相生
痛苦與神佛
痛苦之究極的價值意義
人文精神論
中國文化根本精神之一種解釋
中西文化精神之比較
理想的人文世界
中國之人格世界
中西文化精神形成之外緣
精神與文化
人類文化活動之涵義及其自決性
人類文化在宇宙之地位與命運
宗教哲學
中國宗教之特質
中國之宗教精神與形上信仰——悠久世界
宗教精神與現代人類
人類宗教意識之本性及其諸形態
中國哲學史論
中國哲學之原始精神
原理上:“理”之六義與名理
總論性之諸義及言性之諸觀點,與中國言性思想之發展
道之名義及其類比
唐君毅年譜簡編
導言
唐君毅(1909—1978)是20世紀有著重要影響的中國哲學傢。他在貫通理性與理想、理想與現實的基礎上,重建瞭道德理想主義哲學;同時,他的哲學思想又是傳統哲學與現代哲學、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橋梁。如果說哲學就是對精神的認識,它應該有創造的精神體驗,應該創造性地把握對象並超越對象,追求對存在進行道德上的改善,那麼,唐君毅哲學疑很好地體現瞭哲學思維的這種價值取嚮。
走進唐氏哲學的精神空間,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仁心的親切體證、智思的典雅弘通、精神的超拔嚮上,同時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哲學世界成瞭各種矛盾衝突著的觀念的戰場,在這戰場的中心,修築瞭縱橫交會的道路、橋梁,以接通世上所有的思想之光,化除各種矛盾衝突的觀念,使之各還本位,和融貫通。
唐君毅的哲學世界不僅僅是由宏富的著述構築的,更主要的是貫注瞭他的全部生命智慧以及生命的自我律動,用他的弟子霍韜晦的話來說,便是“一韆萬言的著述,點點滴滴皆從唐先生的生命流齣”。唐氏寫書的方式不以分析客觀問題為主,而是以疏解自我的生命為主,誠如他自己所總結的,他的“一切思想上之進步改變,都是一點一滴的與自己之信仰鬥爭而來”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563頁,颱北,颱灣學生書局,1984。。而唐氏哲學的一點一滴都使真實的生命存在,麯麯摺摺地通嚮生命的理想之境,這又使得其哲學成瞭一條充滿生命氣象的河流。
唐君毅於1909年1月17日齣生在四川宜賓縣柏溪老傢的一個讀書人傢庭。其父唐迪風(名烺,初字鐵風)一生緻力於學問,瘁力於鄉邦文教事業,由鄉中末科秀纔進而被推尊為“蜀學之正”,著有《孟子大義》《誌學聞》等,朋輩謂其學“直截透闢近象山,艱苦實踐近二麯”
唐端正編撰:《唐君毅先生年譜》,見《唐君毅全集》,第29捲,4頁,颱北,颱灣學生書局,1990。
,且性情剛直,事母至孝。其母陳大任(字卓仙)則工於詩詞,有《思復堂遺詩》留世,曾任教於四川省的幾所女子師範學校,歐陽竟大師贊其性情“悲天憫人而不礙其樂天知命”,推尊其品德“直接孟母之賢”。在父母所賜的充滿安恬親情的傢庭氛圍中,唐君毅得以幼承傢學。十二歲入重慶聯中,由其父與好友彭雲生、濛文通、楊叔明、李幼椿等任文史教員,使其廣泛接觸孔、孟、老、莊之學以及宋明儒學,唐氏由此慧力大增。十四歲時,讀陸象山於十餘歲時即悟宇宙即吾心之理,驀然生齣一種悱惻之感,不能自已;天雨水漲,見石沒於水,曾做這樣的思考:這石頭看不見時是否存在?十五歲時,讀《孟子》及《荀子》,思性善性惡問題,“以為人性實兼有善惡,並謂孟、荀皆實信性有善惡;唯孟子於人性之惡者,名之為欲,荀子於人性之善者,名之為心耳”
同上書,15頁。,遂著文五韆餘字,自證其說。十七歲中學畢業之後,即齣川求學,先後入中俄大學、北京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所遇接引皆南北當代名師,如熊十力、梁漱溟、梁啓超、歐陽竟、鬍適、湯用彤、張東蓀、金嶽霖、方東美、宗白華等,得以齣入於中西各派哲學文化思潮。如果說他在1924年發錶於《重慶聯中校刊》上的第一篇論文《荀子的性論》,還隻是初涉學術,那麼,到1930年他在《國立中央大學半月刊》發錶《孟子言性新論》之後,則是正式登上哲學論壇,從此,瘁力學術,直到去世前的最後一部專著《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的齣版。而自1933年迴南京中央大學哲學係任助教始,除1939年做重慶教育部特約編輯一年之外,他再也沒有離開過哲學講壇,特彆是自1944年任中央大學哲學係主任始,他便一直擔負著人文教育的重任,直至1974年從香港中文大學
退休。
一、立心立命的思考
唐氏的第一部學術著作即1943年由正中書局齣版的《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集》。這部由1934—1941年間發錶的十三篇論文組成的論文集,內容包括中國哲學、中國藝術、中國哲學與文學的關係、宗教道德與文學等,全書頗具實在論色彩,反映瞭唐氏在吸納西方哲學思想的基礎上的思想行程。這部被他自己稱為“述學式”的著作齣版後不久,即為他本人所否定,認為其中“多似是而非之論”。主要原因在於,這些中外哲學與文化比較的論文反映齣唐君毅對西方哲學的崇尚,以西方哲學批評中國哲學,中國哲學與文化還沒有被真正視為一種有自性的係統。相對於唐君毅後來的思想發展,這是一段“麯摺”之處。它顯示齣不願隨波逐流而又難免趨新求異、對傳統的逆反態度。這對於在思想上、氣度上實現如實遍觀人類各種哲學、各種文化,疑是一大障蔽。然而,唐君毅對人與心的關注,又使得他以超然的覺悟突破瞭這一自我障蔽。
《人生之體驗》(1944年由中華書局齣版)一書便是他突破自我障蔽的開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傾嚮於把此書作為他的第一部專著。這是他的總名為“人生之路”的係列著作中的第一部。所謂“人生之路”,意在麵對真實具體的生命存在,疏解人生的種種矛盾,拯救生命的種種痛苦,開啓人生的理想之路。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唐氏的這一自我否定,意味著其學術風格由述學式嚮體驗式的轉變。所謂“體驗”乃是“透過生活體驗感知所及而迴返於生命之自身”的活動。所以,這種轉變實質上是使學院式的哲學研究嚮生命的真實感受迴歸,是知行閤一、情理閤一的思考方式的確立。而一般人所說的這代錶瞭唐氏的中心觀念的轉變,隻能是就純學術意義而言,不能說明唐氏由這種轉變所呈現的生命形態的變化,即由三十歲以前以自己“為一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之幽靈般之存在”
唐端正編撰:《唐君毅先生年譜》,見《唐君毅全集》,第29捲,45頁,颱北,颱灣學生書局,1990。,轉而反省到此乃不健全的人生,必須迴歸現實世界,把整個生命、理想貫注於現實世界,以促進人類理想社會的實現。
《人生之體驗》寫成於1940年。當時,唐氏和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一樣,被戰爭的炮火逼至中國的西南角,雖不能拼殺疆場報效國傢,但都拿齣幾乎全部的精神顧念整個民族的災難,試圖用理論來證明中華民族與其文化,已經過幾韆年的考驗,但愈遇睏難,愈能發揚光大,進而說明中國文化精神終必戰勝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這批學者在艱難睏厄中研究、整理中國文化,他們所要尋找的疑是民族文化生命的支點。同其他學者略有不同的是,唐君毅更想從哲學本身來貫徹這一思想,試圖在人類精神人類文化的大背景中闡明中國文化的特點,從中西哲學、文藝的比較研究中,適當地安排中西文化各自應有的地位,尋找中國精神的支點。這一緻思取嚮在抗戰之初便已確立,他與友人在1937年創辦的《重光月刊》,除鼓吹抗戰外,更兼弘揚學術文化精神。在他看來,人類的苦難,在於崇尚暴力,不重理性,故要發揚哲學的價值,以開發人類的理性。而哲學中,隻有重人格、精神及愛的哲學,纔最能使人類的理想提高。當時,頗為自信的他,認為在現代中國,尚其他學哲學者,比他自己對人格、精神及愛的價值有更深的體驗,而且自信能貫通中西印先哲的學說,以新的體係闡揚重人格、精神及愛的哲學,並想藉此清除現實世界的殘忍、冷酷、欺騙與醜惡,以解除人類的苦難。正是在上述背景與思考中,他的目光開始投注於人生,全麵闡釋作為“天地之心”的人,具有超越精神的人,於是便有瞭《人生之體驗》的誕生。該書在對生命的真實感受的基礎上,直陳人生理趣。其中保留瞭他早年所寫的《柏溪隨筆》(1934年發錶於《文化通訊》)的文學風格,用詩化的語言錶述其人生哲學思想,追求的是他在《柏溪隨筆》中所嚮往的“如輕雲透月”的哲學境界。在涵化中西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唐氏純粹根據他所感受的人生問題,他所體驗到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心境,諸如寜靜、孤獨、失望、煩惱、懊悔、悲哀、羨妒、留戀、衝突、寬恕、滿足等,以一種“靜觀自我”的方式來達到對人生哲學的闡發,展示齣“道德自我”或人的本心本性的不同麵相。在這裏,便是理境與生命體驗的融閤,即如他自己所言,“一方麵上開天門,使理境下降;一方麵俯瞰塵寰,對我自己與一切現實存在的人,時而不勝其同情惻憫,時而又不勝其虔敬禮贊”唐君毅:《人生之體驗》,全集校訂版,3頁,颱北,颱灣學生書局,1985。
。唐氏稱該著是“為己”之作,他說:“所謂為己,也不是想整理自己的思想,將所接受融攝之思想,凝結之於此書。隻是自己在生活上常有煩憂,極難有心安理得、天清地寜的景象。雖然自己時時都在激勵自己,責備自己,但是犯瞭過失,總是再犯,過去的煩惱,總會再來。於是在自己對自己失去主宰力時,便把我由純粹的思辨中,所瞭解的一些道理,與偶然所悟會到的一些意境,自靈颱中拖齣來,寫成文字,為的使我再看時,它們可更沉入內在之自我,使我精神更能嚮上,自過失煩惱中解救。一部不能解救我,便寫第二部。在寫時,或以後再看時,我精神上總可感到一種憤發,便這樣一部一部的寫下去瞭。”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全集校訂版,2頁,颱北,颱灣學生書局,1985。 其實,這種由一己之人生體驗所引發的哲思,更易推廣到一切現實存在的人,即能由“救己”推擴為“救世”。因為“救世”是應從“救己”開始的。
與《人生之體驗》同年齣版的便是《道德自我之建立》(1944年由商務印書館齣版)。這部獨語式的著作,不僅有係統的思想內容,更能讓人強烈地感受到唐君毅個人的具體生命與人格,引發人對理想的追求與嚮往,對重塑民族精神極具意義,並且對人的精神發展也有普遍意義。而對唐君毅來說,生命中的原始性情或固有仁體被喚發齣來後,使他於人生道德問題有所用心,“對‘人生之精神活動,恒自嚮上超越’一義,及‘道德生活純為自覺的依理而行’一義,有較真切之會悟。遂知人之有其內在而復超越的心之本體或道德自我”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修訂本,5頁,颱北,颱灣正中書局,1979。 。這樣,他便明晰瞭他的思想方嚮,即在學問上歸宗於德行,而德行的本源即在人的“道德自我”或仁心本性上。
我們再迴過頭來看,《人生之體驗》《道德自我之建立》與《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集》相比,的確有著中心觀念的轉變,即由後者所錶現的純由分辨比較上去瞭解問題、以自然的天道觀為中心觀念去比較中心思想的不同,轉而把哲學的思辨與生活上的體認相貫通,肯定瞭道德自我或人的仁心本性為討論中西思想的依據所在。由此,在自我思想的“戰爭”中,他很快否定瞭前說,而朝著《人生之體驗》《道德自我之建立》所確立的思想方嚮嚮前推進,從此不再有方嚮上的改變,而隻有深度與廣度上的展開。為什麼會發生這一根本性轉變呢?這固然與他在深研西方哲學思想的過程中會通於康德以後的唯心論有關,但深層的原因還在於他生命中的原始性情或他生命中所固有的“真誠惻怛之仁體”,在中華民族淪於浩劫之時的昭露,即麵對人性與獸性的決戰、麵對中國文化的危機、麵對人的生命精神的浮靡,他必然要從純粹智的思辨中走齣來,體驗人的生命存在,昭露生命中所固有的仁體以救世。這樣,唐君毅一麵順應時代的呼號,把他的悲情擴散到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命運之上,錶現齣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悲願,通過一些應時的理論文章重新肯定民族文化的價值,展示中國人的人性光輝,以幫助人們樹立民族自信心;一麵又在他的悲情的牽引下,沉入對道德自我或道德理性的思辨與體認之中,闡明人的仁心本性、道德自我的尊嚴性、現實自我的超越性,用思想去照亮具體的人生存在。
抗日的烽火剛剛散去,內戰的炮火又接踵而至。唐君毅一麵關心著時局,一麵繼續持守他的學術文化精神,順著《人生之體驗》和《道德自我之建立》所確立的思想方嚮去思考人的文化活動問題,進入瞭其文化哲學的建構期。這時最引人注目的,一是他順著人的仁心本性去肯定宗教的價值,開始以內在超越去涵蓋外在超越,發錶瞭大量闡論其宗教思想的文章;一是他於1948年夏開始撰寫《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一書(1958年由友聯齣版社齣版),專注於其文化哲學體係的構築,闡明瞭他對人類文化活動的總的看法,即人類的一切文化活動,都是植根於道德自我而來,道德自我是一、是本、是開齣一切文化活動的根據,而文化活動是多、是末、是由道德自我下貫於現實世界的分殊領域而成就的理想性行為。如果說在《人生之體驗》與《道德自我之建立》這兩部著作裏,唐君毅用他所冥悟的道德理性之光照亮瞭人生存在,那麼,在這部新的著述裏,他則把道德理性之光投嚮人的諸多文化活動領域,使人們看清楚道德生活內在於一切文化生活中,構成種種文化意識的真正靈魂。雖然這部著作文義艱澀,沒有瞭前兩部著作中那種詩意的論說及內心的獨白,但他融通中西哲人的文化智慧,把人類文化生活跨時空地通貫起來,構成一整體的文化生命。於其深邃的義理中,人們能體會到文化生命的感通與理性思辨的氣韻,也能體會到其學術生命接通著中西哲學的生命,正如其所說,“本書乃擴充孟子之性善論,以成文化本原的性善論,擴充康德之人之道德生活之自決論,以成文化生活中之自決論”
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全集校訂版,17頁,颱北,颱灣學生書局,1986。。而為瞭接引現代人去感受文化生活中的道德理性之光,他采用瞭“由用識體”、“由末返本”的逆思方式,即把社會文化作為一客觀存在的對象,層層剝離,以反溯其所以形成之根據。這樣,他所錶達的思想,就有瞭一種潛在的生命氣象:自泥土沙礫的壓抑中,蜿蜒生長,永不停息。
二、花果飄零的悲情
1949年,隨著時局的變化,唐氏與錢穆、張丕介等人離開大陸,去瞭香港。那時,唐君毅正好步入不惑之年,然而,他在情誌上的不安不忍反而愈來愈強烈,除瞭顛沛流離、遠離故土的原因外,主要緣於他所深切感受到的中西文化的衝突、民族文化的危機、人文精神的下墜等問題。他急於在他的哲學世界裏消融這些問題。盡管到港之初,居住環境惡劣,手頭又資料,不得從容思考,但情誌上的不安不忍難以自抑,迫使他以高度自覺的哲學心靈沉潛於這些問題之中,在兩年內完成瞭《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1953年由正中書局齣版)這樣一部反省、疏論中國文化的著作。緊接著,他連續在《民主評論》與《人生》兩雜誌上發錶一係列反省與疏論整個人類文化問題的文章,於1955年把這些文章結集齣版,名為《人文精神之重建》;又三年,唐氏集閤一係列反省與疏論中國傳統上的人文精神的發展情形以及中國人的文化理想的文章,齣版瞭《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一書。唐君毅以這三部書嚮人們展示瞭一本乎道德自我或仁心人性的文化係統及中西文化比較觀,同時他也一次次從心靈的激蕩走嚮心靈的平衡,但心靈的平衡對他來說是暫時的,現實的人文關懷和從事文化運動的種種挫摺,總使他感受到一種四麵八方狂風暴雨的衝擊,心中充滿限的悲情與苦痛,這就迫使他轉而漫天蓋地、四麵八方地論種種文化大問題,而且越來越多地跨越美歐亞,四處漫遊、八方演講,以仁心說中華人文精神對當今世界之意義。
自1957年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訪美始,唐氏便開始遍遊美國、日本、英國、比利時、法國、瑞士、德國、意大利等國,廣泛與各國哲學傢接觸,共參加各類國際性哲學會議十四次,所做的各類演講不計其數。如他所言,隻要有人請他講,他就會去講中國文化。這時,相對於他那些新穎深刻的論說,他那活生生的文化悲情與生命的奮進便被彰顯齣來,更具永恒的魅力 ! 1975年齣版的《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一書便展示瞭這種魅力。該書所收的三十三篇文章分為發乎情之部、止乎義之部、感乎時運時勢之部及附錄之部,一不錶現瞭他生命中的文化悲情。置於篇首的《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可謂情懷悱惻、蕩氣迴腸。在對中華民族子孫漂流異地的艱難睏苦與在精神上失去信守的現狀深緻感嘆之後,唐君毅這樣描述中國文化和中國人心:
……已失去一凝攝自固的力量,如一園中大樹之崩倒,而花果飄零,遂隨風吹散;隻有在他人園林之下,托蔭避日,以求苟全;或牆角之旁,沾泥分潤,冀得滋生。此不能不說是華夏子孫之大悲劇。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上),2頁,颱北,颱灣學生書局,1980。
他認為,這樣下去,不僅使中國人不成中國人,也使中國人不能真成一個人,更不配成為立於當今世界的一分子,而將使中華民族淪於萬劫不復之地。在他看來,人隻有對其生命所依所根的曆史及本原所在,有一強度而兼深度的自覺,纔能使其生命存在之意義和價值,與數韆年的中華民族、曆史文化、古今聖賢相融通,而取得悠久與博厚的意義,這樣的中國人,纔稱得上一縱貫古今、頂天立地之大人、真我。實際上,在“花果飄零”的悲涼中,隱含著生命的奮進,所以,盡管唐君毅由“花果飄零”的感覺已進至中國文化本根將斬、更逼近於絕望之境的悲痛,但他還是寫下瞭《花果飄零與靈根自植》(1964年發錶於《祖國周刊》),“言建立信心之道”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上),3頁,颱北,颱灣學生書局,1980。。他對信心的産生做瞭這樣的詮釋:當人淪於絕望之境時,由於對絕望痛苦的感受,反而會反省自覺,由此反省自覺而直接湧齣希望與信心,由此信心而生齣願力,從而使人從痛苦絕望之境中超拔齣來。他認為,在絕望痛苦中的反省與自覺,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生死關鍵。人在此時若不能反省自覺,則會沉淪於現實的黑暗中,而厭惡其理想,墮落為一苟安現實者,失去自信自守;由失去自信自守,進而求信守於他人,由是在精神上淪為他人的奴隸。反之,人若能反省自覺其原有理想的存在,則不論人從事何種職業,做何種具體的事,都可以由其反省自覺的自信自守處,自植靈根。世上的一切人、一切民族,隻要能自作主宰、自信自守,不論飄零何處,皆能自植靈根。
在這部論文集裏,還有一篇震動世界的文章——《中國文化與世界》(1958年1月發錶於《民主評論》及《再生》雜誌)。這是一篇由唐君毅起草並與張君勱、牟宗三、徐復觀三位先生函商後聯名發錶的文化宣言。宣言針對西方人士對中國文化的誤解、偏見以及認為中國文化已死的否定性意見,鄭重嚮世界宣告:中國文化問題,有其世界的重要性。宣言要求研究中國學術文化者,須肯定並承認中國文化活的生命存在;盡管中國文化正在“生病”,但仍具有活的生命;中國過去之曆史文化本身,是數代的人,以其生命心血,一頁一頁寫成的,這中間有血,有汗,有淚,有笑,有一貫的理想與精神,是人類精神生命的客觀錶現,即使在今日,也還有真實存在於此曆史文化大流中的有血有肉的人,正在努力使此客觀的精神生命繼續
唐君毅捲(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唐君毅捲(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