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生于1964年,江苏兴化人,现为南京大学教授。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著有《毕飞宇文集》四卷(2003),《毕飞宇作品集》七卷(2009),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地球上的王家庄》,中篇小说《青衣》《玉米》,长篇小说《平原》《推拿》。《哺乳期的女人》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玉米》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Three Sisters》(《玉米》《玉秀》《玉秧》)获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平原》获法国《世界报》文学奖,《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作品有二十多个语种的译本在海外发行。
张莉,1971年生,河北保定人,文学批评家。2000-2007年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曾在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代表作:《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姐妹镜像:21世纪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魅力所在:中国当代文学片论》。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第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第三届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
★实际上在2006年冬天以后,我后面的几部影片都跟文学有非常大的关系,然后直接到改编小说。就像毕飞宇老师健身跟他的文字有关系一样,就是一种身体能量的传达。实际上我从毕飞宇身上,从他的文字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些能量需要往别的地方疏导,所以才会有改编,才能达到某种平衡。这可能就是整个文学或者艺术的流动性。
——娄烨
★毕飞宇的作品给我印象深的是,恰恰是不管他笔下的人物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是可爱的人物还是不可爱的人物,总有那么一刻,我们能从人群中找到他,发现这个人身上那令人震惊的、光芒四射的时刻和面向。现在说“有钱就这么任性”,我觉得应该是“有才就这么任性”,希望毕老师能任性下去。
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第1标准”,那么“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其实是一个同义反复。因为牙齿也是实践,因为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尝一尝还是要用牙齿,还是实践。所以我觉得敢用这样一个标题,其中一定是包含着一些既不言自明又需要反复言说的东西。这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的,我想这本书也一定是包含了很多真知灼见,我个人很期待这本书。
——李敬泽
★一个作家完完全全从自己内心里面掏东西很快就掏干了,按我定义好多作家是 “一本书作家”,把他自己痛的东西弄完了基本就可以不写了,出了名的时候实际是应该闭嘴的时候。所以说存在一个源头活水从哪儿来的问题。毕老师比较幸福,一边教书一边跟这些评论家跟这些作家交往探讨人生。
——冯唐
★李敬泽老师说到毕飞宇写的人物,我想到小说《平原》里有个人物叫端方,他上中学的时候喜欢一个女孩赵洁。毕业时写纪念册,端方酝酿半天没写好,他就撕。但因为装订线,那边写着校长和主任的题字,这样一撕,校长、主任的题字掉在下面了,所以他心中很惭愧。这个细节给我印象特别深。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你写这一页,如果撕掉,可能是别的什么人。毕飞宇就是注意到人世间装订线的作家,他关注到了人跟人之间的联系。
——史航
★好的小说家要激发你重新去理解世界,他提供新的理解世界的方法,甚至让你吃惊:原来我们的世界是可以这样理解的!我觉得这是优秀小说家必备的素质。
——张莉
1.成长
2.几个重要阶段
3.写作关键词
4.阅读(一)
5.阅读(二)
6.写作历史
1. 屁股决定脑袋
张 莉:在设想中,我们做的这个对话录首先是关于作家个人成长的口述史,当然还有他文学世界的生成史、他小说作品的成长史。我们第一部分就先谈作为一个人的成长吧。童年经历对一个作家特别重要。我们先谈一下你小时候性格的形成,生活环境。
毕飞宇:说起性格就不能不谈父母,这是很现实的一个事情。我的父亲有点特殊,身世很迷离,他至今都不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究竟姓什么也不知道,很年轻的时候又受到了政治上的打击,这样的人你不能指望他柔和,他几乎就不说话。父亲是家里的压力,所以我很少在家里。除了辅导我学习,我们之间真正的对话并不多。我们可以很好地交流已经是我做了父亲之后的事了。我的父亲对
我很放任,除了学习,别的就什么都不管了。他做事情很知识分子气,其实就是书呆子气,很笑人的。有一次,我做了出格的事,打了人,他让我写了一份检查,站到人家的家门口去朗诵,还贴在人家的家门口,这件事给我极其深刻的记忆。父亲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的母亲是一个标准的乡村教师,师范学校毕业的,在那个时代的乡村,属于“高级知识分子”了,师范学校的学科很杂,但主要是音乐、体育、美术,什么都学,什么都会那么一点点,什么也不太好。她能说会道,能唱能跳。我母亲很漂亮,性格外向,很活泼,还会打篮球,这在乡村女性中间是很罕见的。如果不是因为她的出身,我估计她是不会嫁给我父亲的。对我们这个家来说,母亲是重要的,如果没有我的母亲,我的父亲能不能活到“文革”结束都是一个问题。我的父亲和我都很感谢我的母亲。
张 莉:你觉得自己像父亲还是像母亲?
毕飞宇:我一直觉得我和我的父母都有点像,有些分裂。你很难说我像父亲或者说我像母亲。不过,我热爱运动一定是从母亲那里遗传过来的,从会走路到现在,我没有离开过运动。这么说吧,在人堆里头,我有点像母亲,到了
独处的时候,我父亲的那一面就出来了,在工作的时候,我可以很长时间不说话,好几天不说话都是很正常的,一个人,闷在那里,好像和谁闹别扭了,其实,和谁都没有别扭,我就这样。
张 莉:你父亲好像对理科或者天文什么很感兴趣?
毕飞宇:他不是真的对那些感兴趣,他被打成右派以后,他自己也会总结,他之所以这么倒霉,一是因为写,二是因为说,又写又说,出问题了嘛,他就是因言获罪的。等他到乡下,他既不敢写,也不敢说,没事干了,他对数学、物理的兴趣是这么来的。
张 莉:你就在父母下放的地方出生的?
毕飞宇:我们家不是下放的,是父亲出了严重问题,送到乡下去的。我就在乡下出生了,一生下来环境就很好,农民哪有那么复杂?不管政治的。我的母亲是教师,你帮着人家的孩子识字、识数,人家就对你好,这是很简单的事,乡下人的逻辑就是这样简单。在村子里,我的父母很受尊敬,他们把对我父母的尊敬转移到我的身上来了,他们对我格外宽容。孩子其实很势利,他能感觉得
到。因为这个宽容,我也养成了一些坏毛病,身上有骄横的东西。孩子其实很势利,不是他胆子大,是因为他知道,你做了什么都不会有严重的后果。
张 莉:犯了错没有惩罚。
毕飞宇:没有的,一般的事情人家也不告状,在外面打架了,一看陈老师家的儿子,算了。在乡下,大多数乡亲不是看在我父亲的脸面上,而是我母亲。我母亲的人缘极好,我犯错了,人家哪里好意思到“陈老师”那里去告状。
张 莉:你小时候做过什么特别出格的事,或者特别骄横的事?
毕飞宇:过了十岁之后,我的情况开始不妙,越来越过分,时常有人来告状。
张 莉:比如拿弹弓把人打了?
毕飞宇:主要是打人家的母鸡。我的弹弓主要是打鸟的,可是,鸟太小,不过瘾,后来就打鸡。鸡可是农民的命根子,人家靠鸡蛋生活呢。我做得最出格的一件事还不是打母鸡,是打玻璃,我们学校的玻璃都是被我打碎的,用弹
弓打玻璃是一件十分刺激的事,很恐怖,主要是玻璃的破碎声很恐怖。回过头来说,人在少年时代是有犯罪心理的,就喜欢做自己不敢做的事情。那时候我就喜欢听玻璃被击碎的声音。我写过一个短篇小说,《白夜》,我写了一个坏孩子,用弹弓把一个学校的所有的玻璃都打了,那个其实是我自己干的。我的父母哪里能想到是我呢,夜里头我躺在床上,听他们在叹气,我非常紧张,怕,但是也得意。
张 莉:你这样说,我想起《平原》,那里的很多乡间儿童生活应该就是亲身经历。也就是些孩子做的坏事。
毕飞宇: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大坏事的呢?就是村子里有了知青之后,开始干大坏事了。
张 莉:什么算大坏事,那时多大?
毕飞宇:十多岁吧,反正有知青了,我们一起偷东西。
张 莉:偷鸡,还是偷钱?
毕飞宇:不是鸡,也不是钱,是吃的东西。我一般不是主犯,主要是跟着。
张 莉:那知青也就是二十来岁。
毕飞宇:我不大记得了,在视觉上,他们都是大人。你也知道,我是教师家庭出来的,道德观比较强,我第一次偷东西的时候非常害怕,得手之后几乎就是狂奔。可是,知青偷了东西之后特别镇定,严格地说,不像偷,更像拿,脚步很慢,一点都不慌。这个给了我极深的印象,我很崇拜他们。
张 莉:为什么知青们偷了东西没人找,村里人为什么不去找?
毕飞宇:怎么找?知青偷了东西之后当晚就吃了,你找谁去?只有不点名地骂,心照不宣罢了,一般来说,我的工作是放哨,都是从电影上学的。回过头来想想,知青选择我放哨是对的,我是教师的孩子嘛,形象很好,也就是所谓的好学生,怀疑谁也怀疑不到我的头上来。我就站在不远的地方,贴在一棵树上,手里拿一个小砖头,一旦有情况,扔出去。有了动静,一线的作案人员就不动了,就那样站在夜色里头,谁也看不见。开一个玩笑,我和知青的关系就是汉奸和鬼子的关系。
话说到这里我特别想说电影或者艺术,我们看到的电影都是宣传“好人好事”的,可是,帮助我们成长的,却是那些坏人和坏事。这很有意思。——艺术到底拓宽了善还是拓宽了恶,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张 莉:两种拓宽肯定都存在。我对知青的理解大部分来自“知青文学”。现在想想,大部分也都是由知青写的。你刚才说的这个知青生活和我们在文本中所读到的知青生活有差距。
毕飞宇: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所有的“知青文学”都是知青写的,这是一个问题。我的《平原》为什么一定要写知青,原因也在这里。对我个人来说,知青是重要的,他们在我的精神史上起到过特别重要的作用,但是,知青文学不该只有一个作者,还有一个作者是不能缺席的,那就是土生土长的村子里的人。
张 莉:知青总是强调自己的苦难经历。
毕飞宇:“知青文学”面对的其实是两样东西:一、反思“文革”;二、大地书写。同样是这两个问题,村子里的人和他们真的有区别。知青贡献了一个侧面,我只是想说,
另一个侧面不该忽略。我觉得有一件事“知青文学”做得不够,那就是他们和农民的关系。知青和农民是有交叉点的,文化补充、利益分配、性。
张 莉:《小芳》那个歌,“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是知青回城后写的,现在看那里面的情感比较复杂,是不是骗了人家姑娘就回城了,然后一去不回杳无音信?没有人知道。一旦故事变成了歌曲,就浪漫化了,反而遮蔽了其中的残酷。
毕飞宇:是,这里头必然存在一个立场问题。是此岸还是彼岸,是树上还是树下。
张 莉:树上还是树下是什么意思?
毕飞宇:在春天,一些动物会发疯,狗、猪、牛都有可能发疯,发了疯的牛是极可怕的。万一管理不善,这些发了疯的牛就会跑出来。疯牛过来了,会爬树的人会爬到树上去,站在树上看,那些不会爬树的呢,只能在大地上跑。一旦你在树上,你也会害怕,但是,这害怕和没有上树是不一样的。在我看来,在许多问题上,知青是树上的人,而真正的农民一直在树下。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张 莉:阎连科有篇文章,叫《我的那年代》,他说中国文坛轰然兴起的“知青文学”,把“下乡视为下地狱。把一切苦难,大多都直接、简单地归为某块土地和那土地上的一些愚昧”。这让一直就是一个农民的他很不理解,“可在知青下乡之前,包括其间,那些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生存,他们数千年的命运,那又算不算是一种灾难?”这个问题问得,饶是尖锐。农民出身决定了他对知青和知青文学的看法很不一样。看起来都写农村,但内在很不一样。
毕飞宇:说起来很简单,屁股决定脑袋,但是书写的时候,这个细微的区别是巨大的。
……
这本书的书名,绝对是让我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入囊中的最大原因。它太有颠覆性了,太有吸引力了。“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和张力,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预感,这本书的内容绝对不是寻常的那些关于逻辑、关于理性、关于科学方法的讨论。作者可能是在质疑我们习以为常的“第一标准”,并提出了一个更具实践性、更接地气的“第二标准”。我猜想,书中或许会引用大量的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甚至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细节,来论证他的观点。比如,某个被历史记载为“真理”的观点,在现实中却显得荒谬可笑,而作者可能会通过“牙齿”这个标准来揭示其虚伪性。我也在思考,这个“第二标准”是否与我们的直觉、与我们的身体感受有关?是不是在很多时候,我们依靠理性去判断,反而会走入误区,而身体最直接的反馈,才是最接近真理的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牙齿”这个具体而微小的元素,与“真理”这个抽象而宏大的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像一个谜语,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拆解它。“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这句话的奇特之处在于,它直接提出了“第二标准”,这意味着必然有一个“第一标准”。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脑海中闪过各种可能性:这本书会不会是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或者是一本关于如何识别虚假信息的指南?但“牙齿”这个词又显得如此具体,如此接地气,这又让我觉得它的探讨方向可能更加偏向于实际操作,而非纯粹的理论。我猜测,书中或许会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例子,来展示“牙齿”作为一种判断标准是如何运作的。也许,作者会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牙齿的构造和功能,然后引申出它在判断事物上的“能力”。我也在想,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心理学或者社会学的知识,比如,人们在面对信息时的本能反应,是否可以通过“牙齿”这个比喻来解释?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已经成功地激发了我对内容极大的兴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揭示这个“第二标准”的奥秘的。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书名简直是“标题党”的典范,但又不是那种令人厌烦的“标题党”。“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和强烈的求知欲。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揣测作者的意图。我不太相信这是一本纯粹的哲学书,或者说,它可能在用一种非常规的方式来探讨哲学。我感觉这本书的内容会非常“硬核”,可能充满了作者自己独创的理论体系。我猜测,书中可能会从人类的生理结构、进化史出发,来论证“牙齿”在判断事物真伪上的独特作用。也许,作者会将“牙齿”比作一种天然的“测试仪”,能够辨别事物的本质。我还在思考,这是否与某种神秘主义或者民间智慧有关?毕竟,“牙齿”在中国文化中,也常被赋予一些特殊的含义。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建出这样一个引人入胜的理论框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世界和我们自身。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太让人好奇了!“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这是什么意思?第一标准又是什么?我读了很久,脑子里一直在回荡这个疑问。这本书似乎不像一本普通的科普读物,或者说是历史书。它更像是在探讨一种全新的认知方法,一种颠覆性的思维模式。我试着去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核心思想,但每当我以为抓住了精髓的时候,又会发现新的角度和更深层次的解读。书中可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案例和论据,作者用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看似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然后从牙齿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身体部位出发,引申出对真理的判断。我猜测,作者或许是在强调一种基于实践、基于具体细节的观察和验证的重要性,而“牙齿”作为一个具体的、可触碰的、可以“咬”一咬试试看的事物,就成为了一个绝佳的比喻。这种比喻方式非常独特,也极具挑战性,它迫使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去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真理”。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论,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并运用这种“第二标准”。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就被其语言的张力所折服。作者的文字仿佛带着一种锐利的锋芒,直指人心,又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诗意。它不像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阐述,而是像一场激荡人心的思想实验。我一直在揣摩,作者为何会选择“牙齿”这样一个意象来探讨“真理”这个宏大的哲学命题?这是一种戏谑,还是一种深沉的隐喻?我感觉这本书的内容绝对不是简单的科普或者历史叙述,而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而“牙齿”可能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的“锚点”或者“触发器”。我猜测,书中可能会涉及一些跨学科的知识,比如人类学、心理学、甚至一些边缘的科学理论。作者可能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人类行为模式的观察,提炼出一些普遍性的规律,然后用“牙齿”这个意象来象征一种原始的、本能的、不加修饰的判断力。我试图在脑海中描绘出书中可能的场景:也许是古人在咀嚼食物时的细微动作,也许是不同人咬合方式的差异,这些微小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可能被放大,成为揭示某种深层真相的线索。这种从微观入手,探究宏观世界的写作方式,让我感到非常新颖。
评分毕老师书值得去细细体会!
评分好书,很不错 很喜欢
评分搞活动期间买的,物流速度非常快,服务态度非常好。
评分还没有来得及看,书太多了,先看着别的。
评分好看,不错(*?´╰╯`?)?
评分好书不愧为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评分还没开始看,看书皮感觉有点沉重,有时间再看吧
评分京东快递杠杠的,我这也就京东能送了,好书
评分很好很便宜,活动时买入,值得这个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