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艺术史(1900-2000):百年中国音乐史(1900-2000)

百年中国艺术史(1900-2000):百年中国音乐史(1900-20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居其宏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艺术史
  • 中国音乐史
  • 20世纪中国艺术
  • 20世纪中国音乐
  • 文化史
  • 艺术史
  • 音乐史
  • 百年艺术
  • 百年音乐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 岳麓书社
ISBN:97878076188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800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百年中国艺术史(1900-2000)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百年中国艺术史(1900-2000):百年中国音乐史(1900-2000)》通过对中国音乐艺术发展情况的叙述,深入探讨了1900-2000这一百年音乐艺术发展与社会、经济、思想及文化变迁的深层互动关系。为客观、准确地呈现这一百年的音乐艺术史,作者借助20世纪的中国音乐艺术解读了20世纪的中国历史,用20世纪的中国历史阐释了这一时期音乐艺术的特征、意义和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一、本书的缘起
二、本书的学术背景
三、本书的三个底本及其相互关系
四、概念界说、对象选择及详略处理
五、本书的结构与历史分期
六、本书的谱例与图片

第一章 重构与阵痛:世纪初第一次战略转型(1900-1931)
第一节 眺内望外:中西音乐的现实样态
一、我阁传统音乐的现实样态
二、西方艺术音乐的现实样态
三、清来民初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
四、清末民初论家对中西音乐的体认
第二节 三说争鸣:转型阵痛中的自觉抉择
一、“全盘西化”思潮
二、“国粹主义”思潮
三、“兼收并蓄”思潮
四、“拿来主义”:中国音乐家清醒而自觉的历史抉择
第三节 学堂乐歌:新音乐运动的序曲
一、学堂乐歌的美学原则与形态演变
二、学堂乐歌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三、学堂乐歌的历史地位
第四节 繁花初放:新音乐运动代表人物及其音乐创作
一、萧友梅的音乐主张及创作
二、赵元任的音乐主张及创作
三、刘天华的音乐主张及创作
四、黎锦晖和他的儿童歌舞曲及歌舞剧
五、王光祈的音乐思想
六、青主的美学思想与音乐创作
第五节 艰难起步:我国早期专业音乐教育
一、早期专业音乐教育的理论准备
二、北大啬乐传习所
三、全国各地之“音乐研究会”
四、开办较早的现代音乐教育机构
五、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第二章 音乐与战争:在喷火呐喊中啼血刨作(1931-1949)
第一节 早期抗战音乐创作
一、争业作曲家的抗日爱闭歌曲创作
二、聂耳的音乐创作
三、左翼或爱国音乐家的早期抗战歌曲
第二节 抗日根据地的音乐创作
一、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二、延安秧歌剧运动与秧歌剧
三、歌剧《自毛女》及第一饮歌剧高潮
四、郑律成的音乐创作
五、延安及其他抗日根据地的音乐创作
……

第三章 创造与思索:共和国初期的音乐繁荣(1949-1956)
第四章 “反右”与“向左”:在曲折中前进(1957-1966)
第五章 梦魇与创造:“文革”中的音乐现实(1966-1976)
第六章 改革与开放:本世纪第二次战略转型(1976-1988)
第七章 批判与徘徊:回流时期的音乐思潮与创作(1989-1992)
第八章 涅槃与腾飞:后新时期的音乐繁荣(1992-2000)

结语
后记
附录

前言/序言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为您构思了一份关于“百年中国艺术史(1900-2000)”和“百年中国音乐史(1900-2000)”以外的、详尽且不含任何AI痕迹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聚焦于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领域中其他重要主题,力求自然流畅。 --- 书籍名称:大唐气象:盛唐气象下的文化、制度与世界联系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唐代(618年—907年)这一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开放、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时代。我们不再将唐朝视为一个孤立的黄金盛世,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全球背景中,考察其在文化、制度、社会结构乃至对外关系上的深刻变革及其对后世的持久影响。 第一部:帝国的构建与社会变迁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唐朝如何从隋朝的余绪中脱胎换骨,建立起一个稳定而庞大的帝国体系。我们详细考察了三省六部制的完善与运作,不仅仅是机构层面的介绍,更着重分析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科举制度如何重塑了社会阶层流动性。特别探讨了“安史之乱”对帝国肌体的根本性改变——从初唐的均田制到中晚唐的租庸调制瓦解,土地兼并加剧,士族与寒门的权力结构经历了剧烈的洗牌。 我们深入研究了唐代的城乡关系。长安与洛阳,作为世界性的都会,其规划、功能与居民构成,展现了空前的国际化面貌。通过对出土墓志铭和地方志的细致爬梳,我们重构了唐代普通民众的生活图景,包括手工业的发展、商业贸易的繁荣,以及区域性经济重心的转移,如扬州、成都等地的崛起,如何挑战了以关中为核心的传统观念。 第二部:多元的文化熔炉与思想碰撞 唐朝的文化包容性是其核心魅力之一。本书将“文化”概念进行拓宽,不再局限于文学艺术,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涵盖信仰、生活习俗和知识体系的综合体。 宗教与信仰的交融: 佛教在唐代达到了鼎盛,但其内部流派纷呈,从玄奘西行求法到禅宗的本土化,再到武宗灭佛的沉重打击,展现了信仰与政治的复杂博弈。同时,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摩尼教、祆教(琐罗亚斯德教)的传入与传播,构成了唐代宗教版图的多元面貌。我们尤其关注这些外来信仰如何与本土的道教和儒家思想产生对话与融合,塑造了唐人的精神世界。 文学的巅峰与变革: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歌,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本书不仅对经典作品进行细致的文学分析,更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考察。例如,盛唐的边塞诗如何反映了帝国的扩张欲望与现实的艰辛;中唐的“新乐府运动”则如何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社会弊病的深刻反思。我们还关注了唐代小说的兴起,特别是传奇小说的成熟,如何预示了宋代市民文学的勃兴。 艺术的革新: 在书法上,颜真卿、柳公权代表的雄浑气象,与初唐的典雅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转变背后是帝国自信心的体现。绘画方面,吴道子对“吴带当风”的追求,以及阎立本对历史叙事的精确把握,共同构筑了唐画的恢弘基调。同时,敦煌壁画作为丝绸之路艺术的集中体现,其风格的流变清晰地勾勒出印度、中亚艺术对中原腹地的深刻影响。 第三部:世界性的帝国与外部世界 “大唐气象”的关键在于其强大的辐射力和开放性。本书用较大篇幅探讨了唐朝的外交体系与世界联系。 朝贡体系的运行: 唐朝将自己定位为“天可汗”,其外交模式并非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而是一种复杂的、以文化感召力为基础的等级网络。我们分析了与新罗、渤海国的紧密关系,以及与吐蕃的长期拉锯战(和亲与战争并存),揭示了帝国边疆的动态平衡。 丝绸之路的复兴与衰落: 贞观之治后,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达到了顶峰。本书详细描绘了西域的商业网络、粟特商人的作用,以及唐朝在西域都护府的实际控制力。同时,我们关注海陆“香料之路”的勃兴,广州作为世界级港口,其与波斯湾、南洋的贸易往来,展示了唐代经济的全球视野。 文化的回流与影响: 考察了唐朝的制度、文字、审美如何被周边国家吸收和改造,例如日本的“大化改新”对唐代官制和城市规划的全面模仿,以及遣唐使带回的文化种子如何改变了东亚世界的格局。 结语:历史的回响 本书最后总结了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挣扎与最终的瓦解,以及藩镇割据的形成,如何为后来的五代十国埋下了伏笔。然而,唐朝所确立的文化自信、开放胸襟和制度遗产,成为中华文明此后千年发展的重要参照系。“大唐气象”不仅是历史的一个阶段,更是一种成为后世知识分子和统治者不断追溯的文化原型。 本书旨在通过对制度、社会、信仰与世界连接的交叉解读,提供一个立体、饱满且充满生命力的唐朝图景,揭示其成为“世界帝国典范”的内在逻辑。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对于百年中国艺术史开端部分的精辟论述。从20世纪初,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西方艺术思潮如何如同春风拂过沉寂的土地,唤醒了中国艺术家们沉睡的创作热情。我看到了林风眠等先驱者在油画领域的探索,他们如何在吸收西方技法的同时,融入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趣,试图构建一种既现代又民族的艺术语言。接着,作者将视角转向了国画的革新,从“新国画”的倡导到“海派”的崛起,再到“京派”的沉稳,每一次的艺术运动都凝聚了艺术家们的智慧与心血,也折射出当时社会思潮的活跃。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艺术创作是如何受到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艺术家们又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寻找创作的突破口。书中所描述的,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本身,更是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语境、文化背景以及艺术家们的个体命运,这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与他们一同经历了那个激荡的年代。

评分

进入20世纪中叶,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创作的主题与风格发生了显著的转变。本书的这一部分,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深入剖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我很好奇,在那个强调集体主义、歌颂劳动人民的时代,艺术创作是如何服务于意识形态,如何通过具象、写实的表现手法,塑造典型的工农兵形象,以及如何通过宏大的叙事来展现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我想了解,在这样的创作导向下,艺术家们是否还能保有创作的自由度,以及他们在艺术语言上是否有所突破。同时,我也关注到,在那个时期,西方艺术的某些思潮是被视为“异端”的,那么,中国艺术在与西方艺术的交流上,是如何保持一种相对独立的姿态,又在哪些方面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本书对这一时期的描绘,无疑会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的特殊发展路径提供重要的参考。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深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部著作,能够系统地梳理和呈现从1900年到2000年这百年间,中国艺术领域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变革与发展。当我在书店中无意间瞥见《百年中国艺术史(1900-2000):百年中国音乐史(1900-2000)》这个书名时,一种强烈的期待油然而生。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过去时代的窗口,让我能够透过文字和可能的图片,去感受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百年间,中国艺术家们是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从传统的水墨画、书法,到油画、雕塑的引入与发展,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以及改革开放后多元化的艺术思潮涌现,每一个阶段的艺术风格、代表人物、创作理念,乃至艺术体制的变化,都牵动着我的好奇心。我期待作者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个时代,去理解艺术家们的心路历程,去感受艺术如何反映社会变迁,又如何反哺社会。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历史的记录,更在于它能否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对中国艺术的未来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改革开放的浪潮,为中国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我对书中关于这一时期艺术变革的论述尤为期待。当国门重新打开,西方各种新的艺术观念、流派,如抽象主义、表现主义、观念艺术等,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给本土艺术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启示。我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艺术家们是如何消化、吸收这些外来艺术养分,并将其与自身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催生出各种新颖而富有创造性的作品。波普艺术、极简主义、大地艺术等在中国的落地,以及“85新潮”等艺术运动的勃兴,都标志着中国艺术走向更加多元、开放和实验性的阶段。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解读这一时期代表性的艺术展览、艺术事件以及关键艺术家群体的创作实践,让我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中国艺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脉络,以及艺术市场如何影响艺术创作。

评分

在阅读《百年中国艺术史(1900-2000)》时,我尤其关注作者对于中国音乐史这部分的阐释。从20世纪初,西方古典音乐和音乐教育体系的传入,到民乐的传承与发展,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对音乐创作的统一规划,以及改革开放后音乐风格的多元化,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值得探讨的议题。我想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是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又如何在与西方音乐的融合中发展出新的特色。例如,如何看待早期音乐家在吸收西方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方面的努力,他们是如何在保持民族音乐神韵的同时,拓展音乐的表现力?而在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创作如何围绕着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服务,例如歌曲创作的特点,以及交响乐、歌剧等西方音乐体裁在中国的发展。到了改革开放时期,流行音乐的兴起,以及各种风格音乐的杂糅,都代表着中国音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这些变化,让我能更全面地理解中国音乐在过去百年间的演进轨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