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畅销亲子作家蔡颖卿作品,亲子教养必读!】
★温馨故事配以精致插画,暖人心扉
★教育专家洪兰、知名作家金韵蓉联袂推荐
“孩子小的时候,帮他们扎根;孩子长大了,给他们翅膀”,是二十多年来作者始终奉行的准则。尽管由于各种原因,作者的家庭不得不频繁变换居所,但作者始终坚持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营造家庭的温馨氛围。她认为,不应该忽略日常生活琐事中蕴含的强大力量,从家居布置到家务分工,都可以成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纽带。而在亲情浓郁的氛围里,孩子能获得更充足的成长力量。
在这本书中,您不会看到诸如“父母应该这样做”的指导意见,而是数十篇文字优美的散文,母女相处的温馨情景跃然纸上。作者将自己教养女儿的真实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愉悦的阅读中对家庭、亲子、生活展开更深的思考,例如:
1.如何从生活的小事中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2.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要如何保持家庭应有的热度?
3.对于孩子来说,除了成绩、升学之外,什么是完整的生活能力?
4.当亲子间分歧发生时,怎样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
5.在学校教育之外,家庭能够发挥怎样的教育功能?
人见人爱的完美女儿,她是怎么教出来的?
本书是台湾畅销亲子类作家蔡颖卿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感动无数人的教养札记,带你重温亲子间宝贵的点点滴滴。
身兼数职而永远以家为重的蔡颖卿喜欢这句印度谚语:“孩子小的时候,帮他们札根;孩子长大了,给他们翅膀。”二十年来,她也始终奉行不渝:努力地在充满变动的环境里让家安定下来,在旅馆里设法开饭,坚持让孩子每天在晚餐桌上跟家人相聚……真正的幸福在随手可得的家常琐事里。忽略了在生活中耕耘,其他的追求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目前,蔡颖卿的两个女儿都依着自己的兴趣和个性,各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这本书中,作者记录了女儿成长过程中的吉光片羽,与万千母亲分享她独到的教养心得,相信每位母亲都能在其中得到共鸣和启发。
蔡颖卿,1961年生,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生平最大的志愿是为家人经营出讲究而不奢侈,精致而不浪费的生活;二十余年来以此为目标努力不懈,并向朋友推荐这种实作的生活哲学。曾出版过《在爱里相遇》、《我的工作是母亲:Bubu的安家之歌》、《小厨房》、《妈妈是最初的老师》等书,以分享二十余年教养与陪伴的经验,也记录如何在工作中乐为母亲的心得。心中最向往的是隐居在自营餐厅的厨房中过耕读生活,由此让创意有分享的窗口,也让生活有静默实作的机会。
蔡颖卿也是“小厨师”计划的发起人,通过开放餐厅厨房,让小朋友参与餐厅的食物制作和服务工作,帮助孩子与家长们领会与他人相处、与彼此相处的哲学,并将活动记录汇集成书籍《小厨师》,与读者分享其独到教养心得。
这是我所看到过很好的一本亲子教养书,文字流畅,浅显易读,但道理很深。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台湾的父母和老师一个反省的机会。学习可以是快乐、有实质的,但是,我们一,必须改变分数是标准的观念。二,必须放手给孩子一个发展的空间。一个被信任的孩子会自重自爱,一个会自重自爱的孩子才会主动去学习,在社会上才会成功。
——台湾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洪兰
我喜欢作者洗练优美的文字。那不是文学巨著的书写方式,而是几个母亲围坐在桌前促膝谈心地娓娓道来,你很轻易地就了解到她想说些什么,也很轻地就浸润在她温暖的、智慧的、属于母亲的大爱之中。
——知名专栏作家金韵蓉
今天可不可以不洗碗?
让孩子做家事,除了要帮助她不脱离家庭互助的轨道之外,
还要帮助她面对一个永远存在的事实——
人人都需要一种平衡的生活。不能因为用功读书,
其他事情就由别人代劳。不亲近生活琐事的人,
会失去对生活的情感,也会减损体会快乐的能力。
晚餐结束后,孩子们和家惠(我们请来的帮手)开始清理餐桌,我回书房继续黄昏前进行到一半的期刊整理工作。才几分钟,乐旂走进房里用商量的语气问我:
“妈妈,我明天要交的功课还有一项没做完,今天可不可以不洗碗?”
我从满地的书里站起来,扶着她的双肩对她说:“不差这一二十分钟,大家一起把事情做完再去完成你的功课吧!”
也许是因为我的态度很坚决,只听她爽快地答了一句:“噢!好。”就转身往厨房走去。我坐下来继续工作,脑中不断浮现有关家事的教养问题。
这个学期乐旂的功课的确很重,加上她的自我期许很高,因此时间总是不够用。我看到她预习功课、复习功课、准备口头演讲、打着一篇又一篇的报告,甚至连周末也不轻松。每天,她不再像五年级一样,五点多就无事一身轻地下楼去打篮球或游泳,而把时间花在讨论报告的内容、检查文法的问题上。看得出来她对课业全力以赴,并深深引以为乐。
然而,当她开口问我能不能免去她的洗碗工作时,我还是断然拒绝了。我一边整理书,一边细想餐后的整理工作。通常是一个人负责擦桌子、整理餐垫和检查地板的清洁,一个专司洗碗,另一个负责把碗盘上架的人则同时擦拭炉台和调理柜。一切就如我跟乐旂所说,工作是在一二十分钟内就能完成的。
洗碗很重要吗?我想,任何照顾自己的生活技能都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这些一起分工完成的家事代表家人同心协力、相互体贴的情感。
我心里衡量,乐旂可以晚些上床,也可以学习节省其他的时间来补足这一二十分钟的工作。这个坚持除了要帮助她不脱离家庭互助的轨道之外,还要帮助她面对一个永远存在的事实:人人都需要一种平衡的生活。不能因为用功读书,其他事情就由别人代劳。不亲近生活琐事的人,会失去对生活的情感,也会减损体会快乐的能力。
在我求学的年代,母亲执意要给我们最好的家庭教育,即使是联考的前一天我们也照常洗碗、拖地。教育与日常生活是紧紧相连的,知识也不是只存在于书本课业中。这些学习与磨练在进入社会后,使我受用无穷。
如今在我的小家庭中,我因为有时得出门远行而不得不雇请帮手。我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一个有帮手的家里,仍能好好教养女儿,教会她们关心家事以及用心整理自己的生活环境。
做家事和带孩子长大一样,如果完全假他人之手,便不容易产生深厚的情感,我喜欢自己熟悉家中的所有事务,所以每个星期会刻意挪出一两天留在家里做家事。有时候,我用一整个上午重新布置家里的摆设;有时候,我流一身大汗拖地洗衣,给橱柜换香纸,检查孩子们的衣柜,看哪些衣物该送人,哪些该汰旧换新。因为一星期中有那样的一两天,虽然家里有帮手,我仍然与居家生活维持紧密的联系。孩子渐渐长大的这几年,我更积极地教导她们操作家事。
我常常担心家惠为孩子们做太多事,所以得花很多时间跟她沟通,比如说:八岁的书旂不应该一边看书,一边让她吹干头发,或者洗衣篮里的换洗衣服如果没有翻面,应该请她们再做一次。所有对大人来说只是举手之劳的事,要用来教导孩子往往最难。不过,坚持是处理这种状况最好的方法,这除了是家事的学习,也是让孩子懂得正确对待人的好机会。
曾有朋友晚餐后来访,看到我带着女儿和家惠分工在清理厨房而大惑不解。我想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我的成长经验。母亲曾花费许多时间,教会我逐渐加深的生活功课,她的心血成就了我的生活能力与创造力。我爱我的孩子,希望她们也能了解我曾体验的快乐,学会我所拥有的生活技能。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温暖而质朴的气息,柔和的色彩搭配,以及手绘风格的插画,似乎已经预示了书中内容的情感基调。光是看到它,就让人忍不住联想到童年时期,母亲总是在身边,温柔地引导着自己探索这个世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看看这位母亲如何记录她与孩子一同成长的点点滴滴。我尤其好奇的是,在如今信息爆炸、育儿理念层出不穷的时代,一位母亲的“十年教养札记”会带来怎样独特而深刻的视角。是在教育理念上的独树一帜,还是在实践中的智慧闪光?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关于爱与耐心,关于陪伴与支持的朴素真谛。我期待着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回归本源的育儿思考,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宁静和力量。它不只是一个母亲的经验分享,更可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重新审视亲子关系的核心,感受那份最原始、最纯粹的母爱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最初的老师”——这四个字,瞬间将我们带回到生命的原点。母亲,作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位引路人,她的言传身教,她的喜怒哀乐,都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未来的模样。这本书的“十年教养札记”听起来就像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史诗,记录着从咿呀学语到青春萌动的漫长旅程。我猜想,在书中的每一页,都会有一个充满爱意的母亲,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孩子眼中的世界,记录他们每一次的进步,每一次的跌倒,以及她是如何在其中扮演支持者、引导者、甚至是学习者的角色的。十年,足以让一个孩子经历无数的变化,也足以让一位母亲在经历中淬炼出属于自己的智慧。我非常期待看到,这位母亲如何在日常的柴米油盐、鸡毛蒜皮中,发掘出教育的真谛,如何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不平凡的成长轨迹。这不仅是对孩子成长的记录,更是对母性光辉的赞歌,让我无比向往。
评分我非常着迷于“札记”这个词汇所带来的那种个人化、私密的感受。这不像是一本枯燥的育儿理论书籍,更像是一份珍贵的私人日记,充满了真情实感。它暗示着作者在记录这些内容时,一定投入了极大的心力与情感。我能够想象,在那些深夜,当孩子安然入睡后,她提笔写下白天的点滴,记录下孩子那句无心的话语,或者某个令人捧腹的瞬间,抑或是某个让她心疼的时刻。这些文字,想必不会有过于生硬的理论说辞,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充满了母亲独有的温柔与洞察。我期待在书中看到,这位母亲如何处理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比如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受到挫折,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秘密。她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陪伴孩子度过这些“第一次”的,又是如何在这些过程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窥探一位母亲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
评分“十年教养札记”——这个书名本身就具有一种穿越时光的质感。它勾勒出了一条漫长而充满意义的生命轨迹。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一定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育儿指南,它更像是一位长者,坐在摇椅上,娓娓道来她与孩子相伴十年的故事。这里面一定有欢声笑语,也一定有泪水和挑战。我尤其好奇,这位母亲是如何在十年的时间里,观察和理解自己的孩子,并且在不断变化的孩子身上,找到适合的教育方式。教育并非一成不变,孩子更是瞬息万变。我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出这种动态的、灵活的育儿智慧,而不是僵化的理论。也许,书中会分享一些具体的小故事,比如孩子如何克服了某个学习上的困难,或者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了分享与合作。这些真实而鲜活的例子,远比空洞的道理更能打动人心。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感受到那种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那种在平凡生活中绽放的教育之花。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简练而有力,却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情感和信息。 “妈妈是最初的老师”,这似乎是一种天生的、无法替代的定义,它强调了母亲在孩子生命早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而“十年教养札记”,则让这份角色有了时间维度的深度和广度。它预示着书中将有系统性的记录,有对孩子成长过程的细致观察,以及母亲在其中不断探索与学习的痕迹。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位母亲是如何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与互动中,构建起孩子最初的世界观,是如何在日常的琐碎中,传递爱、责任、勇气和善良。这可能不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完美的父母”的书,而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一个充满爱意的、不断成长的母亲”的书。我希望能够从中汲取到那种朴素而强大的育儿力量,那种即使面对困难,依然能够保持耐心和乐观的态度。这本书,就像是一杯温热的牛奶,能安抚心灵,也能滋养成长。
评分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真正实践起来非常困难。不禁想起在我的童年时代,因为考试没拿到满分,被妈妈打手心,一下又一下,手肿起来老高。除了读书,任何兴趣爱好都被禁止,只能偷偷摸摸地进行,不停地与父母进行监视与反监视的敌特行动。直到我成年,心理的阴影一直都在,唯唯诺诺,缩手不前,缺乏自信,书本之外的世界一片茫然,心智似乎停留在幼儿园大班。
评分非常细腻的妈妈,看看别人家的学霸孩子给自己鼓劲
评分内容和书名有点不一致,主要写自己和女儿的生活
评分真心觉得一般 被说的太好了 看这个还不如好好学习陈大惠老师的 孩子应该怎么教 比这个智慧多了 有点浪费钱的感觉
评分自从多年前的《哈佛女孩刘亦婷》横空出世以来,一度亲子教育书畅销不衰,只要谁家出个把哈佛耶鲁麻省理工早稻田的学子,其父母就赶紧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攒成书,像个布道者般喋喋不休地传播着教育真经,而取到真经的读者也像打了鸡血般兴奋,边回家数落着不争气的子孙,边如获至宝似的妄图从书里寻找通向金光大道的独门秘方。
评分很好的一套书,买来学习了,京东上很方便,就是电子发票讨厌点,发票制度改的也麻烦。
评分希望能有启发
评分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初的老师
评分我希望自己能当好这个最初的老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