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鹿洞自中唐初建,历经五代、两宋、元、明、清,直至近代,屡次遭战乱废毁,又屡次经有心人重建。白鹿洞书院的千年兴废是一面中国历史文化之镜,照见了王朝更替、时代兴衰,映出了一条中华民族时隐时现却永不枯竭的人文血脉。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贯道门前卓尔山”——白鹿胜景
二 鹿因时鸣——书院兴起之时代背景
1 科考以量人
2 油墨以解渴
3 文人以治国
4 书院以论道
5 “白鹿先生”的隐读佳地
6 偏安小朝廷的庐山国学
三 鹿因人盛——朱子与白鹿洞书院始末
1 乞修报告招讥讽
2 诋程浪潮中的惨淡经营
3 “学者学此而已”——《书院揭示》与书院精神
4 “义利之辨”举座动容——陆九渊《论语讲义》
5 子承父志——朱在对书院的续建
四 呦呦鹿千载,杏坛乃尚存?
1 千年兴废
2 “礼失而求诸野”——韩国千元纸币与日本学规歌声何以尚存?
结语 即鹿无虞,往吝穷也
精彩书摘
自明伦堂再向后走,则能看到明代人所开凿之“白鹿洞”与所雕琢之石鹿。石鹿憨态可掬,煞是可爱。鹿洞之上,有明代地方官员所修筑之思贤台,取追思先贤朱熹之意。思贤台为全院之最高点,登临鸟瞰,可尽览书院之景。
白鹿洞书院以东是紫阳书院建筑群,匾额为冯友兰先生亲题。朱熹号紫阳,因以为名。
紫阳书院内有崇德祠,清代所建。崇德祠后为文会堂。朱熹复兴鹿洞期间,除讲会外,还举办有文会、诗会。朱熹之子朱在特建会文堂,后改名为文会堂。
紫阳书院再向东,便是位于书院最东边的延宾馆建筑群落。
踏入“贯道门”,映入眼帘的是江西高等林业学堂旧址。白鹿洞书院在晚清时曾被改建为林业学堂,遗址存留至今。此房为歌特式二层洋房,有露天平台,与书院中其他建筑的风格有显著不同。
林业学堂后为延宾馆。
鹿洞三面环山。书院之前山名卓尔山,取《论语·子罕》篇中颜渊形容自己受夫子教导后“如有所立卓尔”之意。书院之后山名后屏山,取背后屏障之意。此外,书院之东有左翼山,东南0.5公里外有回流山。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群山掩映下,贯道溪一水中通,带来灵秀异常。郑廷鹄《卓尔山》诗云:“贯道门前卓尔山,彩云相对水潺潺。”无怪乎朱熹评价此地“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依秀水佳山而建,在世外美景中读书忘还、陶冶性情乃是书院的最大特色之一。
故地重游,仍旧人住延宾馆。暮春之际,依然凉意甚浓,两床被褥才能抵挡住入夜后的寒气。墙上的大蜘蛛小蜘蛛提醒你正身处山间。关灯后,伸手不见五指,倒越发睡得安稳。
清晨,被悦耳的鸟鸣声唤醒。推门一看,朱子手握书卷正毅然立于场院,仪容沉静端庄。伊川先生之言在耳边响起:“德容安可妄学?”不由得自警奋励之心肃然而生。环顾四下,空无一人,静无它声。春风楼后,古木参天,映衬着这小小庭院,越发显得气场十足。
步出延宾馆,径直走上枕流桥,清早的贯道溪显得格外欢快,在桥下喧胚激荡,煞是可爱。猛一抬头,不远处的“观澜”二字赫然在目。
贯道溪水在书院门前很是细弱,此后由水道所引,时而潺潺,时而轰鸣,直至枕流桥下窄成一线而渐向前方汇成小潭。上游清浅的溪水在此处越聚越深,蜿蜒远方,我情不自禁地追随而去。走下石路,踏上小路,脚下的泥土湿软异常,却并不粘脚。渐渐地走出了书院的古建筑群落,在穿过一段现代碑廊后,溪流突然不见了。再定神寻找时,发现远处的茂林中、不可见处仍传来潺潺水声。
一瞬间,我对贯道溪中的“贯”字恍然若有所悟:溪水在门前时尽管细弱,但它终究是活水,有源头,有去向,便不惧一时的浅弱。
贯道溪发源于五老峰,至书院后几经徘徊曲折,最终注入梅溪湖。五老峰乃是庐山支脉,梅溪湖则为鄱阳湖之内湖。这条贯道小溪在为鹿洞与庐山接地气、与彭蠡通血脉啊!一水贯注,便通灵无碍。
……
华夏文库·儒学书系·鹿因时鸣:白鹿洞书院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