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代世界學術名著·意識形態和烏托邦:知識社會學引論》試圖展示思想、意識形態與社會群體、文化製度、曆史情境、時代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等社會文化之間的聯係,為我們從社會結構與社會意義的角度研究社會與曆史提齣新的分析視角,其對意識形態的復雜性的深入剖析,有助於我們反思當代社會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矛盾。
作者簡介
卡爾·曼海姆,社會學傢,1893年3月27日生於布達佩斯,1947年1月9日卒於倫敦。先後就讀於柏林大學、巴黎大學和海德堡大學,191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26年任海德堡大學講師。1930年任法蘭剋福大學社會學教授。1933年因受納粹迫害逃往英國,任倫敦經濟學院講師。1942年後任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曼海姆是知識社會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錶人物之一。他強調人的意識不可避免地依賴於人的社會地位,這是全部認識論包括現代認識論的基本要素。著有《意識形態與烏托邦》、《思維的結構》、《變革時代的人與社會》等。
目錄
對當代危機的即時性理性迴應
一、時代特徵和作為時代産兒的曼海姆
二、曼海姆的《意識形態和烏托邦》所具有的“即時性”
三、《意識形態和烏托邦》所具有的理
第一章 對問題的初步探討
第一節 關於思想的社會學概念
第二節 思想的當代睏境
第三節 現代認識論觀點、心理學觀點,以及社會學觀點的起源
第四節 集體無意識的控製作為我們時代的一個問題
第二章 意識形態和烏托邦
第一節 諸概念的界定
第二節 從曆史角度看意識形態概念
第三節 從特定的意識形態觀念到總體性意識形態觀念
第四節 客觀性和偏見
第五節 從意識形態理論到知識社會學
第六節 非評價性的意識形態觀念
第七節 從非評價性的意識形態觀念到評價性的意識形態觀念的轉變
第八節 隱含在非評價性的意識形態觀念當中的本體論判斷
第九節 “虛假意識”的問題
第十節 通過意識形態分析和烏托邦分析尋找實在
第三章 科學的政治學的前景:社會理論與政治實踐的關係
第一節 政治科學為什麼不存在?
第二節 決定知識的政治因素和社會因素
第三節 作為一個政治社會學問題的對各種各樣視角的綜閤
第四節 關於“知識界”的社會學問題
第五節 政治知識的本性
第六節 政治知識的可溝通性
第七節 知識社會學的三個變種
第四章 烏托邦心態
第一節 烏托邦,意識形態,和實在問題
第二節 如願以償和烏托邦心態
第三節 烏托邦心態的形態所發生的各種變化:這種形態在現代的發展階段
第四節 當前情境中的烏托邦
第五章 知識社會學
第一節 知識社會學的本性和範圍
第二節 知識社會學的兩個部門這種形態在現代的發展階段
第三節 對傳統認識論的以偏蓋全本性的具體說明
第四節 知識社會學的積極作用
第五節 處於知識社會學領域之中的曆史學研究和社會學研究的技術問題
第六節 知識社會學的曆史概覽曼海姆著述年錶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修訂版後記
精彩書摘
本書所涉及的是關於人們實際上是如何思考的問題。這些研究的目的不是調查思維過程如何齣現在各種邏輯教科書之中,而是調查它作為集體行動的某種工具,實際上是如何在公眾生活和政治活動中發揮作用的。
很久以來,哲學傢們一直在關注他們自己的思維過程。當他們論述思想的時候,他們所考慮的主要是他們自己的曆史——哲學史,或者說是諸如數學抑或物理學這樣一些非常特殊的知識領域。這種思維類型隻有在一些非常特殊的情況下纔能夠被人們運用,而且,通過分析它而能夠學到的東西,也無法直接轉用於其他生活領域。即使在人們可以利用它的情況下,它所指涉的也隻不過是實存(Existenz)的某種具體維度而已,而對於活生生的、正試圖領會和塑造其世界的人們來說,這種維度是不夠的。
同時,不斷進行活動的人們已經發展齣瞭各種各樣的、用來對他們在其中生活的這個世界進行實驗性洞察和理智性洞察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不論是好是壞,都從未像那些所謂的精確的認識方式那樣得到過精確的分析。不過,如果在不受理智性控製或者不受理智性批評的情況下持續存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那麼,任何一種人類活動都往往會失去控製。
前言/序言
當代世界學術名著·意識形態和烏托邦:知識社會學引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中華民族的文學, 以漢民族文學為主乾部分的各民族文學的共同體。中國文學有數韆年的悠久曆史,以特殊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構成瞭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審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傳統和理論批判體係。它以優秀的曆史、多樣的形式、眾多的作傢、豐富的作品、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誘人的魅力而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瑰寶[1] 。
評分
☆☆☆☆☆
又稱“古詩”、"古風",指唐以前(主要是漢魏)的詩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詩歌創作的作品。它由民歌發展而來,不求對仗、平仄,用韻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樂府的形式創新題,稱新樂府,仍屬古體詩的範圍。
評分
☆☆☆☆☆
(四)官。,漢代置於州郡及王國,或稱“文學掾”,或稱“文學史”,為後世教官所由來。漢武帝為選拔人纔特設“賢良文學”科目,由各郡舉薦人纔上京考試,被舉薦者便叫“賢良文學”。“賢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學”則指精通儒傢經典的人。魏晉以後有“文學從事”之名。唐代於州縣置“博士”,德宗時改稱“文學”,太子及諸王以下亦置“文學”。明清廢。
評分
☆☆☆☆☆
評分
☆☆☆☆☆
西漢馬王堆《帛書》
評分
☆☆☆☆☆
(三)指辭章修養,元結《大唐中興頌序》:“非老於文學,其誰宜為?”
評分
☆☆☆☆☆
與古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樣式,又稱"今體詩"、"格律詩",句數、字數、平仄、用韻都有嚴格的規定。分律詩和絕句兩類。
評分
☆☆☆☆☆
文學的發展是受文學內部和外部各種因素影響的復雜過程。一般說,文學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文學的社會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麵: 一是認識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種作用同時發生,構成瞭文學的社會功能。
評分
☆☆☆☆☆
西漢馬王堆《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