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赫胥黎自由教育论》据商务印书馆1947年的版本改排,由于时代变化,原版的语言文字习惯、标点符号用法与现行规范略有不同,为尊重历史,本次改排一般情况下不按现行规范要求修改,仅订正原版中的个别误植。《赫胥黎自由教育论》外国人名、地名、术语等专有名词的译法与现在有所不同,为方便读者,本次改排时,对那些与现在译法不一致的专有名词,一般加上英文原文。潘先生学贯中西,译本有不少注释,用中国的事例对原著加以必要的阐释,有时还就相关主题加上自己的著述,这些文字现已收入《潘光旦文集》。为方便读者参考,本次改排时,除将原版章末注改为脚注外,还注明潘先生相关著述收在《潘光旦文集》里的第几卷。
作者简介
阿尔杜斯·赫胥黎(1894-1963),英国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天演论”作者T.H赫胥黎之孙,早年人伊顿公学,191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著有“论人性”“目的与手段”“科学、自由与和平”“永恒的哲学”等。
潘光旦(1899-1967),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早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先后任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教务长、社会系主任,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央民族学院教授等职,著有《优生学》《人文生物学论丛》《中国之家庭问题》等,另有译著《性心理学》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我们既承认人有许多不同的派别,而在天赋的智能上,无论其为一般的智慧或特殊的才能,又大有不齐,则教育的责任应该是因人制宜,好让每一个人的不同的才能十足的发展出来。
——阿尔杜斯·赫胥黎
我们假定通才教育对于受教的人可以做两件事。是锻炼心情,其结果可以把我们所有的才情发展出来,从逻辑的分析起到艺术的欣赏止,真是应有尽有。第二是供给一个宽廓的机架,其中的机杼经纬是历史的、逻辑的,以至于物理、化学、生物的现象所交织的种种关系;有r这个机杼,一个人在前途生命史里耳目所接触的一切事物,心理所经历的一切见解,就各有其附丽的地方,不致茫无头绪,泛滥无归。
——阿尔杜斯·赫胥黎
自由的教育,既着重在自求自得,必然的以自我为教育的对象。自由的教育是“为己”而不是“为人”的教育,即每一个人为了完成自我而教育自我。所谓完成自我,即用教育的方法,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境界。
——潘光旦
目录
译者弁言
一 绪语
二 童年后期的教育
三 政与教的南辕北辙
四 体育竞赛与品格教育
五 非愚即妄的知识教育
六 人的同异与教育的同异
七 两种教育的失败
八 说不通与似通非通
九 说通
十 通达教育的实验
十一 音乐、戏剧与教育
十二 说文学与教育
十三 再说文学与教育
十四 智慧的自由
十五 自求多福
十六 开口与不开口的宣传
十七 说解析的技术
十八 身体的教育
附录
散漫、放纵与“自由”
自由、民主与教育
论品格教育
精彩书摘
在这里我们不妨提一笔,所谓“近代”的学校教育也许是过分的“近代”了,而所过的分量是一半。何以言之呢?在这种教育里我们可能有一个危险,就是把自由给得太多,多到一个儿童不知如何运用的程度,同时把责任也给得太多,多到一个儿童无法准备知道如何担当的程度。太多的自由与太多的责任对于他们都是一种重担子,不是根本挑不起,便是弄得疲惫不堪,除了少数极端的例子不说外,儿童大都喜欢安全,喜欢一个道德的规律与行为准则所形成的一个机架来支持他们。在这样一个稳定的机架之内,我们依然有不少的余地,来训练他们成为独立、负责、与能合作的人。总之,重要之点是在避免任何极端——自由不宜太多,负责不宜过重,同时限制也不宜过严,不适当的限制自更不宜过于繁密。因为这所谓稳定的机架,或一套生活的规范,可能是健全的,也可能是不健全的。例如说生活的安全,一套不依附而超脱的道德规律可以给我们,而一套军国主义的道德规律也未尝不可以。但在两种规范之下所教养出来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区别。
回看目前实际而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我们有一个重要问题不能不问。即使我们把目前实施幼稚教育的原则,例如自治、负责、合作等等,延展下去,一直进到青年时代,我们对于受教育的人,于其立身处事之道,是不是真能够得到一些显著的改进呢?我很怀疑。实际的生活毕竟是最有效率的教师。把习于自治与合作的青年,一旦放进一个有级层的、讲究竞争的、而崇拜名利的社会,而任其乱闯,试问会发生什么一种结果。早年在学校里所接受的决定力量会维持于不败么?我看不会。最可能发生的是:这些人加入社会以后,总有一个时期的莫名其妙与不知所措;然后,有大多数的分子又慢慢的安定下来,算是找到了他们的新的位育。这又无非证明,生命是囫囵而不可分的,而局部的改革并不能产生任何预期的效果。除非我们对于别的部分,同时也费上一些改革的功夫。
我在上文暗示过,良好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一服万应的灵丹,可以救治任何疾病的。有的蒿目时艰、关心国是的热心人如此想,我却无此奢望。不过在有一个条件之下,它可能成为这服灵药,就是生活的别的部门必须同样的良好,而能和它通力合作,否则还是徒然的。照例的,这其间的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因果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一个动作与反应的问题。
……
《赫胥黎自由教育论》导读:重塑求知边界,唤醒内在潜能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教育始终是塑造个体、传承思想、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然而,何为真正的教育?它应该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释放个体的潜能,培养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和健全人格?当今时代,信息爆炸,知识更新迭代飞速,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推出《赫胥黎自由教育论》一书,它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次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一次对自由精神如何滋养心智的探索,一次对个体生命价值如何得以充分实现的呼唤。 本书的精髓,在于其对“自由”二字的深刻解读。它所倡导的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更非脱离约束。赫胥黎所描绘的自由,是一种内在的解放,一种摆脱僵化思维、教条束缚、外部压力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被悉心培育。这意味着,教育不应只是知识的灌输,更应是思维的启迪;不应是标准的复制,更应是个性的张扬;不应是社会角色的预设,更应是生命潜能的自我实现。 《赫胥黎自由教育论》首先引导我们审视当下教育体制可能存在的局限。作者敏锐地指出,在许多情况下,教育并非旨在培养独立的思考者,而是制造顺从的执行者。考试分数、排名竞争、学科壁垒,这些外在的评价标准和结构,常常掩盖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培养一个能够自主判断、勇于探索、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责任感的人。当教育变成了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们便可能丧失主动求知的乐趣,对知识产生疏离感,甚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 对此,本书提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路径。它强调“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教师的角色并非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者、伙伴和激发者。教师的责任在于点燃学生内心的火花,引导他们发现问题,鼓励他们提出疑问,并陪伴他们一同寻找答案。这意味着,教育过程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天性,允许他们在探索中犯错,并在错误中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价值,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而非仅仅是匆匆掠过的信息。 更进一步,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教育与个体生命发展的深度关联。赫胥黎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个体认识并实现自身的独特价值。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各自的才能、兴趣和潜力。真正的自由教育,就是要为个体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发掘这些潜能,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力量。这不仅包括学术能力的培养,更涵盖了情感、审美、道德、创造力等多方面的成长。一个被自由教育滋养的人,将能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以更丰富的视角理解生活,以更坚定的意志追求理想。 本书对“通识教育”的理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在信息碎片化、知识专业化的今天,割裂的知识体系往往难以帮助个体构建完整的世界观。赫胥黎强调,教育需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能力。通过接触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等各个领域的思想精髓,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深度和广度,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这种“广博”的视野,正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此外,《赫胥胥黎自由教育论》还触及了教育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作者并非提倡一种脱离现实的“象牙塔”式的教育。恰恰相反,他认为,自由教育最终是为了培养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公民。一个真正自由的人,不仅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拥有对他人、对社会、对未来的关怀。教育应该引导个体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并具备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旨在培养的是具有批判精神但又富有建设性,能够深刻理解社会挑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的行动者。 本书的写作风格,也极具感染力。赫胥黎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哲学洞察,将抽象的教育理念,描绘得生动而富有启发。他并非罗列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充满智慧的论述、引人深思的比喻,以及对人类心灵的细腻描摹,引领读者一同踏上一场关于教育的发现之旅。阅读本书,仿佛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在每一次思想的碰撞中,都能获得新的启示。 《赫胥黎自由教育论》是一本献给所有关心教育的人的书。无论您是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还是对生命成长有着不懈追求的探索者,都能从中汲取宝贵的养分。它鼓励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模式,并勇于探索更加自由、更加人性化的教育道路。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真正力量,在于唤醒而非塑造,在于解放而非束缚,在于点亮而非遮蔽。 在书中,你会发现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探讨,如何鼓励他们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何引导他们理解不同文化和思想,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些并非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教育实践的理念支撑。例如,在关于艺术教育的论述中,作者可能会强调艺术不仅仅是技艺的训练,更是情感的表达、审美的熏陶以及对人类体验的深刻理解。在谈及科学教育时,他可能会关注科学精神的培养,强调逻辑推理、实证精神以及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勇气。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挑战了“教育是标准化产品”的观念,而将个体视为独一无二的生命体。它倡导一种“量身定制”的教育理念,即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天赋和兴趣,为其设计最适合的成长路径。这需要教育者具备极高的智慧和耐心,能够敏锐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和放大。 《赫胥黎自由教育论》并非旨在提供一个普适的“万能公式”,而是提供一种思维框架和价值导向。它鼓励读者在理解其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条件,去探索和实践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它相信,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是一种不断生长、不断演进的教育。 阅读本书,你将有机会深入思考: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力,还是为个体提供实现生命价值的可能? 我们如何才能摆脱僵化的教育模式,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下一代?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辨别信息、筛选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何才能在教育中兼顾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既掌握生存的技能,又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育在培养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自由教育如何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教育与社会责任之间存在怎样的必然联系?自由教育又如何能够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赫胥黎自由教育论》为你提供了一个思考这些问题的绝佳契机。它邀请你一同踏上这场探索教育本质、解放个体潜能的旅程,为构建一个更具智慧、更富创造力、也更有人文关怀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它是一本能够点亮心灵、启迪思想、并激发行动的书,一次对教育的深刻致敬,也是对人类内在自由的有力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