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文库·中国农业遗产研究丛书:中国传统水车研究》特点:
一,研究内容贯通古今,全面阐述传统水车发展的历程及其作用与影响。作者主要依据水车形制的演进,将其发展历程分为汉唐产生、宋元定型、明清体系完善、近现代衰落四大阶段,详述各阶段水车发展的表现及其因素,其中对当代水车使用情况的实地调研用力较多。
第二,利用设计学方法,从结构设计、工作原理、材料工艺、视觉设计和设计特点等五个方面,剖析各种水车的结构和功能;还通过实地调研采访,详细记录了翻车制作和架设的方法。书中对各种动力类型的水车,均绘制了平面图或立体图,其中包括结构与名称图、三视图、主体结构分解图、动力结构分解图、工作原理示意图、结构比例分析图等,计有图片五六十幅,是全书亮点之一。
第三,探讨水车应用与推广的有利条件及阻碍因素,重点总结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的水车使用情况,其中关于水车灌溉效率、大棚车制度、水车应用影响因素的分析颇有新意。第四,探讨传统水车的文化意义。历史上的水车文化内容很丰富,其中包括人们在水车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经济与社会关系以及风俗习惯,蕴含着农业时代人们对于水车的情感。书中关于女人车水、水车鼓、水车号子的文字,会让人感受到踏车排灌的劳苦以及车水者苦中作乐的生活面貌。
作者简介
方立松,1965年9月生,安徽芜湖人,先后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河南大学历史系、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分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凤凰出版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总编助理兼第二编辑室主任,副编审,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安徽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农业科技史、出版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传统水车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汉唐时期传统水车的产生
第二节 宋元时期传统水车的演进与定型
第三节 明清时期水车体系的完善
第四节 近代以来传统水车的衰微
第二章 传统水车的设计与制作
第一节 水车设计思想
第二节 传统水车形制
第三节 传统水车的制作与架设
第三章 传统水车的应用功效
第一节 灌溉功能
第二节 排水功能
第三节 济漕、制盐与其他功能
第四节 灌溉效率
第四章 传统水车的应用与推广
第一节 传统水车应用与推广的自然条件
第二节 传统水车应用与推广的社会条件
第三节 传统水车应用与推广的主要区域
第四节 影响传统水车推广与发展的因素
第五章 传统水车经济与文化
第一节 水车的所有及其经营
第二节 水车传说与风俗
第三节 水车风情
第六章 传统水车的历史地位、外传与价值嬗变
第一节 传统水车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传统水车在国外的传播
第三节 传统水车的价值嬗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精彩书摘
《后汉书·杜诗传》记载:“杜诗,字公君,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七年(建武七年即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唐李贤等诗云: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今激水以鼓之也。)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①
桓谭所记的就是水碓,杜诗所记的则是更为复杂与进步的水排,亦即利用水力冶金炉鼓风工作。水碓与水排是利用水力为人做功的机械,不是灌溉水车,但利用水轮的原理是相同的。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很可能和筒车的发明有关。水排是利用水力来推动水轮转动,再通过杠杆作用,推动排橐,进行鼓风,提高炉温,熔化铁料,铸造农器。如果不用杠杆,而在水轮上安装竹筒,使竹筒装水,这便改制成了筒车。所以,从技术上讲,水轮、水排的发明离筒车的发明已经不远了,筒车发明者可能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创制的。
水轮有卧式、立式两种。立式水轮的灌溉亦称筒车灌溉。李约瑟称筒车为戽水车(周边罐轮),这一种筒车与中国翻车及中东的“塞快亚”(Saquya)(一种装罐之环链)不同者,在于无链,且水斗系连接至轮之周边上,在底部取水而在顶部排出,因而有筒车之名,此轮可由水流之力转动,但须装有桨叶,如在静水中则自需使用人力或畜力。
李约瑟说:筒车最早起源于印度,其出现的时间约为公元前350年,或者更早。②筒车在中国出现的准确时间不明,但时间较印度为晚,李约瑟推测筒车是由印度传人中国的。至于传人的路线,可能是经由中亚,而传至中国北方。事实上中国筒车灌溉可能走的是自己的路子,我们知道,立式水轮最早出现在西汉的水碓上,水碓、水排具备与筒车相近的技术条件,历史上就有连机碓既加工粮食又引水灌溉的例子。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凡水碓,山国之人居河滨者之所为也,攻稻之法省人力十倍,人乐为之……一举而三用者,激水转轮头,一节转磨成面,二节运碓成米,三节引水灌于稻田。”①这说明水碓不仅可以磨面碓米,还可以兼做筒车引水灌田。中国筒车的起源是个谜,我们现在只能推测,它可能产生于经济技术发达的黄河流域,由水碓、水排等农产品加工机械衍生而来,后传到了南方,找到了适合的地壤,形成了带有地域特色的南方筒车,不否认中国完全独立地发明了筒车,时间大约在汉至唐初期间。
……
前言/序言
传统水车,即人们通常所称的“翻车”和“筒车”,是一种能从江湖河塘地表水中不间断持续汲水的大型农业机具,主要用于高地提水、低田排水。由于某种程度上,传统农业是灌溉农业,所以车灌在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中国南方稻作区,水车是家家必需之物。人们用它进行排灌,来调节和改变农田水分状况和区域水利条件,达到符合发展农业生产的要求。通过排灌,一方面扩大水田灌溉面积,实现增产;另一方面减轻水旱灾害损失,达到保产。
传统水车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产生时间早。是巨今至少有一千八九百年,比西方水车早一千五百年。二是种类繁多,形制复杂,动力多样。为适应各地水文、地理等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需求,传统水车因地制宜发展,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翻车有手摇翻车,脚踏翻车,牛转翻车,水转翻车;筒车有水转筒车,驴转筒车,高转筒车,水转高车。动力除人力外,还有畜力、水力、风力。传统水车是中国传统灌溉器具的代表。三是应用广泛、推广力度大。不仅在南方稻作区普及,而且扩张到北方,还远播海外。四是经济效益显著。水车技术的进步,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巨大。
翻车为东汉末年毕岚创制、三国马钧改良,为后世龙骨水车之前身。翻车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从江湖河渠中汲水的新纪元,预示着灌溉史上水车时代的到来。唐宋时期,随着南方经济中心的确立,翻车在南方日益普及,尤其在平原水乡大显身手,为南方稻作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筒车产生于唐代,是一种依靠水流转动的灌溉器具。水力的利用,是水车技术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宋代以后,筒车开始兴盛,在南方一些山地丘陵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得到推广,成为山地灌溉之利器。宋元时期,传统水车经过不断演进、定型,渐成体系。明清时期,传统水车进一步完善,出现了两极化现象:一种是小型化的拔车;一种是大型化的风力翻车和兰州水车。风力的出现把传统水车技术推向了第三个高峰。近代以来,传统水车发展停滞不前,在先进的新式排灌机具面前渐显颓势,虽经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改良,性能有所改善,但终在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下,被新动力排灌机械取而代之,于八九十年代渐渐消失在田间地头,垄断了近两千年农田排灌的水车时代就此终结。
传统水车内部结构复杂,制作工艺难度大,“关键颇多,必用木匠可易成造”,它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造物智慧,内含深刻的古代中国人的设计思想,即随地所宜;工役俱省;善假于物,凭智巧先;一器多用。通过对传统水车结构设计、工作原理、材料工艺、视觉设计等的解剖和分析,可以了解传统水车的技术信息,而对每一种水车的工作原理图、三视图、整体结构图、局部图等的大量绘制,则使水车形象更直观和具体。
《中国传统水车研究》:一部关于农耕文明智慧的沉思录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古代农业机械的学术著作,它更是一曲献给中华民族智慧与勤劳的颂歌,一次深入探究农耕文明脉络的史诗级回溯。它将带您穿越千年的时光长河,潜入那片古老而生机勃勃的土地,去发现隐藏在水车轮转之间,关于生存、智慧、哲学与生态的深邃奥秘。 历史的潮汐与水车的脉搏 中国,一个以农业为根基的古老国度,其文明的诞生与发展,与水息息相关。从“靠天吃饭”的朴素认知,到对水资源的精妙利用,这其中蕴含着无数代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实践与传承。而水车,正是这种智慧的集中体现。本书将从最宏观的历史视角切入,勾勒出中国水车发展的壮丽图景。 您将了解到,水车并非一朝一夕之间涌现的奇迹,它的出现是漫长岁月里,先民们在与水搏斗、利用水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改进的产物。从最早可能出现的简单提水工具,到后来的各种精巧设计,水车的演进史,几乎是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史的缩影。我们将追溯那些早已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早期形态,试图还原它们可能的功能与意义。 本书将重点梳理水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在汉代,随着农业生产的精细化,水车的应用逐渐广泛,成为重要的灌溉和排水工具,为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唐宋时期,经济繁荣,水车技术也迎来了新的高峰,出现了更多样化的类型和更高效的结构,它们不仅服务于农业,甚至开始延伸到手工业领域。明清时期,虽然面临技术革新的挑战,但传统水车仍在广大农村地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农民的希望。 我们将深入探讨各个时期水车技术的关键突破,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水车利用上的独特创新。从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到江南水乡的水稻种植,不同的地理环境催生了不同的水车形态与应用模式。这些差异化的实践,共同构成了中国水车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形态万千:水车家族的奇观 水车并非单一的机械,它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每一个成员都带着独特的个性和功能,如同大自然中形态各异的生命。本书将以极为细致的笔触,为您一一呈现这些形态万千的水车。 首先,我们将按照水车的工作原理进行分类。最常见的如龙骨水车(又称翻车、踏车),它依靠人力或畜力驱动,通过木链上的滑板将水不断提出,是古代最普及的水车类型之一。我们将详细解析其结构,从踏板、转轮、齿轮、链条到滑板,每一个部件的设计都凝聚着力学与工程学的智慧。您将看到,那些看似简单的木制零件,是如何巧妙地协同工作,将低处的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高处。 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依靠水流自身力量运转的水轮。其中,筒车(又称直身筒车、曲身筒车)是重要的代表。它利用水流冲击水轮上的叶板,带动整个轮体旋转,进而提升水源。本书将分析筒车在不同水流条件下的适应性,以及其在不同地区(如黄河、长江流域)的变体。 自流灌溉的智慧:水车之外的思考 除了直接提水的水车,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还孕育了许多其他与水车密切相关的灌溉与排水技术。本书也将对这些技术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传统水利系统的精妙之处。 斗门、陂塘、渠道等水利设施,它们与水车共同构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本书将分析这些设施的布局、设计原则以及它们在调蓄、输水、灌溉中的作用。例如,古老的灌溉体系如何利用地形,通过层层递进的渠道系统,将水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水利与社会:水车的文化印记 水车不仅仅是冰冷的机械,它们深深地嵌入了中国社会的肌理之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展现水车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特征。 经济基础的支撑:作为古代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水车的普及与否,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进而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本书将分析水车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当地经济、人口增长以及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 劳作的节奏与人生的哲学:水车的转动,构成了农村生活中最古老、最淳朴的劳动场景。本书将描绘水车夫们辛勤劳作的画面,探讨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生活节奏与人生哲学。那些关于辛勤付出、节约用水、顺应自然的观念,通过水车的运转,代代相传。 艺术与文学的灵感:水车的形象,也频繁出现在古代的诗词、绘画、民间故事中。本书将搜集并分析相关的艺术作品,揭示水车如何成为文人墨客寄托情怀、描绘乡村风貌的重要意象。它们或象征着勤劳与希望,或寄托着对家乡的眷恋。 生态智慧的启示:在过度开发与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的今天,回望中国传统水车,我们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水车依靠自然水力,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本书将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水车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古人如何在利用水的同时,保持与自然的和谐。 地域文化的活化石: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风俗习惯千差万别,这也造就了水车在地域文化上的鲜明特色。本书将重点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水车类型及其相关的民俗活动,例如,在特定节庆中,水车可能扮演的角色;一些地方关于水车的传说和故事。 传承与挑战:水车的现代意义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水车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本书并非简单地宣告传统水车的“消亡”,而是更侧重于对其价值的再认识与现代意义的挖掘。 我们将回顾水车技术在近代以来的演变,分析其被机械化动力取代的必然性,但同时,也将指出在某些偏远地区或特定条件下,传统水车依然发挥着其独特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聚焦于传统水车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当今社会,如何从这些古老的经验中汲取养分,发展更加环保、高效、低能耗的灌溉技术,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水车的“就地取材”、“就近利用”原则,以及对自然动力的巧妙运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书还将关注对中国传统水车遗存的保护与研究现状。那些散落在田埂、河畔的水车,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如何去发掘、记录、保护这些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传承给后代,是本书希望引发的思考。 学术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 《中国传统水车研究》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它融合了历史学、考古学、工程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书中将引用大量的史料文献,结合考古发现,对水车的结构、原理、应用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论证。 同时,本书也饱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对机械的解读,更是对古人智慧的赞叹,对农耕文明辉煌成就的致敬。它试图透过水车的齿轮,去触碰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喜怒哀乐,去感受他们与自然搏斗、创造美好生活的艰辛与浪漫。 本书的目标,是让读者在了解中国传统水车的过程中,不仅增长知识,更能激发对中华农耕文明的敬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理解。它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一次智慧的传承之旅,一次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对话。 翻开本书,您将仿佛置身于古老的田野,耳畔回响着水车规律的转动声,眼前浮现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这,便是《中国传统水车研究》带给您的,一份沉甸甸的,关于文明、智慧与未来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