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1卷):起源·六朝·隋唐·五代·宋

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1卷):起源·六朝·隋唐·五代·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正忠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画史
  • 山水画
  • 田园画
  • 六朝
  • 隋唐
  • 五代
  • 宋代
  • 艺术史
  • 绘画史
  • 中国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05504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279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1卷):起源·六朝·隋唐·五代·宋》主要内容包括:园山水画产生的先机之一:人学会了绘画;田园山水画产生的先机之二:农业的成熟;田园山水画产生的先机之三:山水画的独立;田园山水画产生的先机之四:诗歌的影响等。

作者简介

  张正忠,1945年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市,曾于中央美术学院专修硕士研究生课程,师从高冠华、陆一飞、邵洛羊.、早年艺涉中西,后专攻中国画,致力于创作、史论、考察一体的田园山水画学科建设。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上海书画院画师、海门画院院长、海门市政协书画协会会长。出版有中国首都田园山水画专著《张正忠诗书画一田园山水百图》以及《田园山水画法》、《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王伯敏题词
薛永年序:溯源探道温故知新——张正忠《中国田园山水画史》序
自序:园外遐思
绪论:半份答卷
示意图一:中国绘画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章 田园山水画的起源
第一节 审美能力的成熟催生田园山水画
1.田园山水画产生的先机之一:人学会了绘画
示意图二:从认识到绘画的时间差异
2.田园山水画产生的先机之二:农业的成熟
3.田园山水画产生的先机之三:山水画的独立
4.田园山水画产生的先机之四:诗歌的影响
示意图三:历代田园诗与现代田园山水画主旨、用景视角演进
第二节 早期乡村题材绘画
1.汉画像砖中的农耕、动植物题材
1农事
2牛耕
3畜牧
4树木
2.壁画中的农耕题材
1汉墓室壁画
2魏晋壁画砖
3唐代农耕壁画
示意图四:中国古代乡村题材画的初生演进状态
第三节 田园山水画的出现
1.最早的田园山水画
1谁是最早创作田园山水画的画家?
2田园山水画为何姗姗来迟?
2.田园山水画的立足、延续、发展
1是什么推动了田园山水画的出现和延续?
2田园山水画的学科定位
示意图五:中国山水画四大分支演进脉络

第二章 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村野之景
第一节 孕育萌芽时期:六朝、隋唐、五代
1.六朝、隋唐、五代村野之景山水画代表作品及主要画家
2.六朝、隋唐、五代村野之景山水画其它作品及画家选介
3.六朝、隋唐、五代村野之景山水画创作综述
4.六朝、隋唐、五代参与创作村野之景山水画的画家及作品统计表
示意图六:“田园美”的内涵
第二节 生长成熟时期:宋代
1.宋代村野之景山水画代表作品及主要画家
2.宋代村野之景山水画其它作品及画家选介
1田园生活
2隐逸之士
3农耕劳作
4渔家生活
5畜牧家禽
6诗文画意
7自然风景
3.宋代村野之景山水画创作综述
4.宋代参与创作村野之景山水画的画家及作品统计表
示意图七:田园山水画的艺术审美因素
首卷后记

精彩书摘

  “弋射”占上半部分约三分之二的位置。树荫下两人拈弓搭箭,全神贯注地瞄准天上飞过的鸿雁,受惊的大雁分两路向远处飞去。弋射,就是用丝绳系在箭杆上,用以射杀猎物。射中目标后,猎人拉动系在箭头上的绳子,将猎物拖到手中。
  画像砖描绘了一片水塘,满塘摇曳着盛开的荷花莲藕,水中是肥大的鱼。野鸭在戏水,鱼儿在游动。下层是田间收割场面。一片成熟的稻田,有六个农民在田间劳动,前面两人手持长镰在割稻。这种镰是汉代钹镰的一种,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农具。后面三人俯身割稻穗,用的是手镰。一人肩挑稻捆,手里提着篮子,是来田间送饭的,顺便带些谷子回去。
  画面虽分两层,但却有机完整地描绘了农村收获季节紧张、快乐的劳动场景。人物动态有同有异,起伏分明,画面富有韵律感。所有的意象中包含了乡村景物的元素,富有生机勃勃的田园气息。画像砖艺术将绘画与雕塑集于一身,结构严谨,构图独立而完整,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都具备了绘画的美。
  这幅具有山水画特征的作品,反映了汉代人对山水画的理解和认识。重神韵、尚意境,追求神似、天人合一、心有万象、天马行空的创作方法。汉代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随意挥洒,大胆描绘,以大自然为本源,以心性为动因的创作方式,正是中国画理的雏形。
  ……

前言/序言


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1卷):起源·六朝·隋唐·五代·宋 一部磅礴巨著,开凿中国山水画的源头活水 在中国浩瀚的艺术长河中,山水画以其独特的审美意境和深刻的精神内涵,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更是画家心性、情志与宇宙精神的融合。“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1卷)是一部力图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中国山水画发展脉络的学术专著,本卷聚焦于山水画的滥觞、孕育与初步繁荣时期,从起源追溯至北宋,勾勒出这一艺术形式如何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壮丽画卷。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画作与画家,而是试图深入探究那些塑造了中国山水画精神内核的时代思潮、哲学观念、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变迁。它将引导读者穿越时空,回溯至中国画艺术的童年,去理解为何山水能够成为中国艺术家最为钟情的表现对象,为何“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山水能够长久地触动和慰藉国人的心灵。 卷首语:目光所及,皆是丘壑——山水画的哲学根基 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是至高无上的追求。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宇宙万物息息相生。山水画正是这种哲学观念的视觉化呈现。画家通过对山川河流的描绘,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更是在其中寄托了对人生哲理的体悟、对精神归宿的寻觅。群山巍峨,象征着力量与永恒;流水潺潺,寓意着生生不息与变幻无常;云雾缭绕,则增添了神秘与飘逸的遐想。这一切,都使得山水画超越了单纯的写实,成为一种内蕴深厚的精神载体。 本书从“起源”部分着手,将读者带回到山水画尚处萌芽的时代。在早期文明的图腾、陶器纹饰以及青铜器的铭刻中,我们能够窥见对自然景物的粗略勾勒与象征性表现。这些零散的痕迹,如同种子一般,孕育着未来宏大艺术的勃勃生机。 第一篇:六朝——精神的觉醒与“画山水”的萌动 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文化极为活跃的时代。玄学的兴起、佛教的传入,极大地影响了士人的精神世界,也为山水画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战乱频仍、政权更迭的动荡局势下,士人阶层开始将目光从政治舞台转向内心世界,从对现实权力的追逐转向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山林隐逸成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也成为画家笔下的重要题材。 本书详细探讨了六朝时期山水画的早期形态。虽然此时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山水画科,但在人物画、宫殿画以及墓室壁画中,已出现了山石、树木、流水等元素的组合,并开始营造一定的空间感和氛围。东晋顾恺之的“山水人物”画,虽以人物为主,但其对背景山水的勾勒已显露出对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艺术化处理。本书将深入分析当时绘画的材质、技法以及所处的审美语境,揭示“山水”意象如何在士人的精神生活中逐渐具象化,并为日后的独立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本书还会考察六朝文人对于山水的审美观念。“诗画一体”的雏形已然显现,山水被赋予了人格化的情感,成为寄托忧愁、表达志向的媒介。那些关于隐逸、关于自然的诗篇,与当时画家对山水的描摹相互辉映,共同推动了山水画精神内涵的丰富。 第二篇:隋唐——气象万千,画史的第一次辉煌 隋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开放、多元融合的时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疆域辽阔,万国来朝,这一切都为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沛的养分。山水画在这一时期开始独立发展,并迅速达到一个辉煌的起点。 本书将详细阐述隋唐山水画的风格特征与代表人物。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呈现出大气磅礴、浑厚雄健的气象,充分体现了盛世王朝的自信与恢宏。山川的描绘更加壮丽,构图更加宏大,笔墨也更加趋于成熟。 隋代: 尽管隋代短暂,但其作为南北朝绘画融合的过渡时期,已孕育出初步的山水画迹象。如《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中的山水部分,虽然与人物结合,但已具备独立的观赏价值,预示着山水画的独立趋势。 唐代: 唐代山水画名家辈出,风格多样。李思训父子的“金碧山水”,以青绿设色,金碧辉煌,描绘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展现了皇家气派。而王维则开创了“水墨山水”的先河,以诗人的情怀,将禅意融入山水,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至高境界,其笔下的山水宁静、淡雅、空灵,与李思训的富丽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本书将深入分析李思训与王维在技法、风格、思想上的异同,以及他们对后世山水画产生的深远影响。 张僧繇、吴道子等人物画家的山水背景: 即使是主要创作人物画的画家,在作品的背景处理上,也越来越注重山水的表现,为山水画的独立发展积累了经验。本书将辨析这些人物画中的山水元素,分析其在构图、意境上的特点。 唐代山水画的“气象”是一种宏大的、充满生命力的视觉呈现。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再现,更是对宇宙精神的感悟,是对国家昌盛、社会和谐的赞美。本书将通过对传世画作(包括有争议的摹本和画论的解读)的细致分析,重现唐代山水画的辉煌图景。 第三篇:五代——技法的精进与风格的细化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治动荡,但艺术并未因此停滞,反而在某些领域呈现出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山水画在继承唐代宏大叙事的基础上,开始走向更细致的观察和更具个人情感的表达。 本书将重点介绍五代山水画的几个重要流派与代表人物。 荆浩、关仝: 他们被认为是北方山水画的代表,其画作多描绘雄伟壮丽的山峦,气势磅礴,笔墨苍劲。荆浩的《匡庐图》、关仝的《山溪待渡图》等,都展现了北方山水特有的刚健之美。本书将分析他们如何通过精炼的笔墨,将山峦的体积感、力量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及他们对于“皴法”的探索和发展。 南唐的董源、巨然: 作为南方山水画的代表,董源和巨然的作品则呈现出温润、秀丽、烟笼水榭的江南风情。董源被誉为“董北苑”,其画作笔致秀润,墨色清淡,善于描绘江南水乡的柔美景致。巨然则是董源的学生,其画风更加疏秀,笔墨精妙,对后世江南山水画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书将重点解析他们笔下的“披麻皴”、“点苔”等技法,以及他们如何捕捉江南水乡特有的韵味和意境,这种“平淡天真”的美学追求,与北方山水形成鲜明对照。 五代时期,山水画的“技法”得到进一步的提炼和发展,“皴法”作为表现山石纹理和质感的关键技法,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创新。本书将系统梳理“皴法”在这一时期的演变,分析不同画家如何运用不同的皴法来表现不同地域、不同形态的山石。同时,也将探讨五代时期画家在构图、设色、笔墨上的精进,为宋代山水画的成熟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篇:宋代——文人山水的高峰与美学的深化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黄金时代,其艺术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集大成时期,理学思想的深化、文人阶层的壮大、城市经济的繁荣,都为山水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山水画不再仅仅是皇家贵族的玩物,更成为文人雅士表达情怀、颐养性情的重要艺术形式。 本书将深入剖析宋代山水画的多元风格与美学追求。 郭熙与“耸拔”的山水: 郭熙是北宋最具影响力的山水画家之一,其《林泉高致》是重要的绘画理论著作。他强调山水画的“耸拔”之美,即山势的雄奇高峻,以及“意境”的营造。本书将分析郭熙如何通过其独特的构图和笔墨,表现出山水的雄浑壮阔,以及他对于“神似”的追求,即不仅仅是形似,更要传达出山的“神韵”。 范宽与“山峦的厚重”: 范宽以其壮阔雄伟的山水画著称,其《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展现了北方山水的磅礴气势和厚重感。本书将详细解读范宽独特的“雨点皴”,分析这种皴法如何表现出山石的坚硬质感和层次感,以及他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捕捉山峦的宏伟与肃穆。 李唐与“院体山水”: 李唐是南宋初期宫廷画院的代表,其山水画继承了北方山水的雄浑风格,同时又注重写实精神,构图严谨,笔墨苍劲。本书将分析“院体山水”的特点,以及李唐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 马远、夏圭与“边角山水”: 南宋时期,由于民族矛盾和国家疆域的缩小,山水画风格发生了转变,出现了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边角山水”。他们善于选取山水的局部,以简练的笔墨,营造出空旷、萧瑟、孤寂的意境,这种风格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忧患意识和内省精神。本书将深入解析“边角山水”的构图特点、审美取向,以及它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含义。 文人画的崛起: 除了院体山水,宋代文人画也异军突起。苏轼、米芾父子等文人画家,将诗、书、画融为一体,强调个性表达和精神寄托。米芾父子的“米点山水”,以其独特的墨点表现出江南烟雨朦胧的意境,标志着文人画在山水画领域的重要贡献。本书将探讨宋代文人山水画的兴起,以及它如何与院体山水相互辉映,共同构成宋代山水画的辉煌篇章。 宋代山水画的美学追求更加多元化,既有对宏大气象的追求,也有对幽静淡雅的偏爱;既有精工细致的描摹,也有写意挥洒的抒情。本书将深入挖掘宋代山水画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以及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揭示宋代山水画为何能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巅峰。 结语:回望来路,展望前程 “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1卷)的结束,并非山水画历史的终结,而是为后续更为辉煌的元、明、清以及近现代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通过对起源、六朝、隋唐、五代、宋代这几个关键时期的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不仅呈现了山水画艺术的演进轨迹,更揭示了其背后深层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内涵。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艺术史的梳理,更是一部文化的探寻,是一次与古代中国艺术家进行深刻对话的旅程。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山水画何以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何以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它将激发读者对自然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以及对内心精神世界的深层探索。 本书所包含的,是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艺术精华,是那些凝聚了伟大创造力的思想火花。它将带领读者,沿着历史的河流,溯本追源,去感受中国山水画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魅力,去领略那“搜尽奇峰打动古今”的艺术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1卷)》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我一直以为,山水画就是画山画水,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山水画背后,更深层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脉络。从“起源”开始,作者就为我铺垫了一个宏大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山水画与早期人类文明的联系。而“六朝”部分,更是让我理解了文人是如何将山水画提升到一个哲学和精神的高度。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隋唐”和“五代”两个时期的梳理。隋唐时期,山水画开始走向大气磅礴,展子虔《游春图》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的独立发展。而李思训、李昭道的金碧山水,则展现了另一种风格的辉煌。到了五代,董源、巨然的“江南山水”和关仝、李成的“北方山水”,则展现了地域风格的分化和文人山水画的雏形。这本书让我明白,山水画并非一成不变,它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发展和演变。这种对历史进程的细致描绘,让我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山水画,尤其是“田园山水”这一脉,是怎样从一种朴素的对自然的模仿,逐渐演变成一种承载着深刻文化内涵和个人情感的艺术形式。在“起源”和“六朝”的部分,我看到了山水画的萌芽,以及文人开始将个人的哲学思考融入山水画中,开始追求“意境”。这种对“意境”的追求,贯穿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而在宋代,更是达到了顶峰。 读到宋代部分,书中对郭熙、范宽、李唐等大家的作品分析,让我深刻理解了“山水有‘神’”,而不仅仅是“形”。那种“未画先有丘壑在胸中”,以及“卧游”的创作理念,让我看到了宋代山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及他们试图通过笔墨,将自然的精神传达给观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范宽《溪山行旅图》的解读,那种“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创作方法,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这幅画能够如此震撼人心。它不仅仅是写实,更是对天地大道的体悟。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山水画,是“人”的艺术,是“心”的艺术。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个对中国古典艺术痴迷了多年的普通读者量身定做的。一直以来,我总觉得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东方韵味,那种“意境”二字,总让我若有所思,却又难以抓住实质。市面上关于山水画的普及读物不少,但要么过于浅显,蜻蜓点水,让人觉得意犹未尽;要么过于艰涩,充斥着各种我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读起来如同嚼蜡。直到我翻开这本《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1卷)》,我才发现,原来我对山水画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而且,我可以沿着一条清晰而又引人入胜的路径,去理解它的源头活水,去感受它的勃勃生机。 这卷书从“起源”讲起,这个部分真的颠覆了我很多过去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山水画是文人雅士在闲情逸致时才开始描摹的,但书中娓娓道来的关于早期图腾、岩画,乃至于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都让我看到了山水画的早期雏形。那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朴素观念,那种对山川万象的原始崇拜,原来早已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而“六朝”部分,更是让我惊叹不已。我之前对六朝的印象,多停留在建安风骨、竹林七贤的清谈,但书中对顾恺之、宗炳、王微等人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山水画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化描绘,逐渐走向对自然景色的真实观察和情感抒发。宗炳那句“以天地为本,以山川为师”,简直如醍醐灌顶,让我明白了山水画不仅仅是写实,更是心源的流淌。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它对“宋代”山水画的深度解读。我一直觉得宋代是中国山水画的巅峰,而这本书,更是将这份巅峰的辉煌,拆解得淋漓尽致。从郭熙的“致远”到范宽的“巍峨”,再到李唐的“苍劲”,以及马远、夏圭的“简练”,书中对这些大师的风格特点、艺术追求,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皴法”的讲解。那些所谓的“斧劈皴”、“披麻皴”,在书中被赋予了生命,它们不仅仅是线条的组合,更是画家对山石肌理的独特理解和表现。而“笔墨”的运用,更是被阐述得淋漓尽致。那些看似简单的笔触,如何在纸上挥洒出万千气象,如何能够传达出山水的“精神”,让我对中国画的笔墨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宋代山水画的精髓,在于它能够将自然之美、人文之思、笔墨之趣,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境界。

评分

这本书《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1卷)》对我来说,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学术性的梳理,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我一直觉得,中国山水画,尤其是那种“田园山水”,寄托着中国文人对理想生活的一种向往。书中关于“起源”部分的论述,让我看到了这种向往的萌芽,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那种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热爱,早已在远古的先民心中播下了种子。而六朝时期,宗炳“澄怀观道”的理念,更是将这种情感升华,山水画不再是简单的景物描摹,而是文人内心世界的映照。 当我读到隋唐时期,看到展子虔《游春图》中那种生机勃勃的春意,以及李思训、李昭道笔下恢弘壮丽的山河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蓬勃朝气和恢弘气度。而五代时期,董源、巨然笔下的江南水乡,那种温润、宁静的美,则让我看到了另一种风格的田园理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董源“夏山图”的解读,那种“雨后生新绿”的感觉,仿佛能让我置身于江南烟雨之中,感受到那份诗意的美。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展示了艺术的演变,更通过艺术,让我感受到了不同时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评分

购买《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1卷)》纯粹是出于好奇,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但没想到,它却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平日里喜欢翻阅一些历史类的书籍,但对于艺术史,尤其是中国画史,总觉得门槛很高,难以企及。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它没有使用过于生僻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从早期人们对自然的朴素认知,到六朝时期文人对山水的精神寄托,再到隋唐的宏大叙事,直至五代和宋代的艺术高峰。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起源”部分的阐述。我从未想过,中国山水画的种子,竟然可以追溯到如此久远的史前时期。那些原始的图腾、岩画,虽然简陋,却蕴含着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模仿。这让我意识到,山水画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而六朝部分,对于顾恺之、宗炳等人物的介绍,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人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不仅是文学家、哲学家,更是最早一批将个人情感与自然山水融合的艺术家。宗炳“山水画,天地之本”的说法,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启示,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艺术在其中的作用。

评分

在阅读《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1卷)》的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史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当我读到六朝时期,山水画开始从早期对自然景物的描摹,逐渐融入画家个人的情感和哲学思考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孤寂、超然与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书中对宗炳、王微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将“澄怀观道”的哲学理念,融入到山水画的创作之中。这种“胸有丘壑,笔下生焉”的境界,让我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从“形似”上升到了“神似”。 而到了隋唐时期,书中对展子虔《游春图》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山水画在继承前代风格的基础上,开始展现出一种更加宏大、开阔的气象。那种宫廷画院的精致与大气,以及文人画家对自然的热爱,在这两个时期交织融合,共同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李思训、李昭道的描绘印象深刻,那种金碧辉煌的色彩,严谨的构图,虽然与后来的文人山水风格迥异,但其作为山水画发展的重要分支,其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都让我肃然起敬。这本书没有简单地将山水画分为“好”与“坏”,而是以一种客观、全面的视角,展现了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评分

翻阅这本《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1卷)》,我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亲眼见证了中国山水画从萌芽到初具规模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在“隋唐”部分,书中对展子虔《游春图》的细致剖析,让我看到了山水画从“人物山水”向纯粹山水画的过渡。那种大气磅礴、气象万千的盛唐风貌,是如何通过山水画家的笔墨,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的。我一直以为山水画的巅峰是在宋代,但读到这一卷,我才意识到,盛唐的山水画,已经具备了非常高的艺术成就,它不仅在构图和色彩上有所突破,更在精神气质上,注入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开阔与自信。书中对李思训、李昭道的金碧山水的描绘,那种富丽堂皇、工整严谨的风格,虽然与我偏爱的文人山水有所不同,但其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却是不容置疑的。 而“五代”部分,则像是一场由盛转衰,又孕育着新生力量的蜕变。书中对于北方画派和南方画派的区分,对于关仝、李成、董源、巨然等大家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山水画在地域性和风格上的分化。我之前对董源和巨然的“平远”和“深远”意境,总觉得抽象难懂,但书中通过对他们作品的详细解读,以及对当时社会背景的烘托,我才渐渐领悟到,那种“水墨淋漓”、“笔简意淡”的风格,正是五代时期文人阶层对自然的一种新的审美追求。它不再是帝王将相的辉煌,而是士大夫阶层内心深处对宁静、超然的向往。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画作和画家,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去解读这些画作背后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思潮。

评分

这本书的“宋”部分,绝对是让我最受启发和震撼的。我一直认为宋代的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集大成者,而这本书,则是将这份“集大成”的过程,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从“山水画之祖”荆浩开始,到关仝、李成、范宽,再到宋代四大家——郭熙、董源、巨然、李唐,以及后来的马远、夏圭,这本书几乎将宋代山水画的脉络梳理得一清二楚。我过去对这些大师的作品,只是“看个热闹”,觉得他们画得“像”,或者“有意境”,但这本书,却能告诉我,为什么他们的画“像”,为什么他们的“意境”如此深远。 书中对郭熙《林泉高致》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宋代山水画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刻的哲学思考。那种“论画”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那种对山水“神”与“形”的精妙把握,让我认识到,山水画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文人精神的载体。而对李唐“斧劈皴”的讲解,对马远、夏圭“马一角”、“夏半边”的分析,则让我看到了宋代山水画在不同时期、不同画家身上的风格演变和创新。我之前总觉得马远、夏圭的画比较“简略”,不够“全”,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他们的“简略”背后,是高度凝练的笔墨功夫和对画面“意”的极致追求。这种对细节的深入挖掘,让我对宋代山水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评分

读完《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1卷)》的“五代”和“宋”两个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国山水画在此时期,迎来了真正的黄金时代。书中对董源、巨然的“江南山水”和关仝、李成的“北方山水”的对比分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不同地域、不同文人阶层,在山水画创作上所形成的独特风格。我过去对“水墨淋漓”和“斧劈皴”等皴法,总觉得只是绘画技巧的名称,但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我才明白,这些技巧背后,蕴含着画家对自然物象的深刻观察,以及他们所追求的审美意趣。 而宋代山水画的论述,更是让我叹为观止。书中对郭熙“天理”的强调,对范宽“巍峨”的刻画,以及后来马远、夏圭的“简练”与“意境”,都让我看到了宋代山水画在技法、思想和审美上的高度成熟。我尤其被书中对宋代画家“笔法”的详细解读所吸引。那些细致入微的笔触,如何能够勾勒出山川的肌理,如何能够传达出自然的情感,让我对中国画的线条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让我欣赏到了精美的画作,更让我了解了这些画作背后的创作理念和文化背景,让我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和立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