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达就是写过几本“近距离看美国”的林达,也就是写作《在边缘看世界》的那个林达。现在,她带着一本描写“革命”的文学名著(《九三年》)奔赴巴黎。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盛筵,倾听着历史的回声,感悟着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作者于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带一本书去巴黎》的林达又踏上了浪漫花都之旅,然而,背负历史的所在总是沉重的:“一百年,可以积淀、挣扎、反思而产生雨果。一百年,也足以推陈出新,埋葬一段历史,因而彻底忘却,整个民族并不因为经历了什么而有所长进。巴黎是一个城市,也是一段历史缩影……你会感受一些他们的历史观。”
带一本书去巴黎
奥斯曼和老巴黎
塞纳河上西岱岛
巴黎的教堂
巴黎是法国的象征
圣丹尼和他的头颅
安布瓦斯的古堡
卢瓦河的地牢和诗人维永
在凡尔赛宫回看路易十四
凡尔赛宫里的国会大厅
塞纳河边的伏尔泰咖啡馆
拉法耶特的故事
巴士狱还在吗?
加纳瓦雷历史博物馆
寻找雅各宾俱乐部
消失了的雅各宾
协和广场上的卢克索方尖碑
杜勒里宫和圣·谢荷曼教堂
断头台的兴衰
先贤祠走访伏尔泰
卢梭手上的火把
从拿破仑回归雨果
从拿破仑回归雨果
……
1840年底,在拿破仑去世19年之后,那百万孤魂野鬼依然游荡在昔日战场,他们也许还是一些老人梦中流着眼泪去伸手触摸的孩子。可是,对于新一代成长起来的法国人,他们已经是被抹去的历史尘土。而伟人,却因传奇而再生。已经到了拿破仑“荣归故里”的时候了。
迎回拿破仑的法国当政者,是路易·菲力普国王。他的当政,是另一场被称为“七月革命”的武装夺权的结果,当然,这还不是法国的最后一场革命。雄壮的凯旋门刚刚完工几年,香榭丽舍大道挤满了迎接拿破仑的巴黎人。送葬的队伍是声势浩大的,而对于拿破仑的大军,他是孤身返乡。当他在灵柩中独自穿过凯旋门,耳边响起“皇帝万岁”的呼喊时,不知拿破仑是否想到,这个凯旋门,原本是他在奥斯特利茨战场上,留给士兵们的一个虚幻荣光的许诺。
拿破仑的灵柩,走的就是我们今天走过的这条路线,只是两边的景色和今天完全不同。香榭丽舍当然还远没有那么摩登,大宫小宫是60年后的1900年才建造的,亚历山大三世大桥,也是在差不多的时候才建造起来。这座桥是以俄国的皇帝命名的,这位沙皇曾经亲自赶来,为大桥安放了奠基石。他的爷爷就是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败给了拿破仑的亚历山大一世。时过境迁,俄国和法国已经结盟,大桥的命名,就是为了纪念他所建立的这个俄法联盟的。
拿破仑被安葬在荣军院的穹顶教堂,今天,这里是又一个需要买门票才能进去看一眼的地方。这是墓葬设计的经典作品,确实非常值得一看。按说它也是地宫墓葬的形式,可是,设计师显然巧妙地打破了传统的构造,在安放棺木的位置,打通了地面与地宫的楼层阻隔。拿破仑墓不再给人以阴冷的感觉,肃穆的沉淀和光荣的上升,都以法国人特有的艺术方式,完美地得到了表达和兼顾。
在拿破仑的灵柩穿过凯旋门的45年之后,这个似乎是专为武士建造的凯旋门下,第一次举行了一个作家的葬礼,他就是维克多·雨果。这一天,全法国举国致哀。也许,这是从大革命以来,法国人第一次全体静默,第一次有机会共同反省和思索。
雨果笔下的大革命,是矛盾的,显然可以从中看到雨果的心灵挣扎。在《九三年》里,他列举着旧制度的残酷和不公正,列举着大革命对旧制度的改变,也列举着同时发生的大革命的恐怖和残忍。这一切都集中地、典型化地堆积在一起,似乎使人们无所适从。但是在法国,这是无数人看到的事实,这是无数学者列举过的事实。这似乎是作为文学家的雨果,也没有能力解决的悖论。然而,是雨果,第一次把善和人性作为社会进步的衡量尺度,放在了法国人面前。
在雨果的一部部作品中,站在最瞩目位置的,是弱者,是没有阶级、地位、血缘、道德等任何附加条件的弱者。他把社会如何对待弱者,作为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放在了世界面前。
45年前,巴黎人倾城而出,送过凯旋门下的,还是一个站在云端的“伟人”。45年后,他们相随送过凯旋门的,是为法国所有弱者呐喊的一个作家。几千年欧洲文明的积累,才最后在法国完成这样一个变化。
从这一天起,法国人终于明白,不是因为有了拿破仓,而是因为有了雨果,巴黎才得救了,法国才得救了。
……
天呐,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竟然读完了这本横跨世纪的史诗巨著!它没有一页提到什么“带一本书去巴黎”的轻描淡写,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时间的重量与人性的韧性的深刻探讨。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又令人窒息的家族图景,从十九世纪初的东欧战火,一直延伸到现代都市的霓虹灯下。我尤其被其中对于“记忆的不可靠性”这一主题的挖掘所震撼。书中那位老音乐家的独白,那种对逝去旋律的执着与幻灭感,简直像一把钝刀子,缓慢地切割着我的心房。叙事结构是错综复杂的,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每一个人物看似独立的命运线,最终都汇聚在那个关于“未完成的誓言”的中心点上。你会发现,所谓的历史,不过是无数次微小个人选择堆砌而成的幻象。语言的运用达到了近乎古典的庄重,但偶尔又会爆发出惊人的现代主义的碎片化表达,那种强烈的对比,让人在沉浸于故事的宏大叙事时,又被那些尖锐的个人感受猛然拉回现实的冷硬。这本书需要你投入极大的专注力,因为它从不喂养你,它要求你主动去挖掘,去拼凑,去承受那种信息量带来的眩晕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刚经历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朝圣之旅,收获的不是轻松的愉悦,而是对生命本质更深沉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社会观察角度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精准度。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现代都市中产阶级的虚伪面具,但手法高明到让你在被刺痛的同时,又忍不住拍案叫绝。作者似乎拥有一种X光般的透视能力,能看到人与人之间那些精心维护的礼仪背后,隐藏着的权力斗争和情感操控。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数字时代下的孤独”的描绘。书中的主角之一,一个著名的算法工程师,他能计算出宇宙的膨胀速度,却无法理解邻居一句简单的问候。这种智力上的巨大反差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寒而栗。全书的基调是清冷而克制的,情绪的爆发往往是内敛的,通过环境的描写来侧面烘托。比如,描述一次家庭晚餐时,所有的对话都围绕着股票市场和最新的科技突破,而桌布上的一滴红酒渍,却被用来象征某种无法挽回的“污点”或“原罪”。阅读这本书就像置身于一个极其安静、装修考究的博物馆,你被允许观看,但任何不合时宜的举动都会被警示。它不是一本读起来让人感到舒适的书,但它绝对是一面我们这个时代最诚实、也最残酷的镜子。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沉默的重量”的文本。书中几乎没有激烈的争吵或戏剧性的表白,所有的冲突和爱恋都以一种近乎无声的方式进行着。作者对“未说出口的话语”的描绘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通过角色的肢体语言、他们回避的眼神,以及他们选择在何时沉默,来构建出比任何对白都更具爆炸性的情感张力。例如,两位主角在面对一个共同的悲剧时,他们选择在同一片星空下,各自沉默了整整一夜,那无声的共处,比任何哭诉都更令人心碎。这本书的文学性体现在它对“留白”的精妙运用上,它提供了一张画布,但画笔却握在读者手中。你必须填补那些缺失的情感和背景,你的个人经验决定了你从这本书中能获得多大的共鸣。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的作品,因为第一次读,你可能只看到了故事的骨架;而第二次、第三次,你才能逐渐感受到那些被精心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关于脆弱、关于救赎的微妙情绪的脉络。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感官的盛宴,一次对“存在”本身的哲学拷问。我完全被它那种近乎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给迷住了。你不会在其中找到任何平铺直叙的介绍,所有的一切都通过意象、象征和梦境碎片来传递。比如,书中关于“一座被遗忘的灯塔”的描写,那灯光忽明忽灭的频率,被赋予了超越物理意义的象征——它代表着信仰的动摇、科学的局限,以及人类面对虚无时的最后一丝挣扎。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声音”的方式。书里有一种反复出现的低频嗡鸣声,起初以为是环境音,但到后半段才意识到,那是书中主要角色内心深处,对某种终极真理的徒劳追寻所发出的共振。阅读过程是一种不断地“解码”和“重构”的过程,你需要不断地在文本的表层和深层意图之间来回跳跃。情节的推进是极其缓慢的,仿佛时间本身都凝固了,但每一次微小的推进,都伴随着一次精神层面的巨大震颤。对于那些追求刺激性情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显得过于“晦涩”或“缓慢”,但对于热爱沉浸式体验、享受思想在语言迷宫中穿梭的读者来说,它无异于一座精神的宝藏。
评分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高潮迭起的类型小说,那么请绕道而行。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它对日常细节的近乎病态的捕捉和放大。作者有一种罕见的魔力,能将一个普通的早晨、一次排队买咖啡的经历,升华为对现代人异化状态的深刻反思。书中的核心线索,围绕着一个失踪的旧式留声机展开,但这个留声机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它的“寻找”——这个寻找的过程,映射了每个人对“过去确定性”的集体怀旧和无望追逐。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作者那种不规则的句法和跳跃的视角切换,有时候一句话会横跨三个不同的时间点,强迫你的大脑进行实时高速的同步处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层次感:表层是关于寻物的故事,中层是关于代际冲突的隐喻,底层则是对“意义是如何被构建的”这一终极问题的追问。我读完后,久久不能从那种被细节淹没的满足感中抽离出来,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那些被我忽略的、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背景噪音”。
评分是看了一站到底的书推荐的这本,还不错,挺喜欢的!
评分林达作品系列·近距离看美国之二:总统是靠不住的(第3版)》是《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的姐妹篇。作者继续以书信的形式,从“总统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故事,层层铺排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细节,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自身的制度系统中,通过“平衡和制约”去实施对权力的监督和限制。对于我们来自大洋彼岸的平民来说,一踏上这块新大陆,自然感觉新鲜事就特别多。你就想想吧,就连“美国总统是什么”,都会成为一个问题,需要去了解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评分对于理解美国的政治特别有帮助,相当不错的一本书,而且印刷质量很好,推荐大家购买
评分好书,本来以为很矫情,结果根本不是!
评分京东活动价格超给力!非常满意。
评分刚刚开始看,纸质不错,制作精美。
评分装帧不错,封皮看上去有种复古风格,三联书店的书都是不错滴!还没有看,希望是本了解美国的有用的书。
评分带一本书去巴黎》的林达又踏上了浪漫花都之旅,然而,背负历史的所在总是沉重的:“一百年,可以积淀、挣扎、反思而产生雨果。一百年,也足以推陈出新,埋葬一段历史,因而彻底忘却,整个民族并不因为经历了什么而有所长进。巴黎是一个城市,也是一段历史缩影……你会感受一些他们的历史观。”
评分京东物流很快,但提个建议书角保护要注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