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史地丛书·冯承钧西北史地著译集:王玄策使印度记

西北史地丛书·冯承钧西北史地著译集:王玄策使印度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烈维 等 著,冯承钧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地理
  • 西北史地
  • 冯承钧
  • 王玄策
  • 印度
  • 唐朝
  • 丝绸之路
  • 译著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614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4019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北史地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流的大师,一流的考证,一流的翻译。

内容简介

  《西北史地丛书·冯承钧西北史地著译集:王玄策使印度记》是烈维、伯希和、斯坦因等人关于中亚宗教及史地研究的文章合集,包括《王玄策使印度记》《摩尼教流行中国考》《大藏方等部之西域佛教史料》等。《西北史地丛书·冯承钧西北史地著译集:王玄策使印度记》的多篇文章,梳理了佛教、摩尼教、基督教等在流传过程中对我国西北历史产生的影响,考证了许多历史悬疑问题。如《摩尼教流行中国考》,作者几乎搜集了所有相关历史资料,对摩尼教初入中国,乃至藉由回鹘宣教盛衰,乃至几近消亡的历史,条分缕析,读者不仅可以了解摩尼教在中国的兴衰,更可以对当时中国各宗教传播及当时社会状况有更加细致丰富的了解。

作者简介

  冯承钧,1887—1946,中国历史学家、中外交通史家。曾留学比利时,后转赴法兰西共和国索邦大学(la Sorbonne,今巴黎大学),1911年获索邦大学法学士学位。续入法兰西学院师从汉学家伯希和。冯承钧归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冯承钧通晓法文、英文、梵文、蒙古文和吐火罗文,毕生研究中外交通史和边疆史,著译等,是民国时代重要的中外交通史家。冯承钧的代表作包括《西域史地释名》《瀛涯胜览校注》《星槎胜览校注》《马可波罗行纪》《成吉思汗传》《中国南洋交通史》《再说龟兹白姓》《高昌城镇与唐代蒲昌》《吐火罗语考》(译)等。

目录

王玄策使印度记
玄奘沙州伊吾间之行程
玄奘记传中之千泉
中国载籍中之梵衍那
梵衍那考补注
摩尼教流行中国考
唐元时代中亚及东亚之基督教徒
大藏方等部之西域佛教史料
黑衣大食都城之汉匠
中国西部考古记
……

前言/序言


西北史地丛书·冯承钧西北史地著译集:王玄策使印度记 图书简介 这部著作是冯承钧先生学术思想与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隶属于“西北史地丛书”这一重要系列。本书收录的焦点篇章,即《王玄策使印度记》,是研究中印古代关系史、唐代外交史以及中亚史地的重要文献汇编。 一、 丛书背景与冯承钧先生的学术地位 本书是“西北史地丛书”的一部分,该丛书旨在系统整理和出版关于中国西北地区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权威性研究。冯承钧先生(1887—1970)是中国现代史学和地理学领域的泰斗,尤其在西北史地研究方面具有奠基性的地位。他早年留学日本,后师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毕生致力于整理古代文献,勘校碑刻,对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脉络梳理贡献卓著。 本集选取的作品,体现了冯先生严谨的考据精神和深厚的文献功底,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可靠的研究基础。 二、 核心内容聚焦:《王玄策使印度记》的深度解读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对唐代著名外交家王玄策出使天竺(印度)历史事件的详尽梳理与考证。王玄策的两次出使,尤其以第三次(643年)调兵平定中印度内乱,扶持戒日王侄摩诃末天为王的历史事件,对我们理解唐朝的国际影响力、与南亚次大陆的互动模式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1. 史料的汇集与辨析: 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对所有记载王玄策事迹的原始文献进行了细致的甄别和比较。这包括: 唐代正史的记载: 如《旧唐书》、《新唐书》中的相关传记和列传,对使团的构成、出行的路线、觐见君主的礼仪等方面进行了还原。 佛教典籍的侧证: 结合当时往来于中印之间的僧侣或使者留下的记录,侧面印证唐使团在印度的活动轨迹和当地的反响。 异域文献的参照: 冯先生搜集并比对了印度本土(如当时摩揭陀国或周边王国的记录,若有存留)对此次事件的记载,力求在东西方史料中找到交叉点,以构建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叙事。 2. 历史事件的地理复原: 王玄策的出使路线穿越了险峻的帕米尔高原、中亚的诸多小国以及最终到达的印度恒河流域腹地。冯先生运用其深厚的地理学素养,结合对古代地名的校勘,对使团的行进路线进行了细致的复原工作。 路线考证: 重点辨析了“那逻伽那”(今阿富汗或克什米尔地区)、“钵逻诃望”(可能指布哈拉或撒马尔罕周边)等地点的准确方位。 文化地理的分析: 探讨了沿途各政权(如吐谷浑、突厥等)在唐朝与印度的交通往来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揭示了古代丝绸之路(特别是陆上丝绸之路南线分支)的运作机制。 3. 外交影响的深度分析: 王玄策的行动并非单纯的文化交流,更是一次高规格的军事和政治干预。本书深入分析了这次事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唐朝的“王化”理念: 探讨了唐太宗时期对外政策中“不征而服”、“施恩于四方”的外交思想,王玄策以借兵平乱的方式,展现了唐朝超越地域限制的威望。 印度次大陆政治格局的变动: 分析了戒日王逝世后,印度陷入分裂,王玄策扶持新王的举措,对当时南亚次大陆权力平衡产生的短期和长期效应。 三、 冯氏研究方法的体现 本书集中体现了冯承钧先生“实地考察”与“文献考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文献的“精审”: 对每一处涉及地名、人名的记载都进行多重交叉验证,尤其擅长处理异写和音译带来的模糊性。 历史地理的“严谨”: 摒弃空泛的推测,力求将历史事件精确置于当时的地理环境中进行解释。 四、 读者对象 本书是历史学、中外关系史、民族学、地理学等领域研究者及专业学生的重要参考书。同时,对于对唐代外交史、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感兴趣的广大历史爱好者而言,本书提供了扎实而权威的研究范本。通过对王玄策史实的深挖,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古代盛世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 总结 《西北史地丛书·冯承钧西北史地著译集:王玄策使印度记》不仅是对一段光辉历史的忠实记录,更是对冯承钧先生学术遗产的珍贵保存。它以严谨的考证和深厚的学养,为我们重构了唐代中国与印度之间那段波澜壮阔的外交史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整体而言,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震撼与满足交织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每一次合上书页,我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心中涌动着对先贤智慧的敬佩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它成功地将遥远的历史拉近到眼前,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文化根源。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沉浸式”的历史探索,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文化乃至人类文明发展轨迹抱有深切兴趣的求知者,它绝对值得你投入时间细细品读。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很考究,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而温润的感觉。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露着一股历史的沧桑感,特别是那个字体选择,既有传统书法的韵味,又不过于雕琢,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是一部严肃而有深度的学术著作。排版方面,阅读体验非常舒适,行距和字号的把握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订工艺也做得非常扎实,每一页都贴合得严丝合缝,想来是经过精心制作的。看得出,出版方在实体书的制作上是下了真功夫的,这对于喜爱实体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翻开书页,那种淡淡的书墨香气,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沉浸在文字所构建的世界里,享受阅读本身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兼具了古典的典雅与现代的流畅,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可读性。作者的叙事方式娓娓道来,像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讲述尘封的往事,既引人入胜,又充满敬畏之心。尤其是一些对历史场景的描绘,画面感极强,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彼时的风土人情与时代脉搏。这种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即便是对专业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其魅力所吸引,轻松进入到那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而不是被晦涩的术语所困扰。

评分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和大众普及性之间找到的绝妙平衡点。它在确保史实准确无误的基础上,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呈现出来。书中的注释和引文详实而规范,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但同时,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又巧妙地避免了过多的学术腔调,使得故事本身更具张力。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这本书不仅能满足专业人士对细节的深究,更能吸引对历史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拓宽了该领域知识的传播范围,功德无量。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史料汇编,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作者对史料的梳理和解读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功底,很多看似零散的片段,在他的笔下被串联成了清晰的脉络,逻辑严密,论证有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某个观点的精辟独到而停下来反复咀嚼,甚至会引发我对自己既有认知的反思和修正。书中对于历史事件的剖析角度非常新颖,能够提供很多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考方向,对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同仁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

评分

西北史地丛书·冯承钧西北史地著译集:大月氏都城考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有意思的书!旅行中经历痛苦、喜悦、激情、孤独,甚至死亡。当有一天停下来反思,自己的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旅行,也许并不能从躁动、焦虑、疲惫、浮华的世俗中回归生活的本质,但它的确净化了内心的世界,让我更理性地看待生活。静下心来,细细回味曾经走过十五年的旅行生涯,然后决定写一本可以给喜欢旅行的朋友分享的书。作者用了一年时间,结合色彩心理学,整理出国内第一本旅行经历结合色彩心理分析的书。 在网络上很早就知道了“大鹏背包走天下”这个网名,但直到二○一二年九月份才真正与他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走到实际的现实生活,通过多次的电话后感觉比较好,于是我们终于在某天策划了一次“萍水相逢”。   两个陌生人可以很快成为兄弟和密友还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离不开相互对事业对生活的共同理念和理解,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都带着生存愿望,从零开始,从贫穷开始,从怀揣奋斗创业的梦想开始。因为我们都是带着生活渴望,从家门口开始,从城市开始,从一直都在不断寻找生活的飞翔开始。   今天是我第一次那么认真地阅读大鹏的文字,与他交往后才发觉他的平实祥和的仪态之下竟然还藏着一份如此狂野之心和如此浪漫之情,那些细腻的文字在我的阅读中已经跳跃出来在屋内飞翔,文字所表达的思想也正是与我的旅行体验有着很多相同之处。“金色的阳光一点点飘移在古格遗址的上空,在这个千年土林之上,仰望天空,深蓝没有一丝云,广阔,如同大海的深邃。”   人在旅途,万物复苏,越是走在户外之途,越是容易被触动和感悟。   大鹏十几年户外的经历,八次进藏,八次进疆,十次进川,十二次进滇,包括他徒步进入西藏南部边境线的墨脱之旅,让他有足够的心灵释放来寻回他真实的体验和思想,传递他对于西藏人文旅行的理解。   一次次的冲动,一次次的欣喜,一次次的回忆,一次次的流连忘返。   他决定把他经历过的那些令人难忘的旅途,用他自己特有的观点去诠释这些积压在心中很久的热情,从色彩分析和色彩心理的角度上去解释自己对于旅途的理解,有故事、有幻想、有狂野、有浪漫,于是他写了这本书。书中就向你展示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旅行思想画卷,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幻想。“蓝色,是灵性、知性兼具的色彩。明亮的天空蓝,象征希望、理想与独立;暗沉的蓝,象征着诚实、信赖与权威”。   书中那么多的目的地都被作者分别注解和剖析,在解答作者自己对于色彩与旅行的关系之时,也为读者奉上了自己的全部色彩思想。从白色的阿里、蓝色的梅里雪山、黑色的澳门、紫色的泸沽湖、黄色的江南水乡,以及粉色的丽江。每一章节都用自己对于不同色彩的分析理解把各个色彩分成了不同的符号,再把每个符号冠在每一段旅途的目的地之中延伸出更有深度的意义。   白色的阿里,大路朝天。   紫色的泸沽湖,一段爱恋永远不变。   “经历了商海潮水,也经历了失败的痛苦,内心有一种渴望宁静的追寻,蓝色成了我最佳的选择”,作者在书中也这样描述他自己。   旅行已经成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的一种生活、精神上的升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也都有自己对于旅行不同的付出和收获,就像作者在书中把各个不同的目标融化在不同的色彩中,融化在千变万化的想象之中,融化在你我追求生活、追求梦想的幸福之中。   勉励大鹏新书的同时,我也给自己送上一个勉励:无论命运是否多舛,大路朝天。无论生活是否多变,热爱工作,热爱旅行,热爱家庭,永远不变。好看,有意思!

评分

好!!!!!!!!!!!!

评分

唯五十岁以后,患风瘫病,体力衰退,故后期译著系他口述而由其长子先恕代笔而成。一九四六年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一岁。

评分

本书是烈维、伯希和、斯坦因等人关于中亚宗教及史地研究的文章合集,包括《王玄策使印度记》《摩尼教流行中国考》《大藏方等部之西域佛教史料》等。本书的多篇文章,梳理了佛教、摩尼教、基督教等在流传过程中对我国西北历史产生的影响,考证了许多历史悬疑问题。如《摩尼教流行中国考》,作者几乎搜集了所有相关历史资料,对摩尼教初入中国,乃至藉由回鹘宣教盛衰,乃至几近消亡的历史,条分缕析,读者不仅可以了解摩尼教在中国的兴衰,更可以对当时中国各宗教传播及当时社会状况有更加细致丰富的了解。

评分

黑衣大食都城之汉匠

评分

中国西部考古记

评分

玄奘记传中之千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