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
吳宓與陳寅恪兩位先生的學術活動及友誼,為二十世紀學術史上zui重要的篇章之一。
作者吳學昭是吳宓先生的女兒,以父親的日記、書信、遺稿為據,忠實的記錄了吳陳兩位先生從哈佛同窗、清華同事、聯大流亡、燕京授業,直到抗戰勝利後勞燕分飛、遠山相隔、粵蜀相望、魚雁往還,一段長達半個世紀的曠世友誼。作者的筆觸細膩,細緻入微地敘述了吳宓與陳寅恪的學術思想與社會活動,真切反映了他們對世局及知識分子命運的種種思考,特別是對中華文化,對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的至死堅守。
吳宓與陳寅恪的深情厚誼橫跨半個世紀,除了兩位先生的相交與相知,包括王國維、梁啟超在內的中外幾代知識人,也都或隱或顯地在兩位先生的交往與生平中留下過身影。同時,作為歷史共同的親歷者,兩位先生自身的境遇,以及身邊故友、同事、學生的際遇,我們恰可以看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國知識界真實而鮮活的一面。
二十三年前出版的原書早已絕版,此次的增補本,名為增補,實為重寫。根據近年來陸續尋回的父親遺稿與相關資料,以及他人的zui新研究成果,作者對原書進行了大量的增補與細緻地修訂,更多的事件原委與更多的人物細節在新書中得到呈現。
作者簡介
吳學昭
吳宓先生之女,1928年生於北京,燕京大學畢業,曾任編輯與記者,久任guo家機關工作人員。楊绛先生生前指定的遺囑執行人。主要編著作品有《聽楊绛談往事》、《吳宓先生書信集》、《吳宓詩集》、《吳宓與陳寅恪》。
序一
自序二 寫給繁體版讀者朋友
章 在哈佛(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一年)
第二章 《學衡》與清華國學院時期(一九二一至一九三七年)
第三章 從北平到蒙自(一九三七至一九三八年)
第四章 昆明時期(一九三八至一九四四年)
第五章 成都燕大(一九四四至一九四六年)
第六章 從復員到解放(一九四六至一九五六年)
第七章 反右派與反右傾(一九五七至一九六〇年)
第八章 zui後的會晤(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三年)
第九章 從社教到「wen革」(一九六四至一九七八年)
自序一
我是吳宓(雨僧)zui小的女兒,抗日戰爭期間,跟隨母親陳心一在上海祖父母家居住和上學。抗戰勝利後一年,我到北平上大學,父親沒有因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宣告結束復員北平,而去武漢大學教書了。武漢解放前夕,他又到了四川。所以,我與父親相處的時間不長。但即使在那有限的接觸和交談中,我也深深感到父親與陳寅恪伯父兩心相知,友誼深摯,始終不渝。兩位老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盡摧殘折磨去世後,我捧讀劫後殘存的父親遺稿,以及他與陳寅恪伯父相互寫示的詩篇,更加感受到這種友誼的深不可及的內蘊及其悲劇色彩。
一九九○年,為紀念陳寅恪伯父誕辰一百週年,也為紀念父親吳宓誕辰九十六週年,我根據父親的日記及遺稿趕寫了《吳宓與陳寅恪》一書,心想或許可為關心兩位老人的朋友憑寄哀思,而對研究工作者也有些參考作用。沒想到書出版後,竟「像出土文物一般,令人驚喜」,受到讀者關注,特別是父親生前的許多友生,如田德望、王憲鈞、王岷源、王般、李賦寧、何炳棣等先生來信來電,給與鼓勵和指正。本書雖先後十多次重印,時隔多年,已經絕版。今應廣大讀者要求,重新排印增訂本,名為增訂,實際重寫。根據後來陸續尋回的父親遺稿以及近年收集和積累的有關資料,對內容做了必要的補充修訂。筆者水平有限,疏漏和錯誤之處,尚希讀者提出批評,幫助改正。
自序二
寫給繁體版讀者朋友
一九九〇年,我為紀念陳寅恪伯父誕辰一百週年,父親吳宓誕辰九十六週年,曾根據父親日記及遺稿,趕寫《吳宓與陳寅恪》一書。出版後像出土文物一般,令人驚喜,受到關注,歐美大學圖書館亦有收藏。當時即有海外讀者反映,希望能見此書的繁體字本。今時隔二十多年,原書早已絕版;我根據後來陸續尋回的父親遺稿及有關資料,對原書進行增補。名為修訂,實為重寫。二〇一四年九月北京三聯書店出版後,有學者稱《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與一九九三版原書相比,為「不可同日而語的兩本書」。
香港三聯書店今精心出版《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的繁體字版,我想這不僅便於習慣讀繁體字的讀者朋友閱讀,也可告慰寅恪伯父和父親的在天之靈。兩位老人都到過香港,我父親一九三八年和一九四八年曾兩度赴港,寅恪伯父還曾任教港大。更重要的是,兩位老人生前都深為文字改革憂心,對於中國文字將改為拼音而以簡體字過渡,堅持不同意見。寅恪伯父認為中國之得統一,因為使用方塊字,若改用拼音文字則各省語言不同文字也各異,將會如歐洲小國那樣,後患無窮。父親則一貫認為漢字形聲美,「表意從形嚴系統,含情述事美詞章」;漢字如改拼音,後人將不識繁體漢字,不通歷史典籍,更何談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文拼音化的方案被完全否決後,兩位老人也反對改漢字為簡體,父親對許多新造的簡體字只求音同,不講四聲,為減筆畫,徒滋混淆……更甚感憤苦。寅恪伯父和我父親畢生未寫簡體字,寅恪伯父且留有遺言,他的著作,必須用繁體字直排出版,否則寧可埋入地下!正因為此,我感謝香港三聯書店出版《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的繁體字版。
二〇一五年
我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名为《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的书,看到是“中商原版”、“港版”,感觉应该有点分量,就顺手买了下来。书名本身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吴宓和陈寅恪,这两位都是民国时期学术界响当当的人物,他们的名字连在一起,似乎就预示着一段关于学术、人生、情谊的深刻叙述。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很感兴趣,总觉得他们身上有一种独特的风骨,是现在很难找到的。这本书,我猜想,或许能让我窥见一二。尤其是“增补本”三个字,暗示着比之前的版本更加丰富和详实,或许能了解到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三联书店出品,也算是一个质量的保证吧。我还没开始细读,但光是这份期待,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信心。这本书的装帧也很雅致,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仿佛它本身就承载着那段岁月的重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学术盛宴,去理解这两位大师是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坚守学术的纯粹,又是如何建立起他们之间那份超越一切的友谊。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这本港版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首先,它的装帧设计就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属上乘,拿在手里便能感受到一种庄重与典雅。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吴宓与陈寅恪”这两个名字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名字连在一起,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我之所以选择“增补本”,是因为我希望能够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相信“增补”的部分一定包含了一些更为珍贵的史料和更详尽的分析。三联书店的出品,一向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高品质的出版质量而闻名,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非常好奇,作者吴学昭女士将如何描绘这两位大师之间的交往,他们的学术思想是如何碰撞与交流,又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以及他们作为个人所经历的喜怒哀乐。
评分我最近有幸接触到一本《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港版,是由三联书店出版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吴宓与陈寅恪,两位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巨匠,他们的名字并列,就已经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以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学术探索和人生选择非常着迷。这本书的“增补本”三个字,更让我觉得它可能包含了更为丰富和深入的史料,能够提供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这两位学者的关系与成就。作者吴学昭的名字,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增加了信心,相信她能够为我们呈现一段精彩的学术与人生叙事。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段充满挑战与辉煌的岁月,去感受他们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坚守学术的理想,以及他们之间那份可能不为人知的深厚情谊。
评分我最近淘到一本《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是来自港版的,让我颇为惊喜。封面的设计就有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书名“吴宓与陈寅恪”一出现,就勾起了我对民国学术大家们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特别是那些在风雨飘摇中依然坚持学术理想的知识分子充满敬意,而吴宓和陈寅恪无疑是其中的代表。这本书的“增补本”三个字,让我觉得它比以往的版本更加充实,或许能看到一些我之前未曾接触到的资料。三联书店出品,更是让我放心,这通常意味着内容上的扎实和品质上的保证。我特别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两位巨匠之间的学术渊源和人生际遇,了解他们是如何在那个复杂多变的时代,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精神追求。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勾勒出他们学术生涯的脉络,以及他们之间那份深厚的师友情谊,去感受那种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文化韵味和知识分子的风骨。
评分最近我拿到一本《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是港版的,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吴宓与陈寅恪,这两位大师的名字,在我的脑海中总是与中国现代学术的黄金时代联系在一起。作为一本“增补本”,我预期它会包含比以往更多的信息,或许能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学术思想、人生经历,以及他们之间那份深厚的情谊。三联书店的出品,本身就是一种品质的保证,让我相信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和内容深度上都会有不俗的表现。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非常好奇,他们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保持独立思考,又如何维系师友之间的情谊。这本书,我希望能够解答我心中的许多疑问,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作为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以及他们在各自学术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