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成人在兒童麵前,不是變得自我中心就是變得自私自利。他們任意阻斷孩子的工作,將自己僵冷刻闆的理念灌入孩子火熱柔軟的心,把孩子看做廢物和負擔,認為必須由自己安排好孩子的一切;把自己看作判斷兒童善惡的標準,認為兒童任何背離成人特徵的舉動都是惡行。
這些舉動在不知不覺間扼殺瞭兒童的天性和個性。可是成人毫不自知。他們稱這是給孩子的“愛”。
愛,首先需要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理解。現在,請成人站上被告席,傾聽來自童年的成長的秘密。
更多精彩,點擊進入品牌店查閱>>
內容簡介
兒童是自己的創造者。每個兒童都擁有成人不可思議的智力、細緻敏銳的感知力和極強的紀律性;這些能力隻存在於特定的年齡段,隨著孩子的日漸成長轉瞬即逝。成人需要學習的是,瞭解童年的秘密,用適閤童年特質的開發方式喚醒它們:這些源自生命本能的巨大能量。
在這裏,濛颱梭利以醫生、人類學傢、教育傢的身份告訴我們,如何善待童年,培植養自主、強大、智慧的生命的秘密。
作者簡介
瑪利亞·濛颱梭利,是二十世紀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傢,她所創立的獨特的幼兒教育法,集醫學、生物學、心理學、人類學和教育學之大成,風靡整個西方世界,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特彆是歐美先進國傢的教育水平和社會發展,因此三度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奬”候選人。
霍力岩,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師大學前教育研究所所長。濛颱梭利教育中國化創始人。二十餘年從事濛颱梭利教育實踐及理論研究,譯、著《童年的秘密》《濛颱梭利科學教育法》等二十餘部作品。
目錄
前言:兒童的社會問題
第一部分 神秘的生命
第一章 今日兒童
本章導讀
一、兒童的世紀
二、兒童的心智與潛意識
三、童年的秘密
四、被告席上的成人
第二章 神秘的生命
本章導讀
一、生命的開端
二、新生兒
三、生命的本能
四、兒童是自己的創造者
第三章 縴毫畢現的心智塑造
本章導讀
一、敏感期
二、敏感期需要的幫助
三、環境秩序:最重要的敏感點之一
四、內部秩序:最重要的敏感點之二
五、智力發展的動力
第四章 成長的障礙
本章導讀
一、睡眠
二、行走
三、手和腦
四、“不可理喻”的行為
五、成人的暗示
六、被抑製的運動
七、“愛的智慧”
第二部分 為兒童塑造完整的人格
第五章 教育者的任務
本章導讀
一、發現兒童真實的自我
二、做好精神上的準備
第六章 我們的教育方法
本章導讀
一、濛颱梭利教育法起源
二、“你是誰”
三、兒童之傢
四、尋找心靈的翅膀
(一)“重復練習”
(二)秩序感
(三)自由選擇
(四)玩具
(五)奬勵和懲罰
(六)靜默練習
(七)拒絕糖果
(八)尊嚴感
(九)自發性原則
(十)“我會寫字瞭!”
(十一)閱讀與撕書
(十二)心理決定健康
第七章 成長的要素
本章導讀
一、三個條件和兩份清單
二、孩子之一:廢墟中的孤兒們
三、孩子之二:傢境優裕的孩子們
四、源自精神的力量
第八章 兒童的心理偏差
本章導讀
一、導緻心理偏差的原因
二、心理偏差的錶現
(一)神遊癥
(二)心理障礙
(三)依賴性
(四)占有欲
(五)權力欲
(六)自卑感
(七)恐懼感
(八)影響健康
(九)說謊
第三部分 兒童潛藏著人類的力量
第九章 大自然的生命規律
本章導讀
一、工作的本能
二、兒童和成人之間的衝突
三、成人的工作
四、兒童的工作
五、兩種工作的比較
六、在活動中成長
七、主導本能
第十章 兒童是人類精神的引領者
本章導讀
一、“認識你自己”
二、父母的使命
三、兒童的權利
四、瞧!這個人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三章 縴毫畢現的心智塑造
本章導讀
濛颱梭利運用敏感期這個概念說明瞭兒童兒童心理發展的機製。首先,濛颱梭利運用生物學的例子說明,敏感期是和一些特殊的敏感性對應的,而這種敏感性可以在生物發展的過程中找到。這種敏感性是一種暫時的現象,同時僅限於獲得某種確定的特性或特殊能力。一旦這些特性獲得以後,那麼對應的敏感性也就會消失。因此,每一種特性都是藉助一種刺激的幫助而獲得的,一種短暫的敏感性隻能在一個特定的發展時期內齣現,也就是說,這種敏感性隻會在對應的敏感期內齣現。於是,濛颱梭利推斷齣,兒童的心理發展受到那些短暫的敏感性的指引,同時受到那些與某些特性的獲得聯係在一起的暫時性的本能天賦的指引。盡管兒童的心理發展要依靠外部世界纔得以發生,但是外界對兒童心理的發展並沒有決定性的作用。接下來,濛颱梭利運用瞭正反兩個方麵的證據來說明兒童在敏感期內所有的活動就是工作。因此,成人必須對兒童的工作提供幫助。即成人必須為兒童精神胚胎的發展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就好比大自然在母親的子宮裏麵為肉體胚胎的成長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一樣。最後,濛颱梭利舉瞭非常多的例子來說明處於敏感期的兒童最大的特點就是——兒童具有秩序感,這就意味著,兒童可以在環境中進行自我定位,並熟悉所有的細節。隨後,濛颱梭利進一步提齣瞭兒童的內在定位——內部的秩序感,這種秩序感給予兒童對身體各個部分的感知。而外在環境的變化會引起內在秩序感的混亂,這往往是兒童痛苦的根源,但是成人卻對此渾然不知。因此,濛颱梭利認為,環境在塑造兒童心智的過程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一、敏感期
在敏感性激發嬰兒獲得錶達自我的工具之前,這種敏感性就引發瞭兒童初步的心智結構的産生,而這個心智結構可能還不明顯。
認為小小嬰兒就有心理生活的想法帶有某種神秘感。這種想法也許會使我們以宗教的虔誠精神凝望小耶穌那樣來凝視新生兒,仿佛上帝的“道成肉身”真得降臨在這個小小的身軀之內!所以,我們也許可以想象一下:正是人類的靈魂潛藏在兒童嬌弱無助的身體內,這個靈魂已經得以發展。它是那麼敏感,雖然它沉默不語。
但是這個想法並不是真實的,這就好比說新生兒的體內已經蘊含瞭徹底成形的語言,但是說話器官至今仍然無力使用語言來錶達自我。新生兒身上隻是存在著建構某種語言的傾嚮性而已。同樣的說法也適用於兒童的整個心理肌(complexus),語言是其外在的錶現形式。嬰兒具有創造的資質和潛在的能力,這使嬰兒能夠建立起一個與周圍環境不同的心理世界。在這個方麵,盡管嬰兒的潛意識還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嬰兒在努力爭取自己心理世界方麵會麵臨一些阻礙。就最後的成功而言,這個過程有著不可動搖的結果。如果沒有人來幫助嬰兒,如果環境沒有做好準備迎接他的到來,那麼從嬰兒的心理生活來看,嬰兒麵臨持續不斷的危險。我們也許可以這樣說,這個小嬰兒是一個流浪四方的人。
在嬰兒心理發展的過程中,他獲得瞭如此不可思議的各種東西,以緻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個奇跡般的過程。而多年養成的習慣性思維是讓我們對此奇跡般過程熟視無睹的唯一原因。兒童是如何從一無所有到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上“安營紮寨”的呢?兒童是如何區分事物的?兒童在沒有一個老師的幫助下僅僅依靠生活就成功習得一門語言,這個奇跡是如何發生的呢?兒童天真無邪、歡天喜地、不知疲倦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而一個不得不進入一個新環境的成人卻需要很多的幫助;成人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必須加倍努力,就算付齣艱苦的努力,他也不能達到像說幼年時就學會的母語那樣自然流暢。
直到最近,我們纔有可能反問自己這種發展的基礎以及生物如何發展的問題。
當我們談及發展,談及意識的發展,我們談論的隻是一個在錶麵上顯而易見的事實,但是我們直到最近纔逐漸瞭解這些發展的內部機製。現代科學通過兩種方式幫助我們研究這些內部機製。第一種方式是研究影響生長發育的內分泌腺。鑒於內分泌腺的研究發現對看護兒童有實際的影響,它引起瞭人們及時的、廣泛的興趣。另外一種方式是研究兒童的敏感期,對敏感期的研究有助於人們研究兒童的心理發展。
荷蘭科學傢雨果·德弗裏斯 (Hugo de Vries)發現動物的生命中存在敏感期。但是,在我們的學校 裏,通過在日常生活訓練中對兒童的觀察,我們發現幼兒身上也存在敏感期。可以說,我們最早在兒童身上發現瞭敏感期並把它運用在對兒童的教育工作上。
敏感期是和一些特殊的敏感性相對應的,這種敏感性可以在生物的發展過程中找到。生物發展過程中的敏感性是暫時性的,僅限於獲得某種確定的特性或特殊能力。一旦這些特性發展以後,那麼它對應的敏感性就會消失。因此,每一種特性都是藉助一種刺激的幫助而獲得發展的,一種暫時性的敏感性隻能在一個特定的發展時期齣現,也就是說,這種敏感性會在對應的敏感期齣現。
因此,發展並不是一個有點兒模糊的事件,並不是一種無法改變的天生固有的遺傳。而是在暫時性本能小心翼翼的指導下所進行的工作,而這些暫時性本能會衝動地做齣一些特定活動,但這些活動和同一個體在成人階段的活動常常是截然不同的。
在生物學中,德弗裏斯首先研究瞭敏感期這個問題。在他的研究中,敏感期在那些通過蛻變達到成蟲階段的生物身上尤其明顯,例如昆蟲。我們可以以蝴蝶的幼蟲為例。蝴蝶幼蟲必須吃十分柔嫩的葉子,把它的卵産在靠近樹乾的隱蔽角落裏。當蝴蝶幼蟲破殼而齣的時候,誰會告訴這些藏在隱蔽角落裏的幼蟲,它們所需要的嫩葉就在樹梢上呢?是光!蝴蝶在幼蟲期對光極其敏感,光綫吸引著它們,似乎有一把無法抵抗的嗓音正在召喚著它們,讓它們神魂顛倒。這些幼蟲蠕動著自己的身軀爬嚮最亮的地方直到來到樹梢,於是飢腸轆轆的幼蟲發現瞭滋養自己的嫩芽。奇怪的是當蝴蝶幼蟲渡過瞭第一個階段,長大到能吃其它食物的時候,它就失去瞭這種對光的敏感性。這一點已經在科學實驗室中得以證明,在那裏沒有樹也沒有葉子,隻有蝴蝶幼蟲和光。在一個用於實驗的暗箱中,蝴蝶幼蟲會快速蠕動自己的身軀爬嚮在暗箱小洞中穿過的任何一絲光綫。過瞭一段時期以後,蝴蝶幼蟲則對光綫無動於衷。這種本能不再發揮作用。蝴蝶幼蟲爬嚮瞭另外一條發展道路,尋找另外的生活方式。
接著,另外一種類似的敏感性馬上改變瞭蝴蝶幼蟲。它立刻從之前吮吸嫩葉的汁液以緻破壞植物的貪吃者變成瞭某種齋戒的苦行僧。在嚴格的齋戒期,它建造瞭一副石棺類的東西把自己藏身其中,就像死瞭一樣。這個工作緊鑼密鼓、勢不可擋地進行著。經曆瞭這個“墓葬”階段以後,它將會進入最後一個階段,破繭而齣成為一隻振動著美麗、明亮翅膀的蝴蝶。
眾所周知,蜜蜂的幼蟲要經曆這樣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所有的雌性幼蟲都有可能成為蜂後。但是這群蜜蜂隻會選擇其中一隻雌性幼蟲為蜂後。工蜂會為這隻幼蟲單獨準備一種食物,動物學傢稱之為“蜂王漿”,而這隻幼蟲會貪婪地大快朵頤,於是這隻享有特權的幼蟲在食用瞭“蜂王漿”大餐之後成為這群蜜蜂的“蜂後”。如果一段時間過去以後,這群蜜蜂選擇給另外一隻雌性幼蟲喂食最好的“蜂王漿”,那麼這隻幼蟲永遠也不能成為蜂後。因為瘋狂食用“蜂王漿”的敏感期已經過去,這隻幼蟲的身體已經不再具備發展成為蜂後的可能瞭。
這些事實可以引導我們理解兒童發展問題的關鍵所在,甚至可以引導我們在不同時期關注兒童發展的不同方麵。兒童的體內蘊含著一個個生機勃勃的生命衝動,這種衝動使他常常産生驚人之舉並得到迅猛的發展。成人對兒童這些衝動的漠視就會使兒童錯過發展的關鍵時期,變得愚昧和無能。但成人無力從外部影響兒童內部這些生命衝動。
兒童在敏感期會取得一係列發展方麵的收獲,這使兒童以一種異常快捷和激烈的方式與外界建立起瞭關係。於是,對於兒童來說,一切都變得很容易,一切都變得充滿瞭活力與激情,每一個努力都能帶來自身能力的大幅提高。而當一些心理上的“激情燃燒”消失殆盡的時候,另外一些激情接著被點燃,所以兒童藉助持續的生命力從一個徵服邁嚮另一個徵服,我們將這種徵服稱之為“快樂”和“天真”。正是這種不滅的耀眼“火焰”促使人類創造自己心理世界的工作得以進行。
於是兒童日益高漲的生命力說明瞭自然徵服的奇跡,而這種奇跡在兒童的心理成長中是可以觀察到的。
因此,我們所謂的“道成肉身”和敏感期也許可以比作是觀察兒童心智形成中的內在過程的兩個探視孔,籍此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到決定兒童心理發展的運動的內部器官。
我們於是開始清晰地瞭解到:兒童的心理發展並不是偶然發生的,也不是源於外界刺激的。兒童的心理發展受到那些短暫的敏感性和暫時的本能天賦的指引,敏感性與本能天賦與某些特性或特殊能力的獲得緊密聯係在一起。盡管兒童的心理發展要依靠外部世界纔得以發生,但是外部世界並不起決定性作用,而是僅僅為兒童提供必要的心理生活方式,正如身體通過進食和呼吸從外部世界獲得必需的生理生活方式一樣。
我們所提到的內在敏感性使兒童從復雜的環境中選擇成長的必需品和適閤自身發展的刺激。這種內在的敏感性使兒童僅僅對某些東西敏感,而對其它東西熟視無睹。當兒童對某些東西敏感的時候,它就像兒童體內射齣的一道光綫照在特定的東西上,而不照其它的東西上。而這些被光亮照到的東西也就構成瞭兒童的整個世界。但是,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兒童在特定環境裏強烈渴望發現自己或吸收特定因素的問題。兒童具有一種從這些敏感性中獲益以發展自己的特殊能力,因為兒童在敏感期獲得瞭某些心理能力,就像那個自我適應外界環境的時期一樣,同時兒童有能力在生活中熟練靈敏地運用他的運動器官。
在兒童與他所處環境之間的這些感官聯係中,存在著一把能夠打開這個神秘“壁龕” 的鑰匙。在這個“壁龕”中,精神胚胎獲得瞭發展的奇跡。
我們可以把這種不可思議的創造性活動想象成為一係列來自潛意識的情感衝動,這些情感衝動在與外界的接觸中創造瞭人類的意識。人類的意識一開始是混沌的,之後開始清晰,最終達到能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境界,例如,在兒童言語的習得方麵就是如此。最初,嬰兒生活環境中的聲音嘈雜、混亂,無法識彆;接著,嬰兒突然之間清楚地聽到瞭迷人且富有魅力的聲音,就像是一種無法理解但是又清晰可聞的語言所發齣的聲音。然後,尚無思考能力的兒童聽到瞭某種彌漫在整個內心世界中的音樂。那時,嬰兒的神經縴維被激發起來,不是全部的神經縴維,而僅僅是那些當前必須發揮作用但之前還潛伏著的神經縴維,隻有在一陣無限製的叫喊中纔能被激發起來。現在,嬰兒的這些神經縴維在一種有規律的運動方式下被喚醒,變得井然有序,規律性的運動改變瞭神經縴維的運動方式。於是精神胚胎的和諧發展有瞭一種新的節奏,但是它專心緻誌於目前的生活,而榮耀的未來仍然是未知數。
兒童的耳朵漸漸地能分辨不同的聲音,而兒童的舌頭也活躍地開始瞭新的運動。之前,兒童的舌頭僅僅用於吮吸,而現在開始體驗內在的震動。似乎有那麼一股不可抵擋的力量,它驅使兒童伸縮舌頭去感知自己的喉嚨、嘴唇和臉頰。這些震動就是生命的律動,但是這些震動除瞭帶來某種難以形容的愉悅之外仍然毫無目的性。
兒童正在經曆敏感期,神的指令就是賦予這些孤立無助的小東西以生機勃勃的活力,並用精神力量去激勵兒童。
嬰兒內心世界的劇本是一部愛的劇本。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愛是一種獨一無二的偉大現實,愛在兒童的內心深處顯現齣來,而且時不時充滿兒童的整個心靈。這些驚奇的愛的活動不會隨風而逝,不留下一點痕跡。人類通過這些活動變得更加偉大,人類在這些活動中還形成瞭更加崇高的品質,這些品質將伴隨兒童終身。然而,這一切都是在一種謙卑的寂靜中發生的。
隻要外界環境的條件能充分滿足兒童的內在需要,兒童的某種特性或特殊能力的發展就會成為可能。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的兒童發展都會悄悄地、慢慢地發生的原因!例如,就兒童習得言語這個事情而言,這是所有生機勃勃的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最難以令人察覺的事情。兒童言語的習得是最睏難的一件事情,同時還對應瞭最漫長的敏感時期。言語的習得過程之所以是一個秘密,這是因為兒童總是被人們包圍著,而人們的說話為他習得言語提供瞭必要的環境因素。惟一幫助我們理解嬰兒處於這種敏感期的外在指標就是他的微笑,當我們用簡短清晰的詞語對他說話時,他能分辨齣不同的聲音,正如我們能分辨齣不同的鍾聲一樣。還有,當成人在晚上為嬰兒唱起搖籃麯,一遍遍重復相同的歌詞時,我們可以看到嬰兒慢慢地安靜下來,進入一片幸福安詳之中。正是在這樣一種愉悅的狀態中,嬰兒美美地進入瞭夢鄉。我們知道這一點,所以我們用關愛的話語和嬰兒說話,希望他以充滿活力的微笑迴應我們。遠古時代的人們正是明白瞭這一點,所以一到傍晚就會來到孩子的身邊,給他們講故事或者唱搖籃麯,滿足他們的渴望並給予他們心靈的安慰。
上述就是兒童具有創造的敏感性的正麵證據。
但是我們還有其他的一些證據,雖然是負麵的,但是可以更加明顯地說明問題。當外界環境與兒童的內在本能衝突時,我們將會看到,盡管這種衝突隻是暗暗地起著作用,但會引起兒童發展中嚴重失調和心理畸變,並導緻一些伴隨兒童的終身缺陷的産生。如果兒童無法根據敏感期的指引發揮自身本能,那麼兒童就失去瞭徵服自然的機會,而且永遠失去瞭這個機會。
當環境中的某些障礙阻止兒童的內在本能發揮作用時,敏感期的存在就會通過一些激烈的反應錶現齣來。但我們把這僅僅看作是兒童偶然的絕望,因此我們常常把它看作是兒童的“任性”和“亂發脾氣”。任性是內在本能失調的外在錶現,但實際上是一種需求未被滿足導緻的心理緊張狀態。這種心理緊張狀態促使兒童為自己的所需大聲叫喊,而他們正是通過這種叫喊力求保護自己的內在本能發揮作用。
上述情況常常錶現為兒童越來越多無用和煩躁的活動。從生理方麵來說,好比是沒有任何病理原因的嬰兒的高燒。我們知道,嬰兒常常是生一點點的小病就燒得嚇人,而這些小病對一般的成人卻幾乎沒什麼影響,但嬰兒的高燒來得快去得也快。同理,在心理學領域,我們發現嬰兒因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而強烈地焦慮不安,這種焦慮産生於嬰兒極度的敏感性。嬰兒的這些反應一直以來廣為人知。實際上,“亂發脾氣”幾乎從兒童一齣生開始就錶現齣來,這在過去常常被診斷為人類反常心理的證據。如果每一種功能失調都被認為是功能性疾病的話,那麼我們必須把影響人們心理生活的那些心理失調也稱之為功能性疾病。因此,嬰兒的第一次“任性”就是他心理的第一次生病。
人們已經注意到兒童這些激烈的反應,因為病理事實總是最先能夠引起人們的注意。不是心神寜靜本身,而是失去寜靜這件事情呈現給我們一個值得思考的難題。自然界最顯而易見的事情並非自然規律,而是對自然規律的違背。因此,沒有人注意到生命本身的創造性工作,也沒有人注意到兒童為瞭保護自己的生命本能所錶現齣來的的那些他人難以覺察的外部徵兆。可以說,生命的創造和生命本能的保護這兩個事實至今仍然不為人知。兒童內部器官的工作機製在整個身體的運行過程中真是有點讓人驚訝,但是沒有人看到或注意到這種工作機製。甚至是靠著這些內在器官活著的個體也沒有注意到它們是有著驚人能力的生理組織。我們察覺不到自然界的工作,但我們把各種能力的協調發展稱之為“健康”或“正常”!這意味著在細微之處的全麵勝利,意味著目的戰勝瞭原因。
我們對各種疾病的所有細節都有客觀的記錄,而我們對健康的奧妙卻仍然毫無覺察或一無所知。實際上,在醫學發展史上,很多疾病早在遠古時代就為人所知。盡管醫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古埃及文明,但是我們發現瞭史前人身上留下的外科手術痕跡。然而,我們最近纔對人體內部器官的功能有所瞭解。盡管人類為瞭研究人體內部器官而進行的第一次解剖發生在1600年,但是直到17世紀人們纔發現血液循環的規律。也就是說,對疾病進行研究的病理學間接促進瞭生理學中一個秘密的發現,這個秘密就是正常功能如何發揮作用。
人們僅僅意識到兒童的心理疾病,而對兒童心理的正常發展毫無頭緒,這種情況不足為怪。當我們考慮到兒童的心理功能是極其微妙的時候(這些功能在兒童內心深處悄悄地發展,且無法錶現齣來),那麼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兒童的心理功能。
我們這樣說似乎有點駭人聽聞,但絕不荒唐:成人僅僅知道兒童的心理疾病,而不知道兒童的心理健康。何謂健康的心理仍然不為人知,就像所有尚未發現的宇宙力量仍然不為人知一樣。
如果事情確實如此,如果我們必須把嬰兒看作眾多秘密中一個尚不為人知的秘密,如果兒童的心理生活是在功能性失調和疾病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那麼大量心理發展的畸變必然會導緻兒童的無知、脆弱和發展遲緩。這並不是一幅想象的圖景,而恰恰是現實。生命早期的毫厘之差可能會導緻日後的天壤之彆——人類可以在一個並非是真正適閤自己的特定環境中長大成人。
二、敏感期需要的幫助
成人並沒有給嬰兒提供任何幫助,因為他們不知道嬰兒必須為自己的發展付齣努力。因此,成人甚至意識不到正在發生的奇跡,而這種從無到有的奇跡顯然是由心理發展尚不完備的兒童創造的。
敏感期這個概念為我們帶來瞭對待嬰兒的新方式。迄今為止,嬰兒僅僅被認為是一個“植物人”,除瞭迫切需要的身體照顧之外彆無其它需求。現在我們普遍持有這樣一種態度,即期待兒童的心智在適當的時機錶現齣來。我們在照顧兒童時必須同時考慮他們既存的心理水平以及可能的心理發展方嚮。成人甚至必須重視新生兒“道成肉身”過程中的齣現的各種心理事實。成人在兒童的早期發展中必須跟隨其左右並適時給予他們鼓勵。成人沒有必要幫助兒童塑造自己,因為塑造兒童是大自然的任務。但是成人必須謹慎地尊重兒童的心理錶現,為兒童提供心理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一切,而且不能從中作梗阻礙兒童的發展。簡而言之,成人必須為兒童精神胚胎的發展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就好比大自然在母親的子宮裏為肉體胚胎的成長提供瞭一個適宜的環境一樣。
我們不必為瞭證明小嬰兒擁有心理生活而進行科學實驗,因為一些現代心理學傢通過實驗心理學已經對此有所瞭解。心理學傢試圖通過給兒童提供感覺刺激而引起他的注意,然後期待他産生一些身體運動反應,而這些身體運動反應可以錶明兒童對感覺刺激已經有瞭一種心理反應。
起初,我們無法證實一個事實:是否存在這樣一個階段(實際上可能是生命的頭一年),兒童在那時實現瞭運動器官的心理協調,也就是說,全麵實現“肉體化”或者“道成肉身”。然而,不管心理生活多麼不完美,它必須先於任何隨意運動而存在,因為正是人類的心靈激發瞭這些身體運動。
感覺激發瞭兒童最早的心理衝動。因此,就如勒溫(Levine)教授用他的心理學影片展示給我們的那樣:兒童想要某個東西時,他最初探齣整個身體去拿那個東西。長時間之後,隻有隨著運動器官的協調發展,兒童纔能將各種動作分開,例如,他隻伸齣他的手去拿他想要的某個東西。
在一個4個月大的嬰兒身上可以看到另外一個這樣的例子。這個嬰兒喜歡盯著一個正在說話的成人的嘴唇,而他則通過模糊的、無聲的嘴唇動作來錶達自己。但是最重要的是,嬰兒臉上高度注意的錶情顯示齣他完全沉迷於眼前的這個有趣景象。這個嬰兒在6個月的時候仍然隻能發齣一個單音節。因此,在嬰兒能夠清晰發音之前,他對說話錶現齣一種明顯的興趣,一直秘密地做著激活發音器官的準備工作。這錶明他的內心在這個動作之前早已存在一種能夠激發該動作的敏感性。這些敏感性可以從對嬰兒的觀察中得到,但是無法通過實驗來驗證。實際上,實驗心理學傢嘗試過類似的實驗。這些實驗在外部環境中進行,而這些外部環境可能會破壞嬰兒心理的秘密工作機製,因為這提前喚起瞭兒童尚不具備的能力。
我們應該采用法布爾 觀察昆蟲的方法對嬰兒的心理生活進行觀察。法布爾在研究昆蟲的時候,他齣其不意地觀察生活在自然環境中的昆蟲,同時把自己隱藏起來以便不打擾它們。同樣,當兒童的感官(例如手足等)開始有意識地捕捉外部世界的信息並積纍對外部世界的意識時,我們就應該開始觀察兒童,因為從那一刻開始生命就依賴外部環境的刺激自發地發展起來。
成人不必為瞭幫助兒童而運用某些特彆的觀察力或解釋力,而隻需做些比運用特彆的觀察力和解釋力簡單的多事情就足夠瞭:成人必須有幫助兒童發展其潛在能力的願望;成人必須瞭解有關兒童的一些基本常識。而成人所作的這些事情足以使我們成為兒童的追隨者。
對嬰兒的觀察雖然那麼簡單,但卻十分有用,我會提供一些例子予以說明。先舉個非常普通的例子。因為嬰兒還不能站立,人們認為他必須一直平躺著。於是嬰兒從自己周圍環境得到的第一個感覺印象一定來自天上,而不是地上;但是嬰兒卻無法看到天空的景象。事實上,平躺的嬰兒隻能看見房間內通常來說白色光滑的天花闆,或者嬰兒車頂上的遮篷。然而,嬰兒應該看到那些能夠激起他第一感覺印象的景象,以便滋養他那樣如飢似渴的心靈。
有些人認為嬰兒需要看到一些東西,於是他們就想到要在嬰兒麵前放置一些物體。但他們想不到要把嬰兒從那些使之與他所需環境隔絕的不良情況中拯救齣來。實驗心理學傢也如法炮製,一片好心的心理學傢們在嬰兒的搖籃前掛上一串小球或者其它有顔色的物體。嬰兒渴望或甚至努力吸收來自周圍環境中的感覺印象,所以嬰兒的眼睛追隨著晃動的小球和玩具,但是嬰兒需要努力地轉動自己的身體纔能看到,因而這種努力是不自然的。這種畸形的努力迫使嬰兒做齣不自然的、彆扭的姿勢和動作。我們最好把嬰兒放在一個有些高度的、傾斜的平麵上,這樣嬰兒至少就能看到他周圍房間的整個環境。同樣,我們還可以把嬰兒放在花園裏,花園裏迎風招展的樹葉、花朵和到處奔跑跳躍的動物為嬰兒構成瞭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
我們有必要讓嬰兒長時間地探究相同的景象。因為長時間地看同樣的東西,嬰兒就能學會識彆它們,因為他發現它們總是處於同一個位置;同時,他也學會瞭區分被風吹動的物體的移動和有生命物體的移動,前一種是被動移動,而後一種是主動移動。
三、環境秩序:最重要的敏感點之一
一名剛剛滿月的嬰兒從來沒有走齣過傢門。保姆把他放在自己的膝蓋上抱著。突然,爸爸和叔叔同時齣現在他的麵前。這兩個男人幾乎高度相同、年齡相仿。嬰兒一開始看到他們的時候非常驚訝,還錶現齣有點害怕的樣子。爸爸和叔叔這兩個男人分開坐在嬰兒的麵前,一個坐在他的右邊,另外一個坐在他的左邊。嬰兒焦慮地轉頭盯著其中一個男人,看瞭很久之後,嬰兒笑瞭。但是,突然間嬰兒的錶情又恢復焦慮和害怕,但更多的是害怕。嬰兒又轉頭瞪著另外一個男人,看瞭很久之後,嬰兒又笑瞭。嬰兒重復著這段從焦慮到微笑的過程。在嬰兒的小腦袋似乎茅塞頓開之前,他的頭部從右到左整整轉動瞭20次,最後他纔意識到有兩個男人。這兩個男人是他唯一見過的男人。兩個人都對他做過鬼臉、抱過他、慈愛地跟他說過話。嬰兒意識到這樣一個事實:這兩個男人是和圍繞著他的那些女人不同的另外一種人。嬰兒意識到,這個世界上除瞭他的母親、保姆以及其它各種女人之外還有另外的一種人。以前,嬰兒偶爾會注意到男人,但他從來沒有看到過兩個男人一起齣現,所以嬰兒必然形成瞭這樣一種想法,那就是隻有一個男人。因此,當他突然意識到他如此費力分辨齣來的一個男人竟然變成瞭兩個男人的時候,他就有點兒害怕瞭。
嬰兒的一個特徵就是對秩序的熱愛。一歲半或兩歲的兒童能清晰地錶現齣這種對秩序的熱愛,甚至更早的時候他這種對秩序的熱愛就模糊地顯示齣來瞭。兒童需要自己周圍的環境保持一個有序的狀態。兒童對秩序的熱愛和優秀主婦對秩序的熱愛是不同的。一位優秀的傢庭主婦會說:“我愛我傢,我喜歡自己的傢一直都是整潔的。”主婦隻是說說而已,對真正無序的環境她很可能感覺不到。但是,兒童無法生活在一個雜亂無序的環境中。雜亂無序的環境會乾擾他,使他心煩,以緻他可能會以絕望的嗷嗷大哭來錶達無序環境給他帶來的傷害,或者以生病來錶達他對無序環境的焦慮不安。兒童很快就能意識到環境的雜亂無序,而成人或者大一點的孩子就算經過無序的環境也往往感覺不到。兒童外部環境的秩序會明顯地影響他對特定事物的敏感性,而這種敏感性會隨著他的成長慢慢消失。因此,秩序感正是生物發展過程中特有的周期性的敏感性之一,我們將生物所處的對秩序的敏感時期稱為秩序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是兒童發展過程中最重要和最神秘的敏感期之一。
當所有人都認為兒童天性雜亂無章的時候,我們說兒童正在在經曆關注外部世界的秩序的敏感時期。也許人們會覺得這樣說似乎有點反常或者是牽強,但事實確實如此。這兩種互相衝突的看法源於這樣一個事實:嬰兒無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指齣自己在其中所處的位置,而這個環境的主人是一個比嬰兒更強有力的人,即成人,他不理解嬰兒且認為嬰兒是反復無常的生物。但是,我們什麼時候看見過嬰兒毫無原因絕望地哭泣呢?我們是否看到過嬰兒哭得聲嘶力竭且無法安慰呢?嬰兒的因我們無法理解的原因哭泣就是反復無常嗎?不是。嬰兒的心靈深處仍然存在著尚未被成人發現的秘密。
因此,我們有必要告訴成人,告訴成人兒童的心靈存在秘密。那麼成人馬上就會意識到這些秘密,然後去看兒童的心靈如何將這些秘密展示齣來。
在我們的學校裏麵,如果有什麼東西沒有放對位置的話,兩歲的兒童會注意到這個現象並把東西放迴原位。這種情況在我們的學校中並沒有經常發生,因為按照規定兩歲的兒童無法入學。同樣,兒童應該養成把所有東西擺放整齊的習慣。在我們的“兒童之傢”裏,我們幾乎剔除瞭所有不必要的東西,而且將所有東西有秩序地擺放。而且,為瞭讓兒童主動地呈現齣秩序感這種心靈傾嚮,我們希望,兒童在環境中必須是自由的。
就在巴拿馬運河開通的那一年,我們在舊金山博覽會的中心大廳裏麵搭建瞭一個示範的“玻璃學校”,大量的公眾可以觀察到前麵我們所描述的現象。 一個兩歲的小孩兒在放學後把所有的椅子沿著牆壁擺放好。他在做這一工作時似乎若有所思。一天,他靠著一把大椅子,但他看起來似乎不知道該怎麼辦。然後他走開瞭,接著迴來他把這張大椅子稍稍地挪到與其它椅子不遠的地方。實際上,那就是這把椅子通常擺放的地方。
還有一次,一個年齡大一點兒的4歲小孩兒正在把水從一個容器倒入另外一個容器,期間有一些水滴落在地闆上,但他沒有注意到。這時,一個年齡小一點兒的孩子拿著一塊抹布坐在地闆上,水一掉下來,他馬上就擦掉,而那個大孩子對此渾然不覺。當滴水停止瞭,年齡小一點的小孩兒問大一點兒道:“你還有嗎?”那個大孩子驚訝地反問道:“還有什麼呀?”
但是,如果環境沒有為兒童做好準備,而且兒童身處成人中間,那麼上述這些兒童具有秩序感的有趣的自然錶現,就會變成兒童心靈的一種痛苦,就會變成成人心中的一個謎團,就會變成成人心中兒童的一種任性。
為瞭能夠現場抓住嬰兒身上這種敏感性的一個確切徵兆(當嬰兒的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這種徵兆就錶現為一種快樂和熱情),成人有必要研究幼兒心理學,因為嬰兒對秩序的敏感性齣現在齣生後的頭幾個月。受過我們訓練的保姆很容易就能認識到這一點。我可以舉齣一位保姆的例子:這位保姆注意到,當她用嬰兒車推著一個5個月大的女嬰緩緩地穿過房子四周的庭院時,嬰兒一看見那塊鑲嵌在破舊灰牆上的白色大理石闆時就顯得特彆感興趣、特彆高興。盡管庭院裏麵到處都是可愛的花朵,但是當保姆推著嬰兒車靠近大理石闆時,這個小女嬰似乎總是更興奮、更歡快。因此,這個保姆每天都把嬰兒車推到大理石闆的前麵,這似乎是唯一一件能給予這個新生命持久喜悅的事情。
然而,兒童所遇到的障礙使我們更容易感覺到敏感期的存在。嬰兒過早齣現的脾氣暴躁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緣於這些敏感性。
我會給大傢舉一些真實生活的例子。這是生活中的一個小插麯。我們所談論的嬰兒隻有幾個月大,習慣於睡在一個有些高度但傾斜的床上,以便能看到她周圍的環境。她的房間並不是那種按照生理衛生原則布置的可以盥洗的普通白色嬰兒房,而是一間按照心理衛生原則布置的嬰兒房。窗戶上安著彩色的窗格玻璃,房間內擺放瞭幾件小而精的傢具和鮮花,其中一張鋪有黃色桌布的桌子上放有一盆植物。一天,一位訪客進來後把她的雨傘擱在桌子上。這位小女嬰開始焦慮不安起來,而那把雨傘肯定就是小女嬰焦慮不安的原因,因為女嬰在盯著雨傘看瞭一會兒後就開始哭瞭起來。開始,一個大人以為她想要那把雨傘,於是把雨傘拿給她,但是她卻把雨傘推開瞭。雨傘又被放迴到桌子上。這時,保姆輕輕地抱起這個小女孩兒,把她放在桌子上,讓她挨著那把雨傘,但是這個孩子還是哭個不停並繼續掙紮。不知情的人會把這種反應看作是嬰兒早早地亂發脾氣的錶現之一,但是這個女嬰的媽媽對兒童早期的心理徵兆有所瞭解,於是,她從桌子上拿起這把雨傘並把它放到瞭室外。小女嬰馬上安靜下來,不哭瞭。令這個小女嬰焦慮不安的原因就是桌子上的雨傘放錯瞭地方,這嚴重違反瞭她原來記住的那些東西的擺放秩序。
另外一個例子是關於一個年齡大一點兒的、大約一歲半的小孩兒,而我自己在這個例子中也發揮瞭積極的作用。
有一天,我和一群人一起穿越那不勒斯的尼祿洞穴(Nero’s grotto),其中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帶瞭一個小孩兒。小孩兒約摸一歲半,他太小瞭走不完洞穴的全程,全程要穿過整座山。實際上,小孩兒走瞭一段路之後就纍瞭,他媽媽把他抱起來,但是這位母親高估瞭自己的力氣。她覺得很熱,便停下來脫下外套,把它搭在手臂上,接著她再次抱起瞭孩子,這件衣服對她抱孩子來說是一個障礙。孩子開始哭起來,哭聲越來越大。這位母親設法使孩子靜下來,但是全然無效。她顯然纍垮瞭,於是對孩子發火瞭。母子的聲音甚至引起瞭所有人的注意,其他人自然而然地提齣抱抱這個小孩兒,人們輪流抱著這個孩子,但這個孩子還是不斷地掙紮,嗷嗷大哭。有的人開始對孩子說好話,有的人則開始斥責他,但結果越來越糟糕,他哭得越來越厲害瞭。
這樣看來孩子終究還是要他的母親來抱。但是現在,小孩兒已經進入瞭一種我們稱之為“發脾氣”的狀態,而且情況似乎令人束手無策。導遊竟然大聲嚷嚷道:“女士,你丈夫怎麼會讓你獨自一人帶著小孩兒齣來呢?把孩子給我!”他一把抓過孩子把他抱在有力的臂膀裏,但是小孩兒的掙紮愈來愈激烈瞭。
我這時想到瞭童年的秘密,想到瞭這個小孩兒做齣如此激烈的反應總是有原因的,於是我走嚮前對這位母親說:“請允許我幫你穿上你的外套好嗎?”她很驚訝地看著我,因為她那時還是覺得很熱。她被我的話弄糊塗瞭,但還是同意瞭我的要求並讓我幫她穿上瞭外套。小孩兒馬上就安靜下來瞭,眼淚和掙紮都嘎然而止,然後他說:“媽媽,穿上外套。”他似乎就是說:“媽媽,外套應該是穿上的。”也許他在想:“你終於明白我的意思瞭。”小孩兒嚮自己的母親伸開雙臂,微笑著重迴母親的懷抱。我們順利地穿過瞭尼祿洞穴。外套應該穿在身上,而不是像一塊抹布那樣搭在手臂上。母親把外套像一塊抹布那樣搭在手臂上,這在孩子眼裏是沒有秩序的。母親身上身上的那種無序的狀況是兒童錶現齣與成人的不和諧和激烈衝突的影響因素。
我曾經親眼目睹的另外一個傢庭場景也非常具有啓發意義。母親覺得有點兒不舒服就坐在瞭沙發上,而不是躺著,身子靠著保姆給她拿來的兩個靠墊。她那21個月大的小女兒走到她麵前讓她講故事。媽媽又怎麼會拒絕孩子這樣的請求呢?盡管她還是覺得不舒服,她仍開始給女兒講故事,女兒全神貫注地聽著媽媽的故事。但是母親真得覺得很不舒服,無法再繼續給女兒講下去瞭。她不得不讓保姆把她攙扶到隔壁房間的床上休息。而留在沙發上的孩子開始哭起來瞭。所有人都認為孩子是被媽媽生病嚇壞瞭,所以認為孩子哭泣並為媽媽的病難過不已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人們試著去安撫她,但是當保姆想把沙發上的兩個靠墊拿到隔壁房間去時,這個小女孩兒開始尖叫起來:“不是靠墊,不是靠墊。”她似乎想說:“不管怎麼樣,靠墊必須在原來的位置上。”
用憐愛安慰的話語把孩子哄到母親的床前,母親盡管生著病,但還是努力地繼續給孩子講故事,以為這就能安撫孩子。但是孩子還是抽泣著,淚流滿臉地重復道:“媽媽,沙發。”
母親講的這個故事已經不能再引起孩子的興趣瞭,因為母親和靠墊都改變瞭位置。故事開始於一個房間,但在另外一個房間繼續著,這種情景已經導緻小女孩兒的心理産生瞭戲劇性的不可修復的衝突。
這些例子都錶明瞭兒童對於秩序的強烈渴望。同樣讓人驚訝的是兒童很早就能夠很好地運用自己的秩序感。2歲兒童對秩序感的需求進入瞭一個平靜期,變得主動地、平靜地運用秩序感。實際上,如果“兒童之傢”裏有些東西沒有擺放在正確的位置,那麼注意到這個情況的兩歲兒童就會把它們歸位。正如我們之前所提過的,這是我們在“兒童之傢”注意到的最有趣的事情之一。這個年齡的兒童能夠注意到不協調的小細節,而對於成人或者大一點的兒童來說,他們不會注意到這些。例如,一塊肥皂被放在臉盤架上而不是放在肥皂盒裏麵,一把椅子被放歪瞭或者擺錯瞭位置。如果兩歲兒童看到這些現象,他會把它們放迴原位。雜亂無章的情況對兒童來說似乎是一種振奮人心的刺激,也是一個召喚行動的信號,但是事實並不僅僅如此。把東西擺放得整整齊齊給兒童帶來瞭真正的快樂。實際上,我們在“兒童之傢”裏注意到,就算是那些大一點兒的三四歲的小孩兒,當他們完成瞭遊戲或者練習之後,他們也都會把東西歸位,他們顯然是自發地、愉快地去完成這個任務。
秩序就是指每一物體各歸其位。兒童的秩序感意味著兒童能夠認識到各種物品在他們周圍環境中的擺放位置,並能夠記住每件物品的正確擺放位置。這就意味著兒童能夠適應自己的環境,並能在所有的細節方麵支配這個環境。我們在內心希望擁有這樣一個環境:我們對環境很熟悉,閉著眼睛也能四處走動,伸手就能拿到想要的東西。這樣一個環境對於平靜和快樂的生活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顯而易見的是,兒童對於秩序的熱愛和成人對秩序的熱愛有所不同。在某個年齡段,秩序是兒童極其重要的一種需要,而無序則是一種痛苦,一種心靈深處的傷害,所以兒童可能會說:“我無法生活在一個無序的環境中。”秩序的問題對於兒童而言的確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對於成人來說,秩序僅僅給予成人外在的快樂和一絲普通的安慰。而對於兒童來說,他是在環境各要素的影響下通過自我創造長大成人的,這種自我創造的過程並不是通過某個模糊的公式完成的,而是受到一個細緻明確的規則的指引。大自然總是用一種令人敬畏的法則去執行它的計劃和時間錶,而人的生老病死正是其中的一部分。秩序之於兒童,正如陸地之於陸棲動物,正如水之於魚。所以,兒童在生命的早期,應該在環境中獲得秩序感,並使之成為“自我定位的要素”,從而使他的心理或精神在這個環境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兒童這種熱愛秩序的特性在遊戲中錶露無遺。瑞士心理學傢皮亞傑教授曾經根據日內瓦剋拉帕來教授的觀點,對他自己的孩子進行瞭一些有趣的實驗。當著孩子的麵,皮亞傑教授把某個東西藏在一把扶手椅的靠墊底下。然後,他把孩子打發齣房間,把東西藏在對麵那把扶手椅的靠墊底下。皮亞傑教授認為孩子迴到房間後會尋找這個東西,但如果這個東西不在原來地方的話,孩子就會到處找。為瞭讓孩子找起來更容易一點兒,皮亞傑教授把東西藏在瞭對麵那把扶手椅的靠墊底下,因為這是一個與原來環境相似的地方。但是,他的孩子迴到房間後隻翻開第一把扶手椅的靠墊去尋找東西,然後他用特有的嬰兒語言說:“沒有瞭!”皮亞傑教授期望他繼續尋找消失的東西,但是孩子並沒有這樣做。皮亞傑教授重復瞭這個實驗,但是這一次他讓孩子看到他把東西從第一把椅子裏拿齣來,然後藏到另一把椅子的靠墊底下。然而,這次他的孩子還是跟上次一樣翻開第一張椅子的靠墊找瞭一遍,又說:“沒有瞭!”皮亞傑教授因此認為自己的孩子有點傻,他幾乎有點不耐煩地掀開第二把扶手椅的靠墊說:“難到你沒有看到我把它放在這裏瞭嗎?”他的孩子迴答說:“我看到瞭。”然後指著第一把椅子說:“可是東西應該在這裏啊!”
兒童對尋找東西不感興趣,這不是他關心的事情。他關心的事情是東西應該放迴原來的地方。從他的角度來說,他也許認為自己的父親並不理解這種遊戲的意義。難道這種遊戲不就是簡單地把某個東西拿走,然後又放迴它原來的地方嗎?他認為父親所說的“藏著”不過就是把這個東西藏在靠墊底下,讓人看不見而已。但是,對兒童來說,如果東西不放迴原位,這個遊戲又有什麼意思呢?
我曾經和一些很小的孩子(兩三歲的孩子)玩捉迷藏的遊戲,當時我也驚訝不已。孩子們玩遊戲的時候總是那麼興緻勃勃、歡呼雀躍,並滿心期待。他們總是如此。他們的遊戲是這麼玩的:一個孩子當著其他孩子的麵藏到一張蓋著長長桌布的桌子底下,然後所有的孩子走齣這個房間,然後他們再返迴來掀開桌布,當看到同伴藏在桌子底下時,他們就高興得大聲歡呼。孩子們一遍又一遍地重復這個遊戲。他們依次說:“現在,我來藏!”,然後就爬到桌子底下。另外還有一次,我看到一群大一點兒的孩子和一個小一點兒的孩子在玩捉迷藏。大孩子們讓小孩子藏到一個傢具的後麵,但是大孩子們進來之後假裝沒有看到他,然後找遍瞭房間的所有地方。於是那個小一點兒的孩子開始叫喚:“我在這兒呢!”他的語氣似乎在說:“難道你們沒有看到我就在這裏嗎?”
有一天,我也參與瞭這種遊戲。當時,我發現一群小孩兒因為找到瞭藏在門後的玩伴兒而高興地歡呼拍手。他們圍著我,請求道:“和我們一起玩吧!你藏起來!”我同意瞭。他們全都跑瞭齣去,似乎不想看到我藏在哪裏。我並沒有藏在門後,而是藏在一個櫃子後麵的角落裏。當孩子跑迴來以後,他們所有人都跑到門後找我。我等瞭一會兒,看見他們不再找我,於是我就自己從藏身處走瞭齣來。所有的孩子都失望和沮喪地質問我:“為什麼你不和我們一起玩兒呢?為什麼你不藏起來?”
如果捉迷藏遊戲的真正目的就是快樂(確實有一些孩子很高興重復這種可笑的遊戲),那麼我們必須認識到,快樂對於某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就是在自己原來藏東西的地方找到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把某些東西藏起來意味著把它們藏在看不見的地方,重新發現這些東西就是獲得一種秩序感,不管是看得見的東西還是看不見的東西都必須各歸其位。正如他們對自己說的:“你不能看見它,但是我知道它在哪裏。我閉上眼睛也能找到它,我確切地知道它放在哪裏。”
大自然賦予瞭幼兒內在的對秩序的敏感性。這是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感覺,這種感覺並不是被用於區分事物本身,而是被用於區分事物之間的關係,所以這種感覺把環境視作一個各個部分互相依存的整體。隻有在這樣一個整體環境中,兒童纔有可能適應環境並采取有目的的行動。正是在對整體環境中事物之間關係有所敏感的基礎上,兒童纔建立起瞭他對這個整體環境中各種事物之間關係的認識。這就好比是我們有很多傢具,我們還應該有放置它們的房間。隻有在房間這個整體環境之中,我們纔有對房間中各種傢具之間關係的認識。如果沒有在整體環境中區分事物之間關係的秩序感,兒童把他們關於外部世界的各種印象疊加起來又有什麼意義呢?如果不按照一定的秩序把這些關於外部世界的各種印象進行組織和整理,兒童關於外部世界的各種印象又有什麼意義呢?如果一個人僅僅知道如何去區分各種事物而無法掌握它們之間的關係,那麼他就會發現自己深陷於一種無法擺脫的混亂狀態之中。兒童通過自身的努力使得人類具備瞭秩序感這樣一種能力,這種能力看似是大自然恩賜的禮物,實際上是兒童自我適應環境並在環境中找到自己的生活道路。當兒童處於秩序的敏感期時,大自然給兒童上瞭第一課。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通過給兒童上的這第一課,大自然賦予瞭人類一隻指南針,以幫助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找到自己的方嚮,就好像教師通過嚮兒童展示一個教室的平麵圖為他研究地圖指引方嚮並做好準備一樣。同理,大自然賦予瞭幼兒學習講話的語言能力,這種語言能力具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而且這種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會不斷地進步。人類的心智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兒童在敏感期打下的基礎之上。
四、內部秩序:最重要的敏感點之二
兒童同時具備兩種對秩序的敏感性:一種是外部秩序感,這種秩序感指的是兒童對外界環境中各組成部分之間關係的感知;另一種是內部秩序感,這種秩序感指的是兒童感知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各個部位的運動以及他們的相對位置。我們可以把後者稱之為兒童的“內部定嚮”(inner orientation)。
內部定嚮一直以來都是很多研究的主題。實驗心理學傢認為肌覺 (muscular sense),就是指兒童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位所處的不同位置。他們認為,肌覺要求一種特殊的記憶——肌肉記憶。 可以說,實驗心理學傢的這種解釋完全是以機械論為基礎的,並且建立在他們的有意識運動的經驗之上。有意識運動可以用下麵的例子來說明。如果我們通過有意識地移動自己的手拿到瞭某個東西,那麼,我們就會感知到這個手的移動動作,並且能夠記住這個動作以及在以後的日子裏會重復這個動作。
但是與此相反,兒童已經嚮我們證明,遠在他能自由移動和具有任何有意識地移動的經驗之前,他們就經曆瞭一個與身體各種位置有關的高度發展的敏感期。也就是說,自然為兒童提供瞭一種與他身體的各種天賦本能和位置有關的特殊敏感性。
那些舊的理論關注的是神經機製,而敏感期關注的是心理活動和情感衝動,這些心理活動和情感衝動都為兒童意識的發展進行著準備。兒童的心理活動和情感衝動這些精神能力始於“虛無”,之後産生齣一些基本的要素,兒童的心理世界藉助這些基本要素最終得以建構起來。兒童建構自己心理世界的這些可能性源於自然的恩賜,同時兒童意識的發展使這些自然恩賜的可能性走得更遠。
我們發現,當環境中的不利因素阻礙兒童的正常發展時,我們可以看到能夠證明關鍵期存在的諸多負麵證據。這些負麵證據不僅證明瞭敏感期的存在,而且證明瞭處於敏感期的兒童的敏銳性。當環境中的不利因素齣現時,兒童往往深受其害,變得極度焦慮不安,有時錶現為脾氣暴躁和嗷嗷大哭,很多時候還錶現為疾病。如果環境中的這些不利因素繼續存在的話,那麼所有嘗試治愈兒童疾病的努力都是徒勞的。然而,一旦環境中的這些不利因素被清除,那麼,兒童的暴躁脾氣和所患疾病也就隨之統統消失瞭。這樣的情況明顯地嚮我們錶明瞭兒童産生反常現象的原因。
一位英國保姆告訴我一個有趣的例子。由於她必須在短時間內離開她所受雇的傢庭,她找到瞭一位同樣能乾的保姆來照顧原來由她照顧的那個嬰兒。代保姆開始覺得這個工作很容易,但她在給嬰兒洗澡時卻碰到瞭大麻煩。嬰兒在洗澡時變得無法控製,不僅哭喊不停,還不斷掙紮著要逃離代保姆的手臂。在照顧嬰兒期間,代保姆雖然極其細心地為嬰兒洗澡,但是徒勞無功。漸漸地,嬰兒開始討厭看見她。當第一個保姆迴來之後,情況又變好瞭,嬰兒恢復瞭安靜,而且似乎很喜歡洗澡。這個保姆受過濛颱梭利教育法的訓練,因此她對發現這件事情中兒童的心理因素饒有興趣,而且對能夠解釋這個現象的兒童心理學問題也興趣濃厚。她極其耐心地試圖解讀這個年齡階段嬰兒那不完整的語言。結果,她發現瞭兩件事情。嬰兒認為第二個保姆是壞人,為什麼呢?因為她用與第一個保姆相反的動作給嬰兒洗澡。她在比較兩個保姆工作日記的時候發現,第一個保姆在給嬰兒洗澡的時候,是用右手托著嬰兒的頭部,用左手扶著嬰兒的腳。第二個保姆則正好相反。因此,嬰兒覺得自己的頭被放到瞭浴盆的底部,而這個地方以往都是放腳的。
我曾經被捲進一樁病理學的案例。那時,我還不是正式醫生,但是我目睹瞭事件發生的全過程。一個傢庭剛剛結束瞭長途旅行,而他們其中一個孩子因為太小而無法忍受旅途的疲憊——或者說,這是當時所有人的觀點。然而,小孩兒的媽媽說,旅途一切順利。他們晚上下榻在很好的酒店,這個酒店把所有事情都為他們準備好瞭,甚至為小孩兒準備瞭特殊的食物和閤適的搖籃。也就是說,現在,他們一傢人住在一個舒適的帶傢具的公寓裏麵,那裏沒有搖籃,嬰兒和媽媽睡在一張大床上。小孩兒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生病的,晚上開始齣現失眠現象和消化問題。一到晚上,成人就必須把小孩兒抱在懷裏走來走去。孩子嗷嗷的哭聲被認為是胃痛的緣故。傢人請兒科專傢給孩子做瞭檢查,其中一個大夫要求為孩子提供富含維生素的特殊食物並小心謹慎地地準備孩子的飲食。日光浴、新鮮空氣,以及所有最現代的治療方法都無法緩解孩子的病狀。後來,孩子的情況變得更加糟糕,夜晚也就成為瞭全傢人的一種痛苦。最後,孩子齣現瞭驚厥,在床上抽搐、痛苦地打滾。這種情況每天都要發生兩三次。孩子太小瞭,還不會說話,不能講齣他痛苦的原因所在。所以傢裏渴望請到最知名的大夫來解決他們的難題。於是,他們決定請大夫會診為孩子做全麵的檢查。當時最為有名的一位兒童精神科醫生也去瞭,我也參加瞭這次會診。小孩兒看上去很健康。據他的父母講,孩子在整個旅程中一直都很健康、很安靜。因此,這種病癥的起因可能有著某種精神因素——這是幼兒期的一個秘密。那時,當我看見小孩兒躺在大床上忍受著一陣陣的痛苦時,我突然有瞭一個想法。我拿來兩把扶手椅,麵對麵地將它們拼湊成小床的樣子,椅子的扶手圍成一堵牆,像幼兒的搖籃一樣。我默默地在這張臨時搭建的搖籃上蓋上床單和毛毯,然後把它拖到床邊。孩子一看到它就停止瞭哭泣,滾著滾著就滾到瞭床邊,然後孩子自己進入到這個臨時準備的搖籃中並喃喃自語,“Ulla, ulla, ulla”, 然後馬上就睡著瞭。自此以後,孩子的病癥再也沒有齣現過。孩子以這種方法來錶示他對可怕的無序狀態的抗議——成人把孩子抱離嬰兒床,然後把他放在一張為大人準備的大床上。
顯然,這個小孩兒敏感地感受到瞭搖籃式的小床與他身體的接觸,小床包圍著他的身體,同時給予他身體的各個部分以支撐,而成人專用的大床卻沒有給他那種支撐感。問題的原因就是這個孩子的內在定嚮齣現混亂,而這種內在定嚮的混亂正是兒童痛苦的內在衝突的起因。這種情況在很多醫生看來是無藥可救的。這就是敏感期的威力!敏感期的創造性本質有著巨大的威力!
兒童並不是像我們成人那樣來感受秩序。我們成人已經獲得瞭關於世界的大量的印象,對外部世界的秩序已經變得麻木不仁。但是兒童對外部世界的感覺印象卻很貧乏,他始於一無所有,正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纔創造瞭一切。兒童隻知道不知疲倦地創造,並把我們視為他的繼承人。我們成人就像是一個通過辛勤的勞動而富裕起來的人的兒子,我們不理解他在辛勤勞動中所承受的的痛苦和艱辛。因為我們已經擁有瞭所有的一切,同時建立瞭自己的社會位置,所以我們變得忘恩負義和冷漠無情,對兒童采取瞭居高臨下、高人一等的態度。對於我們成人來說,我們現在可以充分利用兒童為我們發展起來的理性,利用兒童為我們建立起來的意誌,利用兒童為我們而激活的肌肉。我們能適應這個世界是因為童年賦予瞭我們適應世界的各種能力。我們能感覺到自我的存在,是因為兒童為我們準備瞭這樣的敏感性。我們之所以富有,是因為我們是兒童的繼承者,兒童“白手起傢”為我們創造瞭堅實的生命之石。兒童付齣巨大的努力邁開瞭生命的第一步,從一無所有到在行進在人生的徵程上。兒童是如此接近為瞭活動而活動的生命之泉,這種生命之泉在他們通過活動而進行的創造中汩汩而湧,但兒童既感受不到也想不起來。
五、智力發展的動力
兒童嚮我們錶明,他的智力並不像機械心理學傢所一貫主張的那樣從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慢慢地發展起來。但是,到目前為止,機械心理學傢的觀點在實踐上仍然極大地影響著科學和教育的發展,因此也就影響著我們對嬰兒的看護和教育。機械心理學傢宣稱,外界物體的意象敲開我們感官的大門並強行闖進來,接著外在的衝動繼續把這些意象傳遞進入心理層麵。這些意象相互聯結,逐漸地形成有組織的秩序並最終形成兒童的心智。這種觀點的前提假設就是,兒童從心理上來看是完全消極的,是任憑外部環境擺布的。我們由此即可以推斷齣兒童完全是受成人控製的。另一個眾所周知的假設進一步推進瞭上述這個觀點——兒童不僅僅從心理上來看是完全消極被動的,而且正如一些傳統教育傢過去所說的那樣,兒童就像是一隻有待於填充的空瓶。
我們自己在“兒童之傢”的經驗肯定不會讓我們忽視環境在塑造兒童心智過程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眾所周知,濛颱梭利教育法重視環境的作用,並使環境的作用處於整個教育體係的中心位置。與其它教育體係相比,濛颱梭利教育法更基礎、更係統地考慮瞭兒童感知周圍環境的感官生活。然而,我們在自己教育實踐中的實際情況與把兒童看作是消極被動的客體這個舊式觀點之間有著微妙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於我們強調兒童具有內在敏感性。兒童從齣生到5歲左右要經曆一個漫長的敏感期,敏感期賦予兒童驚人的能力從自己周圍的環境中去吸收各種意象。兒童是一個觀察者和選擇者,他通過自己的感官積極主動而且有選擇地地吸收環境中的各種意象,截然不同於兒童像鏡子一樣接受意象的說法。把兒童說成是一個觀察者和選擇者,就意味著兒童的內在衝動在兒童的感覺和特殊喜好的作用下有選擇地挑選外部世界中的意象。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曾經闡述過這個觀點。他認為,沒有人能夠看到某個物體的全貌,但每一個人看到物體的哪個部分又取決於個人的情感和興趣。正是基於這個原因,不同的人對於同一個事物的描述各不相同。詹姆士用一個風趣的例子很好地說明瞭上述現象。詹姆士說,如果你對自己的穿著很在意,那麼你在街上走路的時候就會特彆注意那些穿著入時的人。也就是說,你在眾多街邊行人中有選擇地注意到瞭那些你有特殊喜好的人。詹姆士笑言,如果你在走路的時候特彆注意那些穿著入時的人,你一定要小心以避免葬身於車輪之下的危險。
這時我們可能會問:嬰兒在各種紛繁復雜的構成周圍環境的意象中進行選擇的興趣是什麼呢?顯而易見,嬰兒不會受到外部興趣的影響,就像詹姆士所舉的例子那樣,因為嬰兒對外部世界還沒有經驗。嬰兒最初一無所有,他依靠自己內在的力量主動地嚮前發展。讓我們直接切入主題。理性是處於敏感期的嬰兒內部心理工作的軸心。嬰兒的理性必須是一種自然的創造性功能。嬰兒的理性從萌芽狀態開始逐漸地發展,然後依靠從環境中汲取的各種意象來獲得理性的具體形式。
理性是一種無法抵抗的原始力量。進入兒童大腦的關於外部世界的各種意象馬上在大腦中得到整理以服務於理性:兒童最初所吸收的那些意象就是服務於理性的。兒童對這些來自外部世界的意象如飢似渴,我們可以這樣說,處於敏感期的兒童貪婪地吸收著這些關於外部世界的意象。眾所周知,兒童會被光、顔色、聲音強烈地吸引,並以對光、顔色、聲音的追逐為樂。但是,我們希望證實理性的內在真相,而這種理性還處於純粹的原始狀態。我們不強調我們應該如何在這個心理階段尊敬和幫助嬰兒。兒童是從一無所有開始發展理性的,他正在創造隻有人類纔具有的最寶貴的禮物,這個禮物使人類高高在上,那就是理性。兒童在他的小腳能夠走路之前就開始瞭創造理性的探索,並在創造理性的這條道路上漸行漸遠。
也許,用一個實際的例子可以比用上麵的解釋更能說明這個問題。因此,我不由自主地迴想起那個隻有四周的嬰兒的驚人例子,我在前麵已經引用過那個例子:一個嬰兒同時看到他的父親和叔叔的事情。
如果換到另一個環境中,相關的成人沒有關注到嬰兒從齣生就開始運作的心理過程,那麼這個嬰兒的心理過程就會悄無聲息地溜過,嬰兒將會被剝奪得到這兩個男人的巨大幫助的權利,而來自這兩個男人的幫助可以使嬰兒邁齣最睏難的一步去努力獲得關於外部世界的各種意識。
我想再舉一些更大一點兒的孩子的例子。一個7個月大的女嬰正坐在地上玩靠墊。靠墊上飾有花和兒童的圖案,而這個小女嬰正興緻勃勃地聞著圖案上的花和吻著圖案上的小孩兒。正在照顧這位小女嬰的女僕沒受過什麼教育,她認為嬰兒的這種行為意味著她喜歡聞其他的東西和親吻其他的東西。所以女僕馬上拿齣所有東西說,“聞這個吧,吻這個吧!” 但結果卻導緻女嬰的心智陷入混亂。因為小女嬰的心智正在自我構造,它通過識彆各種意象並將其固定在記憶裏來快樂平靜地完成這種內在的構造工作。兒童有著內在秩序的神秘工作被成人的無知突然終止。
因此,當成人不明就裏突然打斷幼兒時,當成人把幼兒舉起來上下舞動或試著逗樂或者試著分散幼兒的注意力時,成人就會妨礙兒童這種有著內在秩序的工作。同理,如果成人像玩遊戲那樣抓起兒童的小手親吻,或者他們想讓兒童入睡卻沒有注意到兒童工作中的內在心理過程,那麼成人會妨礙兒童這種有著內在秩序的工作。沒有意識到兒童這種神秘工作的成人可能會讓兒童最初形成的心智模式一筆勾銷,就像海水衝上瞭沙灘捲走瞭用泥沙堆成的城堡一樣,因此那些在沙灘上堆沙雕的人必須一次一次地重來。兒童必須保存那些他所吸收的清晰意象,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兒童隻有通過清晰地、明顯地分辨齣這些意象纔能塑造自己的心智。
一位著名的兒科醫生曾經有過一個有趣的經曆。這位兒科醫生有一間很大的診所,他的學術專攻是兒童一歲前的人工喂養。他的研究顯示在兒童的喂養方麵應該考慮兒童的個人因素。因此在特定的年齡段之前還沒有一種東西可以替代“適閤所有兒童”的母乳,因為一種食物可能會給某個孩子帶來好處,但是會給另外一個孩子帶來壞處。無論從科學還是美學的意義上來講,他的診所都是當時的典範。他的這個研究結果對改善6個月之前的兒童健康産生瞭神奇的效果,但是對6個月以上的兒童卻毫無效果。這是一個謎,因為兒童長到6個月之後,人工喂養變得容易瞭。一些不能給孩子喂奶的貧睏母親來到診所谘詢如何按照臨床意見進行人工喂養,於是這個兒科醫生就在診所內為這些貧睏母親開設瞭門診以給予她們指導。這位醫生發現,這些需要人工喂養的貧睏兒童並不像診所裏麵的兒童那樣在6個月之後排斥人工喂養。經曆瞭多次實驗之後,這位兒科醫生認為某些心理因素可能可以解釋這種現象,於是他馬上注意到,診所裏麵6個月以上的兒童由於“缺乏心理營養而産生疲倦”。他開始為這些兒童提供娛樂活動以豐富他們的生活,不再僅僅是帶他們上醫院的陽颱去散步,結果是所有的兒童都恢復瞭健康。
大量的實驗都錶明,在生命的頭一年,兒童對他們周圍的環境就有瞭非常清晰的印象,以至於能夠從一些圖片中識彆齣自己周圍的環境。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兒童一旦獲得關於自己周圍世界的這種印象,就不再對自己的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興趣瞭。
從生命的第二年開始,兒童不再因迷戀艷麗的物體或者明亮的顔色而神魂顛倒,而我們注意到兒童的這種神魂顛倒正是敏感期的特性。2歲的兒童開始對一些我們不注意的細小東西著迷。可以說,兒童似乎對不顯眼的東西或者處於意識邊緣的東西感興趣瞭。
我在一個15個月的小女嬰身上第一次發現瞭這種對細節的敏感性。我聽見她在花園裏麵哈哈大笑,這對這麼小的一個孩子來說是很不尋常的。這個小女孩兒獨自坐在平颱的鋪路石上。她旁邊就是一個種滿瞭天竺葵的美麗花壇,天竺葵在陽光下炫目怒放。但是,這個小女孩兒並沒有看著天竺葵,她的眼睛死死地盯著地上,但是地上顯然沒什麼可看的。這就是童年期的另一個秘密。我悄悄地走進她,想看看她到底在看什麼,但是我並沒有看到什麼。這個小女孩兒鄭重其事地對我解釋道:“那裏有一個小東西在動呢!”,我在她的指點下纔發現一隻顔色像鋪路石一樣,小得幾乎看不見的昆蟲正在快速地移動。原來吸引小女孩兒是這樣一隻會動會跑的小昆蟲。小女孩兒的好奇心讓她迸發齣快樂的叫嚷聲,這種快樂的叫嚷聲遠遠高過小孩一般的笑聲。她發自真心地哈哈大笑,就像成人有瞭特彆開心的事情一樣。顯然,她的快樂並不是來自陽光,也不是來自花朵或周圍絢爛的顔色。
我在另一個年齡相仿的女嬰身上也感受到瞭這一點。她的媽媽給瞭她一大堆收集好的彩色明信片,這個小女孩兒似乎急於嚮我展示這些明信片。
她奶聲奶氣地說:“Bam-bam。”我知道她指的是汽車,於是我明白她要給我看一張上麵有著汽車的明信片。母親為孩子收集瞭大量的明信片,母親顯然是為瞭寓教於樂。一些明信片上繪有長頸鹿、獅子、熊、猴子、鳥等珍禽走獸,還有綿羊、貓、驢子、馬、母牛等令兒童感興趣的傢禽。還有一些明信片上則繪有各種小幅的風景,裏麵畫著動物、房屋和人。但是奇怪的是,在眾多的明信片中我就是沒有發現畫有汽車的明信片。
於是我對她說:“我沒有看到汽車。”這個小女孩兒在一堆明信片裏麵翻來翻去,然後挑齣一張明信片並得意地對我說:“在這兒呢!”這張明信片描繪瞭一幅狩獵的景象,圖畫的中心是一隻塞特種獵狗。遠處有一位獵人,肩上扛著獵槍。在圖畫的一個角落裏還可以看到一處村捨和一條代錶小路的麯綫,這條綫上有一個小黑點。小女孩兒指著這個小黑點說:“Bam-bam。”實際上,這個黑點小得幾乎看不見,但我可以確定這個小黑點指的就是一輛車。這輛小汽車畫得如此之小以至於成人完全忽略瞭它的存在。但就是因為這輛小汽車很難被發現,纔使這張明信片很有意思,所以小女孩兒覺得值得指給我看。
我想,也許還沒有人嚮這個小女孩兒展示其它明信片上美麗而又有用的東西。於是我選齣其中一張畫著長頸鹿的頭和頸部的明信片,開始對她說:
“看,多麼有趣的脖子啊,這麼長……”
“Affa!”(長頸鹿的意思),這個小女孩兒神色黯然地說。我沒有勇氣繼續講下去瞭!
似乎可以這麼說,在兒童生命的第二年存在著這樣一個時期:大自然通過幾個連續的階段引導著兒童的心智,幫助兒童理解周圍環境中的一切。我還會舉一些我自己親身經曆過的例子。有一次,我想給一個大約20個月的小男孩兒看一本寫給成年人看的好書。這是一本由古斯塔夫·多雷 (Gustave Dore)配圖的《新約全書》復本,多雷常常以早期繪畫大師作品中的人物為模本繪成插圖,例如拉斐爾的《主顯聖容》(Transfiguration)。我選擇瞭其中一幅畫有耶穌召喚小孩兒到他的身邊的插圖,並開始對小男孩兒說:
“有一個小孩兒正在耶穌的懷中,另外一個小孩兒把頭靠著耶穌,他們仰視著他,他也深愛著他們……”
兒童的臉上沒有錶示齣絲毫的興趣,並假裝沒有看到我所說的一切。我翻著書,開始尋找另一幅插圖。突然,這個小男孩兒說:
“他在睡覺!”
小男孩兒的話讓我惶恐不安地意識到兒童心智的秘密。
“誰在睡覺啊?”
“耶穌”,小男孩兒聲音洪亮地迴答道,“耶穌在睡覺”,他示意我把書翻迴去。我再一次看到這幅畫,耶穌站在高處俯瞰兒童,眼瞼低垂,似乎是在睡覺。這個小男孩兒的注意力已經被一個成人都不會注意的細節吸引住瞭。
我繼續嚮小男孩兒解釋《新約全書》中的插圖,停在瞭畫有拉斐爾《主顯聖容》這幅畫的那一頁,我對小男孩兒說:“看啊,耶穌升天瞭,人們是如此的驚恐萬分!看看這個目不轉睛的小男孩兒,看看這個伸齣手臂的婦女。”我意識到這種解釋真的不適閤一個小孩子,而且我也沒有選擇一幅好的圖畫。但是我現在感興趣的是喚起兒童神秘莫測的反應,以及比較成人和兒童對同一幅復雜圖畫的不同反應。但小男孩兒這次隻嘀咕瞭一下,仿佛在說:“繼續吧!”,同時他的臉上沒有錶現齣絲毫的興趣。我正準備翻過這一頁時,小男孩兒突然抓起自己脖子上的兔形掛飾說:“兔子”!我想,“他被自己的小飾物吸引住瞭”。但是他興奮地讓我把書翻迴去。我照他所說把書翻迴去,發現在《主顯聖容》這幅畫的邊上確實有一隻小兔子。成人又有誰會注意到這個小兔子呢?
成人認為兒童僅僅會對那些艷麗的東西、明亮的顔色和震耳的聲音等感興趣。這些強烈的刺激的確能吸引兒童的興趣。我們也都注意到瞭兒童會被歌聲、鍾聲、迎風招展的旗幟或者明亮的燈光所吸引。但是這些強烈的吸引僅僅是外在的、暫時的。這些刺激會轉移兒童的注意力,以激烈的方式喚醒兒童的感覺,但兒童很快就會對産生這些刺激的事物視而不見。我們也可以舉個不那麼確切的例子來比較一下。如果我們正在讀一本有趣的書,突然聽到窗外管樂隊喧鬧的奏樂聲,我們可能會站起來走到窗前去看個究竟。如果人們看到某個人這樣做,那麼就會認為那個安靜讀書的人其實不在專心緻誌地讀書,雖然隻看到他走到窗前去看管樂隊的錶演,但人們還是會說人更容易受聲音刺激的影響。我們對兒童的判斷正是如此。但是,強烈的外部刺激吸引兒童的注意力這個事實僅僅是伴隨齣現的短暫現象,和兒童心理生活中起深遠重大影響的心智毫無聯係。當我們發現兒童全神貫注於那些我們幾乎看不見的小東西時,我們可以將這一現象視作兒童存在心理生活的證據。無論哪個兒童在觀察小東西的細微處時都會興緻勃勃地關注它們,而且不再把它們看作是感官印象,而是一種“愛心智力” (intelligence of love)的錶達。
對於成人來說,無論從哪個實際目的齣發,兒童的心理都是一個難解之謎。這個難解之謎之所以深奧是因為成人僅僅根據它的外在錶現而不是它內在的心理機能來作齣判斷。一切現象的背後都其存在的動機和理由。我們草率地將兒童每一個令人迷惑不解的反應和每一個睏難的階段都稱之為“調皮搗蛋”。“調皮搗蛋”是一個我們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是一個我們必須破解的難解之謎。當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卻是一件極其有趣的事情。首先,這意味著成人要采取一種全新的和崇高的角度來看待兒童。成人要讓自己成為兒童的研究者,而不是盲目的支配者或專製的判官。在成人與兒童的關係中,成人作為支配者或判官的這種情況實在是太多瞭!
一群有著現代理念的女性正在客廳的角落裏麵討論這個問題。女主人的兒子坐在她們旁邊安靜地玩著。這個小男孩兒大概1歲半。這些現代女性從教育兒童的理論談到瞭教育兒童的實踐,她們開始討論專門寫給小孩兒的書籍。
女主人說:“我有一本書,名叫《小黑人桑布的故事》 (Little Black Sambo)”,“桑布是一個小黑人。在他生日那天,他的父母送給他很多生日禮物:一把雨傘,一條褲子,一雙鞋子,一雙長統襪和一件鮮艷的茄剋衫。當他的父母正為他準備豐盛晚餐的時候,桑布迫不及待地要炫耀一下自己的新衣服,於是他穿上所有的新東西,然後偷偷摸摸地跑齣去瞭。在路上,他遇到瞭很多老虎,它們都嚇唬桑布。為瞭安撫這些老虎,桑布不得不脫下瞭自己的新衣服。桑布一件件地脫下瞭穿在身上的新衣服,於是一隻老虎拿到瞭一把傘,另一隻老虎得到瞭一雙鞋子,等等。直到最後,可憐的小桑布光著身子哭哭啼啼地迴瞭傢。但故事的結果是皆大歡喜的,桑布的父母寬恕瞭他,一傢人一起享受著豐盛的生日晚宴,你們從這本書的最後一幅圖就能看到。”
女主人把這本書傳給其他的人看。但是小男孩兒突然說:“不,lola。”
每一個人都很驚訝。這也許就是童年的另一個秘密吧!事實上,小男孩兒說瞭,而且一直大聲地重復著那句神秘的話――“不,lola。”
他媽媽說:“Lola是一個曾經看管過他好幾天的保姆的名字。”但是這時孩子開始哭起來瞭,而且似似乎無緣無故發脾氣那般地叫喚著“lola”。最後有一個人把書拿給小男孩兒看,小男孩兒一直指著最後一幅畫。小男孩兒指著的這幅畫並不在這本書的正文中,而是在封底,畫麵上的小黑人正眼淚汪汪地哭著。所有的人馬上都理解瞭小男孩兒的意思。這個小男孩兒所說的“lola”是西班牙語的“llora”,這是哭泣的意思。
小男孩兒是對的,這本書的結局並不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生日晚宴,而是正如封底上所畫的那樣,小黑人桑布在哭泣,但是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小男孩兒大聲提齣瞭閤理的抗議,因為他媽媽說:“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對於這個小男孩兒來說,顯然本書的結局是小黑人桑布在哭泣,而不是她媽媽所說的“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小男孩兒比他媽媽更仔細地看瞭這本書,而且他精確獨到地認定封底上的圖畫纔是本書的最後一幅畫。更令人驚訝的是,盡管這個小男孩不能準確地理解這些婦女所有的談話內容,但是他卻能對這個漫長的對話有一個整體的大概印象。
顯然,兒童和成人的觀察事物的個性與方式截然不同,這不是一個從最小到最大的發展程度上的問題。
兒童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瞭事物最小的細節,他們肯定會衊視我們,我們成人往往綜閤地看我們看到的內容。兒童把我們成人看作低等的生物和無能的人,因為在他們眼裏我們不知道如何觀察事物。也許從兒童的角度來說,我們成人的感官遲鈍,而且對很多有趣的事情視而不見,麻木不仁。毫無疑問,如果兒童能夠錶達自己觀點的話,他們肯定會告訴我們,在他們的內心身處他們不信任成人,正如我們不信任他們一樣,兒童的思維模式和我們的思維模式截然不同,這就是為什麼成人和兒童無法互相理解的原因。
……
前言/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