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裁判自由裁量规范 [The Guidelines for Discretion in Civil Judgement]

民事裁判自由裁量规范 [The Guidelines for Discretion in Civil Judgemen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庆宝,俞宏雷 编
图书标签:
  • 民事裁判
  • 自由裁量权
  • 司法规范
  • 裁判标准
  • 程序公正
  • 法官职责
  • 案例分析
  • 法律适用
  • 证据审查
  • 裁判文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法院出版社
ISBN:97875109058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872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Guidelines for Discretion in Civil Judgement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4
字数:7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配合《规范自由裁量权意见》的具体实施,《民事裁判自由裁量规范》搜集了各地、各级法院在行使自由裁量权过程中遇到的大量法律适用问题,组织了多名有丰富司法实务经验和法学理论功底深厚的一线法官,而撰写的。《民事裁判自由裁量规范》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司法政策和主流观点,总结了各地法院和法官的实务经验,吸收了学界通说的精神,对民事、商事审判中常用法律中的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逐一解答,并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裁量方案。这些裁量方案或是对立法中的原则性条款和幅度过宽条款进行了细化,或是对部分选择性条款和授权性条款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政策精神进行了初步的规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编 总则
第一章 民事自由裁量权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 自由裁量权及民事自由裁量权的基本范畴
第二节 民事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基础及基本形态
第二章 民事自由裁量权行使的一般要求
第三章 民事自由裁量权的正当行使及其规制

第二编 明法通则与自由裁量规范
第一章 民法通则一般规定与自由裁量规范
第一节 民法基本原则与自由裁量规范
1.适用《民法通则》等民事法律规范中“诚实信用原则”的自由裁量规范
2.以违反“社会公德”为由确认民事行为或者合同无效的裁量规范
3.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为由确认民事行为或者合同无效的裁量规范
第二节 关于民事法律行为规定的适用与自由裁量规范
4.《民法通则》第12条、《合同法》第47条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的认定
5.《民法通则》第58条、《合同法》第54条规定的“欺诈”的认定
6.《民法通则》第58条、《合同法》第54条第2款规定的“胁迫”的认定
7.《民法通则》第58条、《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认定
8.《民法通则》第58条、《合同法》第54条规定的“乘人之危”的认定
9.《民法通则》第59条、《合同法》第54条规定的“重大误解”的认定
10.《民法通则>第59条、《合同法》第54条规定的“显失公平”的认定
11.《民法通则>第61条、《合同法》第58条规定的无效民事行为或者合同中“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的确定
12.《民法通则》第61条、《合同法》第58条规定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判断
13.《民法通则>第58条、《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恶意串通”的认定
第二章 民法通则具体制度适用与自由裁量规范
第一节 民法通则物权部分适用与自由裁量规范
14.《民法通则>第78条第3款、《物权法》第101条共有人行使
优先购买权中的“同等条件”的认定
15.《民法通则>第92条“不当利益”的解释与范围确定
第二节 民法通则债权部分适用与自由裁量规范
16.《民法通则》第93条规定的无因管理人“必要费用”的确定
17.《民法通则》第107条、《合同法》第94条、第117条规定的“不可抗力”的认定
第三节 民法通则民事责任部分适用与自由裁量规范
18.《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的“死者生前扶养的人”的认定
第四节 民法通则其他适用与自由裁量规范
19.《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的诉讼时效起算中“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的认定
20.《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的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的“特殊情况”的认定

第三编 物权法与自由裁量规范
第四遍 侵权责任法与自由裁量规范
第五编 其他民事法律与自由裁量规范
第六编 民事程序法与自由裁量规范
参考书目
缩略语对照表

精彩书摘

  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必须符合法律的目的,必须有合理的动机,必须考虑相关因素。具体而言,法官在行使民事自由裁量权时,应出于正当、合理的动机,考虑相关因素,排除不相关因素,平衡各方利益,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以及大多数人普遍认为的公平合理的标准;民事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必须适度,符合社会理性。也就是说,评价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是否适度、合理,应当考虑裁判结论是否符合大多数人所秉持的公正、合理的标准,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时候,不能以自己的价值判断来代替大多数人具有共识的价值判断。
  合理性原则的具体要求是:(1)具备正当的动机。自由裁量行为应出于正当、合理的动机,而不是出于不正当的动机。如果由于发泄私愤或出于偏袒个人亲朋关系而在处理时畸轻畸重,即使自由裁量行为在法律规定的幅度之内行使,也是违背社会公平正义观念的。(2)必须建立在正当的考虑基础之上,并符合情理。所谓正当考虑是指法官在行使民事自由裁量权时,对于相关因素应当考虑,对于不相关因素应当排除。(3)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还需符合情理,此处所指情理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以及大多数人普遍认为的公平合理的标准。(4)体现公共政策。符合社会情势的司法与社会利益,根据现实社会生活的需求综合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制定的公共政策应当被纳入法官的视野,这一点在基于公共利益而产生的现代型诉讼中尤为典型。体现公共政策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考虑裁判的社会效益因素,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要以取得合理的社会效益为价值取向。这一要求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社会是坚决拥护还是强烈反对;是促进还是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安定团结;是否有利于规范商事流转的秩序;是否有利于商事交易的安全与商事活动秩序的稳定等等。如在应对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的背景下,人民法院就应当对相关民商事案件的审理或者执行,运用适当的自由裁量权,做出适当的处理,以满足国家与社会克服危机、恢复经济的需求。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则,最高人民法院才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民商事案件的司法指导意见应对金融危机。
  ……
《司法实践中的价值导向与程序正义:现代审判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司法实践中,审判者在面对复杂案件和模糊法律条文时所依据的价值体系与技术路径。我们聚焦于如何在全球化的法律思潮背景下,构建一套既符合本土法律文化传统,又能保障个体权利和维护社会公正的审判框架。 第一部分:审判哲学的重塑与本土适应 在审判实践中,法官的角色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法律适用者”。本书首先考察了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司法哲学,特别是法律实证主义和自然法思想的演变,并着重分析了这些理论如何与我国的司法现实发生碰撞与融合。我们认为,司法裁量权的行使,其根基在于对“正义”这一抽象概念的具象化理解。 本部分细致梳理了当前司法改革中对法官职业伦理的最新要求,探讨了“良性司法”的内涵。良性司法不仅要求裁判结果的合乎法条,更强调裁判过程的透明度与可接受性。我们通过对一系列典型案例的分析,揭示了在面对利益冲突和价值选择的困境时,法官群体内部在自由裁量权使用上的异质性。研究发现,这种异质性往往源于对“法条保留原则”与“实质正义追求”之间张力的不同处理倾向。 第二部分:程序合法性与实体公正的张力平衡 程序正义是现代司法制度的生命线。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是,任何实质上看似“公正”的裁判结果,如果建立在违反法定程序的基础上,其合法性基础将受到根本性的动摇。我们详尽分析了证据规则的适用,尤其是在新证据法实施以来,对证明标准的挑战。 具体而言,我们对“高度可能”与“优势证据”等证明标准的本土化理解进行了细致的辨析。这一部分不仅关注形式上的证据采纳,更深入剖析了司法听证、证据开示等环节中,法官如何引导诉讼走向,以确保当事人获得充分的陈述机会。我们特别关注了“推断规则”的使用,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民事诉讼中,如何界定和适用不利于一方当事人的推断,以避免其成为对程序权利的变相剥夺。 第三部分:新型民事关系中的审判技术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新型民事主体和法律关系层出不穷。本书将重点研究在传统民事法律体系下,如何有效地应对新兴领域的法律空白与模糊地带。 数据权益与人格延伸: 针对数字经济的挑战,我们探讨了个人数据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法律属性界定。在涉及“被遗忘权”和数据控制权纠纷中,如何平衡商业利用与个人尊严的保护,是本章的重点。我们提出了一套基于风险分配理论的损害评估模型,用以量化此类新型侵害行为的责任边界。 平台责任与风险共担: 电子商务和O2O服务的迅猛发展,使得平台提供者与最终服务者之间的责任划分日益复杂。本书不满足于简单的“居间者”认定,而是引入了“控制力测试”和“受益原则”,以更动态地评估平台在产品安全和信息真实性上的注意义务。 环境侵权与未来损害: 针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带来的长期性、累积性损害,本书研究了代际公平原则在民事赔偿体系中的融入路径。我们分析了预防性赔偿(Injunctive Relief)在环境诉讼中的有效性,并比较了不同司法管辖区在处理“不可逆转性”损害时的救济策略。 第四部分:裁判文书的说理艺术与司法公信力 裁判文书是司法权力的具体展现,也是法官与公众沟通的桥梁。本书深入剖析了高质量裁判文书的说理结构,认为其核心在于逻辑的严密性、引用的权威性以及情感的中立性。 我们系统地分析了裁判理由的构成要素: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价值衡量和结论推导。重点讨论了如何避免“套话”和“机械推理”,转而采用更具解释力的论证方式。特别地,本书对“反思性平衡”的论证技巧进行了细致剖析——即在得出最终结论前,如何清晰地呈现并驳斥主要的对立观点,从而增强判决的说服力与可接受性。公信力的维护,归根结底,依赖于公众对裁判过程的理解程度,而清晰的说理便是达成这种理解的基石。 结论:迈向适应性司法框架 本书最终倡导一种“适应性司法”的理念。这意味着审判者不能固守静止的法律条文,而必须具备根据社会变迁、技术进步和价值演化,动态调整和发展法律原则的能力。这种能力,既要求法官具备深厚的法学素养,更需要其具备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本书旨在为法律专业人士提供一套系统的思维工具和分析框架,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现代民事诉讼挑战,并最终巩固司法作为社会秩序维护者的权威与公信。

用户评价

评分

《民事裁判自由裁量规范》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填补市场空白的力作。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司法改革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自由裁量”这个概念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它频繁出现在法律新闻和学术讨论中,陌生则是因为缺乏系统性的、易于理解的解读。这本书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它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民事裁判中自由裁量权的来源、范围、行使原则和法律后果。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如何防止自由裁量权被滥用的探讨,这对于维护司法公信力至关重要。书中可能还涉及了不同法域在自由裁量制度上的比较,这对于拓宽我们的视野,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非常有益。它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框架,让读者能够理解法官在做出判决时,是如何在法律的边界内进行权衡和选择的,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公式。这本书不仅适合法律专业人士,也对希望深入了解司法运作的普通读者有着极大的价值。

评分

在接触《民事裁判自由裁量规范》之前,我一直对法律的“人情味”感到困惑,总觉得法律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过遥远,过于冰冷。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严谨的法律体系,也需要人的智慧和情感来注入生命。书中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详细阐述了法官在面对一些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情况时,如何运用其专业知识、社会经验和价值判断来做出最符合公平正义的裁决。这种“自由裁量”并非不受约束的个人意志,而是在法律框架下,一种对正义的积极追求。它教会我,法律的魅力在于其灵活性和适应性,在于它能够不断回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在具体个案中实现个体的正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贴近生活,能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复杂的法律概念,让我这个非法律专业人士也能轻松阅读,并且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

评分

《民事裁判自由裁量规范》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关于“司法智慧”的百科全书。我一直对法官这个职业充满敬意,他们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而书中恰恰揭示了这种重任背后所蕴含的深邃智慧。它并没有将自由裁量权简单化,而是对其进行了多维度的剖析,从理论到实践,从原则到方法,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不同类型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区分,例如,在损害赔偿中的自由裁量,在合同解释中的自由裁量,以及在证据采信中的自由裁量,并针对性地探讨其行使的要点和难点。这本书不仅是对法律条文的解读,更是对法官在审判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理性思考、价值判断和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它让我看到了法律的温度,也让我更加坚信,公正的判决是建立在严谨的法律推理和深厚的社会洞察之上的。

评分

这本《民事裁判自由裁量规范》的标题本身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作为一名法律领域的初学者,我一直对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如何做出“自由裁量”的决定感到好奇,特别是当法律条文本身可能存在模糊或留有解释空间的时候。我常常想象,在那些看似千篇一律的案情背后,究竟是怎样的思考过程,怎样的原则指引,才能让不同的法官在面对相似案件时,做出既合法又合乎情理的裁决。这本书似乎正是要揭示这层神秘的面纱。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浅出地讲解那些抽象的法律概念,用生动的案例来阐释自由裁量的具体应用,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法律智慧的闪光点。我猜想,它或许会从历史的角度梳理自由裁量制度的演变,也会从理论的高度探讨其正当性基础。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法律并非僵化的条文集合,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动态体系,而法官的智慧和良知,正是保证这个体系公平运行的关键。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法律理解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阅读,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判决背后的思考逻辑。

评分

读完《民事裁判自由裁量规范》,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来审视民事审判的实际操作。我一直认为,法律是一门精密的艺术,而《民事裁判自由裁量规范》恰恰展现了这种艺术性的一面。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法律条文,而是着重探讨了在法律框架内,法官如何灵活运用自身经验、社会常识以及价值判断来弥合法律真空或解释含糊之处。书中对不同类型的案件,如侵权责任、合同纠纷等,进行了细致的剖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我才真正体会到“自由裁量”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有着一套内在的逻辑和约束。它强调了证据的收集、采信,以及对当事人利益的权衡,这些都是构成公正判决不可或缺的要素。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法官,不仅要精通法律条文,更要具备洞察人情事理的能力,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案情中找到平衡点。它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专业性,又不失可读性,让我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对司法公正的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