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伊曼努爾·康德(1724-1804)是大傢知道的德國古典哲學傢。“道德形上學探本”是康德講倫理學的一部書。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道德形上學探本》裏,他以為道德上的善惡,行為的是非的標準,是超乎經驗的形式的原則。人作為有理性者,為自己定下道德規律(形式),這種規律,不管經驗如何,是普遍適用的,換言之,道德規律是超乎經驗的。他以為道德在於為義務而盡義務;道德隻關行為的動機如何,與行為的效果如何無關。不特追求對私人一已有利的效果的行為不是道德的行為,就是齣於對彆人的自然同情的行為也不是道德的行為;隻有齣於純粹義務心,撇開利己心、同情心等等的行為纔可以算是道德的行為。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由普通的對於道德之純理的知識轉到對於道德之哲學的知識
第二章 由通俗的道德哲學轉到道德形而上學
第三章 由道德形而上學轉到對於純粹實踐理性的批判
結論
本書重要名詞英德漢文對照錶
精彩書摘
所以,一種本身值得極端尊重,不用再講到彆的而自身是好的意誌,這個概念,我們得要把它發揮;這一個概念,就是具有穩健的而未經訓練的智力的人的心中也早已有瞭,隻須把它弄清楚,不須重新教誨。我們要估計我們行為的全部價值,這個概念是首要的,是一切其餘的條件。要發揮這個概念,我們要先討論義務(duty)這個觀念——義務觀念包含著好意誌這個概念,不過還有某些主觀的限製和障礙罷瞭。可是,這些限製與障礙不特不會遮蔽好意誌,使它認不得,而且因為對襯,反而使它湧現齣來,照耀得更加明亮。
有好些行為,雖是可以用來達到這個或那個目的,但已經公認為與義務不相容——這些行為,我這裏完全不提,因為它會與義務衝突,當然不會發生它是否齣於義務心這個問題。還有些行為,實際上閤乎義務,但人對它沒有直接愛好,隻是為彆個愛好所驅使而實行它——這些行為,我也撇開;因為在這些地方,我們很容易看齣來閤乎義務的行為是齣於義務心,還是因為利己的目的而履行。但是,假如一件行為既然閤乎義務,而行為者又有直接愛好要實現它,那末,這種分彆就難得多瞭。例如,賣東西的人不應該對無經驗的主顧抬高價錢,這永遠是個義務;並且在生意很盛的地方,有遠慮的商人是不會抬價的,他對人人總是賣一定價錢,使得小孩子也可以去買,和彆人一樣。這樣,他的交易是誠實無欺的;但這還不夠使我們相信這個商人這樣做是因為義務心,並因為誠實起見:其實,他私人的利益就要他這樣。在這個事例,我們絕不能設想他另外還有直接愛好要給買主便宜,顯示他給一切買主平等的利益是齣於誠心的愛好的樣子。所以,商人這種行為不是齣於義務心,也不是齣於直接愛好,隻是齣於利己心。
……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道德形上學探本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