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这本书后,我立刻被它对文献准确性的极致追求所震撼。它远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古籍翻印本可比。然而,正因为这种对“校”的重视,使得“辑”的部分显得尤为沉重。阅读过程中,我总有一种“在迷雾中前行”的感觉。每当我以为抓住了吕氏思想的一个关键点时,紧接着的脚注或校勘说明就会告诉我,这个版本可能存在争议,那个引文可能与他人的说法有出入。这种体验是双刃剑:一方面,它极大地震撼了我对传统文献的认知,让我明白历史记载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它也消解了我阅读的流畅性。我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吕氏的语境中去体会他的思想深度,反而要时刻保持一种批判性的距离,去审视这些文字的“可靠性”。因此,这本书更像是研究者用来“求真”的工具,而非普通读者用来“求知”的媒介。它强迫你慢下来,去关注文本的物理存在和历史流变,而不是直接跳跃到思想的精髓。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开篇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它没有像传统通论那样,先为吕氏立传或概述其核心思想体系。而是直接切入了文献的罗列和比对。这种“开门见山”的方式,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个门槛。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我原以为我可以从中一窥蓝田吕氏在“格物致知”或“存天理,去人欲”等关键议题上的独特见解,但呈现给我的更多是零散的书信、片断的语录,以及大量的他人引用他言的记录。这使得我很难勾勒出一个清晰、统一的“吕氏哲学体系”。它更像是一部档案汇编,展现了吕氏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交流对象之间是如何传播和被理解的侧面证据。这种阅读体验要求读者必须具备很强的历史背景知识和推断能力,否则很容易迷失在这些零散的文本碎片之中,无法构建起完整的认知框架。
评分这本厚重的典籍,拿到手里就感觉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感。我本来是冲着对宋明理学的兴趣来的,想看看吕氏一脉在那个思想激荡的时代到底留下了哪些真知灼见。然而,实际翻阅后,发现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编纂的文献汇编,而不是一部清晰的理论专著。对于一个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略显晦涩。大量的引文、注释和不同版本间的比对,虽然对于严谨的学术研究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但对于我这种希望快速掌握核心思想脉络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道不小的门槛。我常常需要在不同的注释间来回跳转,试图拼凑出吕氏思想的完整图景,这过程无疑是耗费心神的。说实话,如果不是我对这方面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积累,我可能早就望而却步了。它更像是为“同好”准备的精细工具,而非为“大众”准备的普及读物。当然,瑕不掩瑜,其学术价值毋庸置疑,只是希望在未来的再版中,能有更清晰的导读或者精炼的白话译注辅助,让更多人能够轻松领略这些古老智慧的光芒。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选择,透着一股浓厚的古典气息,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仪式感。然而,在实际内容上,我发现它更侧重于“辑”与“校”,而非“释”与“评”。对于我这种希望通过阅读原典来理解宋代理学如何发展、如何与程朱理学进行对话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是原材料,而非成品大餐。我需要自己去咀嚼这些被小心翼翼收集起来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吕氏思想中那些细微的转折和与时代思潮的碰撞点。比如,书中对一些涉及心性论的论述,虽然保存得相对完整,但缺少现代视角下的深入解读,使得一些原本可能很犀利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显得有些意象化和模糊。我期待的是,在这些遗著的旁边,能有更具思辨性的对话,而不是单纯的文本呈现。当然,也许这就是“辑校本”的使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最纯净的文本基础。但对于渴望即时洞见的读者来说,这过程显得冗长而略显枯燥。
评分光是看着这书名——“蓝田吕氏遗著辑校”,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小品文集。它承载着对一位重要哲人思想遗产的梳理与重建工作。阅读它,就像是进行一次考古发掘。我们看到的是被时间打磨、被后人引用、甚至是被曲解过的碎片,而校勘者的工作,就是将这些碎片小心翼翼地拼合起来,还原出吕祖谦那个时代的本真面貌。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近乎偏执的考据精神。每一处引文的出处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不同的版本差异也被细致地罗列出来,这使得本书具有极高的可信度。但这种严谨也带来了阅读上的挑战,那就是节奏感被严重打断。你很难像读小说一样一气呵成,每隔几页,就必须停下来,去理解校勘者对某个字词的取舍和考证的逻辑。这要求读者必须具备极大的耐心和对文本细微之处的敏感度。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本“案头书”,需要常备笔墨,随时记录心得,而非“膝头书”,适合在闲暇时光放松地阅读。
评分兰林友,浙江武义人。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2005-2006年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现为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人类学、政治人类学、旅游人类学、生态人类学、公共卫生等。在《读书》、《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著有人类学专著《庙无寻处——华北满铁调查村落的人类学再研究》(2007年)、《莲花落:华北满铁调查村落的人类学再研究》(2012年);合著《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8年);参编《人类学通论》(2002年)、《人类学概论》(2006年)、《人类学经典导读》(2008年)。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国家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经费项目、第六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国家级配套经费项目、中国-默沙东艾滋病合作项目、第六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等课题。 兰林友,浙江武义人。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2005-2006年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现为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人类学、政治人类学、旅游人类学、生态人类学、公共卫生等。在《读书》、《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著有人类学专著《庙无寻处——华北满铁调查村落的人类学再研究》(2007年)、《莲花落:华北满铁调查村落的人类学再研究》(2012年);合著《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8年);参编《人类学通论》(2002年)、《人类学概论》(2006年)、《人类学经典导读》(2008年)。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国家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经费项目、第六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国家级配套经费项目、中国-默沙东艾滋病合作项目、第六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等课题。 兰林友,浙江武义人。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2005-2006年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现为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人类学、政治人类学、旅游人类学、生态人类学、公共卫生等。在《读书》、《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著有人类学专著《庙无寻处——华北满铁调查村落的人类学再研究》(2007年)、《莲花落:华北满铁调查村落的人类学再研究》(2012年);合著《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8年);参编《人类学通论》(2002年)、《人类学概论》(2006年)、《人类学经典导读》(2008年)。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国家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经费项目、第六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国家级配套经费项目、中国-默沙东艾滋病合作项目、第六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等课题。 兰林友,浙江武义人。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2005-2006年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现为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人类学、政治人类学、旅游人类学、生态人类学、公共卫生等。在《读书》、《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著有人类学专著《庙无寻处——华北满铁调查村落的人类学再研究》(2007年)、《莲花落:华北满铁调查村落的人类学再研究》(2012年);合著《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8年);参编《人类学通论》(2002年)、《人类学概论》(2006年)、《人类学经典导读》(2008年)。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国家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经费项目、第六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国家级配套经费项目、中国-默沙东艾滋病合作项目、第六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等课题。
评分理学丛书中的不可多得的好书。
评分(0%好评)
评分¥36.30(7.6折)
评分(0%h好评)
评分¥51.40(8折)
评分(0%好评)
评分0条
评分《史记》不仅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全书文辞优美,善叙事理,善描人物,“于叙事中寓论断”、脉络清晰、跌宕有致、鲁迅给予“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史记(精)》以中华书局1959年由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主持点校的《史记》为底本,从而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