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简牍精选字帖:秦简(2)

古简牍精选字帖:秦简(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东岳简牍书院 编
图书标签:
  • 秦简
  • 简牍
  • 书法
  • 字帖
  • 古文字
  • 历史
  • 文化
  • 教育
  • 书法练习
  • 汉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30388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69687
包装:平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古简牍精选字帖:秦简(2)》在保持古简牍形制、原文顺序、字体原迹的基础上,从利于临摹争习的角度出发,遴选出比较清晰的字,再放大字形,精心剪辑编排而成,每个字旁均附该字的楷书印刷体,便于广大书法爱好者识读。
《古简牍精选字帖:秦简(2)》非常适合作为初学书法者的入手模板,开始先临写较规范、易释读的字体,然后再慢慢放开广临博收。简牍书法正、行、草、隶、篆诸体兼备,自成体系,初学者完全可以在这个框架内开始自己的书法学习之旅,同时在目前好多书法初学者学习常见的历代名碑名帖到一定程度无所长进的瓶颈状态下,简牍书法的介入无疑也是一个突破,一个极好的选择,一个亦古亦新的合理途径。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翰墨流光:历代碑帖精选集粹 导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字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与艺术的魅力。从远古的甲骨卜辞到近代的楷书大家,每一方印章、每一块碑刻、每一卷流传的墨宝,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生动展现。本套《翰墨流光:历代碑帖精选集粹》,旨在精选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碑帖珍品,系统梳理历代书风演变脉络,为书法爱好者、篆刻家、艺术史研究者提供一套兼具学术深度与临习价值的权威性资料。我们摒弃了单纯的字帖概念,力求呈现碑帖背后的文化语境、历史影响及其独特的艺术审美。 卷一:殷商之初——甲骨文与金文的远古回响 本卷聚焦于中国文字的源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与周代的金文。 第一部分:殷墟贞卜之迹——甲骨文的神秘世界 甲骨文,作为目前所见最早的成熟汉字体系,其线条的古拙与字形的结构,展现了早期文字形体尚未完全定型的生命力。本卷选取了殷墟小屯、后冈、花园庄等地出土的贞人集团、历组、雨组等重要甲骨的代表性刻辞。 选篇侧重: 重点展示祭祀、战争、农业、天文等不同内容的卜辞,分析刻痕深浅、刀法顿挫与线条的“涩滞感”,探讨其在不同卜辞群体中的风格差异。 研究视角: 不仅提供清晰的拓片摹本,更辅以“甲骨文的释读难点与考证依据”章节,介绍如“合体字”、“重文”等现象,帮助学习者理解其作为“档案”的原始功能性。 第二部分:钟鼎之声——西周金文的礼乐风范 金文,铸刻于青铜器上,是周代“礼乐制度”的物质载体。其书风雄浑厚重,结构严谨,是辨识周代政治、文化面貌的关键。 精选重器: 收录了《毛公鼎》《大盂鼎》等重器中的核心铭文段落,展现了长篇铭文的气势恢宏;同时选取了《虢季子白盘》《壶卢鼎》等器物,侧重于中小型金文的精致与规整。 风格剖析: 深入分析西周早期(如《天亡簋》的浑厚)向中晚期(如《散氏盘》的朴拙与《旅鼎》的规范)的演变轨迹,特别是“波磔体”的萌芽与“肥笔”的运用。强调金文的笔画结构与青铜铸造工艺之间的关系。 --- 卷二:春秋战国——诸侯并立的书体纷呈 这一时期,礼乐制度瓦解,思想空前活跃,文字形体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面貌。 第一部分:竹简帛书的轻捷——楚简与秦系文字 随着书写载体的多样化,文字的笔画开始趋向便捷,出现了大量与后世隶书、楷书一脉相承的草化倾向。 战国楚简(非秦简): 选录包山楚简、郭店楚简的片段,展示楚文字的奇崛与自由,探讨其与中原文字的异同,特别是“楚系蝌蚪文”的审美趣味。 秦系文字的统一力量: 虽不涉秦简(2),但本卷收录秦系文字的早期萌芽,如战国晚期秦国的文字(如“阳虎蚀”类文字),为理解秦始皇统一文字奠定基础。重点展示秦国官方文书的规范性。 第二部分:石刻的雄强——齐鲁与吴越的碑刻 泰山刻石与琅琊台刻石: 尽管部分内容残损,但其磅礴的气势和古隶的韵味,是后世小篆向隶书过渡的直接见证。本卷对这些刻石的“风化纹理”进行精细描摹,分析其在山岩刻制中的刀法特点。 吴越系文字: 选录部分货币文字和兵器铭文,展现六国文字在装饰性上的独特尝试。 --- 卷三:秦汉定型——从小篆到隶书的蜕变 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关键的转型期,文字结构定型,书写工具(笔、墨、纸)的普及开始影响笔法。 第一部分:秦的规范——小篆的庙堂气象 《峄山碑》《泰山碑》: 对秦代小篆的规范性进行系统呈现。重点剖析“圆转如带”的线条质感,以及“长短匀称”的字形结构。 说解范例: 特设一章,对比秦系文字与统一后小篆在笔画收束、结构处理上的细微差别,阐释“书同文”的历史意义。 第二部分:隶变之潮——汉代碑刻的雄浑与意趣 汉隶是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高峰,以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独特韵味著称。 早期隶书(古隶): 选录《阳侯碑》等带有篆意残存的碑刻,探讨隶书“破篆”的初步阶段。 成熟隶书的代表: 重点收录《乙瑛碑》《曹全碑》《张景碑》等风格迥异的杰作。 《曹全碑》: 欣赏其秀逸方整,笔画饱满,结体修长。 《乙瑛碑》: 学习其方峻、沉稳、笔法严谨的特点。 《石门颂》: 专门分析其“飞动”、“飘逸”的独特风格,以及其散而不乱的章法布局,探讨其对后世魏碑的影响。 碑刻的文化背景: 结合汉代画像砖、墓志铭等辅助材料,分析隶书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表现形式,如“墓志铭的行书化倾向”。 --- 卷四:魏晋风骨——楷书的初成与草书的恣肆 魏晋时期,书体日臻完善,楷书取代隶书成为主要书体,行书和章草也发展成熟。 第一部分:北魏造像——魏碑的雄强气魄 北魏楷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其质朴雄健、方笔隶意浓厚的特点,对唐代楷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早期规范: 选录《始平公碑》等,体现早期方折、拙朴的风格。 中晚期高峰: 《龙门二十品》(如《莲花洞》)、《郑文公碑》(魏碑之冠)。重点研究其“险绝”的结体,“方硬”的笔画处理,以及“撇捺外拓”的视觉冲击力。 风格流派: 区分“瘦硬派”(如《元桢墓志》)与“丰腴派”(如《泰山经石峪记》),呈现魏碑内部的丰富性。 第二部分:二王风范——行书与草书的典范 王羲之与王献之: 重点展示《丧乱帖》《快雪时晴帖》等行书的“自然天成,不激不厉”之美,分析其笔断意连的行笔技巧。 今草的飞扬: 选录《十七帖》的精华部分,解析其笔势的连贯性与结构的错综复杂,以及从章草向今草的过渡形态。 --- 卷五:盛唐气象——唐楷的法度森严与草书的变革 唐代是书法艺术的“法度时代”,楷书达到规范的顶峰,同时,书家在继承中寻求突破。 第一部分:唐初的奠基者——欧虞褚薛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深入分析其“险劲”的结构,以及横竖笔画的“中锋内敛”特点,视为楷书学习的圭臬。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学习其“温润”的体态与“圆融”的笔法,与欧体形成鲜明对比。 褚遂良与薛稷: 展现唐初楷书在法度下展现出的“妍美”与“瘦挺”的不同倾向。 第二部分:盛唐的巨人——颜真卿与怀素 颜真卿的雄浑博大: 以《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为例,阐释其“气度雄伟,内含筋骨”的书风,学习其“重按慢提”的笔法,体会“颜筋”的力量来源。 怀素《自叙帖》: 鉴赏今草的极致表现,分析其“狂而不乱,快而有节”的章法布局,探讨其如何打破传统草书的束缚,达到“如闻金石之声”的境界。 --- 卷六:中晚唐至宋元——碑学与帖学的交融与对峙 唐末五代,碑刻复兴,至宋代,帖学(以二王为宗)独尊,但宋人对金石的兴趣为元明清的碑学回归埋下伏笔。 第一部分:宋四家的意趣 苏轼的“意在笔先”: 选取其“丰腴厚重,取欹侧之势”的行书代表,强调其重“意”轻“形”的书学思想。 黄庭坚的“长枪大戟”: 分析其“中宫紧收,四面开张”的独特结构和“牵丝”的笔法特点。 米芾的“刷字”: 鉴赏其行书的“风樯阵马”,以及对晋人笔法的继承与“出新”。 第二部分:元代的复古与碑学的先声 赵孟頫的“晋韵”: 重点收录其楷书,学习其“端庄秀逸,直追晋人”的典范作用,以及对笔法细腻的处理。 鲜于枢、邓文则: 展现元代书家在帖学鼎盛期对篆隶和魏碑的初步探索。 --- 结语: 本套《翰墨流光》系列,不仅是供人临习的字帖,更是一部微型的中国书法艺术史。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载体、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的精选与细致梳理,我们希望读者能跨越时空的阻隔,真切感受中华文字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力。每一笔的起落、每一结的收束,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情趣,值得我们后人细心揣摩,悉心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多层次的。首先是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简直是令人咋舌。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字形,而是将文字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察,探讨了文字使用者的身份、地域差异等。作者的考据功夫非常扎实,引用了大量一手资料,很多观点都是前所未见的。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研究古代文献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参考视角,它挑战了我过去的一些既有认知,也为我后续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阅读过程非常烧脑,需要反复查阅其他资料相互印证,但每一次“顿悟”的喜悦都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本关于古代文书的书会读起来枯燥乏味,但事实证明我完全错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活泼,作者仿佛一位资深的导游,带着我们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字记录的乐趣。书里有很多趣味横生的小故事和考据趣闻,让原本严肃的历史主题变得亲切起来。比如,里面提到的一些古代的“便条”和“留言”,记录的内容五花八门,让人忍俊不禁。这种平易近人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激发了我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好奇心。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小说,只是主角是那些沉默的文字。

评分

最近淘到一本关于秦代竹简的书,简直是古文字爱好者的福音!虽然书名里没有提到秦简,但里面的内容让我对那个遥远的时代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考究,装帧精美,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里面的插图和拓片质量都很高,尤其是那些高清扫描件,即便是初学者也能清晰地辨认出一些关键的笔画结构。作者在文案的撰写上也下了不少功夫,用现代的语言解读了那些古老的文字,让学习的门槛降低了不少。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时期文字演变的对比分析,那种抽丝剥茧的感觉,让人对汉字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古代文献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非常推荐给所有对历史和书法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我是一个非常注重书籍物理质感的人,这本书的纸张厚实,油墨细腻,即便是长久翻阅,文字也不会模糊。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版式编排上做了大胆的创新。不同于传统古籍的刻板布局,这本书采用了现代设计理念,将图文排版得疏密有致,阅读体验极佳。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对照原文和译注的段落,作者采用了巧妙的侧栏设计,信息层次分明,查找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使得阅读本身也成为一种享受。

评分

这本关于古代文字的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展示了文字的生命力。它不是僵硬的符号集合,而是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呼吸和演化的有机体。书中对某些字形演变的分析,展示了书写者在不同心境下微妙的笔触差异,这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是无价之宝。它教会我,研究古文字,不应只停留在“识字”层面,更要理解文字背后的“人”。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其本身,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明深处的门。每次翻开它,都能发现新的感悟,实在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宝典。

评分

遂佯装大方道:“好!如今是非常时期,肖道友也说话了,那此事我便暂不追究。”

评分

简牍方面,南方风格的,比较柔美

评分

帮朋友买的,他很喜欢

评分

文:《我恨我不能如此抱怨》、《都是竹子害的》、《做虾当做大龙虾》、《做花当做玫瑰花》、《美国总统出缺记》、《别名别名》、《说“看女人”》《笨妇难为无米之炊》、《九十八秒的谎言》、《咱们小人物要多多说话》、《关于爸爸这种行业的考核制度》、《可叵派官令》、《可叵的娱乐》、《可叵语录》、《哲学状的男人》、《我知道你是谁》、《步下红地毯之后》、《春之怀古》、《不知有花》、《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评分

中国古代真正的书籍形式,是从竹简和木牍开始的。竹简和木牍所开创的书籍形式和制度,对后来的书籍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册"、"卷"、"编"等书籍的单位、术语,一直延用至今。 竹简和木牍在形式和用途上不完全相同。

评分

蛮喜欢,经常欣赏下

评分

眼下连上界大能都如此说道,南烈只得强迫自己咽下这口闷气,但看向萧瑶的目光却是阴毒,反正来日方长,不过是一金丹期小辈,他还怕没机会收拾对方?!

评分

简牍是古代书写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其中竹制的叫竹简或简称简,木制的叫木牍或简称牍,合称简牍(由于竹简的数量较多,有时也通称作“简”,其实是包含了木牍在内的意义。)   简牍是在纸普及之前用来记载的载体。现在发现的简牍的年代主要是戰國、秦漢、三國,最晚至西晋。简牍可以用线绳或牛皮绳编连起来成书。   简牍是中国古代以经过整治的竹 、 木为记录载体的文献。“简”是用竹、木削成的长条;“牍”是用木间或用竹剖成的板片。上面的文字是用毛笔书写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已有“册”字,故有学者认为殷商时期已利用简为书写材料。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战国初期的。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简牍文献流行于先秦,两汉时期最盛,直到东晋末年才被已发明四五百年的纸质文献所取代,作为主要的文献形式在中国使用的时间长达千余年。 编辑本段 起源   简牍实际是几种东西的总称,指的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   战国以后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单个的竹片叫“简”(或称牒),单个的木片叫版,1 尺长的长方形版叫牍,也叫尺牍。比较狭的版也叫木简。又小又薄的版叫“札”。将“简”编连而成的整体叫“策”或“编”,将版牍捆在一起的叫函。   制作竹简要先用火烤去汁液,以防虫蛀。烤制过程称为“杀青”或“汗青”。后来汗青成了史册的代称。从西汉起视用途不同而对简的长度作了一些规定,如最大的简长 24 寸(汉尺),是抄写易经等重要著作的,即中国古代说的“典”。河南汲县、甘肃武威出土的《仪礼》等著作便是 24 寸长的简。皇帝封诸侯王的简长 2 尺,一般的著作用 1 尺长的简。考古发掘出土的汉简多长 23~27 厘米。   制版多用柳树、杨树等比较软的木材。在通常情况下,著书立说,传抄经书典籍用竹简,因此简册成为书籍的代称,版牍多用于公文、信札之类。一般只在简的一面写文字,而且只写一行,1 枚简多的写有 100 多字,少的仅有几个字。   编连简的绳子叫“编”,多用麻绳,也有用丝的称丝编,熟牛皮绳的叫韦编。依简的长短,编捆的道数也不同,一般编上、下两道,也有上、中、下三道,个别长简还有用五道的。存放编连成策的简,往往以最后一枚竹简为轴心,将有字的一面向里,卷成捆状,把首简卷在最外面(现在书籍封面上印书名即由此演变而来),然后放在用布帛做的套子里,这种包书的套称“帙”,也叫“书衣”。因此后来“卷帙”也泛指书籍。简牍上的字大多用墨书写,也有用朱笔书写的。新中国成立前后,多次有简牍出土,最早的是战国时期的,如 1965 年湖北江陵出土有楚简,内容似为论述《祭仪》,从已出土的简牍看,内容十分丰富,有经书、子书、历谱、公文、律令、帐簿、遗策等。东晋末年由于纸的推广使用,简牍逐渐被代替。 编辑本段 形态   简牍形态各异,文献记载名称亦多。较重要的有简、牍、觚3种。    简 由竹或木加工而成,通常是削成长条形,将写字的一面磨光;竹质的还要在火上炙干,这道工序叫做" 汗青"或叫" 杀青",目的是使其易于着墨和防蠹。简的宽度一般为0.5~1厘米,厚数毫米,长度根据需要而定,在汉代有3尺、2.4尺、1.2尺、0.8尺(以上均汉尺)等。汉代似有定制:儒家经典和政府颁发的律令用长简,诸子百家著作用短简。各时代所用简的尺寸不尽相同。每枚简上书写一行字。也有少数简加宽约一倍,书写两行,径称为"两行"。很多枚简用麻绳或丝绳编连起来,叫做"册"。一般编2~5道,也有个别编1 道的,通常视简的长度而定,大多数是先编后写。简册这种形制(或称简册制度)到汉代已臻于完善。例如编连以后,书写时除少数的以外,大多上下都留有少许空白,犹如纸质文献的天头地脚。简册的最前面的两枚一般是空白简,叫首简或赘简,这是后世书籍扉页的起源。有的简册在每段文字之前有小题,末简有尾题和总计本篇字数,有的在每枚简末或简背上都标有"页码"。还有的简册以扁方框、圆点、圆圈、三角形等符号标明篇、章、句的所在位置。简册的存放方式,是以最末一简为轴心,将有字的一面向里卷起来。为了不打开即知该卷内容,在首简背面从右到左题有篇名和篇次。现已发现的秦代简册,有的却以第一枚简为轴心,故篇名题在末简的简背上。    牍 多为木质,与简不同之处是加宽好几倍,有的宽到6厘米左右,个别的达15厘米以上,呈长方形,故又叫做"方"或"版"。牍多用来书写契约、 医方、 历谱、过所(通行证)、书信等。书信多用1尺(汉尺)的牍,所以人们常将书信称为"尺牍"。皇帝诏书用尺一牍 (汉尺1.1尺)。牍也用来画地图,这是后世称一国疆域为"版图"的由来。牍同时也用来书写一部书内所包含的篇名,这或许就是后世一书中目次的起源。更多的牍是用作书写随葬品的名目(清单),称为"赗方"(如写在简册上则叫"遣策")。

评分

简牍方面,北方风格的,比较豪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