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熊丙奇——最勤奋的教育时评家。他用文字针砭中国教育,他希望唤起对中国教育最深切的关注,他希望能让教育的问题减少、再减少,他希望中国教育能健康发展。《教育的挑战:别忘了教育是什么》对教育问题做出的深度剖析,按照教育挑战的八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结合实际指出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也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内容简介
进入新世纪的中国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存在巨大的挑战。《教育的挑战:别忘了教育是什么》作者熊丙奇结合对中国教育的现 实观察,对教育面对的挑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同时给出了具体的应对 策略。《教育的挑战:别忘了教育是什么》是作者继《大学有问题》、《 体制迷墙》、《教育熊视》、《中国教育的100份诊断报告》、《走出一个 时代的教育困惑》之后,又一本直面教育现实的著作,可供教育研究者, 教育一线工作人员以及所有关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熊丙奇博士,著名教育学者,知名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熊丙奇博士主编、编著、著作的书有:《大学有问题》、《体制迷墙》、《天下无墙》、《教育熊视》等20种30余版次。为《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等报专栏作者。2009年被中国教育电视台、腾讯网联合评为“2009年度致敬之教育时评家”。2011年获评网易“年度教育时评家”、央广十大教育改革杰出人物。
目录
朱永新:常识不寻常
钱文忠:《教育的挑战:别忘了教育是什么》序
作者自序:别忘了教育是什么
第一章 中国“差生”——教育价值挑战
传统“差生观”
“冷暴力”之源
“走廊”考场
孩子们受伤的心
绝望的“问题学生”
“死了就不用写作业”
一个“中国差生”的转变
给学生想要的成长
招生噱头
教育的后果
第二章 失衡的天平——教育公平的挑战
第三章 不快乐的学习——教育理念的挑战
第四章 灌输到底——教育模式的挑战
第五章 失去的教育理想——教师职业的挑战
第六章 从大扩招到大萎缩——教育管理的挑战
第七章 教改游戏——教育改革的挑战
第八章 逼出来的“出走”——教育国际化的挑战
跋:教育需要一场全民启蒙运动
精彩书摘
农村教育学
2011年8月28日,在新学期和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河北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中国政府网2011年9月9日)
这是温家宝总理时隔4年,再一次在教师节前夕,谈到“农村教育学”和“穷人教育学”。早在2007年教师节前夕,温总理专程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刚刚入学的免费师范生,他说:“希望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更多地关注贫困家庭和孩子。学校的大门是向人人开的。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就是穷人教育学。”
过去几年中,我国在促进教育公平,解决农村教育问题上花了不少功夫,推出了免费师范生、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等,力图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但是,毋庸置疑,农村教育还十分薄弱,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地方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和辍学现象。
解决农村教育问题,需要增加投入、需要改善校舍条件,需要转变教育理念,但最关键的环节,还在于教师队伍。在这次报告中,温总理提出了一系列惠及农村教师的措施——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试点,将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从副高级和中级提高到正高级;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发专门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适用房,等等,这些都是令人振奋,然而,怎样让这些措施落地,真正造福农村教师,则更值得关注。
最近教师节期间,不少媒体将关注目光投向农村教师群体,据《光明日报》9月8日报道,调查发现: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大部分在每月1000-2000元,月工资总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教师占8.9%,2000元以下的占26.2%。在调查中,有一位教了7年语文的教师这样说。“有几次我让学生写作文:我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很少的孩子愿意将来当教师。我也大概问过一些孩子,问他们为什么不想当教师,有些孩子说当教师很辛苦,有的干脆说当教师挣不了钱……说实话,我也不打算让我的孩子以后当教师。”
现实表明,农村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仍旧是一个亟须解决的大问题——这还是指“正式教师”,不包括只拿“正式教师”三分之一工资的“代课教师”和“临时教师”——一些地区的农村教师的生活状态,用悲惨来描述,也一点不为过,这显然直接影响农村教育质量、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离开了基本的薪酬待遇,空喊教师是最神圣的职业,只是对现实的讽刺。
……
前言/序言
教育的挑战:别忘了教育是什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那时的马尔克斯还年轻。这是他的第一部正经小说,就像是他第一个女朋友。他曾说,写这部小说时,搭进了一切他所会的技巧。你可以理解为:他对这部小说的投入,就像他小说里那些痴心汉子对初恋的投入一样,不计后果,倾泻其中,仿佛第二天世界就要毁灭似的。1973年,马尔克斯45岁,说《枯枝败叶》是他最喜欢的小说,“那是我最真诚、最自然的小说。”
评分
☆☆☆☆☆
很多年后,马尔克斯会把这些主题一再呈现,只是改头换面,而且披上他的魔幻幕布。但在《枯枝败叶》里,他像是怕第二天世界就会毁灭似的,风风火火,把一切都写了。他搭进了一切技巧,非只如此;他仿佛要把一生要抒写的主题和人物,全部挤在一部短小说里:
评分
☆☆☆☆☆
那个做抵押的皮包里,唯一的东西,就是《枯枝败叶》的手稿。
评分
☆☆☆☆☆
好书,值得购买、阅读。作者是个很懂教育的有良知的学者。
评分
☆☆☆☆☆
若你读过《疯狂时期的大海》和《巨翅老人》,你会记住马尔克斯最爱用的题材:一个宁静小镇被外来的商业文化侵入,变得繁荣而杂乱。
评分
☆☆☆☆☆
别忘了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什么?还是周国平说得好!
评分
☆☆☆☆☆
许多年后的马尔克斯,会变成这个世界上最擅长和小说调情的人物。他对待小说随心所欲,可以用一切方式,写他想写的故事。但回到《枯枝败叶》时节,他还不是最娴熟妥帖的(比如《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的马尔克斯,不是最挥洒纵横(比如《霍乱时期的爱情》)的马尔克斯。但却是最真诚、炽热、年轻、叙述欲旺盛的马尔克斯,这是他和小说的初次恋爱。你可以从《枯枝败叶》里读到一切:他日后那些伟大小说的雏形,他少年岁月的雄心和惶恐。他的马贡多镇及之后的宏伟世界,在这里,在房间里的半小时三人独白里,奠下了地基。岁月还没来得及给它添上繁华枝叶,但那些后来一再出现的主题,那些他过于迷恋、不得不一再改头换面的传说,都在这本书里出现了:《枯枝败叶》,最真诚的、与小说尚在初恋时节的加尔列夫·加西亚·马尔克斯。
评分
☆☆☆☆☆
那个做抵押的皮包里,唯一的东西,就是《枯枝败叶》的手稿。
评分
☆☆☆☆☆
比如,若你读过《百年孤独》,你会记住马贡多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