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Code for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Structure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Code for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Structur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编
图书标签:
  • 混凝土结构
  • 施工规范
  • GB50666-2011
  • 国家标准
  • 工程建设
  • 建筑工程
  • 混凝土工程
  • 结构工程
  • 规范标准
  • 施工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10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1621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Code for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Structure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6
字数:183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是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的通用标准,提出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管理和过程控制的基本要求。本规范在控制施工质量的同时,为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等要求。本规范积极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3.1 施工管理
3.2 施工技术
3.3 施工质量与安全

4 模板工程
4.1 一般规定
4.2 材料
4.3 设计
4.4 制作与安装
4.5 拆除与维护
4.6 质量检查

5 钢筋工程
5.1 一般规定
5.2 材料
5.3 钢筋加工
5.4 钢筋连接与安装
5.5 质量检查

6 预应力工程
6.1 一般规定
6.2 材料
6.3 制作与安装
6.4 张拉和放张
6.5 灌浆及封锚
6.6 质量检查

7 混凝土制备与运输
7.1 一般规定
7.2 原材料
7.3 混凝土配合比
7.4 混凝土搅拌
7.5 混凝土运输
7.6 质量检查

8 现浇结构工程
8.1 一般规定
8.2 混凝土输送
8.3 混凝土浇筑
8.4 混凝土振捣
8.5 混凝土养护
8.6 混凝土施工缝与后浇带
8.7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
8.8 质量检查
8.9 混凝土缺陷修整

9 装配式结构工程
9.1 一般规定
9.2 施工验算
9.3 构件制作
9.4 运输与堆放
9.5 安装与连接
9.6 质量检查

10 冬期、高温和雨期施工
10.1 一般规定
10.2 冬期施工
10.3 高温施工
10.4 雨期施工

11 环境保护
11.1 一般规定
11.2 环境因素控制
附录A 作用在模板及支架上的荷载标准值
附录B 常用钢筋的公称直径、公称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
附录C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搭接长度
附录D 预应力筋张拉伸长值计算和量测方法
附录E 张拉阶段摩擦预应力损失测试方法
附录F 混凝土原材料技术指标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中国古典建筑的艺术魅力》 引言 中国,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东方古国,其建筑艺术更是世界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宏伟壮丽的皇家宫殿,到庄重肃穆的寺庙道观,再到雅致恬静的园林民居,中国古典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精巧的结构、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深深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本书旨在深入探寻中国古典建筑的艺术魅力,从历史渊源、设计理念、建筑形制、装饰艺术、材料工艺以及哲学思想等多个维度,全面而细致地展现中国古典建筑的独特韵味与深邃智慧。 第一章 历史长河中的建筑足迹 中国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顾中国建筑的各个重要发展阶段。 史前萌芽与早期发展: 探讨原始部落的穴居、半地穴居以及夯土建筑的起源,理解早期建筑如何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并初步展现人工改造自然的痕迹。 夏商周的辉煌: 介绍这一时期出现的宫殿、宗庙等大型建筑,以及青铜器和玉器工艺对建筑装饰的影响。重点分析夯土技术和木构架的初步发展。 秦汉的统一与宏伟: 探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规模兴建宫殿、陵墓的特点,如阿房宫、秦始皇陵等。分析汉代建筑在承袭秦代风格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发展木构架技术,以及画像石、画像砖等艺术形式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交融: 关注佛教传入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如石窟寺的兴建(敦煌、云冈、龙门等),以及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的多元化。 隋唐的盛世气象: 详述隋唐时期建筑规模的宏大、布局的严谨以及风格的雄浑。重点介绍长安、洛阳等都城的规划,宫殿(大明宫)、寺庙(佛光寺)的特点,以及斗拱结构在这一时期的成熟。 宋辽金元的多元发展: 探讨宋代建筑的精巧与文雅,如《营造法式》的问世对建筑技术和管理的标准化。同时,介绍辽、金、元时期建筑在吸收汉族建筑技艺的基础上,融入北方民族特色,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体系。 明清的集大成与成熟: 重点分析明清时期建筑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形成集大成之势。详细介绍皇家建筑(紫禁城)、坛庙建筑(天坛)、园林建筑(苏州园林)、陵寝建筑(明十三陵、清东陵)等各类建筑的典型特征和艺术成就。 第二章 天人合一的设计哲学 中国古典建筑并非仅仅是砌砖垒木的物理空间,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理念,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与布局。 风水理论的指导: 探讨风水学在中国建筑选址、布局、朝向等方面的作用,如何通过合理的环境配置,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趋吉避凶。 阴阳五行学说: 分析阴阳五行学说如何在建筑色彩、材料选择、空间划分等方面体现,例如建筑的色彩搭配、材料的属性对应等。 礼制与等级观念: 阐释中国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如何在建筑的体量、高度、色彩、装饰等方面得到体现,区分宫殿、官署、民居等不同建筑的等级标识。 道家“无为”与“自然”: 探讨道家思想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尤其是在园林建筑中,如何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意境,以及“师法自然”的理念。 儒家的“中庸”与“和谐”: 分析儒家思想如何体现在建筑的对称布局、方正规整、秩序井然等方面,追求和谐、稳定、秩序的整体氛围。 第三章 恢弘的建筑形制与结构体系 中国古典建筑以其独特的木构架体系而闻名于世,这是其最核心的结构特征。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精妙的形制与结构。 木构架体系的精髓: 柱、梁、枋、檩、椽: 详细介绍构成木构架基本单元的构件及其功能,阐述它们如何相互支撑、传递荷载。 斗拱结构: 重点讲解斗拱的构造、发展演变及其在承重、装饰、排水等方面的作用,分析其作为中国建筑标志性符号的地位。 榫卯连接: 强调榫卯连接的巧妙与灵活,揭示其在结构上的抗震性、可拆卸性以及艺术性。 屋顶的多样形制: 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 逐一介绍这些主要屋顶形式的特点、等级区分以及在不同类型建筑中的应用。 飞檐翘角: 探讨飞檐的设计功能(排水、采光)及其在视觉上带来的轻盈灵动之感。 瓦当、滴水、脊兽: 介绍屋面装饰构件的作用与艺术价值。 台基与墙体: 台基的作用: 分析台基在抬高建筑、防潮、稳固以及仪式性方面的作用。 墙体的地位: 阐述中国古典建筑中的墙体主要起围护、分隔作用,而非承重主体,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 庭院与空间布局: 院落式组合: 详细介绍中国建筑多以院落为基本单元进行组合的特点,如四合院、组院等,分析其围合感、私密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丰富空间层次。 轴线对称与纵深布局: 探讨宫殿、官署等建筑群中严谨的轴线对称和层层递进的纵深布局,体现等级与秩序。 园林中的自由布局: 对比园林建筑的自由、曲折、步移景异的空间处理手法,展现其与规整建筑的差异。 第四章 锦绣华章的装饰艺术 中国古典建筑的装饰艺术是其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美化了建筑,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象征意义。 色彩的运用: 宫殿建筑: 深入分析皇家建筑中明黄、朱红、琉璃瓦等色彩的等级标识与象征意义。 寺庙建筑: 探讨佛教寺庙中常用色彩的宗教含义。 民居建筑: 分析民居建筑中色彩的朴实与地域特色。 雕刻艺术: 木雕、石雕、砖雕: 介绍在梁枋、斗拱、柱础、门窗、墙体、台基等部位应用的精美雕刻,内容涵盖花卉、瑞兽、人物故事、吉祥图案等。 题材的象征意义: 剖析龙、凤、麒麟、狮子、蝙蝠、祥云等图案所蕴含的吉祥、权力、避邪等寓意。 彩绘艺术: 梁枋彩绘: 重点介绍“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不同等级和风格的彩绘技法,分析其图案构图、色彩运用及其在斗拱、梁架上的装饰效果。 壁画: 探讨寺庙、宫殿等建筑中壁画的内容(佛教故事、历史场景、神话传说)及其艺术价值。 琉璃构件: 琉璃瓦: 介绍琉璃瓦在色彩、质感和耐候性上的优势,及其在皇家建筑、寺庙建筑中的广泛应用。 琉璃脊饰、影壁: 探讨这些琉璃构件在屋顶和墙体上的装饰作用。 门窗艺术: 格扇、花窗: 分析门窗的造型、材质、雕刻工艺,以及其在通风、采光、隔断空间和艺术装饰方面的多重功能。 影壁: 介绍影壁的功能(遮挡视线、装饰、区分内外)和艺术表现形式。 第五章 智慧的材料与精湛的工艺 中国古典建筑的生命力,离不开对自然材料的巧妙运用和代代相传的精湛工艺。 木材的运用: 探讨不同木材(松木、楠木、杉木等)的特性及其在建筑中的选择,以及防腐、防虫处理的技术。 夯土与砖石: 介绍夯土作为早期建筑材料的特点,以及砖石在砌筑技术、应用范围(城墙、牌坊、地面铺设、民居墙体)上的发展。 瓦的制作与应用: 讲述陶瓦、琉璃瓦的烧制工艺,以及瓦在屋面覆盖、防水、保温方面的作用。 灰浆与粘结材料: 介绍糯米灰浆、桐油等传统粘结材料的性能及其应用。 榫卯技艺的传承: 强调榫卯结构在没有钉子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结构的稳定与灵活,这是中国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 施工组织与管理: 简要介绍古代建筑施工的组织方式,如工匠的传承、图纸的应用(《营造法式》)等。 结论 中国古典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它不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精神的象征。本书通过对中国古典建筑从历史、哲学、形制、装饰到材料工艺的全面梳理与深入解析,期望能展现其博大精深、气象万千的艺术魅力,激发读者对民族建筑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并在现代建筑发展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与灵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回望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建筑瑰宝,我们能够获得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生活美学的独特感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规范的结构逻辑和章节衔接感到一些困惑。当我们讨论混凝土施工时,从材料进场验收、配比试验,到模板安装、钢筋隐蔽检查,再到最后的养护和拆模,这是一个清晰的、环环相扣的链条。我期望这本国家标准能像一部精密的工程教科书那样,清晰地划分出各个施工阶段的切换点和相互依赖关系。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某些关键的环境适应性要求(比如大风天气下的模板支撑检查)散布在不同的章节中,没有一个统一的、以时间轴为核心的集成视图。这使得我在试图快速查找某个特定场景下的全流程注意事项时,必须在好几个章节之间来回跳跃,查找效率大打折扣。如果能有一个主流程图或决策树来串联起这些分散的规定,相信对于现场人员的快速反应和培训,将是极大的便利。

评分

作为一名主要负责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项目经理,我原本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如何量化质量控制指标”的参考。在引入ISO等管理体系时,我们需要将国家规范中的定性要求转化为可量化的、可追溯的检查点。例如,关于混凝土的养护湿度和温度曲线,标准或许给出了一个最低要求范围,但我更希望看到一份针对华北地区冬季和南方高温多雨季节的、分阶段的推荐执行曲线图表,以及一套标准化的取样、送检流程的SOP模板。然而,翻阅全书,我发现它的重点仍然停留在“什么是合格”的界定上,而不是“如何系统地达成合格”的流程构建上。它设定了“是什么”,却对“怎么做”的系统化管理工具箱提供不足。这迫使我们不得不从其他管理类的专业书籍中去寻找构建内部质量控制文件的灵感,白白浪费了在权威标准中寻找整合性指引的时间。

评分

这本《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就好像面对一个技术巨人的冰冷权威。说实话,作为一名刚入行的结构工程师,我抱着极大的期望翻开它,希望能找到一些可以快速上手的实操技巧和鲜活的案例。然而,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整套严谨到令人窒息的条文集合,充斥着“应”、“必须”、“不得”这类字眼,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道道不可逾越的法律界线。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新材料应用的深入探讨,比如高性能混凝土在特定气候条件下的施工控制细节,或者针对3D打印结构构件的初步规范指导。但这本书的重点显然更偏向于对传统施工流程的固化和风险控制,对于那些正在前沿探索的技术革新,它似乎采取了一种谨慎甚至保守的态度,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非常有限。翻阅过程中,我总感觉自己像是在跟一个经验丰富但思想略显刻板的老前辈对话,他提供的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黄金法则,却鲜少提及如何应对当下日益复杂和快速变化的工程现场需求。对于那些寻求突破和创新的实践者来说,这本书可能更像是一份“安全底线”的清单,而不是一份“未来蓝图”。

评分

从新技术接纳与规范更新速度的角度来看,这本标准给人一种厚重但略显滞后的感觉。我非常关注当前行业内热议的BIM技术在施工模拟和碰撞检查中的应用,特别是在钢筋笼和预埋件定位方面,BIM带来的精度提升是革命性的。我本以为,作为国家规范,它至少会对如何将BIM成果转化为符合规范要求的施工检查数据提供指导性意见,或者至少提及对使用先进放线技术的鼓励。但通读下来,对这类数字化、智能化施工手段的提及非常少,几乎完全围绕着传统的测量放线和人工检查流程展开。这让这部规范在面对快速迭代的工程技术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像是为十年前的工程现场而制定的“最佳实践”,而不是为面向未来的智能建造提供指引的基石。它强调的是安全和合规,但对“效率和创新”的着墨实在太少了。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试图从这本厚厚的标准里梳理出一些关于复杂节点构造的详尽图示和优化建议。我的工作现场经常遇到一些异形柱或者复杂的剪力墙交接部位,这些地方的钢筋绑扎、模板支撑的稳定性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返工,耗费巨大。理想中,我希望能在这本被誉为“国家标准”的权威著作中找到类似于“疑难杂症速查手册”的功能,比如针对超高厚度混凝土一次浇筑时,如何通过优化振捣顺序和分层浇筑速度来有效控制内部温升裂缝的实际操作图解。但现实是,标准中对这些关键节点的描述往往是高度概括的,更多的是要求“符合设计要求”或“保证密实度”,这种指导显得太空泛了。它告诉我“不能出问题”,但对于“如何确保百分之百不出问题”的那些细微、需要多年经验积累才能领悟的操作窍门,这本书几乎没有涉猎。这使得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需要依赖经验丰富的班组长,而不是完全依赖这份国家规范来指导这些技术难点。

评分

学习培训用书,增长知识,规范。

评分

正版的,质量很好,很满意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内容没得说, 纸张还行,专业人士必备

评分

书很不错,正好可以用上

评分

没有寄送发票。

评分

正版书籍,送货相当迅速,质量好,值得信赖。

评分

同事要用的,我没细看。

评分

是正品^_^^_^^_^^_^^_^^_^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