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萨苏主编,著名延安历史专家朱鸿召、学者余世存、作家野夫重磅加盟,带你走近1935年—1945年间中国人的情感史,革命、战争、隐蔽战线下的乱世情缘!红色爱情之都延安的浪漫与苦痛!
揭开尘封的历史,再现延安革命青年情感历程。
史上首次独门绘制《延安爱情地图》《1937—1945延安恋情一览表》,一同体验历史阅读的温暖。
延安—武汉—重庆—上海,一代人的乱世情缘。每一个真相,都有足够的史料支持;每一个细节,都足够鲜活生动!
敬请关注双月版《史客》系列,慢生活,深阅读,好看过瘾的历史MOOK书。
内容简介
《史客》由拥有一亿五千万粉丝的新浪十大博主、旅日历史学者萨苏担纲主编。汇聚了一批活跃在网络、广受读者欢迎的作者,包括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民间历史学者。
《史客》呈现给读者的历史,不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充满虚假和粉饰,也不会像狗仔队的新闻一样捕风捉影,凭空杜撰。通过追踪尘封在史料中的蛛丝马迹、草灰蛇线,借助珍贵的历史图片与幽默、风趣的语言,带领读者一同探寻历史背后的真相秘闻,品位人物命运的悲喜跌宕。、
《史客》第二期主题为“两情”,关注 1935年至1945年之间中国人的情感史,力图多侧面反映那个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特殊时期中国人的情感历程,包括延安革命领袖、文化人、知识青年的情感追求,国民党抗战将士、军统人员的感情纠葛,所选情感类型折射时代,具有代表性,不刻意挖掘花边隐私。
主要文章有:延安历史专家朱鸿召对延安女性生活史的追溯, 对毛泽东、江青恋情, 丁玲等情感生活的细致剖析;“凤凰大视野”编剧对延安爱情往事的全景扫描;作家野夫讲述了一段真实的乱世佳人式的世纪孽缘;网络作者邱江根据当事人口述史料披露的戴笠的一段情感秘闻;一位来自抗战前线军官的情书,以及与汪伪政权作斗争过程中陶希圣夫妇的患难之情等等。本辑另有《延安文化人的经济生活》《延安水浒传》两篇背景性精彩文章。
本辑书后附赠独门绘制的《延安爱情地图》及包括三十多对婚姻的《1937—1945延安恋情一览表》。
作者简介
萨苏,本名弓云,旅日历史学者,著名军史作家。先后在美国通用电气、AT&T;、诺基亚、AMECO等公司工作,担任过一家美国公司驻日的网络工程项目主管。已出版书籍有《国破山河在》《尊严不是无代价的》《退后一步是家园》《铁在烧》等,其新浪博客点击量超14000万。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历史很有趣,要不有人说:今天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再现。读有趣的历史时,再遇见一位有趣的领路人,那么这段有趣的阅读历程,将会更有趣,本书的主编萨苏便是这样一个有趣的领路人。
——《文汇读书周报》
目录
朱鸿召 延安时代女性生活史
田涌 延安往事
朱鸿召 被遗忘的延安丽人吴光伟
江青在 延安的幸福生活
裴毅然 “多情而聪明”的唐纳
王增如 有一种爱情叫真挚
裴毅然 老延安胡绩伟的非常婚恋
郭晓惠 诗人郭小川在延安(1941-1945)
刘守华 尘封六十年日记 茅盾之女坦露内心独白
裴毅然 延安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萨苏 日本奇书——《延安水浒传》
余世存 仇必和而解
张耀杰 高陶事件中的万冰如
野夫 大伯的革命与爱情
吕雁 留得重逢相对流
邱江 羊城之恋
陈华口述回忆:我与戴笠
附:延安爱情地图
精彩书摘
朱鸿召
江青在延安的幸福生活
江青1937年8月奔赴延安,1947年3月随中共中央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在延安十年间,她经历着堪称甜蜜的爱情,美满的婚姻,幸福的革命家庭生活。相夫教女,淡泊宁静,此前的风言蜚语逐渐消退,此后的风生水起、恶谥骂名尚未登场,她享受着人生春夏之际的芬芳岁月。
情投意合的恋爱
1937年8月,洛川会议期间,江青与毛泽东第一次会面。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讨论决定抗日军事策略等问题,中共中央在洛川县城北约十公里的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作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报告,时任中央军委参谋长的肖劲光参加会议。8月25日,会议最后一天,肖劲光夫人朱仲芷搭乘一辆红军运粮卡车从西安途经洛川,稍事停息。随车同行的还有从上海奔赴延安的青年演员蓝苹,即尚未改名的江青。
据江青后来对美国学者维特克介绍,“我到洛川时,中央委员会政治局正在开会。我很震惊,深恐在他们面前晕倒,但仍决心会见党中央的领导同志。他们全体都出来问候我,(通常对文化名人都是这样大张旗鼓地欢迎?)我心里给自己打气,绝对不能在他们面前失去自我控制,而且一定要挺直腰板。然后,我和他们每个人都握了握手。后来听说,这次会议非常重要。”尽管江青的叙述中夹杂着故作矫情、政治夸张的水分,但是,中共中央初到陕北,迫切需要革命的拥护者和支持者,曾先后给予埃德加·斯诺、丁玲、史沫特莱等知名文化人士热烈欢迎。蓝苹属于比较知名的左翼文化人,尤其是作为奔赴延安的第一位比较著名的明星人物,受到如此欢迎是完全有可能的。
另据当时担任毛泽东机要秘书的叶子龙回忆,洛川会议结束的当天傍晚,他到院子外散步时遇见肖劲光、朱仲芷夫妇和一个青年女子在一起交谈。肖劲光和叶子龙都是湖南老乡,早在江西苏区就很熟悉。肖劲光为叶子龙介绍说:“她叫李云鹤,艺名蓝苹,是从上海来的进步青年,可是个电影明星哩,今天到的,准备去延安参加革命工作。”蓝苹很大方很主动地与叶子龙握手问候。第二天,中央和军委领导同志分别乘车回延安,江青穿一件浅蓝色旗袍,很显眼地坐在车厢里,搭便车同行。朴素大方的装束,窈窕的身材,俊美的容貌,灵动的眼神,蓝苹给予毛泽东的第一印象应该是美好的。而毛泽东颀长的身材,儒雅的风度,幽默的谈吐,对于向往革命改变人生的蓝苹来说,也是具有心灵震撼力的。
大约在此路途颠簸中,蓝苹为自己起了一个新名字叫江青,希望此后人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于此前的是是非非,“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到延安后,江青被安排在城里西北旅社暂住,登记旅客姓名时不再是“蓝苹”,而是“江青”。随后,按照组织要求,新到延安的革命青年需要填写个人自传材料,她也署名“江青”。
江青住进西北旅社(又称“第三招待所”),一时间比较清闲,人也很活跃。朱仲芷、朱仲丽姐妹之父朱剑凡是湖南长沙人,曾经资助进步青年创办文化书社,与毛泽东有深厚交谊。来延安之前,朱家做好了湖南腊肉,让女儿捎给毛泽东。到延安第二天,朱仲芷给毛泽东送腊肉,蓝苹要求一起去。据朱仲丽转述的朱仲芷回忆:“江青跟我一块儿去的,也真见到了毛主席。可那天毛主席正好谈完话,在院子里踱步想问题,只和我们谈了几句话,没有请我和江青进窑洞里坐。我不敢多打扰,就把江青带回来了。”这次拜访很短暂,也很匆忙,在江青与毛泽东的情感进程中有何影响不得而知。但是,几天同行交往,江青给朱仲芷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25岁,好精干的人。”朱仲芷对江青的这个印象评价,应该是正面意义的。
江青离开上海经过济南、西安来到延安,没有携带党组织关系证明材料,只有一本影集。她要求恢复党籍,必须接受党组织审查取证,这样在西北旅社借住两个多月。党组织为了考验她,曾安排她参加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巡视团,对延安县各学校教育情况考察调研。当时农村卫生条件很差,走村串乡,工作艰苦,江青能够吃苦耐劳,深入细致,受到主持工作的副厅长陈正人的表扬。“陕北好地方,小米熬米汤,蚊子虱子成了王。”她对陕北农村的贫苦生活有了初步认识,没有抱怨和退却。根据江青本人提供的自传材料线索,党组织先后派人向李丽莲、徐明清等人了解情况,她们都只能证明江青在上海参加左翼文艺运动的事实,不能证明其入党情况。江青1933年2月在青岛由俞启威(黄敬)介绍入党,其时与徐明清尚不认识。后来,党组织通过地下交通,去函向时任中共冀中区委书记的黄敬调查取证,得到肯定的答复。
1937年11月,江青的党员身份得到确认后,获准进入中央党校第12班学习。当时党校征用桥儿沟天主教堂为校址,共有学员四五百人,分为15个班级,其中第12、13班属于从国民党监狱中释放出来的干部。在此后六个月的时间里,江青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参加半个月的野营军事训练,整理农村教育调查报告,积极参加党校俱乐部文娱活动,是晚会上的活跃分子。但在学习讨论会上,很少发言,偶尔开口,态度诚恳谦虚:“我不大明白,请诸位指教。”
同年11月29日,王明、康生、陈云乘坐苏联运输机,从莫斯科经迪化(乌鲁木齐)、兰州降落延安。1938年3月,与江青有同乡之谊的康生接替罗迈(李维汉)担任中央党校校长,他们都有他乡遇故知之感。
处于战争环境下的中央党校学习没有严格的毕业时间,主要根据工作需要,随时都有被调动参加工作的可能。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经过几个月筹备后正式成立,急需教学管理人员。江青不希望继续从事演艺生涯,但还是服从组织分配到那里去工作。她的行政职务是鲁艺戏剧系导演兼女生生活指导员,学校教务会议和训育会议参加人员。当时延安文艺演出活动非常频繁,鲁艺戏剧系承担着主要任务,演员紧缺时,老师学生一起上,演员剧务大家做。江青又一度活跃在延安文艺舞台上。
1938年7月,建党纪念日和抗战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延安组织“抗战戏剧节”。鲁艺一连排练了三个现代戏:京剧《松花江》、话剧《流寇队长》、歌剧《农村曲》。据鲁艺戏剧系第一期学员张颖回忆,排练《流寇队长》时,江青主动挑选一个绰号“大红鞋”的农村暗娼角色。《松花江》是根据传统京剧《打渔杀家》唱腔,填写现代生活内容的旧戏新唱,称得上是现代革命京剧的滥觞。江青扮演女主角桂英,阿甲扮演配角老父亲萧恩。彩排那天,康生来看戏,大加赞扬,并表示正式演出时,他要请毛泽东来看,江青十分高兴。7月7日,延安举行纪念抗战周年大会,上午各界群众冒雨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毛泽东作报告,下午在延安老城府衙门旧址进行文艺演出,压轴戏为《松花江》。正式演出时,康生果然请上毛泽东一起来看戏。坐在前排,康生频频鼓掌叫好。演出完毕时毛泽东和康生到后台接见演员,当然特别接见了江青。嗣后,毛泽东还在延安机关合作社宴请参加演出的鲁艺师生。
值得一提的是,新编京剧《松花江》这出戏,引起毛泽东的关注,主要是其成功地将抗战的时代内容与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穿着渔民、农民当时通常的服装来表现抗战生活,故事的结构和唱腔板式则套用《打渔杀家》的,内容和人物塑造及其身段动作尽可能求其比较合乎现实生活,而又保持京剧的特点。演出时,戏中所表现的群众遭受惨祸的情景以及人民的抗日情绪,把旧形式和新内容的矛盾冲淡了,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参加演出的阿甲由此感叹,“想不到在‘五四’时期被否定了的京戏,竟在抗战的革命圣地延安复兴起来。”这次成功的艺术尝试,正暗合了毛泽东随后在六届六中全会政治报告中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念,主张“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爱戏及人,爱江山也爱美人,革命理想与浪漫爱情可以互为因果,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毛泽东更加关注江青其人。
“主席就是通过艺术认识我的。”“文化大革命”初期,江青在钓鱼台国宾馆看电影时,颇为得意地对其秘书如是说。
……
前言/序言
编者的话
“生死与别离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这是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描写乱世之恋时发出的感慨。
《史客》这一辑,所要讲述的,正是历史的情感——斯人已去,故事众口相传,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也不过是彼时的欢喜悲忧。其中,爱情,如花儿绽放,不论多么短暂,即使被岁月风干,已然保留下了盛开的姿态,后人见着,也能分辨出,它开在什么样的土壤里,留下怎样的馨香,历经过怎样的风雨。
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万木生长,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情感的滋生,挫折、离乱都只会成为对蓬勃的砥砺。这里截取的是1935年到1945年间中国人的感情世界, 大多是抗战时期国人的爱情。我们并没有选择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鸳鸯蝴蝶、风花雪月的恋情,而是选择了革命、战争、隐蔽战线等特殊环境下发生的爱情,比如延安的恋情,比如敌占区的恋情。我们试图调动不同观察者的笔,勾画那个国破家亡、山河破碎年代中国人的情感史。
我们不刻意挖掘花边新闻,因为我们不仅仅关心男女两情,更关心藉由这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折射出的宏阔的历史,以及爱情选择与主人公一生命运之间的联系;我们也不仅仅停留在这十年,而是将视线延伸到之前和之后的漫漫红尘。时间犹如滔滔江水,这些人和事,也许不过是流转的浮萍,随着承载他们的拍案惊涛逶迤而去。人在事中或不自知,后人观之,当有所思。所谓后浪推前浪,每个人都裹挟在历史的巨浪中,受其影响,被其左右。野夫在《大伯的革命与爱情》中说:“一个多才多艺的书生,一个风华绝代的小姐,在一个烽火狼烟年代的邂逅相逢,几乎注定要像星球相撞一样,开始他们乱世佳人的孽缘。那一年,他们也都才十八九岁啊。蠢蠢萌动的春心,放在国破山河之下,仿佛预示着他们破碎的今生。”
这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暗合。掩卷沉思,除去尘世的浮华与落寞, 彭德怀与浦安修,沈霞与萧逸,我大伯与王冰松们的命运其实都是相似的,他们的爱情与他们所共同经历的那个时代,以及后来那些不堪回首的年代都休戚相关。
对于历史,我们常常想当然。站开距离,冷静的观察、剖析是需要的,但不能预设立场,曲解了历史的本意;设身处地、“同情的理解”那一代人所处的历史环境包括话语环境,才能重新拨动旧日的心弦,不至生出隔膜和误解。历史,更需要历史人物自己的声音。比如丁玲的秘书王增如,郭小川的女儿郭晓惠,从她们的笔下还原了革命话语中的情感方式,那才是真实发生的历史自身的逻辑。而茅盾的女儿沈霞,一个革命圣地青春少女的日记,坦露的内心独白;戴笠的红颜知己陈华,一个上海滩风云一时的女人,绚烂归于沉寂后平静的诉说,所呈现出的,都是感情的原生态,和事情的本来面目。
我们无意做任何比较,也无意做任何褒贬。这里记述的,无论贤愚,无论贵贱,都是我们父辈甚至祖辈的故事。阅读他们的一生,让人唏嘘感叹,直至怦然泪下。感动之余,我们会平添一份仰视,因为正是有了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作为今日生活的基石,才垫高了今人的视角。
最后,特别感谢著名延安历史专家朱鸿召先生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编 者
2012年5月4日
在线试读
《史客:1202·两情》内容相关
延安革命队伍里的女同志,是一道风景。她们大都走过一条从叛逆者到革命者的人生道路,逃离旧家庭,投身革命的队伍里,军事化生活强健了体魄,脱落了小姐们的脂粉气与羞涩感,在磨炼出中国现代革命知识女性飒爽英姿的同时,也承载着革命婚姻带来的光荣与苦痛。
史客1202·两情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