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上的疯子中没人比亨利·朗格卢瓦(Henri Langlois)——法国电影资料馆创始人和馆长更疯的。有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地理学家就相信新大陆绝对存在,朗格卢瓦相信电影也一直存在,只是等人来发明罢了,即便发明能让图片动起来的机械装置得等个几千年,经过文艺复兴、经过产业革命,这个需求一直存在的——因为人类需要“直接”研究自己和周遭的世界,看自己真正在如何行动,以及自己生活的世界真正是何模样。
我必须承认,我之前对电影史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上,比如某部经典电影的导演是谁,某个流派的代表作有哪些。但是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真正做到了“编年史”的精髓。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那些伟大的、甚至已经被遗忘的电影运动、技术革新,以及背后那些富有远见的人物,用一种极其流畅和富有逻辑性的方式串联了起来。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穿越了百年的光影变迁。尤其是一些对于早期电影制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的描述,那种深入骨髓的探讨,让我对“电影是如何成为电影”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没有回避那些晦涩的技术名词,而是用非常生动和贴近实际的案例进行了解释,即便是对技术不太敏感的读者,也能被那种探索未知的激情所感染。这种深入浅出的平衡感,是很多历史书籍难以达到的高度,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支点。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电影发展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敬佩的包容性和广度。我特别喜欢它没有将好莱坞的叙事完全置于中心,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介绍欧洲的先锋电影、亚洲电影的崛起,以及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世界影坛产生深远影响的小众流派。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电影艺术的多元化和生命力是何等旺盛。在阅读那些关于战后欧洲电影或者特定国家电影运动的部分时,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在搜集资料时付出的艰辛努力,那种对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细腻捕捉,是任何概括性的论述都无法替代的。它促使我去寻找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宝藏,去重新审视我们对“经典”的定义,并意识到电影史是一张由无数细小而重要的丝线编织而成的宏大挂毯,缺一不可。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那种非常沉稳老道的“大家之作”的口吻,语气中充满了对电影艺术近乎虔诚的尊重,但绝不流于空洞的赞美。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枯燥的年代更迭和技术演进,描绘得如同史诗般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它在分析某个特定时期或某部影片的社会影响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它不仅仅是记录“发生了什么”,更会深入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对后世意味着什么”。这种穿透历史表象的洞察力,让我在阅读时不仅感到知识的汲取,更有一种思想被不断激发和挑战的快感。每当我读到某一段关于某个伟大导演与资本、审查制度抗争的描述时,都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我与作者一同置身于那个充满冲突与创造力的时代现场,感受着艺术的重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深得我心,那种带着复古韵味的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胶片飞转的年代。我记得我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一家老旧的书店角落里偶然发现它的,当时就觉得它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知识气息。打开扉页,里面的排版布局简直是艺术品,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感到非常舒适。更不用提那些精心挑选的剧照和幕后照片了,它们的清晰度和历史感都让人忍不住想细细品味。那些早期电影的影像,那些服装、布景的细节,简直就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电影制作技术和审美有了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相当出色,厚实的纸张拿在手里分量十足,感觉就像是捧着一个珍贵的文物,而不是一本普通的教科书。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电影历史的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长期珍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视觉享受。这本书的整体呈现感,已经超出了我对于“图书”这个词的传统认知,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划的视觉回忆录。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对时间脉络的深刻理解,它的分章节过渡非常自然,仿佛电影剪辑中的场面调度一样流畅。从默片时代的蹒跚学步,到有声电影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再到色彩和宽银幕技术的引入,每一个关键节点的转折都被梳理得脉络清晰,让人很容易跟上电影工业发展的步伐。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讨论技术进步时,总是能将其与艺术表达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技术本身。比如,当提到某种摄影机运动方式的成熟时,作者会立刻展示这种进步如何为导演提供了新的叙事工具。这种“技术服务于艺术,艺术推动技术发展”的双向互动解析,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动态感,仿佛电影本身就在我的眼前不断被“放映”和“重塑”。它为我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可供参照的电影发展坐标系。
评分哈哈,评论里有些是看到龙叔在节目里安利才买的,毕竟自己也是这种情况……
评分3,如果你没有学过电影,推荐它。如果你找专业书,这本书不推荐。这本书唯一的优点就是前面那张历史和电影出品日期的对照表。历史还是以美国历史为主。
评分作者简介:
评分总体感觉还可以,印刷质量不错。
评分同时电影也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这部电影简史就是根据时间轴,每十年为一个周期,综合世界历史写就的。所以看来既像一部编年史,也像一部断代史,每一段电影的新运动或者新思潮,无不与历史和文化紧密结合,反映的也是那一时期,人们的所思所想。
评分京东的物流很快,作为影迷一定要看的书~?
评分《胖子和梅布尔》(Fatty and Mabel Adrift,美国,1916),“肥仔”阿巴克尔(Roscoe “Fatty” Arbuckle)和梅布尔·诺曼德(Mabel Normand)主演,阿巴克尔导演。
评分所以翻译贾内梯的书对我而言实在轻松,唯一吃不消的是他的活力精力。此人没几年就更版一次,内容大幅修改以适应潮流,于是出版社便会要求我重译,天哪,那真是无休止的恶梦,重译起码好几次了。贾内梯重订新版不说,还有精力又出了一本形式接近《认识电影》的电影史,名为《闪回:电影简史》。这个工作又落在我身上。我译起来还算轻松,可是因为我现在又在监制电影又常为电影节担任评委,跑来跑去,常一丢下就几个月捡不回来,苦了出版社的人。翻译此书,对贾内梯有些观点十分赞同,比方他因深谙类型电影及美国片厂制度,对电影与社会的密切互动关系颇有犀利看法。他说,一个国家的社会史,可由其明星反映出来。他举出约翰•韦恩这位明星,韦恩数十年一直居票房最高明星之首,他代表了一种美国价值观,或美国人希望自己有的价值观:自信,有慑人的威严,对世故聪明的人或事不信任,我行我素,又带点孤独与疏离性格。他是个大男人,或带着男孩性格的大男人,见到女性总有点羞怯不自在,他非常爱国,讲究自我牺牲,说穿了是保守的右翼中产阶级。美国人爱他,不是因为他的外表,而是他所代表的价值观。所以那么多俊男败在他手下,他是美国电影黄金时代最珍贵的明星。同理,台湾观众在1970年代最爱林青霞,纯粹因为她美吗?我想大家是忘了她所代表的三厅电影(客厅、咖啡厅、饭厅),那是物质,是当时民众所追求的生活质感:时装、豪宅、汽车、上流社会、炽烈的琼瑶式爱情。林青霞的出尘之美,就是这一切价值观上的bonus,观众照单全收。就像现在,大陆电影一味追求大制作、大预算、大明星、大特效,其实反映出观众对电影奇观的需求。现实主义的作品,已经不能满足在现实压力下的逃避心理。虚幻的人物关系,飘渺的历史时空,吹牛夸张的神功,飞檐走壁的冒险,不但填充了观众在现实中的虚无,而且省去制片单位与电检铁腕的角力。贾内梯为彰显历史时空与电影内容/形式的交互影响,也制作了重大历史/文化事件与电影史的对照表。经济的因素,战争的动荡,社会的变革,无不牵动着电影美学与主题的走向。这是他提纲挈领之参照。有些人对历史和老掉牙的电影不屑一顾,我也曾多次听到傲慢的创作者昭示,自己从不看他人的作品。
评分电影很有趣,对,曾经我也这样想过:如果我都看懂了门道,那我该失去多少乐趣?如果我能清晰地判断出这个镜头为何而设,这个对白有何作用,那么我还留有多少空白给自己去体会这部电影所要带给我的喜怒哀乐?于是我抗拒接受一切启蒙,只为了保留自己内心那块空地。但是渐渐发觉,如果我其实不懂得电影却自以为我懂得,那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可笑的事。电影是什么?你想过这个问题吗?电影到底是谁的梦想?谁的作品?一部电影成功要感谢的人那么多,但是他们付出的汗水在哪里,你看见了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