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侦探小说的鼻祖,现代恐怖小说的创始者
美国短篇小说的先驱
爱伦·坡的创作影响了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江户川乱步、东野圭吾和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等
名家名译,中英双语版本,买中文,送英文
内容简介
《双语译林:爱伦·坡短篇小说选(买中文版送英文版)》收录爱伦·坡最著名、最经典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共22篇,根据写作题材和风格分为四部分,包括科幻小说6篇、推理小说4篇、哥特小说7篇和心理小说5篇。爱伦·坡着意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探讨为世人所忽略的精神状态,极力表现人的思想病态。其小说总是精心雕琢、巧妙构思,运用各种手段烘托气氛,制造惊险恐怖的独特效果。《卷入美尔斯卓姆大海漩》是一篇出色的科幻作品,生动讲述了渔夫从无情的自然力里逃脱的过程,其中关于海漩的知识甚至被《大英百科全书》引用。《莫格路凶杀案》开创推理小说先河,塑造了一位名叫杜邦的神秘、冷静、智慧的侦探形象,为此后的推理小说树立了模式。《埃榭大院的崩塌》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描述了埃榭家族的覆灭,心理和环境描写极其细致、富有感染力。《黑猫》讲述了一个犯罪故事,通过主人公对黑猫的态度传达出其微妙的心理,最终也是黑猫使主人公罪行败露。其他作品也无一不体现出爱伦·坡严谨的叙事结构、高超的写作技巧与强烈的感染力。
作者简介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年-1849年),十九世纪美国小说家、诗人与文学评论家,被尊崇是美国浪漫主义运动要角之一,以悬疑、惊悚小说最负盛名。爱伦·坡是美国的短篇小说家先锋之一,他一生写了六七十篇短篇小说,虽然只写了四五篇推理小说,但被公认是推理小说的创造者,甚至被视为科幻小说的共同催生者之一。作为象征主义先驱之一和唯美主义者,爱伦·坡一向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他最著名的文艺理论是“效果论”。他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先确立某种效果,再为追求这种效果而思考创作。这些艺术主张几乎贯穿于他的所有作品中,包括诗歌、短篇小说和论文。爱伦·坡与其作品对文坛影响深远,甚至在宇宙学、密码学等专业领域也大有影响力。受到其影响的主要人物有:柯南·道尔、波德莱尔、儒勒·凡尔纳、希区柯克、蒂姆·伯顿、江户川乱步等。他的著作亦时常现身于文学、音乐、电影与电视等流行文化中。
精彩书评
坡是位神经质的作家……他是我所认识的此类作家中的最优秀分子。
他的作品一开始就是吸引人的,像旋风一样,但并无突如其来之感。他的庄严使人惊奇,使思想始终警醒着。
他是伟大的,不仅由于他的纯粹精神的微妙,由于他的观念的阴森或迷人的美,由于他的分析的精确,而且还由于他的漫画式的手法。
——波德莱尔
爱伦·坡对恐怖的理解已经超过了当时的那个时代,正因如此,他的作品已经不仅仅是恐怖小说,而是天才的巨著。
——斯蒂芬·金
目录
序 言
科幻小说
瓶中手稿
卷入美尔斯卓姆大海漩
一千零二夜的故事
未来书简
福德玛先生病例
天蛾
推理小说
金甲虫
莫格路凶杀案
玛丽·罗杰疑案
失窃的信
心理小说
丽该雅
埃榭大院的崩塌
贝伦妮丝
密约
陷阱和钟摆刀
跳蛙
红死病假面舞会
哥特小说
露馅的心跳
黑猫
威廉·威尔逊
人群中人
钟楼怪客
精彩书摘
《黑猫》
我要写下的事是最疯狂却又最平常的,估计不会有人相信,我也不要求谁相信。连我自己的理智都拒绝证实的事,我如果还希望别人相信,那我肯定是发了疯。不过,我并没有疯,也绝对肯定没有做梦。但是,我明天就要死了,今天想卸下这副灵魂的重担。我的直接目的是把一连串家庭琐事简单明白地摆到世人面前,不加评说。这些琐事的后果曾经令我恐惧,折磨过我,也毁灭了我。不过,我不想解释。这事除了恐怖没有带给我别的,而它在许多人看来则似乎更多的是荒谬,而不是可怕。说不定今后会有某个聪明人,思维更冷静、更合逻辑(远不像我的智能那么冲动),能把我的幻觉转化为平常的事实,能从我惶惑讲述的情况里看出:那只是一串最寻常、最自然的原因与结果而已。
我从幼儿时代起就以性格温顺善良引人注意。我的软心肠太明显,甚至使我受到伙伴们的揶揄。我特别喜欢动物,我的父母也娇惯我,给我弄来许多不同的宠物。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跟宠物在一起度过的。我最高兴的事就是饲养和抚摩宠物。我性格里的这一特点随着我的成长而加强了,在我成人之后,它也成了我快乐的主要源泉。凡对忠实聪明的狗产生感情的人,我也很容易对他产生感激之情。这种感情的性质和它的强烈程度是容易理解的。对于经常有机会慨叹人类友谊之可怜、人类忠诚之淡薄的人,动物的这种自我牺牲的无私的爱,总能直接触动他的心灵。
我结婚很早,因为发现妻子也有一种跟我十分默契的倾向而感到高兴。她注意到我偏爱宠物,便不错过一切机会弄来些最可爱的宠物。我们家养着鸟、金鱼、一条很好的狗、几只兔子、一只小猴子,还有一只猫。
那猫特别大,特别美丽,全身纯黑,惊人地懂事。我那内心里带有不少迷信色彩的妻子谈起它的聪明时,老爱提到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全黑的猫都是妖巫装扮的。我提到这事,只不过因为此刻偶然想起,并没有更好的理由,并非说她这话有什么严肃的寓意。
这猫叫普路托,是我喜欢的宠物,也是我的游伴。我亲自给它喂食;我在屋里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它都跟着,哪怕是上街,想不让它一直跟着也都困难。
就这样,我们的友谊坚持了好几年。可在这几年里,说来脸红,由于酒精这恶魔的影响,我的脾气和性格整体地出现了剧烈的恶化。我堕落了,一天比一天阴沉了,易怒了,不关心别人的感情了。我对妻子说些过头的话,后来甚至对她使用了家庭暴力。当然,几只宠物也深受我这脾气变化的影响,我不但不理它们,甚至还虐待它们。不过对普路托我还保留了足够的关心,没有虐待它。而在兔子、猴子,甚至狗由于偶然或撒娇而妨碍我走动时,我却是毫无顾忌地虐待。这毛病在我身上生了根—— 还有什么比嗜酒更严重的病呢!最后,连普路托也开始感到我这恶劣脾气的后果了。它现在老了,脾气也大些了。
有天晚上,我在城里一个常去的地方喝得烂醉回家。在路上我感觉那猫见到我就逃避,便揪住了它。它因我的粗暴,一时害怕,便在我手上咬出了个小小的伤口。魔鬼似的暴怒立即抓住了我,我完全丧失了理智,我原有的灵魂似乎立即离开了我的身子,一种比妖魔还凶狠的、被酒精哺育的情绪激怒了我身上的每根神经。
我从外衣口袋掏出一把铅笔刀,打了开来,一把扼住那可怜的动物的喉咙便从它眼眶里恶意地剜出了一个眼珠!现在我写起这该死的暴行也不禁脸红、发烧、心里颤抖。
早上我从昨晚为非作歹的恼怒里醒来,恢复了理智,才为自己犯下的罪行感到一种半是骇然、半是悔恨的情绪。不过,那最多也只是一种轻微的、模糊的感觉,并没有触动我的灵魂。我又放纵了起来,很快就用酒把有关的回忆淹没得干干净净。
在这段时间里,那猫的伤慢慢好了。眼眶失去了眼珠,样子确实十分狰狞,但是,它看上去好像不再痛苦了,跟往常一样在屋里转来转去。但是一见我走近,它就吓得要命,急忙一溜烟跑掉—— 这倒在预料之中。我往日的爱心还有所保留,初见那曾经那么爱过我的小家伙的明显不满时,还觉得内疚。但是我的内疚很快又被烦躁所取代,然后,似乎是为了终于无可救药地毁灭自己,我那明知故犯的别扭劲又出现了。哲学从没有考虑过这种别扭劲,但是我能像肯定自己有灵魂一样肯定,明知故犯是人类心灵的一种原始冲动、一种无法分割的原始天赋或情绪,它引导着人类的性格。谁还没有千百次地发现自己干着一桩坏事或蠢事,不为别的,只为明知自己不该干?在我们自己的是非感里是不是永远存在着正因为知道违背规矩,所以更要跟规矩较劲的倾向呢?最后摧毁了我的,我说,就是这种明知故犯的别扭劲。促使我继续糟蹋那从没有伤害过我的动物,最后给了它我所能给它的最大的伤害的根源正是灵魂里这种深奥难解的、偏要跟自己过不去的渴望,正是这种为暴力而暴力、为干坏事而干坏事的渴望。有一天早上,我用一根绳冷血地套住了那猫的脖子,把它挂到了一棵树的树枝上。挂上去时我眼里泪水直流,心里怀着最痛苦的内疚。我挂上它,正因为我知道它爱过我;正因为我知道它没有使我伤害它的理由;正因为我知道那样做是犯罪,是严重的犯罪,能让我不朽的灵魂处境艰难,被送到连最慈悲、最可怕的上帝那无穷的慈悲也到达不了的地方去——如果那也有可能的话。
……
前言/序言
沉浸式文学漫游:探寻经典与新锐的文学殿堂 本书精选了一系列跨越时代、横跨风格的文学佳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次深入而丰富的阅读体验。我们拒绝单一维度的视角,力求在古典的庄重与现代的灵动之间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让读者得以在不同的文学世界中自由穿梭,感受文字的无穷魅力。 第一部分:历史的深度与哲学的回响 本部分的选篇聚焦于那些奠定了现代文学基石的巨匠之作。它们不仅仅是叙事技巧的展示,更是对人类生存境遇、道德困境以及社会结构深刻反思的结晶。 一、 启蒙的余晖与人性的探索:十八世纪的理性与情感交织 我们收录了数篇来自十八世纪的经典篇章,它们既是对启蒙运动理性光辉的继承,也悄然埋下了对过度理性化反思的种子。 社会讽刺的尖刻: 选取了对当时贵族阶级虚伪与腐朽进行无情鞭挞的作品。这些故事以精妙的对话和步步为营的情节设计,揭示了等级制度下人性的扭曲。读者将跟随主人公的脚步,体验在森严的礼教和冰冷的社会规范下,个体尊严遭受的无声挤压。叙事风格上,我们侧重于那些语言精炼、讽刺辛辣的作品,它们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剖开社会表象,直达核心的弊病。 早期浪漫主义的萌芽: 与前者的冷峻形成对比的是,本部分也包含了早期对自然、情感和个体主观体验的颂歌。这些作品中,大自然的宏伟与变幻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意义,成为映照人物内心波澜的镜子。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篇章开始探讨“崇高”(the Sublime)的体验,即人在面对压倒性的自然力量时所感受到的敬畏与恐惧的复杂混合体,这为后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奠定了基调。 二、 维多利亚时代的复杂性与道德的边界 十九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的洪流席卷全球,文学作品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内省。 道德剧场: 挑选了探讨“罪与罚”主题的力作。这些故事往往围绕一个核心的道德抉择展开,主人公或因一时冲动、或因环境所迫,跨越了社会所容忍的界限。重点在于分析人物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以及社会对其做出的复杂裁决。叙事节奏上,这些作品往往拖沓而细腻,如同慢镜头般审视每一个微小的眼神和停顿,强调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 科学与信仰的冲突: 随着达尔文主义等新思想的兴起,部分篇章直面传统信仰体系面临的巨大挑战。这些故事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善恶对立,而是将笔触伸向科学发现对人类世界观的颠覆,探讨个体在失去传统精神支柱后所感受到的迷惘与新的探索精神。 第二部分:现代主义的碎片与意识的洪流 进入二十世纪,文学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部分的选篇旨在展示作家如何挣脱传统线性叙事,转而深入人类潜意识的幽暗角落。 一、 意识流的实验性探索 现代主义文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对“时间”和“感知”的重构。 内心独白与非线性叙事: 精选了运用内心独白技巧的代表性作品。这些篇章的特点是缺乏明确的外部情节驱动力,而完全依赖人物的思绪流动。时间被压缩、拉伸甚至错位,过去的记忆、当下的感官经验和对未来的焦虑在同一时刻交织。我们精心挑选了那些语言密度极高、意象跳跃性强的片段,挑战读者的理解习惯,迫使读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过程中。 城市景观的疏离感: 描绘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个体与环境之间产生的深刻隔阂。这些作品中的城市不再是文明的象征,而是一个由冰冷的钢铁、噪音和匿名人群构成的迷宫。人物普遍体验到强烈的疏离感、异化感,难以与周遭环境建立有意义的连接。重点在于捕捉那种“身处人群中,却感到绝对孤独”的复杂情绪。 二、 战争的阴影与存在的焦虑 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秩序和进步的信念。 后战争的幻灭: 选取了对理想主义彻底破灭的深刻描绘。作品中弥漫着一种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对既有价值观的彻底否定。叙事风格趋于冷峻、克制,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是对生命无常与荒谬性的冷静陈述。 荒诞哲学的先声: 部分篇章已经触及了存在主义的某些核心命题,探讨了在缺乏既定意义的世界中,人类如何自我定位。这些故事常常设置在封闭或重复性的环境中,人物的行为显得徒劳而滑稽,却也恰恰揭示了人类面对虚无所表现出的顽强或无奈。 第三部分:全球视野与后殖民的回响 本部分的选篇将目光投向二十世纪后半叶及当代,关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冲突、身份认同的重塑以及不同地域文学传统的交汇。 一、 边缘的声音与身份的重构 这些作品往往来自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群体,它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叙事策略,挑战着既有的文化霸权。 文化杂糅与身份认同的挣扎: 关注那些生活在两种或多种文化交界地带的人物。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张力,既无法完全回归传统,也难以完全融入新的环境。作品通过语言的选择、习俗的冲突,细致入微地展现了身份认同的动态性和脆弱性。 魔幻现实主义的魅力: 收录了几篇充分运用魔幻元素来阐释现实困境的作品。这里的“魔幻”并非逃避现实,而是通过将超现实的事件融入日常生活的叙事中,反而更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创伤、政治压迫或集体无意识的本质。 二、 当代叙事的轻盈与深刻 当代文学的趋势是风格的多样化和主题的细微化。 极简主义的张力: 选取了叙事克制、留白极多的篇章。这些故事依靠环境的暗示和人物之间未言明的张力来推动情节,要求读者具备高度的解读能力,去发掘那些被省略的、隐藏在字面意义之下的情感洪流。 科技对人性的渗透: 探讨了在信息爆炸时代,个体如何处理过载的信息流,以及科技发展对传统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带来的冲击。这些作品的语调往往是审慎而略带警惕的,它们不作预言,而是冷静地记录下我们正在经历的转变。 整本选集力求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技巧的文学作品的精心编排,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景式的文学地图,让阅读成为一种主动的发现和深入的思考过程。我们相信,真正的阅读乐趣,在于不断地在熟悉的文本中发现新意,在陌生的声音中找到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