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性主義思想史中的婦女問題 [The Question of Women in Chines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內容簡介
《中國女性主義思想史中的婦女問題》是一部關於20世紀中國女性主義的思想史。全書分為傳統中國的“婦女”;公民身份和國際主義;性彆主體理論中的(女性)無缺陷問題;毛澤東民族主義的主體“婦女”等內容。作者以“詞語誤用”作為研究方法,從“女性”和“婦女”關鍵詞入手,解讀並梳理瞭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女性主體的思想史。作者闡述瞭各種理論和概念範疇,論述瞭中國啓濛知識分子對婦女整體不斷發展的描述,涵蓋瞭優生學、社會性彆、性意識、精神分析思想、文學批評、道德倫理以及革命政治意識形態等諸多方麵,以一定的深度和廣度闡述中國女性主義理論所關注的性彆平等問題。
作者簡介
湯尼·白露(Tani E.Barlow),現任美國萊斯大學(德剋薩斯州,休斯敦)趙廷箴與懷芳亞洲學研究中心主任,曆史係教授,擔任現代中國史課程。1993年,她創刊學術雜誌 《位置:東亞文化批評》,該雜誌在她任主編期內曾三次榮獲現代語言協會學術期刊編輯理事會的國傢奬。她還首創瞭源於洛剋菲勒基金會的亞洲研究批評項目基金,長達十年之久,她和她的團隊以此基金資助和推動中國文化研究,使之成為以英語為母語的中國和亞洲研究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其諸多學術著述先後被譯成中文、日文、西班牙文和匈牙利文,並被收入美國、歐洲、中國和印度的各類學術齣版物中。
精彩書評
湯尼·白露的著作破除瞭原有的基礎,她藉鑒曆史、文學、女性主義研究、精神分析和電影批評中眾多分析工具,具有廣博的理論範圍,在中國研究領域中精深罕見。
——賀蕭(Gail Hershatter),《危險的愉悅:二十世紀上海的娼妓問題與現代性》作者
《中國女性主義思想史中的婦女問題》是穿越中國女性主義理論的激奮人心之旅,涵蓋瞭整個20世紀的理論嬗變。
——羅麗莎(Lisa Rofel),《另類現代性——社會主義之後中國的性彆化渴望》 作者
湯尼·白露將女性主義思想置於以優生學詞語定義人類生活的連續統一體中,展現瞭中國女性主義並不僅僅是西方思想的遺産,而絕對是現代性的核心及其對有性人的重視。
《中國女性主義思想史中的婦女問題》將引發爭議,並最終將成為我們所有人追隨的學術榜樣。
——溫蒂·拉爾森(Wendy Larson),《當代中國婦女與寫作》作者
目錄
獻詞
導論
第一章 曆史與詞語誤用
一 過去的未來
二 傳統中國的婦女
三 社會史的界限
四 曆史性的詞語誤用
附錄:編史與詞語誤用
第二章 論“婦女”
一 曆史上的主體婦女
二 製造女人
三 再造“婦女”
四 婦聯和作為國傢範疇的“婦女”
第三章 進步論:中國女性主義的基礎
一 公民身份與國際主義
二 梅生和中國婦女問題
三 高銛與20世紀進步論女性主義的主體婦女
四 殖民現代性
五 性彆主體理論中的(女性)無缺陷問題
六 進化、異性戀詩學、“人格”:島村民藏、易傢鉞和陳德徵
七 結論
第四章 殖民現代性: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
一 新女性
二 馬剋思女性主義主體
第五章 毛澤東民族主義:丁玲思想中的“婦女”
一 毛澤東民族主義的主體“婦女”
二 毛澤東主義、婦女和政治錶述,1942
三 《“三八節”有感》和文學上的“婦女”問題
四 寫作、情感和“婦女”
五 “過去的未來”中的“婦女”
六 丁玲——後-毛澤東時期共産黨婦女運動的偶像
第六章 社會主義現代化:李小江的市場女性主義
一 20世紀80年代女性主義的群眾基礎
二 20世紀80年代的社會科學與婦女研究
三 李小江的市場女性主義和20世紀80年代的解放理論
四 李小江和性
第七章 全球化:戴錦華與九十年代後結構女性主義
一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即有關異性戀的性
二 文化研究
三 口頭書寫與文化地圖
結論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曆史與詞語誤用
一個概念-比喻在沒有足夠的、確實的所指對象的情況下就是詞語誤用。
——佳·C·斯皮瓦剋:《在教學機器之外》
現代中國思想史中的婦女詞語誤用是本書的重要主題。本章中所介紹的分析和描述性材料,將為後麵章節中齣現的觀點做鋪墊。在修訂文學哲人關於比喻和詞語誤用的見解時,我也在尋找譯解曆史內容的方式。這些內容被遮蔽在史學傢日常遇到的各類學派或專有名詞中,而我們卻懷著無邪的誠意仔細地或者說是“謹慎地”閱讀那些文獻。1因此,本章有兩個主要界定。首先要界定的是:什麼是婦女史中的主體?“婦女”,這個今天在中國社會理論中被普遍使用的詞語,是1920和1930年代的發明創造,在後麵的幾章中,我把這兩個年代定義為“殖民現代性”時期。因為大多數史學傢對時代錯置(anachronism)問題很敏感,還因為“女人”(像男人一樣)一直是一個範疇術語,不是生物存在的描述或社會文化的能指,因此,在“什麼是婦女史的主體”這個問題中所引起關注的,是規範或範疇如何形成和穩定的。時代錯置問題在此最為關鍵。第二個界定緊隨社會史的方法問題和關注能指事物的身份而來。目前,在中國研究中比較普通的觀點認為,新詞是語言學上的符號,而不是像我貫穿於本研究所主張的那樣,把論點加入到一個時代的“材料”曆史中,其後又加入到婦女自身的命名——即這一命名如何變成瞭一個曆史産物——的問題中。2但是,如果新詞已經成為社會規範中的條目,詞語誤用婦女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有關曆史性的詞語誤用的寫作,如何纔能避開有關性彆主體性的時代錯置的設想?
過去的未來(Future Anterior)
用現在或一般過去時態書寫的曆史,在它們把婦女本質的現代信念投射到過去時,經常主張“將其自身建立在婦女真實的基礎上”。3它們聲稱婦女的真實性或婦女的經驗跨越瞭時間、地點、生産方式、社會生産關係、認知譜係、意識形態環境,等等。它們對婦女是什麼進行瞭定義(例如:有生育能力的社會人),然後,在證據的基礎上(經過挑選的、支持其最初概括總結的證據)重申這一主張。這就産生瞭想得到的證明結果,即證明婦女的工作、意識形態、身體或欲望在社會上是被復製的。一旦史學傢假定“婦女”“在社會中”,相關的主張就變得閤情閤理瞭。這就是,在過去的人們那裏展示或體現他們自己的現在,以為如果我們以足夠的細心去研究他們的社會情境,他們行動的動機就可以被理解。此類曆史的作者認為主體描述瞭過去是因為她身在其中,還認為過去解釋瞭主體也是因為她身在其中。有這樣的推測,即那些先於我們的人在曆史上行動時,知道他們被定位在人類時期中的什麼地方。我認為,這種推測潛在地抑製瞭不時齣自於這種普遍觀點的推論。照現在設想的樣子,過去、現在和未來既在抽象時期也在曆史參與者的意識中構成瞭一個穩定的序列和一種觀點:婦女是可定義、可認識的範疇:
明末時期(16世紀末、17世紀初)有學識的女性和男性創立瞭作為分析範疇的“女性寫作”;許多優秀的作傢和選集的編者,無論女性和男性,都享有“女性作傢資格”的特權,並創造瞭一個明顯的女作傢意識形態。如果這清楚地規定瞭我們在研究的初期階段討論的參數,那麼學者們下一步就要轉而追溯這一意識形態的起源,並瞭解它是怎樣與其它文化和社會的環境及要求相互交叉的。為什麼明代的作傢開始關注“女性寫作”並試圖保存它?人們是怎樣定義17世紀“女人”的,更彆說“女作傢”瞭?
著重撰寫有關過去未來時(比如本書)的曆史並不特彆關心婦女是什麼,即它不關心婦女以前一直應該是什麼,以及已知婦女實際上是什麼(例如:社會繁衍的主體)。4它也不關心一旦父權製被廢除,作為整體的婦女將會是什麼的思考。強調“過去的未來”,是要把注意力從理想的典範或有代錶性的婦女本身轉移到瞭書寫和思考上,這些書寫和思考的重點是譯解婦女及其被建議的未來角色。它不太看重普遍主張的內容而更多看重提齣主張的政治。潛意識上,這一重點的轉移,為調查研究增加瞭靈活性和實用性,因為它讓女性主義學者和支持者能夠識彆,在即時或特定的時刻有什麼可能一直是關注的東西。意識形態可以製約想象的或書寫下來的東西,書麵錶達對環境所具有的真實影響,也都是要關注的重要方麵。但本書要強調的是發明創造的行動。它特彆感興趣的,是思想注入到政治事件中並確實完全地構成瞭一個事件的方式。
曆史性的詞語誤用
最初,我提齣黛安娜·伊拉姆對“過去的未來”和曆史不確定性的見解是書寫曆史的一種有用的模式。17到19世紀一係列重要的社會曆史討論——對信息內容(描寫、政治背景、分析、時期劃分、焦點等)及其方法論的設想——引導我辨識瞭極具吸引力的曆史性空白。在下麵的部分中,我提齣的幾種方法,可能有助於解決高彥頤展現的婦女與性彆之間的關係睏境,這或許對轉變勝任曆史寫作的主體觀念也有所幫助。性彆本身和婦女本身(我稱之為曆史性的詞語誤用)都不能夠作為一種精確的曆史解讀的結果齣現,也不能把字麵詞語看作是有關社會規範的存在論或編碼陳述。字詞使涵義即刻穩定,但曆史性的詞語誤用卻缺乏
真實的能指,因而 在多方麵顯示瞭其分析的不充分。此部分的任務,是開始思考為什麼詞語誤用的書寫曆史可以有助於解決高彥頤的雙重束縛。依據經驗來說,如果婦女隻在她們承認自己是婦女時作為一種性彆齣現,那麼,其前提就等於她們既不存在又是殖民的中國女性主義所稱的“男人的工具”。
以鄧津華和保羅·柔澤爾兩個人的觀點看,新的中國婦女性彆史(它所傳達的都是精英們的生活)是有問題的,因為它具有將其論據依賴於時代錯置的女性主體的傾嚮。鄧津華和柔澤爾指齣,正確的曆史書寫,將不再重復對背景——即人們過去用以“區分性彆” 的東西——及其假設的依賴。坎康·散賈麗(Kumkum Sangari)與蘇德西·韋德(Sudesh Vaid)做瞭同樣的提議,要為性彆設立一個思想環境而不是一個社會成就。在他們的闡述中,性彆不要求婦女跨越差異去承認共性。更確切地說,這是曆史方法的一個基礎或方麵。他們認為,“女性主義編史把史學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反思,拋棄瞭將婦女框定於某種語境之下的觀念,其目的是為瞭能夠將性彆差異思考為兩種形態:既在構建之中,又已經被一整套廣泛的社會關係而建構”。
注釋
1. 硃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謹慎閱讀》(For a Careful Reading),摘自塞拉·本哈比(Seyla Benhabib)等主編《女性主義者的爭論:一次哲學交流》(Feminist Contention: A Philosophical Exchange;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pp127-143)。
2. 有關性彆曆史和再現辯論的起源參見瓊·斯科特(Joan Wallach Scott)的《性彆與曆史政治》 (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8)。 還可見酒井直樹(Naoki Sakai)的《現代性及其批判: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問題》(Modernity and Its Critique: The Problem of Universalism and Particularism;in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87,no. Summer 1988,pp475-504)。
3. 黛安娜·伊拉姆(Diane Elam)在《女性主義和解構》(Feminism and Deconstru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4,p41)中指齣:“與過去、現在和將來三個曆史時態不同,用過去未來書寫的曆史不主張預知女性能做什麼和能成為什麼;女性的激進潛能並不是與過去決裂的結果,也不會在任何由過去或現在提供的其它保證形式中找到。反之,‘過去的未來’強調基本不確定性,並期待其自行轉變。……用過去未來書寫的曆史是傳遞給未知接收者的信息,並認為其含義部分將由接收者而定。”
4. 關於“過去的未來”一詞的爭辯齣現在塞拉·本哈比(Seyla Benhabib)等主編的《女性主義者的爭論:一次哲學交流》(Feminist Contentions: A Philosophical Exchange;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一書中,在硃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 和杜希拉·康內爾(Drucilla Cornell)之間展開。簡要地說,康內爾把對“過去的未來”中的曆史感悟歸功於雅剋·拉康(Jacques Lacan)並認為,曆史書寫中的女權主義拉康式的時間性顯示瞭理想化的女性氣質的潛力,這一潛力超越瞭現時不平等的社會關係, 它將女性氣質貶低成為一個有缺陷的男性氣質形式。 康內爾認為瓊·斯科特就是這樣的史學傢。另一方的巴特勒指齣,拉康的符號是正常化異性戀特定觀念的簡單投射。 因此任何在曆史書寫中對過去未來時態的運用都需要承認這一點,即性彆差異“既不比其它社會差異形式更重要,也不在復雜的社會權力映射之外被理解。”(巴特勒:《謹慎閱讀》, 第142頁);和在同一捲中的, 康內爾:《反思女性主義時代》(Rethinking the Time of Feminism, pp145-156)。我在黛安娜·伊拉姆的《女性主義和解構》概述中見到瞭“過去的未來”這個概念,它使我解決瞭一個我時常睏惑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伊拉姆的見解信奉的不是拉康而是剋裏斯蒂娜·剋勞斯比(Christina Crosby)的專著《曆史的結局: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與“婦女問題”》(The Ends of History: Victorians and“The Woman Ques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1);同樣,康內爾相信斯科特的《性彆與曆史政治》。換言之,伊拉姆和康內爾每一個人都瞄準一部曆史專論來證明她們的理論觀點。伊拉姆、康內爾和巴特勒都在研究“傳統”,該傳統創立於1970年代末阿爾都塞馬剋思主義者和拉康精神分析在有影響的理論雜誌m/f上首次爆發的辯論中。爭論的焦點是,在女性主義中如何構建婦女以使其成為女性主義婦女史的主體。即時的問題是基本性的:如果女性不僅僅是用語言製造的(用今天的術語來說“在話語上被構建”),那麼什麼是她語言以外或外在性的本質?
長達25年的拉康辯論已經形成瞭理論女性主義,依我看,它們最重要的貢獻是對邏輯的貢獻。拉康邏輯悖論的破壞性使其難以在簡單的自我心理發展邏輯或簡單的曆史實證論中持續。無論如何,我的確想指齣,理論傢們還沒有領悟到史學傢帶給書寫和思考曆史的真正力量。“曆史”作為一個略無定形的實體——已和那些研究和書寫它的史學傢們脫離瞭開來——齣現在許多理論傢的論著中。有個很好的例子能說明我這一觀點,那就是在《非殖民化的女性主義》(Feminism in Decolonization;in differences 3, no. 3,fall 1991,pp139-175)中瓊·斯科特和佳亞特裏·斯皮瓦剋之間交流的失敗。在該著作中,後者努力嘗試過卻沒有真正達到從曆史上解讀證據的標準,而前者對斯皮瓦剋提供的東西某種程度上又過於客氣。
5. 伊拉姆的《女性主義和解構》(41)論述瞭避免現代時代錯置的重要性。見剋裏斯蒂安·德·皮(Christian de Pee):《對後現代中國婚姻的商榷與再商榷:文本的實踐VS從文本到實踐》(The Negotiation and Renegotiation of Premodern Chinese Marriage: Text as Practice versus Text into Practice,in Positions 9, No.3,Winter 2001)。
……
前言/序言
曆史不是自然延續而是曆代日積月纍起來的。過去的記錄保存瞭下來,供後續的世世代代去研讀或不研讀、焚燒或抹煞、無視其存在或對其細細梳理以便認真地從中尋找帶嚮未來的跡象。記憶被抹掉瞭,創傷戳進瞭無意識的深處,在那裏每一個承續的後代都定位在新的位置上,對照多半已被忘卻瞭的曆史背景,重新思考其關注的問題。進步的曆史就這樣被迴溯性地書寫瞭下來。本書把注意力集中在眾多持續進行的曆史事件的不連貫性上,它是上個世紀中國女性主義啓濛思潮斷斷續續積纍的一部曆史,也是對從事打造現代性政治秩序的每一個理論工作環節的新的思考。
多年來,我從詞語誤用(catachreses)中找到瞭一種解讀曆史證據的方法。按照慣例,詞語誤用是指對專有名詞的特殊誤用,在其中,詞語的所指對象,從理論或哲學上講,是不恰當的。對曆史性的詞語誤用(historical catachreses)的利用於我是一條捷徑,使其在分析上的不充分變成一個積極的價值。在其被當作曆史性的詞語誤用重新考慮時,普遍存在的描述性專有名詞就成瞭清晰易讀的社會經驗的知識庫。例如“女性”和“婦女”,在中國女性主義婦女史中就是這樣的關鍵術語。然而,我不是從文本或文本之間的關聯來解讀這些詞語,而是從曆史角度解讀它們。我在強調其不同內涵的同時也把重點置於其中心地位和它的不穩定性上,即曆史學傢所說的偶然性(contingency)上。我也論證這些詞語在政策中所起的作用。它鞏固瞭我的論點:曆史性的詞語誤用所産生的力量是政治性的,因為它們源自相應的調解作用或思維體驗。
正像雷濛·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對關鍵詞的解釋,曆史性的詞語誤用強調人們的日常規範或常態化經驗的獨特性和特殊性。與福柯(Foucault)的譜係學一樣,詞語誤用的曆史也集中在命名上;這種解讀的方式其結果是唯名論。但是,按照福柯的方法所示,觀念史和詞語誤用史之間是有差彆的。觀念史可以思考“身體的曆史”,並用已知的時代或語言劃齣一條解釋身體曆史的發展路綫。詞語誤用“身體”的曆史起點,有可能是肉體的存在理論以及對當代理論所假定的物質條件的調查研究。換言之,曆史性的詞語誤用是一個意識形態實體。它使可能性保持開放狀態,即“身體”可能在一個時期對思想和經驗是重要的,而在其它時期卻不是。
曆史性的詞語誤用就像是一種修辭手法。對那些授予其意義的人們來說,其價值符號還依然保留著;它保存著其它時間和地點特點的運作方式和常態化策略的痕跡。因此,界定充滿含意的詞語並把它們稱作詞語誤用,就像我特彆對待詞語“女性”和“婦女”那樣,意味著我被吸引到瞭一個在經驗及其觀念作用之間沒有差彆的領域。曆史性的詞語誤用,是被高度概念化瞭的生活經驗的組成部分。用佳亞特裏·C·斯皮瓦剋(Gayatri Charavorty Spivak)的概念來說,它們是概念-比喻,以傳播的影響力解釋日常生活,並因此而證明、界定和穩定我們的活動。這種為曆史性的詞語誤用定位的解讀方法強調思想活動。它在某個特定方麵是思想的,那是因為,進行思考的環境始終被包含在思想內容裏麵。〔1〕鑒於讓我感興趣的思想傢都是現代的,本研究隱含的希望是,它將最終有助於說明,對人類社會存在的現代解釋如何在中國的中産階級中變得規範,以及老一套的規範為什麼那麼經常地(至少是在理論中)是以女性為中心的?
對婦女曾經可能是什麼的時間性的關注,突齣錶現在女性主義作傢的著作中,因此,從如下幾個方麵去考察是極為有益的。第一,它像我們一樣重復並鞏固瞭這樣的事實,即過去的理論傢們激發瞭各種期望,並不是被動地描述“背景”的真實性即所謂事情的原貌。〔2〕第二,由於過去未來時的重點集中在思想活動和思想中未來的作用上,它喚起瞭人們對典型的意識形態式的或最老套的女性主義思想風格的創造力的注意。第三,它為婦女曆史寫作賦予瞭女性主義的品質,即瓊·斯科特(Joan Scott)描述的那種法國女性主義未完成的混亂狀態。第四,強調分析曆史事件中對未來的憧憬,加深瞭女性主義作為一個劃時代但又常常是未完成和不連貫的研究的重要性。也就是說,這種強調的轉移,承認瞭婦女範疇在曆史上是不穩定的這一老生常談,使我們能夠更細緻地去關注理論傢如何乾預、形成和確定那些錶現時代特徵的意識形態資源。這不是贏傢們的曆史。不僅是這些在此被高度評價的思想傢們成瞭“曆史的輸傢”,其他的人也幾乎被遮蔽和被遺忘瞭。乃至他們成瞭名人,就像丁玲,卻也隻是斷續地被人想起,因為她們對婦女美好未來的期望尚未實現。
注釋:
〔1〕我將此見解歸於我對迪· 查剋拉巴蒂(Dipesh Chakrabarty)重要文章《工人階級生活和工作狀況的認知條件》(The Condition for Knowledge of Working Class Conditions)的解讀,摘自古哈(Ranajit Guha)和佳婭特裏·C·斯皮瓦剋(Gayatri Charavorty Spivak)閤著的《賤民研究選本》(Selec
中國女性主義思想史中的婦女問題 [The Question of Women in Chinese]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中國女性主義思想史中的婦女問題 [The Question of Women in Chines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