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嘉锡论学杂著(套装上下册)》中华书局一九六三年版《余嘉锡论学杂著(套装上下册)》的全部内容,包括论文、书籍的序跋和杂考三类共三十篇及读书随笔三十条,此次新增读书随笔二十三条、七律四首、墓表一篇、附录《余嘉锡先生传略》一篇。所收多为著者一九四五年以前所写,涉及古籍的流传、古代书册制度的沿革、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生卒年月考证、重要历史文献中所反映的史实及目录书籍的源流和一般考勘的方法等等。内容充实,考证详密,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献、小说、戏剧以及校勘学、目录学的人颇有参考价值。
余嘉锡(1884-1955),字季豫,号狷庵,今鼎城区长茅岭乡人。父嵩庆,字子激,清光绪二年(1876)进士,官于河南商丘。嘉锡出生于父亲任所,自幼禀受庭训,立志著述,十四岁作《孔子弟子年表》,十五岁注《吴越春秋》。光绪二十七年(1901)中乡试举人。后人京,选为吏部文选司主事,丁父丧回籍。清末停科举,立学校,应常德官立中学、西路师范学堂之聘,教授文史。辛亥以后,乡榜同年谭延闓督湘,电请出山,共济时艰,嘉锡竟辞不往。于是取“有所不为”之义,自号狷庵。1927年到北京,馆于赵尔巽家,教授赵氏弟子,同时审阅《清史稿》,得以清史馆总纂柯劭忞为师。期间,夫人陈福彩竟以三十九岁猝逝,遭受切肤之痛。亲撰墓表,称夫人“清闲贞静,出于天生。恕以接人,仁能及物。鞠躬尽瘁,十有九年,存孤健绝,功在宗祀。生叹薄祜,殁有遗恨”。情辞悱恻缠绵,衷怀眷恋,誓不再娶,鳏居凡三十年。
右一十五味,构筛为散,酒服方寸七,日二。中闲节量,以意裁之。万无不起。热烦闷,可冷水洗面及手足,身体亦可浑身洗。若热欲去石硫黄、赤石脂,郎名三石更生散。一直百是塞食散,方出何侯,一两分作三薄,日移一丈再服,二丈又服。要方所痛斥之寒石五石更生散,亦云汉末何侯行用,与此同为一方无疑,其以日移为服药之候,亦皇甫谧论塞食散语也。m以此方与仲景塞食草石两方较,盖以紫石英方为主,而以桂心易桂枝,加石硫黄,减太一余粮及鬼臼,又参用侯氏散方之白术、釉辛、人参,而去其菊花、茯苔、牡蛎、矾石、黄芩、当归、芎蘩七味,其桔梗、防风、乾姜、附子、桂枝,则仲景两方所同有也。夫古人制方,具有深意。稍有加减,郎主治不同。一味之差,半铢之微,用之失当,皆足杀人。今何晏取仲景方加减之如此,是直晏之塞食散方,而非复仲景方矣。况仲景本不以治五劳七伤,亦未尝命无病不识事之年少妄服。然则此方虽复种效,仲景固不任受德,郎杀人如麻,亦不任受谷也。考医心方卷十九,引皇甫谧节度论云:「今人利草惮石,有服草散七两,原本七两二十年不除者,有服石八两,终身不发者。」则晋初人犹有单服仲景之侯氏黑散或紫石英方者,不尽用何晏之更生散也。翼方又云:
五石护命散,治虚劳百病、羸瘦、款逆、短气、骨闲有熟、四肢烦疼,或肠鸣、腹中绞痛、大小便不利、尿色黄赤、积时绕脐切痛急、眼眩、冒闷、恶塞、风痹、食饮不治、消渴、呕逆、胸中胁下满等。
……
说实话,我对这套书的期待,更多是建立在对作者学术地位的“信仰”之上。我过去读过一些关于余嘉锡先生治学风格的介绍性文章,知道他治学极其严谨,尤其在辨伪和考证方面有独到之处。我手头有一些他的单行本,但总觉得阅读体验不够连贯,因为篇幅短小,主题跳跃性较大。这套合集的好处就在于,它将他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问题的思考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张力。我打算先从他批驳前人观点的文章入手,看看他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自己的学术立场。这种“打假”式的研究,往往最能体现一位学者的真本事。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杂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学术批评的精髓所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结论的背诵上。
评分作为一个刚踏入史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生,我深知打好文献基础的重要性,而余嘉锡先生正是我们绕不开的一座高峰。我还没有开始细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学大气象。这些“杂著”听起来似乎不那么系统,但恰恰是这些散落在不同期刊、文集中的思考片段,最能反映一位大学者在日常研究中灵光乍现的瞬间。我听说余先生的考据功夫是公认的“瘦石”(指其论证严密如同石头般坚实),能够与章太炎、陈寅恪等大家并驾齐驱。我希望能从这些杂著中,学习到他那种“以小见大”的求证精神,那种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的严谨态度。这对我准备自己的开题报告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最好的“范本”。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我书房里关于中国近代学术史的收藏,突然发现自己缺少一套关于余嘉锡先生的权威性汇编。这套《余嘉锡著作集》的出现,正好弥补了我的一个大缺憾。从目录上看,涉及的面非常广,从对经典文献的考证到对学术流派的辨析,几乎涵盖了余先生毕生治学的核心领域。我个人对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兴趣颇浓,尤其关注清代学者们如何处理前代的学术遗产。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原汁原味、未经过度诠释的平台,让我可以直接面对这位学术巨擘的原始思考。与市面上那些零散的论文集相比,这种成体系的整理才更具研究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它能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更完整、更立体的余嘉锡学术谱系,对于我理解民国时期国学复兴的内在逻辑,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实证材料。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其文献整理的价值去的。现在市面上的古籍整理,往往存在版本不统一、注释粗疏的问题,这对做学问的人来说是致命的。据说这套《著作集》在底本的选择和校勘上是极为审慎的,力求还原作者的本意,并且对其中引用的古籍进行了细致的校对工作。虽然我还没有时间逐字逐句核对,但从初步翻阅的体验来看,确实体现出一种匠人精神。对于那些希望深入挖掘民国文人如何处理传统文本的学者而言,这套书简直就是一座富矿。它提供的不是一个二手解读,而是一手的、最接近现场的学术语境。我计划将它作为我案头的“常备参考书”,随时查阅和比对,相信它能极大地提升我后续研究的可靠性和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纸质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精心制作的典藏本。墨色的封面配上烫金的书名,在书架上占据了一个非常显眼的位置,散发着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拿到这套书后,立刻被它高雅的格调所吸引。内页的排版清晰易读,字体大小适中,注释规范且不突兀,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容易疲劳。对于研究古代文献和思想史的学者来说,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是加分的项。虽然内容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凭这外在的质感,就足以让人感受到编者和出版方对这部著作的尊重与珍视。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充满了敬意。我期待着翻开它,进入那位大学者深邃的思想世界。
评分后在辅仁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主治目录学。1942年,兼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委员。[1] 著作有《四库提要辨证》《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论学杂著》等。[2]
评分职 业语言学家、目录学家
评分标准民国学术范之一种。
评分本书印刷清楚,32开的开本,用繁体竖排印刷,字迹清楚,内容详实,非常满意。
评分目录之书有三类:一日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书名下论说,名称屡变,详见后《目录书体制》。以普通均呼之为解题,姑用以立说。二日有小序而无解题者;三日小序解题并无,只著书名者。昔人论目录之学,于此三类,各有主张,而于编目之宗旨,必求足以考见学术之源流,则无异议。今取诸家之说,分类撮举之于下。
评分1927年,到北京,馆于赵尔巽家,教授赵氏弟子,同时审阅《清史稿》,得以清史馆总纂柯劭忞为师。其夫人陈福彩去世。余嘉锡亲作墓表,盛称夫人懿德,此后一直鳏居。
评分《赖声川的创意学》出版后,实现了赖声川心中偷偷的愿望:《赖声川的创意学》不仅吸引了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读者,更是吸引了大量的工商管理企业界人士。刹那的灵感有迹可循,神秘复杂的创意如何学习?创意是一场人生修行。创意虽神秘,也是可以“学”的。在这里,赖声川提出一整套创意理念,从灵感的产生到实践转化,总结出“创意金字塔”模型。赖声川结合生活体验、作品案例,分享积累多年的创作和教学经验,解析创意生成和实现的过程,实用,开放,引人思索。《赖声川的创意学》不仅写给创意产业工作者,每个普通人也可以有所领悟,激发创意,高品质生活。
评分体例问题,以为“一时有一时之文体,一代有一代之通例。参互考校,可以得其情;排比钩稽,可以知其意”。“当知古书著作之体,然后可以读古书”,故对汉魏以前古书通例详加诠释。书中对古书的认识已有不少为出土简帛书籍所证实。周祖谟先生以为此书虽篇章不多,“而探微索隐,足以解疑释惑。读者据此举一反三,所知自多”。
评分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和力量,是人生之必需。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在不停地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以便将来在社会上更好的立足。 读书就如同一个科学家去读当代文学作品,一个诗人去读某个考古学家的记录一样,读是因为喜欢,读是源于兴趣,有一句话说的好:“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正是这种兴趣的阅读,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 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小学时最爱做的事情,就是看各种各样的“闲书”,从爸爸妈妈给订阅的儿童杂志,到一些文学名著,我都照单全收。即使是上中学以后,也是依然爱读书,也要在繁忙间隙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些许的休憩。拿起一本喜爱的书籍,就好像随手推开一扇窗户,欣赏窗外美丽的风景。这风景或粗犷豪放,或细腻委婉,或雄伟磅礴,或感人肺腑,令我浑然忘却了学习中的烦恼与不快,仿佛排徊在青山绿水之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挥着思想的翅膀,感受着生命的美好。 捧一帧书册,看史事五千;品一壶清茗,行通途八百。无须走马塞上,你便可看楚汉交兵;无须程门立雪,你便可听师长之谆谆教诲。莘莘学子,自幼苦读经书,不惜为此头悬梁,锥刺骨,为的是什么,就是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这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开卷”。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红楼巨著”;纪晓岚“饱览群书,徜徉书海”,方得“天下第一才子”称号……他们都是从“开卷”那里得到了最大的益处。 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书,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书,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书,可以使我们变得有修养。书,还可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其实读书的好处有很多,就等着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同书一样,报纸上形形色色的消息,五花八门的知识,都像磁铁般吸引着人们。世界天天在变化,社会天天在发展,新人新事新科技层出不穷。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给你新的启发,新的感受。忠实的读者因经常读报,不仅乐趣无穷,而且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有的人因此而走上了成功之路。毫无疑问,报纸是千百万人终身的良师和益友。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勤读报,会读报,你就会和大千世界息息相通。这样的好机会,我们从小就因该抓住;这样的好习惯,我们从小就因该养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