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年鉴2011

中国知识产权年鉴20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知识产权局 编
图书标签:
  • 知识产权
  • 年鉴
  • 2011
  • 中国
  • 法律
  • 法规
  • 智库
  • 学术
  • 参考
  • 政策
  • 数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08747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309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页数:102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知识产权年鉴2011》是反映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工作基本状况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2001年11月创刊,每年出版一卷,《中国知识产权年鉴2011》反映的是2010年度我国知识产权工作情况,2011年10月出版。本期内容由“领导讲话”、“特约文章”、“概况”、“大事记”、“新闻百条”、“统计资料”、“评选和认定”。

目录

领导讲话
刘云山同志在第二十三次全国“扫黄打非”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摘编)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不断开创知识产权工作新局面
——在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实施版权战略 加大著作权保护力度
——在中国著作权法律百年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大力推进商标战略 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在辽宁省加快推进商标战略工作暨驰名商标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在《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音乐畅响未来
——在第四届国际版权论坛上的演讲.
在2010年中国知识产权高层论坛上的致辞
加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公平健康贸易环境
——在第108届广交会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宣传会上的致辞
能动司法 服务大局 努力实现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新发展
——在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特约文章
概况
大事记
新闻百条
统计资料
评选和认定
法律、法规、规章及司法解释
典型案例
学术成果
知识产权出版物

前言/序言


创新驱动的时代脉搏:聚焦全球技术前沿与战略布局 一部深度剖析全球技术格局演进、知识产权战略布局与产业创新生态的权威参考。 本书并非关注特定年份的法律条文汇编,而是以宏大的时代视角,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了2011年前后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活动的核心趋势、重大突破及其对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深远影响。它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企业高管、研发机构领导者以及知识产权专业人士提供一个理解技术与法律交叉前沿的综合性框架。 第一部分:全球技术创新的驱动力与前沿领域解析 本卷首先聚焦于全球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驱动技术创新的主要宏观因素。我们详尽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政府如何将知识产权视为重塑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资产,并探讨了技术政策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1. 新兴技术的爆发点与专利景观重构: 信息技术与移动通信的融合深化: 深入剖析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爆炸式增长背后,蜂窝通信标准(如3G/LTE的早期部署与专利池的形成)所引发的全球标准必要专利(SEP)争议与许可模式的演变。本书详细考察了特定技术族群(如射频前端、多点触控算法)的专利密集度和主要的专利持有者结构,揭示了技术标准制定如何成为新的地缘经济博弈场。 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的突破性进展: 重点研究了基因测序技术、蛋白质工程等领域在2010年前后的关键进展。我们分析了围绕新型生物制剂、诊断方法以及基因专利权属范围的法律挑战,特别是针对“自然发现”与“人工干预”的界限界定,这直接影响了制药和医疗健康产业的研发投入与市场准入。 新能源技术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考察了太阳能光伏(PV)、风能技术以及先进电池技术(如锂离子电池的迭代)的专利布局。书中对比了主要经济体在绿色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强度与专利申请策略,并探讨了知识产权布局如何影响技术转让和全球供应链的构建。 2. 知识产权在价值链中的战略定位: 本书超越了单纯的“保护”范畴,将知识产权视为企业核心价值的载体。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专利组合(Patent Portfolio)管理、技术许可(Licensing)谈判和技术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实现无形资产价值的最大化。特别关注了新兴市场中,企业如何平衡“快速追赶”与“自主创新”的需求,构建有效的“防御性”和“进攻性”知识产权战略。 第二部分:知识产权法律环境的动态变化与国际协调 本部分将视野投向法律制度层面,解析了这一时期全球知识产权司法实践和立法趋势的重大调整,以及国际条约体系下的协调努力。 1. 专利权司法解释与执法强度的升级: 可专利性标准的动态调整: 详细对比了主要司法辖区(如美国最高法院的判例、欧洲专利局的审查指南)在软件、商业方法和诊断方法等边缘领域对可专利性要求的收紧或放宽趋势。 侵权认定与损害赔偿的量化难题: 分析了在多边技术交叉领域(如嵌入式系统),如何准确划分不同技术贡献者的责任边界。同时,深度剖析了合理特许使用费(FRAND)原则在标准必要专利许可中的早期应用案例,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2. 著作权与新兴媒体的碰撞: 聚焦于互联网内容爆炸式增长对传统著作权体系带来的压力。本书研究了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的法律地位,以及在线服务提供商在内容分发中的责任界定。同时,探讨了早期社交媒体平台与知识产权权利人之间围绕用户生成内容(UGC)的法律博弈。 3. 国际治理框架的深化与挑战: 考察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框架下的技术合作项目,以及TRIPS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在履行中展现的执行差异。重点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在专利制度实施过程中,平衡公共健康(如早期专利池倡议)与国际保护义务的政策选择。 第三部分:知识产权与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 最后,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了如何通过知识产权管理,构建一个健康、高效的产业创新生态。 1. 知识产权运营与风险管理: 本书详细阐述了知识产权作为一种资产参与并购(M&A)交易的流程和估值方法。探讨了如何通过“专利池”机制,降低行业进入壁垒,促进特定领域技术的快速普及。同时,对恶意诉讼(Patent Trolling)现象进行了案例分析,并介绍了企业如何构建内部反专利流氓防御体系。 2. 区域集群与创新政策的关联: 对比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为促进创新而设立的知识产权激励政策(如加速审查、税收优惠)。考察了特定技术创新集群(如硅谷、深圳、班加罗尔)中,知识产权的自由流动与严格保护之间的微妙平衡是如何被实现的。 总结: 这部著作通过对2011年前后技术、法律和商业环境的交叉分析,为读者勾勒了一幅全球知识产权战略的立体图景。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未来创新竞争规律的深刻洞察,强调了知识产权在驱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它是一份面向未来,扎根于关键历史节点的技术政策与商业智慧的汇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我是在案头工作时偶然翻到的,它的装帧和厚度首先吸引了我,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立刻联想到其中蕴含的专业度和信息量。我当时正在处理一些关于新型商业模式下专利布局的复杂案例,手里捧着手头的参考资料,总感觉缺少一个宏观的、官方的视角来佐证我的判断。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朴实,但那种内敛的气质反而让人更专注于其内容的深度。我记得我翻开目录时,目光立刻被那些按时间序列梳理的法律变动和司法解释所吸引。它不像是一本纯粹的法律条文汇编,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行业脉搏记录。特别是关于那几年新兴技术领域,比如早期移动互联网专利纠纷的年度总结部分,提供了非常精炼且权威的数据支撑,这对于我后续撰写内部研报时,提供了极佳的基石。我特别欣赏它在梳理年度热点案件时所采用的客观叙事方式,不偏不倚,只是将事实和裁判结果清晰地呈现出来,这对于我们这些实操人员来说,是最宝贵的资料。读完后,我感觉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一次系统性的校准,不再是零散的案例堆砌,而是有了一个清晰的时间轴和结构框架。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更多是出于一种“收藏”和“备查”的习惯,对于我日常的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来说,它似乎显得有些过于严肃和技术性了。然而,这次翻阅的体验,却带来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角冲击。我本以为它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但实际上,它在介绍一些关键的政策变化时,采用了非常清晰的图表和时间线索,这些视觉化的呈现方式,即使是对法律背景不深的读者,也能迅速捕捉到核心的变动趋势。我是在研究某个历史时期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时,忽然想起了它。书中对当时某些关键判例的分析,虽然聚焦于知识产权本身,但其折射出的社会经济思潮和监管态度,却为我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时代侧影。它让我明白,法律工具箱的变化,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市场竞争的边界和创新激励的强度。这种跨界阅读带来的启发,远超我最初的预期,仿佛拿到了一把观察社会运行机制的微观钥匙。

评分

这本书的重量感,让我每次拿起它都有一种庄重感,它仿佛是知识沉淀的具象化体现。我是一个热衷于深度追踪特定领域发展轨迹的研究者,尤其关注那些需要长期积累才能看到明显成果的领域。我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在新兴技术被快速商业化的浪潮中,如何建立起有效的权利保护壁垒。这本书在处理特定年度的国际条约修订与国内立法的衔接问题上,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我记得我曾花了好大力气去比对不同国家在特定技术领域的专利授权标准差异,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集中、梳理后的年度快照,极大地节省了我的信息搜集时间。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发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它隐晦地指出了哪些领域是监管的重点攻坚方向,哪些法律条文在实际执行中遇到了阻力。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叙述方式,非常考验读者的理解力和背景知识储备,但对于像我这样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高效的“浓缩精华”。

评分

我通常更偏爱那些充满个人洞察和激昂论述的著作,对这种官方背景浓厚的年鉴类资料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认为它们可能缺乏鲜活的生命力。然而,在一次对特定行业标准制定过程的追踪中,我发现年鉴中收录的一系列年度重要行政指导意见和行业协会的动态记录,构成了我理解该标准如何从酝酿到最终落地的关键链条。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无可辩驳的纪实性。它不带感情色彩地记录了那一年里,从最高法院到地方知识产权局所发布的每一份重要文件,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我特别关注了它对某些“疑难杂症”案件的年度回顾,那些案件的判决理由和后续影响的梳理,就像是一部正在上演的、关于规则与例外之间博弈的连续剧。通过阅读这些冰冷的数据和决策流程,我得以构建起一个关于当年特定知识产权生态系统的完整心智模型,这对于我评估未来风险的稳健性至关重要。

评分

对我这样一个主要从事商业战略规划工作的人而言,时间效率和信息精准度是衡量一本参考书价值的黄金标准。我需要迅速了解过去一年内,监管风向有没有发生微妙的转向,这对我们调整下一季度的市场投入方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年鉴格式,提供了一种极速的“环境扫描”能力。我发现它在数据可视化方面做得相当出色,那些关于专利申请量、授权率以及无效宣告案件的季度波动图,比阅读大量文字报告更为直观有效。它就像一份高度浓缩的“行业体检报告”,直接指出了哪些方面“体征”强劲,哪些地方需要引起警惕。我不会逐字逐句地精读每一页,而是将它作为一份高度可靠的“索引和验证工具”。每当我在制定新产品知识产权保护预案时,我都会回翻至相应年份的记录,用这本书提供的官方数据来校准我们内部的风险评估模型,确保我们的战略决策建立在最坚实、最全面的事实基础之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