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计技术规范 [Electro-Mechanical Design Code for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计技术规范 [Electro-Mechanical Design Code for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编
图书标签:
  • 水利水电
  • 机电设计
  • 工程规范
  • 行业标准
  • 水电工程
  • 机电设备
  • 技术规范
  • 电力工程
  • 水资源
  • 工程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155084.920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758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Electro-Mechanical Design Code for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11-2011·替文章 SDJ 173-85):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计技术规范》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管理局,水总科[2005]623号《关于开展20项技术标准编制工作的通知》及《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l-2002)的要求,对《水力发电厂机电设计技术规范(试行)》(SDJ173-85)进行了修订,并将名称改为《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计技术规范》。

目录

1 总则
2 水力机械
2.1 水轮机选择
2.2 水泵选择
2.3 进、出水阀选择
2.4 水轮机控制系统及调节保证
2.5 泵站水力过渡过程
2.6 主厂房起重机
2.7 输水系统辅助设备
2.8 技术供水、排水系统及消防供水
2.9 压缩空气系统
2.10 油系统
2.11 水电厂水力监测系统
2.12 泵站水力监测系统

3 电气一次
3.1 水电厂(站)接人电力系统
3.2 电气主接线
3.3 水轮发电机
3.4 电动机
3.5 主变压器
3.6 高压配电装置
3.7 厂(站)用电
3.8 水闸供电
3.9 过电压保护及接地
3.10 照明
3.11 电力电缆选型与敷设

4 电气二次
4.1 一般规定
4.2 厂(站)集中监视控制
4.3 自动控制
4.4 励磁系统
4.5 计算机监控系统
4.6 继电保护及系统安全自动装置
4.7 电测量及电能计量
4.8 二次接线
4.9 厂(站)用直流电源系统
4.10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
4.11 视频监视系统
4.12 在线监测系统

5 通信
5.1 生产管理通信
5.2 调度通信

6 机电设备布置及对相关专业的要求
6.1 一般要求
6.2 主厂房
6.3 副厂房
6.4 主变压器
6.5 高压配电装置
6.6 中央控制室
6.7 其他用室
6.8 发电引水系统
6.9 泵站输水系统
6.10 电梯

7 辅助设施
7.1 机械修配
7.2 电气试验室
标准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水利工程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理论与实践 导言 随着全球对水资源管理和气候变化应对的日益重视,水利工程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清洁能源以及维护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愈发凸显。本手册旨在超越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范畴,深入探讨如何在现代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与运营中,融入生态文明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本书聚焦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健康维护以及工程建设对区域环境的长期影响评估与优化。 第一部分: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健康 第一章: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水文过程 本章详细阐述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对水文变化的响应机制。内容涵盖河流连续性、生境异质性以及水文脉冲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关键作用。重点分析了基流、洪水过程和枯水期对河流健康指标的影响,并引入了生态水文(Ecohydrology)的概念,强调水流条件是决定河流生态系统状态的首要驱动力。 1.1 河流生态系统的要素与功能:包括生物群落结构、营养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1.2 水文过程与河流生态的耦合:探讨不同流量条件下河流廊道、滩地和淹没区的生态响应。 1.3 生态水文指标体系构建:介绍如何量化河流健康状态,如生物完整性指数(IBI)及水流持续性指数(Flow Regime Index)。 第二章:水库运行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 水库是水资源调度的核心设施,但其运行也对下游河流的自然过程产生深刻影响。本章系统分析了水库调度对河道形态、沉积物输移、水温结构以及鱼类洄游的影响。 2.1 径流、泥沙与水温的调控效应:分析大坝截流对洪水过程的“削峰截沙”效应,以及对下游河道冲刷、河床退化的影响。探讨水库分层放水导致的下游水温异常现象及其对水生生物的生理限制。 2.2 鱼类栖息地破碎化与迁徙障碍:深入研究大坝对特定物种,特别是洄游性鱼类(如鲑鱼、鲟鱼)的阻断效应,并讨论栖息地适宜性模型。 2.3 评估工具与方法:介绍水库影响评价模型,如生态流研究(Environmental Flow Assessment, EFA)的方法学,包括经典方法(如步进法)和基于生态响应的建模方法。 第三部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与工程实践 第三章:生态友好型水库调度与运行优化 本章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提出在满足水资源利用目标的同时,兼顾生态需求的调度优化策略。核心在于确立生态基流或生态需水目标。 3.1 生态需水目标的确定与量化:根据不同河流区段的生态敏感性,确定维持关键物种生存或生态系统基本功能的最小水量、水时、水质和水温要求。 3.2 模拟与优化调度:应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法),在保证供水、防洪、发电等目标的前提下,求解出最优的生态友好型泄洪和基流维持方案。 3.3 季节性调控与洪水脉冲模拟:探讨如何通过模拟自然洪水过程,设计周期性的生态放水(Pulse Flow),以激活河滩地植被生长和维护鱼类繁殖周期。 第四章:河流连通性恢复与鱼道工程 河流连通性是河流生态健康的关键要素。本章聚焦于工程措施对恢复河流自然连通性的技术途径。 4.1 障碍物识别与连通性分析:利用GIS和水力模型,识别水利设施对河流连通性的阻断程度,特别是对陆生动物穿越的影响。 4.2 鱼类通过设施的设计与效能评估:详述各类鱼道(如阶梯式、人造溪流式、升鱼机)的设计原理、水力学参数控制要求(如流速、跌水深度)以及安装后的通过率监测与评估方法。 4.3 廊道恢复与生境再造:讨论如何在水库库区边缘、溢洪道下游以及引水渠道沿线,通过植被恢复、河岸修复和栖息地结构优化,增强河流廊道的生态功能。 第五章:水土保持与泥沙管理中的生态工程 本章关注传统水土保持工程在现代背景下的生态转型,强调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的有机结合,实现“以草固土,以林固坡”。 5.1 侵蚀过程的生态动力学模型:分析降雨、坡度、植被覆盖度与土壤持水能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从生态学角度理解水土流失的驱动力。 5.2 生态护坡与河岸稳定技术:介绍利用乡土植物群落进行河岸生物工程加固的技术,包括格宾网、植草混凝土等与生态恢复相结合的复合结构应用。 5.3 泥沙的生态化管理:探讨在水库清淤、冲沙过程中,如何科学处理和再利用泥沙,减少对下游生态系统的负面冲击,并研究泥沙回淤对水下生境的恢复作用。 第六章: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利工程适应性设计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现有水利工程的稳定性和生态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6.1 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预测:应用区域气候模型(RCM)和水文模型,预测未来极端降水、蒸发量和径流不确定性的变化趋势。 6.2 韧性水利基础设施设计理念:引入“韧性”(Resilience)概念,设计能够快速从灾害中恢复,并能适应未来不确定性变化的工程系统。探讨工程冗余度、多水源联合调度在提高系统韧性中的作用。 6.3 适应性管理框架:建立基于监测反馈的动态调整机制,允许水利管理部门根据最新的气候和生态数据,对工程运行规程和设计标准进行审慎的、渐进式的调整。 结语:迈向人水和谐的未来水利 本书强调,未来水利工程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其提供的水量或发电量,更取决于它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通过跨学科的整合与前瞻性的思维,实现从“控制自然”到“顺应自然”的根本性转变,是新时代水利工作者的核心使命。本书为工程师、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指导,以构建更加绿色、安全和富有生命力的水利工程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挺严肃的,那种蓝色的主调,加上醒目的标题,一看就知道是份正经的行业规范。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透顶的教科书,但是翻开之后发现,它的条文编排还是挺有逻辑性的。虽然涉及到很多专业术语,比如什么“继电保护装置的配置原则”、“电气主接线的设计要点”,这些对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确实有点晦涩难懂。不过,我能感受到这背后蕴含的严谨态度。光是看到里面对各种设备选型的细致规定,比如对断路器的开断能力、隔离开关的电气间隙等都有明确要求,就能体会到设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多么小心谨慎。这本书似乎是想把水电工程中所有与机电相关的环节都纳入规范之下,确保无论哪个环节出问题,都有章可循。对于业内人士来说,这或许是本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但对于我这种想了解行业概貌的门外汉来说,它更像是一扇通往精密工程世界的沉重、但又极具秩序感的门。

评分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研究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它似乎是按照水电站机电系统从上到下、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进行组织。最开始是总则和术语定义,这部分为后续的详细规范打下了基础,虽然一开始读起来比较费力,但确实有助于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解框架。接着深入到电气系统,比如变电站的布置、主变压器的选择,这些内容涉及的计算和经验值非常多,看得人头皮发麻。后面还涉及到了自动化、控制和通讯系统,这部分的内容更新可能比较快,但规范还是试图抓住核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于防雷接地系统的论述,篇幅不小,而且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施工和检测要求。这本书的编写团队显然是集合了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试图用一套标准化的语言来描述复杂的工程实践,避免因人而异带来的风险,这种集体智慧的结晶,从字里行间都能散发出沉甸甸的分量感。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技术手册,而非普及读物。它的语言极其精炼,句子结构往往是主谓宾清晰、信息量极大的陈述句,没有多余的修饰,直奔主题。比如某条规定:“水轮发电机出口的断路器应采用SF6全封闭式,其额定电流不应小于机组额定电流的1.2倍,并考虑短路电流热稳定要求。” 这种直接的、参数化的表达方式,对于需要快速查阅或核对设计参数的人来说极其高效,但对于想了解“为什么”的读者来说,就得自己去补充背景知识了。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水轮机和电站辅机设备的章节,里面关于通风、润滑和密封的要求,体现了对设备长期运行可靠性的极高关注。这本书不是在教你“如何做”,而是在定“必须做到什么程度”,这是一种典型的标准制定者的思维定势,非常务实,但也略显刻板。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明显地体现在其对“安全裕度”的强调上。无论是电缆敷设的载流量校核,还是对不同电压等级设备间的安全距离规定,都透露着一种“宁可过度设计,不可留有隐患”的保守主义精神。例如,在水下设备的电气保护和绝缘要求部分,对渗漏检测和耐压测试的频次和标准描述得非常细致,这显然是基于大量历史经验和事故教训总结出来的。我注意到,规范中反复出现对“环境条件适应性”的考量,例如高海拔、高湿热地区的特殊处理办法,这说明它并非是脱离实际地理条件的纸上谈兵。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把那些在实际工程中可能被忽略的微小细节,提升到了必须遵守的层面,这才是它作为国家级水利行业标准的核心价值所在——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持久稳定运行,是建立在对每一个技术细节的严格把控之上的。

评分

说实话,要完整消化这本书的所有内容,恐怕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水电设计工程师的视角才行。对于普通读者,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展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壁垒的珍贵样本。我尝试去对比了其他一些非电力的工程规范,发现水利水电领域的机电设计标准在设备选型的多样性和环境适应性上要求更为苛刻,这大概是由于水工建筑物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往往比一般的工业建筑更为严重和难以修复。书中对继电保护逻辑图和调试步骤的描述,虽然只是示意性的,但也展现了现代电站控制系统的复杂性和集成度。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是厚重、权威且不容置疑,它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文件,更是行业内几十年技术积累和共识的结晶,是确保国家能源和水资源安全的关键技术基石之一,其严谨性本身就构成了它最大的说服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