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41-2011):水利水电建设用混凝土搅拌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41-2011):水利水电建设用混凝土搅拌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编
图书标签:
  • 水利工程
  • 混凝土搅拌机
  • 行业标准
  • SL 541-2011
  • 水利水电建设
  • 混凝土工程
  • 施工设备
  • 标准规范
  • 技术标准
  • 工程建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155084.91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75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
字数:2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41-2011):水利水电建设用混凝土搅拌机》适用于与大中型水工混凝土搅拌楼(站)配套的,公称容量为1000~9000L的周期式搅拌机和单台生产能力在600m3/h以下的连续式搅拌机。2011-09-01实施。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分类
4.1 搅拌机分类与代号
4.2 搅拌机主参数系列
4.3 搅拌机型号
4.4 基本参数
5 技术要求
6 试验方法与检验规则
7 标志、包装、运输与储存
8 保修期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41-2011):水利水电建设用混凝土搅拌机》的图书简介,但内容将完全围绕不包含该标准内容的其他水利水电工程相关主题展开,力求详尽并具有专业性。 图书精选书目导读:聚焦水利工程前沿与实践 第一部分:大坝工程结构安全与抗震设计 本导读精选的系列图书,旨在为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特别是关注大坝结构安全、岩土工程基础处理以及复杂气候条件下的工程耐久性研究的专业人士,提供深入的技术参考与前沿洞察。本部分重点介绍的两本著作,恰恰填补了对机械设备规范(如混凝土搅拌设备标准)之外,对土木结构本体及地质环境深度剖析的需求。 1. 《复杂地质条件水工结构基础处理技术与应用》 内容概述: 本书是一部集理论研究、工程实践与案例分析于一体的综合性专著,专注于解决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中,如高面板坝、深厚冲积层、岩溶发育区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基础处理难题。它超越了单纯的施工工艺描述,深入探讨了地基力学行为的非线性特征及其在极端荷载(如地震、超高水头)下的响应机制。 核心章节聚焦: 深厚软弱地层加固技术: 详细论述了真空预压、砂石桩复合地基以及注浆加固(包括高压旋喷、隧道钻孔灌浆)的优化设计参数和效果评估方法。书中特别对比了不同浆液体系(水泥基、化学浆液)在渗透性、固结时间和抗渗性能上的差异,并辅以大量现场监测数据验证其长期稳定性。 岩溶与断层带处理工程: 针对喀斯特地貌区大坝基础的防渗与防漏水问题,本书系统梳理了“探、清、堵、排”的系统化处理流程。重点介绍了高精度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在隐蔽溶腔定位中的应用,并详述了超细颗粒浆液在高渗透裂隙网络中的有效灌注技术及其封闭效果的动态监测。 地震作用下基础动力响应分析: 结合有限元分析(FEM)和离散元分析(DEM),探讨了软弱地基对地震波的放大效应,并提出了基于场地分类的抗震设计规范建议。书中收录了若干重大工程的地震后评估报告,分析了基础沉降与不均匀位移对上部结构安全的影响。 新型止水与防渗结构材料: 讨论了膨润土防水垫、自粘性防水卷材在水库大坝防渗墙中的应用潜力及施工控制要点,强调了材料界面粘结强度对整体防渗系统的至关重要性。 2. 《高面板坝结构安全与长期性能评估》 内容概述: 本书聚焦于现代水利工程的主流形式——高面板坝,特别是碾压式混凝土坝(RCC)和土石坝的上游面板结构。它着重于分析面板在长期运行、温度变化、水文荷载及次生灾害(如冰冻融化、冲刷)作用下的疲劳损伤机制和结构健康监测(SHM)策略。 核心章节聚焦: 碾压混凝土面板的热工性能研究: 深入解析了RCC材料在水化热释放阶段的温度梯度、内部应力演化及其与外部环境温度的耦合关系。书中提出了修正的温控模型,用以指导施工过程中的温控措施(如冰水拌合、表面覆盖养护),确保面板无裂缝或微裂缝可控。 面板连接缝的耐久性设计: 详述了面板与坝体接触层、分仓接缝以及止水带的设计与施工标准。重点探讨了不同类型止水带(PVC、橡胶、金属)在长期浸水和温度循环下的老化特性,并推荐了基于可靠性指标的止水带寿命预测方法。 面板表面损伤的无损检测技术: 本章系统介绍了超声波衍射声学(DAUT)、红外热成像以及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面板表面缺陷(如剥落、渗漏点、气泡)识别中的应用。书中提供了详细的缺陷分类标准和修复材料的选择指南。 面板失稳机理与修复案例: 通过对国内外典型面板失效案例的剖析,揭示了冲刷、冻胀和基础不均匀沉降导致的局部破坏模式。重点阐述了注浆修复、喷射混凝土二次覆盖等抢险与长效修复技术的适用条件和操作流程。 第二部分:水力机械与电力系统可靠性工程 在水力发电站的设计与运行中,高效、可靠的机电设备是核心竞争力。以下书籍侧重于水轮机、发电机组的选型、水力瞬变分析以及电站的运行管理,这些内容与现场设备材料的质量控制标准是互补的实践环节。 3. 《大型水轮机组水力瞬变过程分析与调速系统优化》 内容概述: 本书是针对水力发电厂运行安全的关键环节——水力瞬变现象的权威指南。它涵盖了从水库泄洪、负荷骤降到突然停机等一系列工况下,引水系统和压力钢管内压力波的产生、传播与衰减规律。 核心章节聚焦: 压力钢管水锤理论与计算: 详细阐述了瞬变压力波的速度计算(考虑管壁弹性及水体粘滞性)、压力波在水库和调压井的反射机制。书中引入了耦合了摩擦阻力的J–O方法,提高了复杂管路系统瞬变分析的精度。 调速系统对机组稳定性的影响: 深入探讨了PID(比例-积分-微分)调速器参数整定对系统阻尼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在快速工况变化下,发电机电磁转矩与水力转矩的动态平衡,并提出了基于工况自适应的调速器优化策略。 调压井与补偿器的设计: 比较了开口式调压井、密闭式调压井以及补偿器的结构特征与减压效率。特别分析了调压井内水柱振荡的非线性特性及其对井壁结构的冲击载荷。 计算机模拟与现场验证: 书中提供了多套经典水电站的瞬变分析模型案例,并结合现场试验数据(如压力传感器记录的波形)来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实际参考依据。 4. 《水工建筑物运行管理与健康监测技术》 内容概述: 本书关注水利工程生命周期中后期的核心议题——大坝和水工结构的长期安全运维。它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管理框架,用以替代传统的周期性巡检模式。 核心章节聚焦: 渗漏水监测与溯源技术: 系统梳理了渗流场的监测手段,包括测压管、渗流计的布置原则与数据解读。重点介绍了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电导率法对渗漏水源进行定性判断的先进技术。 结构沉降与位移的精密测量: 介绍了基于GPS/北斗、激光跟踪仪和高精度水准仪组成的监测网络,用于实时监测大坝的整体变形趋势。书中强调了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用以区分正常形变与异常预警信号。 水工结构风险评估模型: 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的风险量化模型,将结构状态、外部荷载、环境因素和管理水平整合,生成直观的风险指数,指导维护资源的优先级分配。 信息化运维平台构建: 阐述了如何集成SCADA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结构健康监测(SHM)数据,构建一个统一的、支持决策支持的“数字孪生”式水工结构管理平台。 结语: 上述四本精选著作,共同构筑了一个从地基处理、主体结构设计、核心机电系统动态分析到全生命周期运行维护的知识图谱。它们聚焦于结构安全、运行可靠性及前沿技术应用,是工程技术人员应对日益复杂的水利水电工程挑战的有力工具。这些内容与专注于特定制造标准(如混凝土搅拌机械参数和质量要求)的规范文件,形成互补,共同支撑起现代水利工程的宏伟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41-2011):水利水电建设用混凝土搅拌机》的出现,无疑是为我们这些常年与水利工程打交道的人带来了一份及时的指引。我特意翻阅了它,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新型搅拌设备性能评估和实际应用场景的深入探讨。然而,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更像是一部严谨的规范手册,而非一本面向工程实践中具体疑难解答的参考书。它详尽地列举了从原材料选择到成品检验的每一个环节的技术参数和操作要求,这对于初次接触水利水电项目的技术新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入门资料,能让他们对“标准”二字的重量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但对于我们这些经验丰富的现场工程师而言,我们更期待看到一些针对复杂气候条件,比如高寒地区或高海拔地区,混凝土搅拌机在实际运行中可能遇到的性能衰减、维护策略的优化,或者不同品牌搅拌机在长期连续工作状态下的可靠性对比分析。这些在实际工程中至关重要,但在这本标准中似乎着墨不多,留给我们自行摸索的空间依然很大。它提供了“应该做什么”的框架,但“如何更有效地做好”的经验之谈,则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去沉淀和总结。

评分

我本以为这本标准会包含对当前市场上主流搅拌机技术迭代的深度分析,毕竟“2011年”的标准距今已有一段时日,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于搅拌效率与能耗的平衡点是否有给出新的量化模型。毕竟,在如今强调绿色施工和成本控制的大背景下,如何用更少的能源生产出满足强度要求的混凝土,是衡量一个搅拌站先进与否的关键指标。遗憾的是,该标准似乎更侧重于对搅拌机基本结构、主要部件的尺寸和性能的静态描述,例如对搅拌筒容积、电机功率的最低要求等。对于诸如智能控制系统在优化投料顺序、温度补偿算法等方面的应用,书中未能提供前瞻性的指导或建议。这使得我们这些试图将“工业4.0”理念引入传统水利建设领域的实践者,在寻找技术论证依据时,略感力不从心。它是一份坚实的基础,但缺少了指引我们迈向未来技术方向的“星图”。

评分

从一名项目质量控制人员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强制性和统一性,它有效地保障了水利工程基础材料的最低合格线。我仔细研读了其中关于试拌和出厂检验的章节,对于取样频率和判定标准的描述是清晰且无歧义的。这极大地简化了我们在项目初期与承包商进行合同交底时的争议点。然而,我注意到,书中对于搅拌过程中,由于搅拌机自身的机械磨损或间隙变化所导致的混凝土微观性能差异,似乎没有给出足够深入的探讨和应对措施。例如,一台使用多年的搅拌机,其叶片磨损程度达到某一阈值后,虽然出厂指标检测合格,但其对配合比的均匀性影响是否需要额外的修正系数?标准中多采用“合格/不合格”的二元判断法,对于这种渐进性的质量退化过程,缺乏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的建议。这迫使我们必须依赖于更先进的第三方检测手段和项目组内部制定的更为严苛的内控流程,显得标准本身在覆盖广度上略显保守。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严谨、克制,充满了官方标准的特有韵味,这对于规范性文件的阅读体验而言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那些希望通过案例学习来理解规范如何具体落地的工程师来说,阅读过程可能略显枯燥。我期待看到一些“反面教材”或者“特定挑战”下的案例分析,比如在面对特大型骨料或特殊掺合料时,标准中的某些条款是如何被灵活或严格执行的。例如,对于某些特殊的碾压式混凝土(RCC)大体积浇筑,搅拌的均匀性要求极高,这是否需要在标准之外,另行制定针对性的搅拌工艺补充说明?如果本书能在附录中加入一些典型的工程应用场景的图解或简短的案例摘要,哪怕是基于该标准的旧有实践总结,也能极大地提升其作为工具书的易用性和指导价值。目前来看,它更像是一部需要对照实际设备手册才能完整理解的“法典”。

评分

对于我们采购部门来说,评估不同供货商的搅拌设备时,这本书是确定“入围门槛”的基石。它为我们设定了必须达到的硬性指标,避免了市场上鱼龙混杂的低端产品进入重要水利项目。但是,标准毕竟是“标准”,它描述的是最低安全和质量要求,而非最优设计。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追求极致性价比的今天,我们更希望了解哪些技术升级(例如,更先进的润滑系统、更高效的除尘配置)虽然可能超出SL 541-2011的最低要求,但能显著提升设备的长期运维经济性。这本书似乎更像一个“静态的体检报告”,它告诉你设备“能不能用”,但对于设备“用起来能有多省心、多持久”的“动态健康评估”,则没有提供太多衡量维度。这使得我们在进行采购决策时,仍需依赖于厂商提供的宣传材料和各自的内部评估体系,标准本身在这个决策链条中提供的增值信息相对有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