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机械设备标准汇编

建筑机械设备标准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机械
  • 工程机械
  • 施工设备
  • 标准规范
  • 工程技术
  • 建筑工程
  • 机械工程
  • 设备管理
  • 行业标准
  • 汇编资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62482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40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86
字数:208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建筑机械设备标准主要面向广大建筑建造企业、建筑设计单位和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单位。建筑机械设备标准出版后,得到广大建筑设计、施工、检测、生产企业与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单位等技术人员的重视。为了满足建设部门、科研设计、施工单位、工程监理、质检机构、生产企业等单位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建筑机械设备标准的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与中国标准出版社密切合作,特编撰了《建筑机械设备标准汇编》。
本标准汇编共计收入国家标准15项,行业标准44项,工程建设行业标准2项。
本标准汇编为目前建筑机械设备方面较为全面的标准汇编,可供建筑设计、施工、检测、生产企业与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单位中有关技术人员使用。
本标准汇编收集的国家标准属性已在本目录上标明(GB或GB/T),年代号用4位数表示。鉴于部分国家标准是在国家清理整顿前出版的,故正文部分仍保留原样;读者在使用这些标准时,其属性以本目录上标明的为准(标准正文“引用标准”中标准的属性请读者注意查对)。

目录

一、土方机械
GB/T 9139--2008液压挖掘机技术条件
GB/T l0170--2010挖掘装载机技术条件
GB/T l4782--2010平地机技术条件
JG/T 49—2000翻斗车
JG/T 56—1999 液压挖掘机 司机操纵装置
JG/T 91—2000小型装载机
JG/T ll9 2000 自装式翻斗车

二、建筑起重机械
68/T l955-2008建筑卷扬机
GB 5144 2006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
GB/T l0054 2005施工升降机
GB l0055--2007施工升降机安全规程
GB/T l4560一1993 150 t以下履带起重机技术条件
JG 5058—1995施工升降机防坠安全器

三、桩工机械
JG/T 77—1999潜水电动振冲器
JG/T 5064—1995振动桩锤技术条件
JG/T 5107—1999液压式压桩机
JG/T 5109—1999导杆式柴油打桩锤
JG/T 5110一1999冲抓成孔机

四、混凝土机械与混凝土制品机械
GB/T 8533--2008小型砌块成型机
GB/T 9142—2000混凝土搅拌机
GB/T l0171 2005 混凝土搅拌站(楼)
GB/T l3333 2004 混凝土泵
JG/T 44 1999 电动软轴偏心插入式混凝土振动器
JG/T 45 1999 电动软轴行星插入式混凝土振动器
JG/T 46—1999 电机内装插入式混凝土振动器
JG/T 93—1999滑模液压提升机
JG/T l06—1999 电动外部式混凝土振动器
JG/T ll3—1999 混凝土空心板挤压成型机
……

五、钢筋机械
六、装修用机械
七、工程建设行业标准

前言/序言


《现代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应用》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土木工程领域中,从基础材料到前沿复合材料的广泛知识体系。全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旨在为土木工程专业人士、研究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 第一部分:基础材料的性能与改性 本部分聚焦于土木工程中最核心的传统材料——水泥、混凝土、钢材以及沥青。 第一章:高性能水泥与水化反应动力学 详细阐述了波特兰水泥、特种水泥(如火山灰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的生产工艺、微观结构及其对宏观性能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水化反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包括早期强度发展、后期体积稳定性和耐久性指标的关联。内容涵盖了新型激发剂对水化过程的调控,以及不同气候条件下水泥基材料的早期养护策略。 第二章:先进混凝土材料科学 本章深入剖析了混凝土作为复合材料的本质。首先,系统介绍了骨料的选择标准、级配优化理论及其对工作性、密实度的影响。其次,详细阐述了外加剂(如高效减水剂、引气剂、膨胀剂)的作用机理和精确掺量控制技术。核心内容聚焦于高性能混凝土(HPC)和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设计理论,包括UHPC中纤维增强体系的随机分布对韧性提升的贡献。讨论了自密实混凝土(SCC)的流动性判定标准(如V形漏斗试验、J形圆柱测试)和防止离析的内部结构调控方法。此外,还涵盖了再生骨料在结构和非结构构件中的应用技术及性能衰减分析。 第三章:钢材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 本章侧重于结构钢材的冶金学基础及其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力学行为。详细分析了普通碳素钢、低合金高强度钢以及耐候钢的微观晶体结构演变与其屈服强度、塑性、韧性之间的关系。重点讨论了钢材的疲劳性能(S-N曲线的构建与应用)、焊接性能的评估标准(如母材和热影响区的性能差异),以及钢结构在极端环境(如高温火灾、低温环境)下的承载力退化模型。探讨了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如热浸镀锌、涂层保护)对钢材耐腐蚀性能的增强机制。 第四章:沥青与改性沥青材料 本章专注于道路和防水工程中的粘弹性材料。详细介绍了不同等级沥青的精制工艺、分子结构表征技术(如DSR、BBR测试)以及与集料的粘附机理。着重介绍了聚合物改性沥青(PMA)和填充料改性沥青的制备技术,特别是SBS、SBR等弹性体改性对沥青的温度敏感性、车辙抗力和抗疲劳性能的改善效果。探讨了沥青混合料的宏观(如马歇尔稳定度、旋转压实试验)和微观(如孔隙率、沥青膜厚度)性能评价体系。 第二部分:新型与功能性工程材料 本部分面向未来工程需求,系统介绍了几种极具发展潜力的工程材料。 第五章: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与结构应用 系统介绍了碳纤维(CFRP)、玻璃纤维(GFRP)和芳纶纤维(AFRP)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从纤维的制造工艺、基体材料(环氧树脂、聚酯)的选择,到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结合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分析了FRP筋材的抗拉性能、耐腐蚀性以及在预应力结构中的应用技术。详细介绍了FRP片材、型材在既有结构(如桥梁、建筑)的加固修复中的粘接技术、荷载转移模式及长期服役性能预测。 第六章:智能与自修复材料 本章聚焦于赋予材料感知和自我修复能力的创新技术。详细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SMA)在结构减隔震系统中的应用,包括其热激活和应力诱发相变机制。深入讲解了微胶囊自修复混凝土的原理,包括修复剂(如环氧树脂、微生物孢子)的封装技术、释放机制和修复效率的量化评估方法。讨论了嵌入式光纤传感器在监测混凝土内部应力、应变和裂缝萌生方面的技术细节和数据解析。 第七章:绿色与可持续性材料 本章关注材料的全生命周期评价(LCA)及其环境友好性。详细介绍了工业废渣(如粉煤灰、高炉矿渣)作为水泥替代品的性能提升机制和掺量优化策略。探讨了地聚合物(Geopolymer)材料的碱激发体系、早期强度控制和长期耐久性表现,并将其与传统波特兰水泥进行全方位的对比分析。同时,涵盖了生物基材料(如木塑复合材料)在非结构和装饰工程中的应用潜力与限制。 第三部分:材料的性能测试与寿命预测 本部分强调材料性能的精确量化和长期可靠性评估。 第八章:结构材料的耐久性机制与评估 系统梳理了影响土木工程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包括冻融循环、硫酸盐侵蚀、氯离子渗透和碳化反应。为每种侵蚀机制建立了详细的物理化学模型。重点介绍了氯离子迁移的菲克第二定律应用,以及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电迁移加速测试(Rapid Chloride Permeability Test, RCPT)的规范流程与结果解读。探讨了材料表面防护层(如渗透型防水剂、涂层系统)的防护机理与失效分析。 第九章:先进无损检测技术(NDT) 详细介绍用于评估结构材料内部状态和早期损伤的无损检测技术。内容包括:超声波在检测内部空隙、裂缝和模量变化中的应用原理(声波速度法、频谱分析法);电磁波在检测钢筋锈蚀程度和混凝土密实度中的应用(如探地雷达GPR的信号衰减与成像分析);以及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检测结构分层、脱粘和湿气积聚中的应用规范。 第十章:材料寿命预测的概率模型 本章介绍了如何运用可靠性理论对材料和结构的寿命进行量化预测。介绍了基于随机过程的钢材腐蚀速率模型和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详细阐述了威布尔(Weibull)分布、正态分布在材料强度和疲劳寿命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探讨了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结构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以评估材料性能不确定性对整体结构安全裕度的影响。 本书的编写风格力求严谨的学术性与高度的工程实践性相结合,图表丰富,案例分析典型,是所有致力于提升工程质量和追求材料创新的专业人士案头的必备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刚拿到手时,我对它作为一本“汇编”的实用性持保留态度,担心它会变成一本面面俱到的“大而全”的工具书,最终淹没在书架上。然而,深入阅读后发现,它在专业深度上远超我的预期。特别是关于预制构件安装精度的容差范围和监测频率的规定,它不仅仅给出了极限值,还根据构件的尺寸和吊装高度,给出了分级的推荐值,这种“弹性”处理方式体现了编者对实际施工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书的后部附带的索引系统做得极其出色,检索逻辑非常贴合工程人的思维习惯,可以根据“设备类型”、“施工阶段”甚至“国家标准编号”进行多维度交叉检索,效率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它有效地将理论标准与工程实践的“灰度地带”进行了有效的衔接和规范化,真正做到了让标准“活”起来。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和装订工艺绝对是顶级的,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这让我对其中内容的可靠性产生了更高的信任。我关注到它在环境适应性标准方面做了很多补充,比如针对高寒地区或海洋性气候下的设备防腐蚀涂层要求、低温启动性能的测试标准,这些内容在过去零散的文件中往往难以集中查阅。这些“极端条件”下的标准补充,对于我们拓展海外项目或进行特殊工程建设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阅读过程中,我发现编者在某些规范的引述后,会加上一个简短的“注意事项”提示,这很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耳边低语提点,提醒我们哪些环节最容易在验收中出问题。这种“以人为本”的编辑思路,使得这本技术含量极高的专业书籍,变得异常亲切和实用,极大地降低了复杂标准的学习门槛。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风格有一种古典的严谨美学,虽然内容是现代工业标准,但其内页的字体选择和行间距处理,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强烈的视觉疲劳。我注意到在某些涉及复杂力学计算和材料性能测试的标准部分,编者特意加入了许多清晰的手绘示意图,这些图示的线条简洁有力,精确地还原了试验装置的结构和受力点,比如对钢结构焊接质量无损检测的步骤分解图,比很多官方标准中的模糊照片要清晰易懂得多。此外,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术语,书页侧边还做了小小的注解,解释了其在不同时期标准中的含义变化,这对于处理历史遗留工程或进行老旧设备维护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系。这本书不仅仅是标准的集合,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建筑机械发展史的侧记,细节中充满了对行业规范的敬畏。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项目经理,我最看重的是资料的权威性和检索的便捷性。过去我们不得不翻阅好几本不同部门颁发的零散文件,效率极低。而这本《汇编》,汇集了近些年来所有修订的重要行业标准,信息的集中度非常高。我尤其关注了关于起重机械安全操作规程的那一章,它的更新速度令人惊喜,涵盖了最新的防碰撞系统和远程监控技术的应用标准,这对于我们目前大量使用智能化施工设备的环境至关重要。我发现它对某些关键参数的描述采用了对比表格的形式,比如不同等级钢筋的抗拉强度与适用温度范围,这样的排版比纯文本描述要直观得多,让人在紧张的会议或紧急的现场核查时,能够迅速定位所需信息,避免了因为引用错误标准而导致的工期延误或质量隐患。总而言之,它的价值在于“一站式”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是项目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深邃的藏青色,搭配烫金的字体,显得既庄重又专业。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但翻开目录后才发现,编排的逻辑性极强。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标准条文,而是根据建筑工程的阶段性流程进行了系统化的划分,从地基处理到主体结构,再到最后的装饰装修,脉络清晰得仿佛一张精心绘制的施工蓝图。尤其是初期的基础标准部分,对土壤承载力的检测规范、模板支架的稳定性要求,描述得细致入微,连那些容易被现场人员忽略的细节都考虑进去了。我特别欣赏它在引用国家标准时,会附带一个简短的“应用场景解析”,这极大地帮助了我们这些一线工程师快速理解抽象的条文如何在实际的塔吊安装、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落地执行。对于新入行的技术员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救急的“字典”,让人感觉手中握住的不是一堆冰冷的规范,而是一个可操作的、有温度的行业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