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阿米巴經營(實戰篇)+乾法 全兩冊 |
| 定價 | 78.00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版次 | 1 |
齣版時間 | 2016年01月 |
開本 | 32 |
作者 | 稻盛和夫 |
裝幀 | 精裝 |
頁數 | |
字數 | |
ISBN編碼 | 9787111498247 |
內容介紹
..........
作者介紹
稻盛和夫,1932年齣生於日本鹿兒島。畢業於鹿兒島大學工學部。1959年創辦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現在的京瓷公司)。1984年創辦第二電電株式會社(現名KDDI,是僅次於日本NTT的第二大通信公司)。這兩傢企業都進入過世界500強。2010年齣任日本航空株式會社會長,僅僅一年就讓破産重建的日航大幅度扭虧為盈,並創造瞭日航曆史上zui高的利潤。這個利潤也是當年全世界航空企業中的zui高利潤。現任京瓷名譽會長、KDDIzui高顧問、日航名譽顧問。1 983年創辦盛和塾,嚮企業傢塾生義務傳授經營哲學,現在全世界的盛和塾塾生已超過9000人。1984年創立“稻盛財團”,同年設立瞭一個像諾貝爾奬一樣的國際奬項——“京都奬”。
關聯推薦
在稻盛和夫編著的《乾法(精)》中,稻盛先生結閤自己70餘年的切身經曆所獲得的工作經驗,與讀者探討工作真正的意義以及如何在工作中取得成績,為身在職場的讀者點燃指路明燈,同時,這些思想對企業管理者有極大的藉鑒意義,也是他不可動搖的“信念”,更是他被實踐證明瞭的正確的“工作哲學”。
目錄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商品名稱: | 阿米巴經營(實戰篇)+乾法 全兩冊 |
作者: | |
譯者: | 竇少傑 |
市場價: | 78元 |
ISBN號: | 9787111502197T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商品類型: | 圖書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隨書附贈:書簽1張 |
裝幀:精裝 | 開本:32開 | 語種:中文 |
齣版時間:2015-07-01 | 版次:1 | 頁數:214 |
印刷時間:2015-07-01 | 印次:1 | 字數: |
內容簡介 |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於2010年以78歲的高齡,齣任日本航空株式會社會長,僅僅一年就讓破産重建的日航扭虧為盈,並創造瞭日航曆***高的利潤。實現日航重建的阿米巴經營的導入者、操盤手,就是《阿米巴經營》(實戰篇)的作者森田直行,他曾在京瓷公司常年參與瞭阿米巴經營體係的設計和運營。 阿米巴經營是京瓷公司的創立者稻盛和夫根據其企業經營的經驗而構建齣來的經營手法,這種經營手法*終成為京瓷公司從一個小作坊發展成為世界知名大企業的原動力。 一直有這樣的誤解存在,“阿米巴經營隻適閤製造業”。但是,森田直行已在各行各業裏成功導入阿米巴經營,與許許多多的企業經營者一起經曆瞭無數次的改革和改善,也親身經曆過很多赤字企業像不死鳥一樣起死迴生,並變成一個利潤率很高的企業。 關於阿米巴經營的介紹有很多,但是真正對阿米巴經營的實戰方法進行詳細描述的,幾乎沒有。《阿米巴經營》(實踐篇)介紹瞭阿米巴經營的實戰方法和案例,幫助企業將人的潛力無限地激發齣來。導入阿米巴不僅可以改變企業的決策機製、組織和事業的結構,更能改變肉眼難以看到的企業文化,甚至改變員工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
作者簡介 |
森田直行,KCCS管理谘詢(KCMC)會長。1942年,於日本福岡縣齣生。鹿兒島大學畢業後,1967年入職京都陶瓷(現京瓷)公司。阿米巴經營的結構和信息係統的確立與推進者。1995年,京瓷溝通係統有限公司(KCCS)成立,就任社長(現任顧問)。2006年,任京瓷副會長。2010年,參與破産的日航重建計劃,擔任副總裁。2012年,任*國京瓷阿美巴管理顧問(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每天為阿米巴經營的傳道傾注心血。
竇少傑,現任日本立命館大學經營學部助理教授,博士。日本同誌社大學技術·企業·國際競爭力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員。*國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客座研究員,美國密歇根大學訪問學者。 |
在綫試讀
凡是功成名遂的人毫無例外地,都是不懈努力, 曆盡艱辛,埋頭於自己的事業,纔取得瞭巨大成功。
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在成就偉大功績的同時,他們 也造就瞭自己完美的人格。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值得玩味: 在南太平洋新不列顛島上,有一個未開化部落的 村莊,那裏的人們都認同“勞動是美德”這一觀點。
在他們的生活中滲透著一種純樸的勞動觀:“認真勞 動能塑造美麗心靈”,“美好的工作産生於美好的心 靈”。
在這個村落裏,主要的勞動內容是燒荒式的農業 ,作物是甘薯。
在那裏,根本不存在“工作是苦役”這樣的觀念 。村民們通過工作追求的目標是:“工作得到的美的 成果”和“人格的陶冶”,就是要把工作做得完美, 並由此磨煉自己的人格。
村民們互相評論各自田地的整修情況、作物的長 勢以及泥土的氣味,氣味好聞的被誇為“豐登”,氣 味難聞的則被貶為“不毛”。
經過這樣一番評價,田地耕作得精細的人就會被 稱為“人格高尚的人”,會受到全村人的尊敬。
也就是說,這個村子裏的村民是通過勞動的成果 ——田地是否整齊,作物是否豐收,來判斷一個人的 人格的。田頭工作齣色、工作成果顯著的人,就被認 為是優秀的人,是人格高尚的人。
對他們來說,勞動是獲取生活食糧的手段,但同 時又是磨煉心誌、修煉人格的手段。“齣色的工作唯 有齣色的人纔能完成”,這種簡樸卻切中肯綮的勞動 觀在原始社會中普遍存在。
而在給人類帶來近代文明的西方社會裏,從基督 教思想起源,“勞動乃是苦役”這個觀點相當普及。
這一點在《聖經》一開頭的亞當和夏娃的故事中就錶 達得十分清楚。
他們是人類的祖先,因為偷吃瞭上帝禁食的果實 ,被趕齣伊甸樂園。原來在樂園裏他們不需要勞動, 但遭放逐後,為瞭得到食物,他們不得不懷著痛苦的 心情開始勞作。
在這個眾所周知的故事裏,人們是為瞭抵贖自己 的“原罪”,纔不得不接受“勞動”這種懲罰。於是 勞動在人們的意識裏成瞭一種負麵的、否定的形象。
也就是說,對於歐美人而言,勞動本是一種充滿 痛苦、讓人厭惡的行為,因而産生瞭近代的勞動觀: 工作時間應該盡量縮短,工作報酬應該盡量增加。
然而在日本原本不存在這樣的勞動觀。不僅如此 ,過去的日本人,不管從事何種職業,總是從早到晚 辛勤地勞動。他們認為勞動雖然艱辛,但卻能帶來喜 悅感、自豪感,並能讓人明白生活的意義,勞動是高 貴的行為。
有許多優秀的工匠,隻要專心磨煉技能,製造齣 賞心悅目的産品,他們就會感到有一種說不齣的自豪 和充實;因為他們認為勞動是既能磨煉技能,又能磨 煉心誌的修行,他們把勞動看作自我實現、完善人格 的“精進”的道場。可以說,多數日本人都曾經抱有 這種有深度的、正確的勞動觀和人生觀。
然而,近年來,隨著社會逐步西方化,日本人的 勞動觀發生瞭巨大的變化。這就是本章開頭所提到的 ,勞動是為瞭獲得生活的食糧,勞動是“必要之惡” 。因而許多日本人把勞動看作一項單純的苦差事,甚 至厭惡勞動,厭惡工作。“極度”認真地工作能扭轉 人生 話雖這麼說,但我原本也不是一個熱愛勞動的人 ,而且我曾經認為,在勞動中要遭受苦難的考驗簡直 是不能接受的事。
孩童時代,父母常用鹿兒島方言教導我:“年輕 時的苦難,齣錢也該買。” P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