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翻开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那种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气势,隔着纸张都能让人感受到书写者当时的心境和功力。每一笔、每一画都充满了力量与韵律,绝非刻意雕琢可以达到。我尝试着去揣摩那些转折和提按,但很快就被那种自然天成的美感所折服。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对书法理论研究不深,但光是看着这些精妙的字形,内心就感到一种莫名的宁静与满足。它让我有机会去近距离接触那些流传千古的墨迹,体会到传统艺术中那种“法度森严而不拘泥”的境界,让人在敬畏之余,又油然而生一股想要动笔尝试的冲动。
评分这本书的选材角度非常独到,它似乎不仅仅聚焦于某一位名家的技法展示,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宏大的审美图景。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不同篇章之间的风格过渡是如此自然流畅,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页的呈现都充满了节奏感,有时候是激昂澎湃,有时候又是沉静内敛,这种情绪的起伏变化,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它巧妙地避开了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用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力来引导读者进入书法的精神世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门途径,它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背景,就能让人领略到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韵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讲究,那种微微泛黄的质感,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淌。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凸显了主体内容的艺术性。特别是那些拓印的细节处理,即便是最细微的笔触和墨痕,都能清晰地呈现出来,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古人的笔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收藏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供人临摹的书籍,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作为临摹范本的功能。更深层次地讲,它提供了一种审美教育的范本。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极快的时代,我们很少有时间去沉下心来欣赏这种需要时间去品味的艺术。这本书就像是一剂强心针,提醒着我慢下来的重要性。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笔锋细节,那份沉淀在纸张上的古朴气息,总能有效地帮我过滤掉外界的喧嚣。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传统”的态度,认识到尊重和传承不仅仅是口号,更应该落实到对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细致保护和学习之中。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不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涉及的都是传统经典。但阅读下来,发现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即便是对于初学者,也显得友好了许多。它不是简单地将字帖堆砌在一起,而是似乎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编排序列,每组字帖的选择都很有目的性。那些经典的结构和章法,在反复的对比阅读中,逐渐在我脑海中形成了某种清晰的印象。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比死记硬背要有效得多。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真正的艺术经典,即便是经过现代的印刷技术再现,其内在的生命力依然旺盛,足以跨越时空与今人共鸣。
评分印刷一般,细节不清晰
评分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评分字帖很好,字体苍劲有力,非常佩服。文征明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顺利。明清时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亦即所谓的“秀才”。文征明在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 ,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头。五十四岁时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故称“文待诏”。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徵明心中悒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才获批准,五十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 早年因为字写得不好而不许参加乡试,因而发愤图强,终于成为诗、文、书画方面的全才。绘画方面,与弟子成为“吴门派”,“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又和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书法各体无一不精,尤其以行书、楷书为人所称道,在当时名重海内外。文徵明享年90岁,年高望重,门生有多,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他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他虽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 文徵明学字是从苏(轼)字入手的。后来文徵明从李应祯学书,李应祯书宗欧阳询,平正婉和,清润端方,虽非书法大师,却是一位书法教育家。他是文徵明的岳父,又是文徵明的启蒙老师。他除了把学书心得悉数传授给文徵明外,还鼓励他突破传统,自创新格。 在文徵明22岁时,李应祯看了他的苏体字,对文徵明说:“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这些话影响了文徵明一身。 文徵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 王世贞在《艺苑言》上评论说:“ 待诏(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文徵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 文徵明的小楷特别精细工整,主要来源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和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清秀俊雅,晚年八十岁以后的小楷,尤其见功夫。他的传世墨迹很多,有小楷《前后赤壁赋》、《顾春潜图轴》、《离骚经九歌册》;行书有早期的《南窗记》,中期的《诗稿五种》,晚期的《西苑诗》。他的所有的作品,都笔笔工整,即使是快到九十岁时,也是如此,这在我国书法家中是极为少见的。 文徵明是“吴门画派”的领袖人物,对吴门书风影响很大,他的儿子文彭、文嘉在书法上也很有成就,其中文彭还是明清篆刻的一代宗师。文征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并受到沈周、吴宽的影响。而后从宋元上追晋唐。次子文嘉曾分析其书法『始亦规摹宋元之撰。既悟笔意,遂悉弃去,专法晋唐』。其隶书得力于《受禅》,篆书则继承李阳冰而又有所发展;草书师法怀素、黄庭坚;行书则融合苏东坡、黄庭坚、米元章于一体,又融入智永、赵孟俯笔意。其中最为擅长的当属小楷,有『名动海内』之誉。其小楷师法钟繇、二王,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精整典雅。被认为『温纯精绝,虞、褚以下弗论也』。文征明直至年近九十还能做蝇头小楷,功力之深可见一斑。中年以后,文征明已是各体兼善,王世贞云:『(征明)书法无所不规,仿欧阳率更、眉山、豫章、海岳,抵掌睥睨,而小楷尤精绝,在山阴父子间。八分入钟太傅室,韩、李而下,所不论也。』『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皆有小法,可宝也。』可见其书法的涉猎之广与水平之高。
评分凑单之用,随便看看还可以
评分好字!我喜欢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开卷有益,与子同读。
评分很棒的书。。。。。。。。。。
评分义,就可以根据本义的特点进一步了解引申义、以及和本义毫无关系的假借义。我们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