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下册)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曦原 编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近代中国
  • 历史
  • 文化
  • 美国观察
  • 纽约时报
  • 传记
  • 回忆录
  • 社会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0396
版次:2
商品编码:1082680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纽约时报》中国观察记”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美国人眼中的晚清社会,《纽约时报》版的中国近代史!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系《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讫年代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作者郑曦原)分为上下两册,本册为下册,收录第四篇艰难的国防-第七篇绝境的奋争等内容。

内容简介

  《帝国的回忆:晚清观察记(下册)》是《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讫年代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这一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蜕变,人民承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即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下册)》所配的百余幅图片和照片。主要选自与文章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报刊。这些出自西方国家记者之手的景像和现场实录,更增加了本书的历史感和收藏价值。
  《帝国的回忆(下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分为上下两册,本册为下册。
  《帝国的回忆(下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收录第四篇艰难的国防-第七篇绝境的奋争等内容。

作者简介

  郑曦原,196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管理学院。曾为新华社《经济世界》杂志特约撰稿人,参与策划CCTV多期电视节目,著有《中国远古文化》、《通向未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与李方惠合著)。为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1984届选调生,曾志愿到地处秦岭深处的陇南乡村工作3年。热心社会公益和环境保护事业,是中国天然彩色棉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92年底,进入中国外交部,曾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工作3年,现供职于外交部政策研究司。

目录

前言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
引子 晚清史是我心中尘封的痛
第一篇 夕照的社会
1854年的上海:自由港
新闻专稿:清国东段长城观察记
新闻专稿:清国名城广州游历记
述评:英国鸦片贩子力阻清国禁烟
铁路和电报有望在清国出现
清国社会新闻几则(一)
清国社会新闻几则(二)
四川巴塘发生强烈地震,3000人丧生
新闻专稿:广州的一天
1877年的上海:火轮信使——个美国人的游记
特写:在大清国的心脏旅行——扬子江游记
述评:罪恶的鸦片贸易
清国人口数字引起争论
首家机器棉纺织厂在上海建立
述评:清国苦力价几何?
1886年的上海:租界见闻
特稿:大清国邮政专述
述评:清国的丝绸工业
述评:清国的财税稽征制度
亡命天涯的传教士
述评:一位美国工程师在粤汉铁路沿线的观察笔记
电灯将照亮北京
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清廷颁诏禁止妇女缠足
述评:沉重负荷下的帝国财政
1908年的上海:对美贸易出口1055万美元

第二篇 蜕变的文化
新闻专稿:清国的官式学堂
大清国将向英美派遣留学生
清国留学生抵达旧金山
一份清国讣告
令人恐怖的考试制度
清国人将一天时间划分为12个单位
清国人发明的“洋泾浜英语”
述评:“四书五经”维系着清国灵魂
中文报纸在上海的发行量稳步上升
5020卷《古今图书集成》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述评:汉语奇异的表达形式
述评:清国官场腐败危及人类道德
清帝颁诏建立京师大学堂
新闻专稿:清国报业见闻
慈禧皇太后以孔子伦理观反击西方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复制碑私运纽约记
清国特使向美国赠送5000册中华图书

第三篇 诡异的内政
述评:同治皇帝暴卒,北京政局扑朔迷离
新闻特写:清国皇亲国戚多达四万
特稿:清国皇室生活记趣
述评:光绪皇帝学英语
李鸿章会见国际禁烟联盟执行秘书
慈禧召张之洞进京议政
新闻专稿:清国铁腕袁世凯采访录
新闻专稿:光绪皇帝驾崩,曾推动改革功不可没
附:光绪皇帝生平
新闻专稿:清国独裁者慈禧逝世,北京政局令人关注
附:慈禧皇太后生平
新闻专稿:三岁幼童登上清国皇位,改元宣统
新闻专稿:留美学子归国受重用

第四篇 艰难的国防
英国海军进攻广州,攻陷两广总督府
太平军挥师北伐,大清朝摇摇欲坠
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圆明园惨遭洗劫
英国领事巴夏礼被囚记
清军投降,北京城楼升起英法旗
清国接受和议,英法战俘曾受虐
香港卖奇珍,北京战利品令人炫目
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沦陷
清军攻破天王府,忠王李秀成束手就擒
捻军突破清军合围,威胁华北贸易安全
大清帝国军事资源透析
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清关系微妙
清军主力进朝鲜,日军进入临战状态
日军击沉“高升”号,1700名清军英勇殉国
丰岛海战震惊世界
李鸿章黄马褂被清廷褫夺,戴罪领军
清帝下达宣战诏,日清海陆大会战
美海军专家评丰岛海战
黄海大战,“定远”“镇远”姊妹两舰合力御群寇
日军攻入清国本土,威海卫军港危在旦夕
节日盛装的东京欢庆战争胜利
日军前锋直指山海关,威逼北京城
日军准备攻占威海卫,清国首都震动
三名清国海军将领自杀殉国
清国总理大臣恭亲王谈清日战争
德国海军借口教案占领胶东
法国占领海南岛
清帝下诏接受八国联军谈判条件
日本强制奴化台湾,再损兵250人
西藏叛乱平定,清廷诏示十三达赖罪恶

第五篇 酸涩的外交
沙俄外交使团进人大清国境
美使华若翰北京换约记
清英联合舰队计划破产
特写:驻清国的美国领事们
蒲安臣出使美国
拿破仑三世接见清国外交使团
安南国王仍然进贡大清国
清国政府首次要求外国旅行者出示护照
缅甸国王遣使向大清国进贡
格兰特将军访问广州、上海记
美国驻清公使易人
两江总督设官式晚宴招待美国公使
新闻特稿:李鸿章访问纽约记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
李鸿章接受美国记者采访录
山东教案了结,德国外交成果丰厚
大清国驻美公使伍廷芳在美亚商会新年宴会上发表演讲
醇亲王将启程赴欧谢罪
英国承认大清对西藏拥有主权
清国欲收回澳门,葡国派军舰遏阻
清国外交使团访问美国
附:范巴澜的中国游记重现费城

第六篇 革命的抉择
孙逸仙博士被清国驻英使馆绑架
述评:为新中国而呐喊的孙逸仙博士
清国流亡政治家康有为宣示报国理念
述评:缺乏民意支持导致维新运动失败
1500名革命义士惨遭屠杀
革命党在北京车站引爆自杀炸弹
安徽巡抚遭革命党刺杀身亡
社论:觉醒的中国
述评:后慈禧时代的清国政局
清国制宪机关要求组建现代内阁
日本外务省称在武昌的日本人受到优待
武昌爆发反清革命,共和国体有望建立
大清政府紧急调兵支援汉口前线
清国驻美使馆称国内形势非常严峻
述评:清国革命旨在推翻满清三百年统治
孙中山贷款闹革命,秘密计划大曝光
武昌革命发展迅猛,满清统治恐将结束
革命军在武昌宣布成立共和制政府

第七篇 绝境的奋争
述评:契约华工的悲惨境遇
新闻专稿:华人的生活习俗
哈佛大学聘清国教授讲习汉语
特写:唐人街随记
哈佛大学清国教授客死波士顿
快讯:怀俄明石泉城发生排华血案
新闻追踪:驱除华工的一场恶战
清美联合调查石泉城血案
新闻特写:唐人街上的华人孩子
附录:《纽约时报》晚清报道选辑总目录
再版后记

精彩书摘

  从英、法报刊提供的有关大清国内部事务动向的少量报道,我们应该对发表在这期《泰晤士报》上的由我们驻上海通讯员写来的信件感到满意。综观迄今我们所获得的材料,最近,大清国的叛乱已经呈现出了新的活力;而皇家部队对叛乱的镇压收效甚微;再就是,起义正向北方发展,从清国旧朝古都南京向着现今的首都北京城蔓延。
  我们从自己的情报人员那里了解到,这次叛乱的发展势头本来于1854年已经停息了,但最近,叛乱又获得了一连串的胜利,这看起来很可能导致鞑靼家族统治历史的终结。到1858年,经过两年的稳步发展,太平军已经占领了扬子江流域,包括故都南京和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转运枢纽都已落入太平军手中。京杭大运河是连接江南富庶地区与首都北京的咽喉通道,是满清政权的生命运输线。至此,叛乱似乎停息了,胜利的天平也朝着有利于满清的一方倾斜。然而,这六年的对峙却让太平军赢得了喘息的时间,他们招兵买马,气势大盛,而北京官方的势力却被不断削弱。最近战火重燃,满清朝廷的劣势在战斗中暴露无遗,太平军已势不可挡。事实上,太平天国的部队已经广泛地赢得民心。去年6月份,他们夺取了苏州城。苏州的人口仅次于北京,在大清国排名第二位,但其富有、雅致以及华贵的程度在所有的东方城市里却首屈一指。
  太平军先暂时控制了另一座江南大城市杭州的大部分,但后来,皇家鞑靼军队增强了杭州城内的军力,形势朝对鞑靼人有利的方向扭转。于是,太平军审时度势,果断地撤出杭州,转而进攻苏州,并获得大胜。我们最近获悉,太平军准备回师再攻杭州,决心重新占领那里。他们的战略企图十有八九会获得成功。如果得手,大清国最富庶和最重要的部分就都落人太平军的手中了。
  北京政府原本计划以扬子江天堑为基本防线,然而现在太平军已经占领了大运河,夺取南京、苏州和杭州;而且,英国和法国的军舰又在北方的海岸线上虎视眈眈,这让北京政府如何是好?面对国内外敌人的步步紧逼,满清皇室想坐稳江山的希望看来是变得越来越渺茫了。
  人们遗憾的是,欧洲列强对大清国内乱居然未能制定出应对的方针。毫无疑问,大清国的反叛者是欧洲列强打败清廷最得力、也最有价值的援军。
  这支叛军目前已经牵制了大清帝国半数以上的正规军,令北京政府费尽心机。若非如此,北京即可集其全力来对付外国人了。另一点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支叛军的领袖们,虽然他们的手段可能难免出错,但他们都自称是基督徒。他们声称与法国人和英国人是具有共同信仰的同胞兄弟,崇拜同一个上帝和救世主。他们在与额尔金勋爵以及其他传教士的会见中,都显示出了最友善的态度,并力图以各种方式来安抚这些“洋鬼子”。他们憎恨清国所有传统形式的偶像崇拜。他们已经站到了如此的高度,即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清国人所固有的、并显然是不可救药的文化偏见。假如这个深得人心的运动能够最终导致鞑靼统治垮台并成立一个新中央政权的话,此政权将因而具备一切我们所期望的和更理性的品质。
  由此看来,欧洲人的方针似乎很明显地应该是:给予太平军所有可能的援助和慰藉。然而,不幸的是,法国人的部署显示出他们乐意同大清帝国站在一边。事实上,他们在满清1858年的镇压运动中就发挥过十分积极的作用。并且,根据来自我们通讯记者的消息,即使现在,法国人都准备通过援助战败的皇家军队来赢得北京的好感。而英国人,由于没有任何明确的政见,对是否采取和法国人同样的立场犹豫不决,他们更倾向于让大清国的内部争斗自然演绎出结果。
  不管怎样,法国人、英国人和太平天国的革命家们都在把大清国导向同 —个结局,那就是觉醒。这种觉醒或者是通过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凌辱来实现,或者是通过对顽固不化的、惟我独尊的现今政权的更替(如果可能的话)来实现。事实上,如果大清国还是像叛乱爆发前那样完整和强大的话,那么,欧洲盟军以他们现有的军备能否实现自己在东方的扩张计划,应该是大有疑问的。
  英军宿营地,距北京东北大门一英里。我们于6日再次扎营。同天夜晚,清国皇室的颐和园、圆明园被联军占领。昨天,小迈克斯、巴夏礼、亨利 ·洛奇等被清方释放并已回到公使馆。
  我4日从离通州六英里的宿营地给你们发了一封信,现在这封信很可能已经到了你们手中。那封信发出的第二天,联军为了寻找鞑靼军队而开始搜索行军,当时预计四五英里外就会发现他们的大队人马。但这两支部队的前锋搜索过大片的乡村后,并未发现敌人的踪影,甚至就连一个丢弃的营帐也未见到。我们于下午1点钟停止搜索。侦察分队是昨天夜晚派出的,他们曾与鞑靼人的哨兵遭遇。鞑靼人向他们开了三枪。6日一大早,我们又出发了,但当我们最终发现鞑靼军队曾驻扎的位置时,一切早已寂然无声了。
  这一带建有一些非常高的砖窑,站在上面可以清楚地望到五英里外北京城的几座城门和城墙里面的其他建筑。我军继续追击,穿越了一片林木茂密的乡村地带。这时,我们发现了一些土木工事。这些工事沿着这座首都的北面延伸,离北京城约有一英里远近。在这些土木工事附近不到半英里的距离内有些房屋,在这时我们终于发现了一些鞑靼人。英国皇家骑兵队向他们发起了猛烈攻击,迫使对方丢下八名死伤队员逃走,而骑兵队在这场小突击中有一人受伤。
  防御工事阻断了一条通往北京东北大门的笔直大道,我们就在这些工事上掘开一个60~80码的缺口,正与那条大道的宽度相同。部队从这个缺口进入,然后向右转,停到了我们现在站的地方。这时我们发现在防御工事的内部还建筑了一道40~50英尺高的副堤,这要是掌握在一支精锐部队手中,的确是一道非常坚固的防线,恐怕英国军队的大队人马就驻扎不到这里了。
  为何我军没按计划继续向圆明园挺进尚不得而知。而法军和我军的骑兵队,连同一些炮兵则按计划向圆明园进发。但法军落后于我军两个小时才到达那里。彼时,已到达那里的英军部队正在等待着其余部队。当法国人到达时,英军指挥官提议与他们合作。法国人要求英军绕到园后去切断鞑靼人的退路,而他们自己则从正面进攻皇家园林。法国人的确进攻了,他们发现圆明园中有300名太监在负责,另外只有40名男人在掌管着花园,他们中只有 20人有武器。皇家园林方面只进行了微弱的抵抗,两名太监被杀,而法军有两名军官受伤。接着,法军就占领了这座皇家园林。
  ……

前言/序言

null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下册)》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 逝者如斯:大航海时代的远东迷踪 一部关于16世纪中叶,欧洲探险家、传教士与商人目光中那片既神秘又充满活力的东方大陆的深度考察。 【书籍核心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传统史书中的权力更迭或战争硝烟,而是致力于挖掘16世纪中期——一个全球化浪潮初现端倪的时代——欧洲世界如何通过有限的接触点,构建起他们对“东方”的想象、误解与真实认知。本书基于大量迄今为止鲜为人知的西方航海日志、私人信函、教会报告以及早期地图学研究,力图还原一个多维度的亚洲图景。 我们跟随葡萄牙的商船,从马六甲海峡穿越到日本的南蛮港口,审视贸易的初衷与文化冲突的微妙;我们潜入西班牙和奥古斯丁会士的足迹,探究他们如何在东南亚的丛林与中国南方的边缘地带,播撒信仰的种子,并记录下当地社会阶层、风俗习惯以及早期的社会治理结构。 第一部分:航路的开辟与异域的惊叹 本部分着重于地理大发现时代背景下,欧洲探险家们对东亚海岸线的初步描绘。彼时的远东,对于欧洲人而言,是一片充满黄金、丝绸和香料的理想国,但其内部的复杂性远超想象。书中详细分析了早期欧洲制图师如何努力将模糊的东方信息转化为可操作的航海图,以及这些图纸中的错误与“神话”的植入。我们对比了早期的葡萄牙《航海日志》与后来的西班牙《殖民报告》,揭示了不同国籍和宗教背景的观察者,如何带着预设的框架去“阅读”他们遇到的新世界。特别关注了早期欧洲人对当地君主制权力象征的理解偏差。 第二部分:信仰的碰撞与文化的张力 中叶的远东,是不同文明在特定区域激烈交锋的前沿。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传教士(主要是耶稣会士和方济各会士)在东亚沿海地带的工作。这不仅仅是关于宗教传播的故事,更是关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基于亚里士多德逻辑和基于儒家经典的——首次正面遭遇的记录。书中详述了利玛窦早期抵达前,不同宗教团体在东南亚的早期互动,以及他们如何利用贸易网络作为信仰扩展的跳板。我们尤其关注了早期传教士如何学习并记录下当地的语言和文字系统,他们作为早期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的贡献,以及他们如何将东方的哲学思想(如对“天”的理解)用拉丁文向欧洲哲学界进行“转译”。 第三部分:商业的野心与地方的抵抗 贸易是驱动早期欧洲人东行的核心动力。本部分聚焦于以澳门、长崎为代表的早期贸易据点。这里的商业活动远非简单的商品交换,而是牵动着地方精英、海盗势力以及宗主国利益的复杂博弈。我们通过分析16世纪下半叶的商业文书,探讨了白银(尤其是日本和美洲输入的白银)如何开始改变远东的货币结构与经济循环。同时,书中也呈现了地方社会对于这种外来经济冲击的微妙反应——从早期的欢迎,到后期的警惕和文化上的排斥。对日本“南蛮文化”的吸收与本土化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展示了文化在接触中并非单向的流动。 第四部分:想象中的东方与现实的裂隙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拉回到欧洲,探讨这些来自远东的第一手资料是如何被消化、重构并最终融入欧洲人的自我认知的。当时的欧洲,正处于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的动荡期。远东的稳定、富裕与成熟的官僚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欧洲知识分子批判本土弊病的参照系。书中详细比对了当时欧洲流行的游记文学与实际的报告之间的差异,揭示了“东方奇观”是如何被媒体放大,以满足欧洲读者对异域的猎奇心理。这种想象与现实的裂隙,为后世对东方产生系统性的偏见埋下了伏笔。 本书特色: 史料的首次整合: 汇集了葡萄牙国家档案馆、西班牙总督府档案以及梵蒂冈教会档案中的相关信函、目录和口述记录,提供了多角度的互证。 跨学科视角: 结合了历史地理学、早期人类学和经济史的分析框架,力求摆脱单纯的政治史叙事。 注重“人”的体验: 文本中充满了早期探险者、商贾、传教士在面对未知时的恐惧、兴奋与道德困境。 致读者: 本书带您重返那个充满了机遇与迷茫的时代,去倾听16世纪的远东,而不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那个模样。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开端时,不同文明在十字路口交汇时的真实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跟随一位见多识广的智者,穿梭于一个充满迷雾的旧日宫殿。作者的表达方式非常具有个人风格,它不走寻常路,常常在关键时刻插入一段极富洞察力的评论,这些评论往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人们未能察觉的时代病灶。我特别喜欢他那种“旁观者清”的叙事角度,他似乎站在了历史的更高维度上,以一种近乎悲悯的目光审视着所有参与者的命运浮沉。书中对社会阶层的描绘尤为生动,无论是身处高位的权臣,还是在底层挣扎求生的百姓,他们的声音都被力求还原,彼此呼应,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态系统。这种全景式的呈现,让人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体认。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我们该如何铭记”。读完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想找来一些其他史料进行对照印证,这本书无疑起到了一个极佳的“引子”作用,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其价值不言而喻。

评分

这本厚重的历史卷册,简直是打开了另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我通常对这种“回忆录”性质的解读持谨慎态度,总怕太多主观滤镜会扭曲史实,但读完之后,我必须承认,作者的叙事功力令人惊叹。他笔下的光影变幻,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微妙的灰色地带。比如,书中对某些关键历史人物的描摹,并没有简单地将其标签化为“好人”或“坏蛋”,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行为背后的时代困境与个人挣扎。这种细腻的刻画,使得那些遥远的面孔突然变得立体和可感。尤其是对社会思潮演变的追踪,那种从民间到朝堂,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交织碰撞的张力,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想象出百年前的街市喧嚣与暗流涌动,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许多纯粹的学术著作难以提供的。整体而言,这是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它不仅提供了史料,更提供了一种理解复杂历史的全新视角,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漫长的、精心策划的“沉浸式戏剧体验”。作者的文笔极其老练,他的句子仿佛是有韵律的,时而如同一位沉静的老者娓娓道来,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时而又像一位敏锐的战地记者,用极具冲击力的笔触描绘事件的残酷与紧迫。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对“氛围”的捕捉能力。要知道,晚清那个年代,信息流通缓慢却又充满了流言蜚语,知识分子在迷茫与希望间摇摆不定。这本书成功地再现了那种空气中弥漫着的焦虑、希望与绝望交织的复杂情绪。书中对一些具体细节的描绘,比如一次外交谈判桌上的眼神交锋,或是一份秘密文件的辗转传递过程,都处理得极其精妙,没有冗余的堆砌,全是为烘托整体时代悲剧感服务的关键元素。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是了解了历史事件,更是“感受”了那个时代的脉搏,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略带压抑却又充满力量的体验,让人读罢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布局,显示出作者极高的历史敏感度和编辑技巧。它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简单堆砌材料,而是采用了多线索并进的策略,将不同地理位置、不同阶层的人物的经历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这种处理方式的好处在于,它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性,让读者得以从一个更宏观、更立体的角度去审视那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政策推行后,在沿海通商口岸与内陆省份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社会反响的对比描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分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那种克制与审慎,他似乎总是在提醒我们:历史是多面的,对任何一个结论都应该保持警惕。这种冷静的分析基调,使得即便是那些充满情感色彩的事件描述,也依然保持了历史的严肃性。对于想深入理解历史脉络而非仅仅记述事件的读者来说,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备的叙事,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价值。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部枯燥的梳理旧闻的著作,但它最终呈现给我的,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史诗。作者对文字的运用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尘封已久的名字和日期,重新注入鲜活的血液。书中对权力运作的剖析尤其精辟,它揭示了在外部压力与内部腐朽的双重夹击下,一个庞大帝国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被掏空,又在最后时刻进行绝望的挣扎。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对于细节的关注所打动——他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暗示历史走向的微小事件,比如一次廷议上的冷场,或是一位官员私下的笔误。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碎屑”,被作者巧妙地串联起来,最终拼凑出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面貌。整本书读下来,感受到的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警示,一种对“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的深刻反思。

评分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精彩的书,透过他能看到当时站在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也看出美国人当时对外国认识高度的柔性。省略的报道对整体印象的影响不大。

评分

可以看到当时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不同的文化,很多时候看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他山之石。

评分

读书励志,书本质量很好

评分

从外国方面看中国的好书!

评分

《帝国的回忆:晚清观察记(下册)》是《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讫年代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这一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蜕变,人民承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即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

评分

好书,值得推荐,值得购买

评分

有时候觉得并不一定看很多的书,自己的水平就可以提升,真正提升自己的是自己对技术的态度,很多时候学的不是技术,而是一种自己的思想,当自己连内在的思想也掌握不了,那就根本谈不上提升。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不错!!只是买重了,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