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育的重建

台湾教育的重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武雄 著
图书标签:
  • 台湾教育
  • 教育改革
  • 教育政策
  • 教育发展
  • 高等教育
  • 基础教育
  • 课程改革
  • 师资培训
  • 教育思潮
  • 社会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604003
版次:1
商品编码:108259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5
字数:20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94年4月10日,以作者为核心的教育界人士及数万群众走上街头,在台湾推动了一场无前例的教育改造运动,史称“四一○教育改造运动,要求政府正视沉疴已久的教育问”题,并积极地勾勒出教育的蓝图,提出了四大诉求:落实小班小校,广设高中大学,推动教育现代化,制订教育基本法。《台湾教育的重建》一书,一方面记录了四一。教改运动的样貌,另一方面也呈现了这四大诉求的论述。台湾教改运动已沉寂多时,但作者从未停止对于教改和教育根本问题的思考:“教育是为了促发孩子们心智成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教育者应该帮助孩子们经营未来的世界,而不是在复制我们的过去”,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如何调整我们自身的教育思维?什么是好的教育大环境?怎样才能培养好的竞争力?就这些根本问题,《台湾教育的重建》结合《童年与解放》、《学校在窗外》两《台湾教育的重建》,将为我们呈现作者思考的全貌。

作者简介

黄武雄,1943年生于台湾新竹,台湾数学研究学者、教育工作者、作家、社会运动参与者。曾任台湾大学数学系教授(1972—1999),退休后转任兼职。长年关怀教育发展,是社区大学的创办人和台湾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早年曾至中学实验试教,深入教育基层。除微分几何专业论著外,还著有《童年与解放》、《学校在窗外》、《黑眼珠的困惑》、《木匠的儿子》、《老师,我们去哪里?》、《中西数学的比较》、《那里有条界线》、《高中数学实验教材》、《微分几何讲稿》、《数学教室》等书。其散文作品曾获第四届(1981年)时报文学散文推荐奖。

内页插图

目录

序篇
从教育前景到环境危机3
增订版序17
前言20
第一篇 台湾教育的重建
当前教育的结构性问题——民间与教育部及教改会在看法上的差距33
台湾教育重建的图景——寓教育重建于社会重建45
三方会谈后的两点补正——小班小校的具体方案与进大学的机会50

第二篇 希望的火花来自民间
为什么要落实小班小校 55
表一:小班小校具体方案示意图58
广设高中大学的几点争议61
高学历高失业率的迷思69
论文凭主义与广设高中大学78
再论文凭主义与广设高中大学82
表二:美日台及龄人口进大学机会之比较86
社区大学与社会力复苏——附地方政府设置社区大学计划草案92
一个逃避结构性问题的教育改革方案——自愿就学方案的全面分析101
希望的火花来自民间113
表三:《联合报》民意调查结果支持四一○诉求120

第三篇 自主·监督·开放·竞争
教育自由化是什么意思 125
民间兴学与师资培育128
中小学社区化的意义与实践132
中小学社区化的实施方针136
教育基本法融合版本的精神与内容138

第四篇 巨大的蜘蛛网
四一〇教育改造与推动教育现代化149
回应“连揆对四一〇教育改造的谈话”153
巨大的蜘蛛网——与黄炳煌教授对谈台湾教育问题160
专制民族的烙记——论台湾中小学的体罚问题180
笑罢童年——剖析台湾教育的升学主义与管理主义189
台湾教育的现实分析与因应政策213

第五篇 2010年的回顾与评论
教育改革运动的惊奇冒险:人本主义、自由放任与社会正义237
教改中的左与右251

精彩书摘

这是我陷入教育改革泥沼的第一步,也是我如此近身而又全面看到台湾教育百态的开始。
我看到“师资反淘汰”的现象,严重地在恶化。热心上进,爱护学生的教师得不到学校的肯定,反而被嘲讽、压抑或冰冻,甚至随时可能面临不续聘的厄运。相反地,唯唯诺诺,会做表面,又善于管理学生的教师,却受到重用。一方面教育部明令教师不得在校外补习,另一方面在学校里越是补习大王,越没有人敢招惹。
原因之一是学校最重视升学率。升学率的高低常决定校长的升迁。这是由上而下的不成文规矩。除升迁考量之外,不只是地方政要的子女要进学校好班,连教育行政官员也顾不得自己对“教育正常化”的三令五申,要学校找大牌的补习老师,来照顾自己子女的升学。更荒谬的是主管教育事务的教育部都附和升学的现实。
我赴中学试教,是在教育部的反对声中去做的事。1974年春末,教育部委托台大编写的实验教材刚开始在中学里采用。我认为大学教授闭门造车,编了教材便丢着不管,是不负责任的事。于是向教育部中教司提出找个中学试教的构想,没料到中教司最高主管反对,理由是不可能找到学校接纳我去试教。当时在教育部的对白,我至今记忆犹新。
……

前言/序言


《台湾教育的重建》:一场关于教育理念、实践与未来的深刻对话 《台湾教育的重建》并非一本简单的教育史料汇编,也不是一套枯燥的政策解读手册,它更像是一场集结了教育者、学者、家长、学生乃至社会各界声音的深刻对话。这本书旨在审视台湾教育体系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变革、挑战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勾勒出通往更具前瞻性、包容性与创新性的未来教育蓝图。它拒绝标签化的论断,不拘泥于单一的叙事视角,而是致力于呈现一个立体、多元的台湾教育图景。 历史的回溯与时代的烙印 要理解“重建”的意义,首先需要深入探究台湾教育的“过去”。本书的开篇,并非直接切入改革的呼声,而是将读者带回到历史的纵深处。从殖民时期的教育移植,到战后初期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调整,再到民主化进程中教育体制的逐步松绑,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时代的深刻烙印。作者们细致地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升学制度以及教育目标的变化,并力求揭示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动因。 例如,在日治时期,教育的殖民属性如何影响了课程设置与价值观念的灌输?战后初期,为了巩固统治,教育又如何在意识形态上进行了怎样的重塑?而随着台湾社会经济的腾飞与本土意识的觉醒,教育又面临着怎样的去中国化或多元文化融合的挑战?这些历史的片段,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为理解当下教育困境提供必要的历史维度。本书拒绝简单地将历史上的教育实践定性为“好”或“坏”,而是强调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这些选择的必然性与局限性。 理念的碰撞与价值的重塑 “重建”的核心在于理念的革新。本书对台湾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同教育理念的交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早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模式,到强调能力本位、素养导向的转变,每一次理念的更新都伴随着巨大的争议与实践的摸索。 作者们审视了西方教育思潮对台湾教育的影响,例如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视角,并分析了这些思潮如何在台湾本土化的过程中,与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产生碰撞、融合或被扬弃。书本中,你可以看到关于“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的辩论,关于“标准化考试”的利弊分析,关于“应试教育”的批判与反思,以及关于“全人教育”理想的追求。 更重要的是,本书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与遭遇的困境。例如,素养导向教育在实际课堂中如何落地?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需要具体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来支撑。本书通过剖析具体的教学案例和课程改革实践,展现了理念落地过程中的艰辛与探索。 实践的挑战与困境的深掘 理念的“重建”最终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本书最核心的部分,在于对当前台湾教育体系面临的各种具体挑战的深度剖析。这些挑战是多方面的,涉及教育的各个层面。 升学压力与“少子化”的困境: 台湾社会普遍存在的升学压力,以及由此催生的补习文化,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身心健康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少子化”现象又如何冲击着教育资源的分配、学校的办学模式,甚至教育的未来形态?本书通过数据分析、个案访谈,力求呈现这些问题的严峻性与复杂性。 教师角色的转型与专业发展: 在教育理念变革的浪潮中,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反思精神和跨学科整合能力。本书探讨了当前教师面临的培训体系、职业倦怠、社会认同等问题,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支持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环境。 课程改革的难题与评估机制的重塑: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载体。在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下,课程内容如何才能与时俱进?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未来竞争力?本书对近些年台湾进行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审慎的评估,分析了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以及如何建立更加科学、多元的教育评估体系,以摆脱单一分数评价的窠臼。 教育公平与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本书深入探讨了城乡教育差距、家庭背景对教育机会的影响、特殊教育需求群体的权益保障等问题。它不仅关注“谁能上大学”,更关注“谁能获得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 科技发展与教育的融合: 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如何重塑教育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管理体系?本书在审视科技带来的机遇的同时,也警示了数字鸿沟、信息过载等潜在的挑战,并探讨了如何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 未来的展望与行动的呼唤 《台湾教育的重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过去的反思与对当下的审视,更在于对未来的积极探索与构建。本书的最后一章节,将目光投向远方,为台湾教育的未来发展描绘出几条可能的路径。 这并非一份给定的行动指南,而是一系列开放性的提问和倡议。作者们鼓励读者思考: 一个什么样的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服务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如何才能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和本土情怀的下一代? 教育的“重建”,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吗?社会各界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本书强调,教育的“重建”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需要跨越代际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它倡导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合作的教育文化,鼓励教育创新,支持教育实验,并呼吁建立更加有效的沟通与对话机制,让教育的未来决策能够汇聚更广泛的民智。 结语 《台湾教育的重建》是一本充满思考的书。它不是要提供简单化的答案,而是要引发深刻的讨论。它邀请每一位关心台湾教育的人,一同走进这场关于理念、实践与未来的对话,共同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教育未来而努力。它所呈现的,是一份对台湾教育现状的深刻体察,一份对教育本质的执着追问,以及一份对未来的殷切期盼。这本书,是对台湾教育的“过去”的敬畏,是对“现在”的担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激励着我们,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反思,不断革新,让教育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点亮未来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搭乘了一趟穿越时空的列车,深入探索了这片土地上教育脉络的起起伏伏。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没有那种宏大叙事的空泛,而是紧紧抓住那些鲜活的、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理念的梳理,那种深入骨髓的剖析,让人不得不去思考,我们现在所信奉的“好的教育”,究竟是在怎样的土壤上生根发芽的。很多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教学模式,在这本书里被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历史背景下审视。它不是简单地赞扬或批判,而是一种近乎田野调查式的记录,展示了教育政策、社会思潮与个体经验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读完后,我对“教育”这个词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课堂教学,而是延伸到了社会结构、政治环境,甚至是文化认同的深层议题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能更清晰地看见过去如何塑造了现在,也预示着未来教育转型的诸多挑战与可能。那份对理想教育的执着追求,那种在现实泥沼中挣扎却又不肯放弃的知识分子精神,读来令人动容,也引人深思。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极其精妙,它仿佛在搭建一座复杂的迷宫,引导读者在历史的岔路口徘徊、探索,最终抵达对当前教育困境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个人尤其被其中关于技术与人文教育失衡的讨论所吸引。作者没有简单地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场,而是深入剖析了全球化浪潮下,本地教育系统如何在追求“效率”与坚守“人文关怀”之间进行痛苦的权衡。那种对教育公平性在资源分配不均下的消解过程的描述,读来令人心痛,但也感到了作者试图寻找可持续发展路径的真诚努力。这本书的文字充满了张力,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对教育理想的热忱,读起来让人感到既沉重又充满希望。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指南手册,而是一本邀请你参与深度思辨的邀请函,让你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与教育的种种关系。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大概是“震撼”。这种震撼不是来自于爆炸性的新观点,而是来自于一种深刻的、渐进式的认知重构。作者对于战后初期教育体制的重建过程的描摹,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揭示了在特定的地缘政治压力下,教育如何被赋予了超越知识传授本身的沉重使命。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风暴中,试图坚守教育本质的挣扎与无奈。书中对不同时期教育政策在不同阶层间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描绘,那些原本以为是中性、客观的教育改革措施,在书中被还原成了充满人情味和利益博弈的复杂操作。这种“去神圣化”的处理方式,让读者能更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政治属性。整本书的论证过程如同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在多元价值不断碰撞的现代社会,如何构建一个既能承载文化记忆,又能面向未来开放的教育体系?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有力的参照系。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需要读者对社会学和教育史有一定的基本认知,但一旦投入进去,回报是巨大的。我欣赏它在处理那些敏感的历史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冷静与克制,没有被情绪左右,而是用严谨的逻辑链条将事件串联起来。书中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教材”的研究部分,作者并没有将教材视为冰冷的知识载体,而是将其视为特定时代国家意志和文化偏好的投射物。通过分析不同版本教科书中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表述差异,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权力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嵌入知识生产的。这种对微观层面文本的深挖,最终汇聚成了对宏观教育生态的深刻洞察。它迫使我反思,我们对下一代的知识灌输,究竟是在培养独立思考者,还是在无意中复制某种特定的思维定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迫我们走出舒适区,正视教育体系中那些未被言说的权力结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教科书式写作,反而更像是一部由无数个碎片化记忆和深刻洞察精心拼贴而成的马赛克画卷。阅读体验是跳跃而富有启发性的,时而聚焦于某个偏远乡村的教学点,感受资源匮乏下的生命力;时而又转向高等学府的殿堂,剖析精英教育的内在逻辑和意识形态壁垒。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引用文献和口述史料时的那种审慎与平衡,使得论述既有坚实的学术基础,又不失文学性的感染力。它成功地避开了将教育问题简单归咎于某个特定群体的窠臼,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制度性困境和文化惯性之上,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思辨能力。每一次翻页,都仿佛在进行一场关于“我们是谁,我们应该教导下一代什么”的集体对话。对于任何关心社会公平和文化传承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的基础去理解台湾教育体系内部的张力与韧性,那种在不断自我否定与重塑中寻找出口的努力,是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

评分

:..黄武雄1.黄武雄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小孩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台湾教育的重建,很值得看,价格也非常便宜,比实体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书的内容直得一读,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1994年4月10日,以作者为核心的教育界人士及数万群众走上街头,在台湾推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教育改造运动,史称四一○教育改造运动,要求政府正视沉疴已久的教育问题,并积极地勾勒出教育的蓝图,提出了四大诉求落实小班小校,广设高中大学,推动教育现代化,制订教育基本法。台湾教育的重建一书,一方面记录了四一。教改运动的样貌,另一方面也呈现了这四大诉求的论述。台湾教改运动已沉寂多时,但作者从未停止对于教改和教育根本问题的思考教育是为了促发孩子们心智成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教育者应该帮助孩子们经营未来的世界,而不是在复制我们的过去,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如何调整我们自身的教育思维什么是好的教育大环境怎样才能培养好的竞争力就这些根本问题,台湾教育的重建结合童年与解放、学校在窗外两台湾教育的重建,将为我们呈现作者思考的全貌。,内容也很丰富。,一本书多读几次,这是我陷入教育改革泥沼的第一步,也是我如此近身而又全面看到台湾教育百态的开始。我看到师资反淘汰的现象,严重地在恶化。热心上进,爱护学生的教师得不到学校的肯定,反而被嘲讽、压抑或冰冻,甚至随时可能面临不续聘的厄运。相反地,唯唯诺诺,会做表面,又善于管理学生的教师,却受到重用。一方面教育部明令教师不得在校外补习,另一方面在学校里越是补习大王,越没有人敢招惹。原因之一是学校最重视升学率。升学率的高低常决定校长的升迁。这是由上而下的不成文规矩。除升迁考量之外,不只是地方政要的子女要进学校好班,连教育行政官员也顾不得自己对教育正常化的三令五申,要学校找大牌的补习老师,来照顾自己子女的升学。更荒谬的是主管教育事务的教育部都附和升学的现实。我赴中学试教,是在教育部的反对声中去做的事。1974年春末,教育部委托台大编写的实验教材刚开始在中学里采用。我认为大学教授闭门造车,编了教材便丢着不管,是不负责任的事。于是向教育部中教司提出找个中学试教的构想,没料到中教司最高主管反对,理由是不可能找到学校接纳我去试教。当时在教育部的对白,我至今记忆犹新。。

评分

一、教育重建的目标

评分

帮朋友买的,内容来不及看

评分

在黄武雄的心中,理想的学校应该是这样的:学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是管理者。学生学东西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与人竞争、为了以后升学,而是为了兴趣。大人们愿意用比较开明的态度了解并尊重孩子,看到每一个孩子的潜能,与孩子做朋友,与孩子讨论问题,而不是随时准备说教。教师在学校不用花很多时间心力在考试、评分、比赛、奖惩、维持秩序、写报告写计划,只为了向上级交代。他们可以全副精神带引孩子学习、打开视野、讨论与思辨。教育资源直接用在学生的身上。

评分

看看什么是民主 , 差距很大啊

评分

读书是最小的投入换来最大的回报

评分

在升学主义的笼罩下,原本只是统一教材,现在连进度、考试、评分都统一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丧失殆尽,教师沦为升学工具,学生个别心智间的差异也无须受到照顾。好的教师失去了施展抱负的空间,在升学现实中妥协、消沉,甚至离职他去。而反过来靠体罚与恶补提高考试成绩的教师则大受肯定。

评分

一、教育重建的目标

评分

在黄武雄的心中,理想的学校应该是这样的:学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是管理者。学生学东西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与人竞争、为了以后升学,而是为了兴趣。大人们愿意用比较开明的态度了解并尊重孩子,看到每一个孩子的潜能,与孩子做朋友,与孩子讨论问题,而不是随时准备说教。教师在学校不用花很多时间心力在考试、评分、比赛、奖惩、维持秩序、写报告写计划,只为了向上级交代。他们可以全副精神带引孩子学习、打开视野、讨论与思辨。教育资源直接用在学生的身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