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模式》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我国有机肥资源及利用情况、第二部分 秸秆还田技术模式、第三部分 绿肥种植技术模式、第四部分 商品有机肥生产与利用模式。
作者简介
郑传芳男,1953年1月出生,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第十届省政协委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7年8月至2002年8月任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2002年8月至2006年1月任福建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2006年1月起任现职。1991年4月至1993年4月在日本横浜国立大学留学。
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示范本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门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全程教学示范片主讲教师之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博士点和硕士点第一学科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
主持国家和省厅级各类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论文200多篇。曾获文化部、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团中央、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颁发的优秀节目作品一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创作奖,省人民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华东地区优秀教育图书二等奖,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福建省高等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等各类表彰20多项。指导研究生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三等奖2项。
兼任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教育类专业委员、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社学会理事、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福建省科社学会会长、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
中共福建省委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宣讲团成员,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宣讲组组长。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我国有机肥资源及利用情况
第二部分 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一、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技术模式
(一)技术模式
1.概念
2.技术原理
3.技术要点
4.适宜区域
5.效益分析
(二)技术类型
1.冬小麦一夏玉米秸秆机械还田技术
2.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技术
3.稻麦轮作稻麦草粉碎还田技术
4.南方单季稻秸秆机械还田技术
5.北方水稻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技术
6.双季稻秸秆机械还田技术
7.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技术
8.玉米整秆翻压还田技术
9.棉花秸秆及根茬机械粉碎还田技术
二、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模式
(一)技术模式
1.概念
2.技术原理
3.技术要点
4.适宜区域
5.效益分析
(二)技术类型
1.小麦秸秆覆盖还田技术
2.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技术
3.水稻秸秆覆盖还田技术
4.其他作物秸秆覆盖还田技术
三、秸秆留高茬还田技术模式
(一)技术模式
1.概念
2.技术原理
3.技术要点
4.适宜区域
5.效益分析
(二)技术类型
1.水稻撩穗收割留高茬还田技术
2.水稻留高茬旋耕还田技术
3.水稻撩穗收割还田冬作物直播技术
4.小麦留高茬旋耕覆盖还田技术
5.油菜撩分枝留高茬还田技术
四、秸秆堆腐还田技术模式
(一)技术模式
1.概念
2.技术原理
3.技术要点
4.效益分析
(二)技术类型
1.秸秆夏季高温堆肥还田技术
2.高寒地区秸秆堆肥还田技术
3.秸秆垫圈堆制还田技术
4.田头窖蔬菜秸秆堆沤还田技术
5.秸秆腐熟剂快速堆腐还田技术
6.玉米秸秆就地快速腐熟当季还田技术
7.稻草快速腐解还田技术
8.油菜秸秆淹水促腐还田技术
五、秸秆过腹还田技术模式
技术模式
1.概念
2.技术原理
3.技术要点
4.注意事项
5.效益分析
六、秸秆沟埋还田技术模式
(一)技术模式
1.概念
2.技术原理
3.技术要点
4.适宜地区
5.效益分析
(二)技术类型
1.麦稻墒沟埋草技术
2.移位开沟油菜秸秆还田技术
3.玉米整秆沟埋还田技术
4.果园沟埋覆盖秸秆技术
第三部分绿肥种植技术模式
一、冬绿肥还田及种植技术模式
(一)技术模式
1.概念
2.技术原理
3.技术要点
4.适宜地区
5.效益分析
(二)技术类型
1.紫云英
2.苕子
3.蚕豆
4.大荚箭管豌豆
5.黑麦草
6.蓝花子
二、夏绿肥栽培还田模式
(一)技术模式
1.概念
2.技术原理
3.技术要点
4.适宜地区
5.效益分析
(二)技术类型
1.紫花苜蓿栽培还田技术
2.田菁种植及还田技术
3.大叶猪屎豆栽培及还田技术
4.绿萍栽培及还田技术
5.绿豆栽培及翻压技术
……
第四部分 商品有机肥生产与利用模式
精彩书摘
a.盖地膜。冬春作物可在覆盖稻草的基础上再盖地膜。具有防冻增温的效果。春暖期间,玉米等作物长成幼苗,注意破孔接苗,并防止膜内高温烧苗。
b.抗旱。遇严重秋冬干旱,应注意检查土壤含水量状况,若有干旱,可采用灌跑马水或浇灌的方法解决。
c.维护草层。本技术的核心是稻草层的存在,防止被风吹散或人畜破坏使之散乱。由于草层具有保水保肥,冬季增温、夏季降温、压抑杂草的好处,应尽可能维持其长久覆盖,不需施用腐熟剂等加速稻草腐熟。
4.其他作物秸秆覆盖还田技术
(1)豆科作物秸秆覆盖还田技术
①适宜条件。豆科类作物秸秆主要指大豆、花生、豌豆等秸秆。该技术适宜种植豆科作物的区域,土壤相对湿润,各种质地和肥力的耕地皆宜。一般收获籽粒(果实)后的秸秆才还田,很少在生长旺期压青还田。
②操作步骤。
a.收获。在籽粒成熟后,将豆秆从根部割下,连同豆荚一起运回晒干脱粒,脱粒后的秸秆堆放好。
b.秸秆覆盖。将脱粒后的秸秆再运到田地中均匀撒在地表上,覆盖后茬作物。
前言/序言
土地的呼吸:一场关于根系、微生物与肥沃未来的深度探索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一段引人入胜的旅程,带领读者深入探索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的生命脉络。我们脚下的泥土,远非静止的物质,而是一个生机勃勃、复杂精妙的生态系统。这本书将揭示这个系统的运作奥秘,以及我们如何与之和谐共处,从而滋养出一个更加丰饶、健康的未来。 第一章:泥土的灵魂——有机质的深层解读 我们常常笼统地谈论“土壤健康”,但“有机质”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腐朽的植物和动物残骸,而是承载着生命能量与物质循环的宝库。本章将从宏观到微观,为您剖析有机质的真实面貌。我们将追溯其来源,从落叶、枯枝到动物粪便,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结束,都是孕育新生的起点。我们会深入其构成,识别腐殖质、微生物生物量等关键成分,并解释它们各自在土壤中扮演的独特角色。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理解有机质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深远影响。它如何像海绵一样锁住水分,对抗干旱的威胁?它如何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让空气和水分得以自由流通,为根系提供舒展的空间?我们还将探讨有机质对土壤化学性质的贡献,例如它如何吸附和释放养分,稳定土壤pH值,以及为有益微生物提供能量和栖息地。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直观的图示,您将深刻认识到,有机质并非简单的“肥料”,而是土壤作为一个活体系统的核心驱动力,是土地灵魂的体现。 第二章:地下王国——土壤微生物的无声交响曲 土壤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源于那些肉眼无法看见的居民——微生物。它们是土地上最勤劳的建设者和最智慧的化学家。本章将带您走进这个隐秘而壮观的地下王国。我们将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等,并了解它们各自的生存方式和独特功能。 您将惊叹于细菌如何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植物可以直接吸收的简单养分,又如何参与固氮,为植物提供生命必需的氮元素。您将领略真菌的“地下网络”,它们如何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菌根),扩大植物的吸水吸肥能力,甚至帮助植物抵抗病原菌的侵袭。您还将了解到放线菌在分解顽固性有机物中的作用,以及原生动物在控制细菌数量、释放养分方面的意义。 本书将深入探讨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复杂互作。它们如何通过释放信号分子与植物沟通?它们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抗逆能力,甚至决定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我们还将揭示,人类的农业活动,如耕作、施肥、农药使用等,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这个地下王国的平衡与多样性,以及如何通过恰当的管理来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荣,构建更加健康的土壤生态。 第三章:生命的桥梁——根系与土壤的共生智慧 植物的根系,是连接大地与天空的生命桥梁。它们不仅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器官,更是与土壤环境进行深度互动的关键。本章将聚焦于植物根系及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我们将深入了解不同植物根系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差异,以及它们如何根据土壤环境进行适应性演变。 您将理解,根系不仅仅是被动地吸收,它们还会主动地分泌大量的化合物,如有机酸、糖类、酶等。这些根系分泌物是如何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活性?它们又是如何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通透性?我们还将探讨根系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语言”,植物如何通过根系分泌物“招募”有益微生物,并与之建立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 本书将深入分析植物根系活动对土壤养分循环、水分保持、土壤改良等方面的贡献。我们还会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种植方式、轮作、间作等,来优化根系生长环境,提升根系活力,从而间接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土壤健康。从微观的根毛吸附,到宏观的根系固持,您将看到植物如何以自身的存在,积极地参与土壤的构建与更新。 第四章:自然的馈赠——可持续的土壤滋养之道 在认识了土壤有机质、微生物和根系的内在联系后,本章将转向实践,探索那些尊重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土壤滋养的路径。我们不会提供单一的“万能药”,而是呈现一系列经过实践检验、具有智慧的模式。 我们将回顾那些被历史证明行之有效的传统农业智慧,例如堆肥、绿肥、秸秆还田等。这些看似古老的方法,在科学的视角下,其背后的原理却是对土壤生态系统最温柔的呵护。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技术如何科学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如何丰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如何减少对外源投入的依赖。 同时,本书也将介绍现代农业在土壤保育方面的创新实践,例如保护性耕作、覆盖作物种植、有机农业模式等。我们将探讨这些方法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如何通过多样的植物群落构建,形成更加稳定的土壤生态。我们还将分析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类型下,适合的土壤滋养模式,强调因地制宜、科学选择的重要性。 本书将强调,土壤的健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投入、悉心呵护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从“榨取”的心态转变为“滋养”的理念,将土地视为合作伙伴,而非简单的生产工具。通过对这些可持续模式的深入解读,您将获得一套指导实践的智慧,为培育肥沃的土地,收获健康自然的馈赠,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倾听大地的低语,共绘肥沃的未来 在旅程的终点,我们并非结束探索,而是开启新的篇章。本书希望激发的,是对土地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敬畏,是对自然力量的更充分信任与运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承载着我们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希望。通过理解它的生命律动,尊重它的内在秩序,我们就能与之和谐共生,创造一个更加绿色、健康、丰饶的世界。 这本书,献给每一位热爱土地、关心食物来源、渴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们。让我们一同倾听大地的低语,用智慧和行动,共同绘制一片更加肥沃、充满生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