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民族”包括当今中国境内56个民族多元统一体的实体。这56个民族从历史上形成了他们之间既互相斗争、又互相依存统一,而又不能分割的整体。从远古的历史上看,在“中华民族”出现以前,中原及其周围地区,星罗棋布似的居住着无数的不同种姓的氏族和部落。
目录
自序
导论
中国古史上的民族问题
一 什么是“民族”
二 汉族“古代民族”的形成、民族意识的发展以及对民族意识的评价问题
三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时代问题
先秦的“戎狄”及其与华夏的关系
一 “戎狄”观念的演变
二 “戎狄”与华夏文化上的差异
三 “戎狄”的分布
四 华“戎”由对立到融合
华夏民族
夏民族与夏文化
一 夏族主要的活动地域问题
二 “河南龙山文化”命名之不当
三 夏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仰韶文化的关系
四 夏文化有无铜器和文字的问题
商族的来源地望试探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商族起于东方的证据
三 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推测先商族的来源
四 小结附:殷商疆域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点”和“面”的概念
先周族最早来源于山西
一 小引
二 山西汾水流域自商至西周一直留有周族的根据地
三 姬姓之古国在山西者独多
四 姜姓之族原亦在山西
五 古有易与先周的关系
六 周原一地原在山西太原
七 先周族的迁徙是自东而西
附:沈长云《关于华夏民族形成的几个问题》
少数民族
鬼方考
一 鬼方、昆夷、犷狁乃三种不同之种姓
二 鬼方与商、周之关系
三 鬼方之地望
四 鬼方之后裔
附:鬼方考补正
1.甲骨卜辞中有无伐鬼方的记载
2.“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如何解释
3.余论
犷狁考
一 绪论
1.论鬼方、昆夷与犷狁
2.卜辞中之印方与犷狁
3.有易、狄、犷狁、犬戎及“允姓之奸
二 犷狁之兴衰
1.有易与先商之关系
2.克商前后周族与狄人犷狁之强弱转化
3.夷、宣时之独吞狁
4.犷狁之后裔
三 犷狁之地望及其出没地域
1.犷狁的地域
2.镐、方与葬京之关系
3.与犷狁有关的几个重要地名
附:论西俞、高陶
附:西周地理及犷狁活动地域示意图
四 结论
附:犷狁兴衰一览表
楚族故地及其迁移路线
一 引言
二 楚族原于河南的推测
三 楚族的东迁
四 楚族徙居吴皖境的史迹
五 由古地名证楚族曾居苏皖境
六 从“太伯奔吴”与“楚攻徐偃王”二事证
楚族曾居苏皖境
七 楚族的西迁与越国的成立
八 结论
秦人的族源及其迁徙
一 秦族源于东方证
二 秦族西迁的时间和途径
附:周平王东迁乃避秦非避犬戎说
后记
精彩书摘
在春秋战国之交,我国黄、淮、江、汉流域已基本结束了各部族错居杂处的状态,成为一个单一的华夏民族的聚居地。在这块地域内,原来与周族错居杂处的“蛮、夷、戎、狄”各族,大部分与周族共同融汇于华夏民族中,小部分则迁往了边远地区。这种现实反映到人们观念中,是春秋末年的文献中开始出现“四裔”的称呼。战国以后,人们普遍认为居住在周边地区的都是经济文化落后的“蛮夷”。只有华夏居住的“中国”(中原)才是文明礼仪之邦。“中国”成了华夏的同义语。用恩格斯的话说,中原地区已实现了“各个部落领土融合成一个民族的共同领土”。这个时期还存在着若干个诸侯国之间的割据,但这种割据是封建性的政治割据,而不是不同部族或部落的对立。各国人口流动,商旅云游四方,士大夫求仕于不同国度,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并无种族隔阂。换句话说,各诸侯国的所有土地,都是华夏民族活动和居住的共同地域。
其次,在各华夏国家内部,由于阶级分化日益深刻,彼此混居的各族氏的界线也告消泯。试看西周初年的铜器,往往继承商代作风,铭有标志各族氏的“族徽”,到了西周中后期,铜器上的“族徽”便开始减少。春秋时竞至绝迹。与此相应,无论在铜器铭文或是在文献中,都再找不到像商周时期那样把整族的人们不分贵贱地视作一个整体,动辄“令某某族”,“赐某某族”的做法。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曾论及春秋战国两个不同时代的根本区别,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春秋宗法氏族之称于战国乌有。可见这种现象早已为学者所关注。
由于氏族血缘联系不复存在,国家开始对其臣民按地域行政区划实行统一治理。春秋末期,晋、楚、秦、齐、吴都实行县制,或者郡制。虽然春秋时期的县还往往作为封邑对待,楚县直属国君,而县尹(或称县公)的任命也还脱离不了世卿制的影响,但随着春秋战国之交的社会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封邑制向食邑制的转化和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的转化,县作为国家地方行政管理单位的性质越来越明显。
前言/序言
“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结合着全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特征,既是统一的,而各个民族又都保持着各自民族的特色的社会结构。那么,这种类型是怎么形成的?经过了什么样的具体复杂的过程?必须从历史上去追究。又因为它根植于遥远的先秦时期,所以,对中华民族早期这段历史的深入研究,对理解我们中国的现实问题极有帮助。因而,对先秦民族史的学习和探索,也应当是当今史界一项严肃的历史任务。谚语有云:“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此《中华民族早期源流》之所为作也。
一“中华民族”的内涵
“中华民族”包括当今中国境内56个民族多元统一体的实体。这56个民族从历史上形成了他们之间既互相斗争、又互相依存统一,而又不能分割的整体。从远古的历史上看,在“中华民族”出现以前,中原及其周围地区,星罗棋布似的居住着无数的不同种姓的氏族和部落。他们的社会组织和文化的高低各不相同。在夏、商、周三代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血缘关系密切和虽无血缘关系、而交往比较密切的氏族、民族,例如夏族、商族与周族三族,通过斗争和交往逐渐融合与陶铸,形成“华夏族”这一民族和文化圈。“华夏族”就是秦汉以后的“汉族”。
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圈也在同时或稍后的朝代里,以同样方式形成另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圈。同时也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在互相斗争中,从历史上消失了;又有一些新的民族出现了。所以,中国在各个时代中,民族成分是不同的。
中华民族早期源流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什么对你浓浓的你电脑电脑电脑的
评分
☆☆☆☆☆
书还可以,侧重整理,聊备顾问
评分
☆☆☆☆☆
民族学专业必备书,好用的工具书,便宜划算
评分
☆☆☆☆☆
评价大于100元的订单可以获得20个京豆(订单完成3个月内有效)
评分
☆☆☆☆☆
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圈也在同时或稍后的朝代里,以同样方式形成另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圈。同时也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在互相斗争中,从历史上消失了;又有一些新的民族出现了。所以,中国在各个时代中,民族成分是不同的。
评分
☆☆☆☆☆
书边上压坏了一点,但没有大的问题。
评分
☆☆☆☆☆
书还不错,有时间好好看看。
评分
☆☆☆☆☆
参加活动买的,书还不错。
评分
☆☆☆☆☆
在京东买书要有些书籍的基本知识,现在的书与古书不同路。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历史进程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