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兴亡录

万历兴亡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志远 著
图书标签:
  • 明史
  • 万历
  • 历史
  • 政治
  • 社会
  • 王朝兴衰
  • 历史人物
  • 文化
  • 传记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599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6801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聪颖早慧却怠政弛纲的帝王,浮华富足又危机四伏的时代,王朝更迭与民族兴亡的启示。 在中国历史上,每每因财富积累而导致贫富不均、因国家承平而导致因循守旧、因社会开放而导致涣散动荡、因自由过度而导致规矩丧失。中国历史上所有具有一定规模并且持续相当时间的王朝,大抵上都在一遍又一遍地演绎着这个乐极生悲的故事。明史专家方志远教授编撰《万历兴亡录》一书,带您品味这一时代的奢华、剖析这一时代的悲情。

内容简介

明神宗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主政的四十八年占了明朝全部国运的六分之一,创造了二十八年不上朝的纪录。政治方面,他也曾兴利除弊、励精图治,拥有张居正、申时行、王阳明、海瑞等名相名臣,并在张居正的辅佐和改革下出现万历中兴,但在国本问题上与众位大臣长期僵持对立,致使朝政荒怠、纲纪废弛。经济方面,万历年间社会富足繁华、欣欣向荣,皇帝却经济拮据、爱财如命,甚至大派矿监税使,不惜与民争利,以至于激起全国规模的社会动乱,动摇了大明朝的根基。军事方面,万历经历了平哱、平播、援朝三大征,有飙发电举的剿倭英雄戚继光、英毅骁健的一代名将李成梁等,但面对努尔哈赤的迅速崛起却无能为力,最终努尔哈赤指挥的女真军队敲响了万历朝的丧钟。
其间,陷于内耗的明朝一次次错过了重新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机会,失去了改变自己、净化自己的原动力,社会在不断开放,路却越走越窄,最终滑向了毁灭的深渊。有感于此,学界曾有观点认为:明之亡,实亡于万历。那么万历皇帝真能背负如此骂名吗?在兴与亡的叹息间,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方志远教授,一位历史学的守望者,在史书中触摸这个苦难民族灵魂的最深处。让我们跟随《万历兴亡录》的脚步,一同探寻明代万历一朝的兴与亡,得与失。
《万历兴亡录》是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万历兴亡录》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

作者简介

方志远,祖籍安徽休宁,1950年出生于江西吉安。历史学硕士、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江西历史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科评审组专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研究领域为明代国家制度与社会进程、明清江西商人与地域社会、明代市民文学与社会思潮,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华夏英才基金、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多项。代表著作有:《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明清江右商帮》等。应《百家讲坛》之邀,主讲《大明嘉靖往事》、《万历兴亡录》。

目录

第一讲 老世宗、小世宗
第二讲 新首辅、旧首辅
第三讲 事情怕就怕认真
第四讲 棍棒与道义的较量
第五讲 是非张居正
第六讲 明朝从此无海瑞
第七讲 “词宗先生”戚继光
第八讲 天地之间尽“山人”
第九讲 一场欢喜一场愁
第十讲 皇帝染上“酒色财气”病
第十一讲 “飞语山人”乐新炉
第十二讲 都是作秀惹的祸
第十三讲 打虎英雄落平阳
第十四讲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第十五讲 知足者常乐
第十六讲 “异端”的下场
第十七讲 矿监税使遍天下
第十八讲 小人物大英雄
第十九讲 祸起辽东205
第二十讲 朝鲜告急
第二十一讲 血战平壤
第二十二讲 人进我退
第二十三讲 家事国事天下事
第二十四讲 明朝的“国殇”
第二十五讲 最后的解脱
附录
明代纪年表(1368-1644)
后记

精彩书摘

一、几点说明 在讲述万历时代之前,有几个小问题需要加以说明。
第一,嘉靖四十五年,万历四十八年,中间夹着一个六年的隆庆。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年,隆庆一朝却十分重要。因为在这个时期,明朝部分地开放了海禁,因而也就部分地解决了东南沿海倭寇和海盗为患的源头问题;也就在这个时期,明朝部分地开放了与蒙古及北方各少数民族的互市贸易,因而也部分地解决了西北边境的“虏患”问题。嘉靖之为多事之秋,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南倭”、“北虏”造成的。当然,从嘉靖末年到隆庆时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是需要以军事力量为后盾的。与此同时,以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浙江、江西、南直隶为先导,赋役制度的改革也在悄然进行,一部分实物税正在改变为货币税,一部分人口税正在改变为财产税。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说,尽管只有短短的六年,隆庆时代却是明朝中后期的一个改革与开放的时代,它为万历初期张居正大张旗鼓的全面改革铺平了道路。所以,明朝人和清朝人说到隆庆,往往把它和万历放在一起,简称“隆万”。而我们在讲述万历往事的过程中,也会把相关的隆庆往事一并讲述。
第二,《大明嘉靖往事》中所出现的人物,包括杨廷和、张璁、杨慎,乃至严嵩、徐阶、海瑞这样一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我们只能用一讲乃至半讲来述说他们一生中的某一个片断,而剿倭英雄戚继光,只是被一语带过。这是因为嘉靖往事本来就不是说一个人物,而是说一个时代,所有的人物,包括嘉靖皇帝在内,只是其中的一个角色、一个过客,我们只能提取他们一生中最精彩而且与整个时代、整个政局密切相关的一些片断进行讲述。与《大明嘉靖往事》一样,在我们即将讲述的《万历兴亡录》中,所有的人物,包括万历皇帝朱翊钧、一代名相张居正,以及异端思想家何心隐、李卓吾,著名戏剧家汤显祖、著名军事统帅李成梁、在东林书院聚众讲学的顾宪成、创建后金并且成为明朝克星的努尔啥赤,也都是这个时代的过客。他们在《万历兴亡录》中出现,也是因为他们在这个时代扮演了某种角色。
第三,一些我们曾经在《大明嘉靖往事》中讲述过的人物,如严嵩、徐阶、海瑞以及王阳明、戚继光、高拱等,由于他们在隆庆、万历时期将继续扮演角色,或者继续发生影响,所以我们还要花一些时间来说他们。但是,他们在万历往事中的形象和在《大明嘉靖往事》中的形象可能不一样。比如戚继光,在嘉靖时期是纯粹的将领,到万历时期却在向文人转化;再如严嵩,在嘉靖后期人人喊打,在万历时期却得到部分同情;而徐阶,在嘉靖后期被誉为名相,但在隆庆、万历时期,却被当地民众视为一方恶霸。这些,和观众们、读者们在其他历史读物或者《百家讲坛》其他节目中所知道的可能不一样。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历史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物本身发生了变化,或者人们对他们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而且,有着不同经历、处于不同立场的学者,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在阐述完这些基本认识之后,我们开始进行对万历时代的讨论。
二、老世宗的怪异 嘉靖皇帝朱厚熄在统治中国四十五年之后,带着明朝开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荣耀,死在西苑。以徐阶为首的大学士们给嘉靖皇帝拟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庙号:世宗。
说嘉靖皇帝这个庙号有趣,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庙号用世宗的并不多见。
正史中第一位著名的世宗是汉武帝刘彻,原因是他的“辟地建功”(《汉书》卷67)。这是中国有记载以来第一位派出军队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并且战而胜之的君主;也是第一位派出军队、派出使者打通丝绸之路,并对西域大片土地进行管辖的君主。所以,汉宣帝继位后尊汉武帝为“世宗”。
第二位著名的世宗是五代时期的周世宗柴荣。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中说柴荣:“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 卷 12)他的这番作为,为北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位著名的世宗,应该是清朝的雍正皇帝。虽然在位只有十三年,但他推行“摊丁入亩”,或多或少缓解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推行“养廉银 ”制度以整肃吏治,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康熙后期的官场腐败之风;推进“改土归流”,加速了西南少数民族与内地的融合(《清史稿》卷9)。
汉武帝因为武功,雍正帝因为文治,周世宗则是文治武功皆备,都是鼎鼎大名、对中国历史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所以在我们的感觉中,把嘉靖皇帝和这些人物放在一起,实在是有些滑稽。
但是,徐阶和他的同僚们给嘉靖皇帝这个世宗的庙号,总有他们的道理。
而且,不排除嘉靖皇帝自己也有这个想法或暗示。有人认为,所以尊嘉靖皇帝为世宗,是因为明朝从他开始世系发生了变化,但这只是其一,而且并不是主要原因。嘉靖皇帝即位之初,在杨廷和、张璁等人的主持下,兴利除弊,是为事实;而议大礼,也有其合理性,它是情对理的胜利,和当时正风行全国的王阳明“心学”形成了上下呼应。人情即天理,不符合人情的所谓天理,是需要打破的。此外,皇帝尊崇父母,建“献皇帝庙”,民间也可以认祖归宗,修祠堂、建家庙,在中国大地上,伦理纲常得到又一次的强调。
……
帝国黄昏的挽歌:一部聚焦于晚明社会生态与思想变迁的史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帝王一生的功过,亦非着眼于某次朝代更迭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晚明(约公元1573年至1644年间)这片复杂、矛盾而又充满活力的社会土壤,以一种近乎微观的视角,剖析了一个庞大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脉络。它试图捕捉的,是支撑这个古老文明的社会结构、思想意识以及普通民众在时代巨变中的挣扎与选择。 全书以“时间的切片”为核心叙事结构,摒弃了传统编年史的刻板叙述,转而采用多线索、多视角的交叉叙事方式,力求还原一个立体、多维的晚明图景。 第一卷:士林的激辩与知识的重塑 本卷聚焦于知识分子阶层——士大夫群体内部的剧烈动荡。晚明的理学虽然仍是官方正统,但其僵化的教条已无法解释眼前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仍在继续,但“致良知”的内省与实践在现实困境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我们细致考察了东林党的兴起与衰落。东林诸贤的政治理想源于对“气节”的坚守与对腐败官僚体系的批判,然而,其政治策略的局限性,以及与以魏忠贤为代表的宦官集团的殊死搏斗,最终导致了党争的白热化。本书详细分析了党争如何从纯粹的理念之争,演变为地方势力与朝廷权力中心相互倾轧的工具,最终削弱了国家应付外部危机的能力。 同时,我们关注了李贽等思想家对传统儒家伦理的颠覆性挑战。李贽对“童心说”的鼓吹,以及对“圣人”权威的质疑,并非简单的叛逆,而是对压抑人性、扼杀个体创造力的社会环境的深刻反思。这种思想的萌芽,在城市商业文化繁荣的背景下,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预示着中国传统哲学即将迎来一次深刻的内部革新。本书将这些思想的传播渠道——从书院、私塾到民间讲坛——描绘得淋漓尽致。 第二卷:市镇的喧嚣与商业的暗流 晚明并非一个完全停滞的农业社会。江南、徽州、松江等地出现的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是本书着重探讨的另一条重要线索。 贸易不再仅仅是满足基本生活所需,而是演变成了一种追求财富和地位的驱动力。丝绸、茶叶、棉布的生产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化特征。我们深入描绘了“机户”(拥有织机的工商业者)与“机工”(依附于机户的雇佣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虽然催生了巨大的财富,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剥削与社会张力——例如著名的松江地区对工资的压制与工人反抗的零星爆发。 白银的大量流入(“美洲白银”)如何重塑了中国的货币体系与财政结构?本书通过对海关税则、地方赋税记录的分析,揭示了白银的潮起潮落如何直接影响到普通农民的生计,以及朝廷的财政困境。白银的坚挺与铜钱的贬值,构成了晚明社会底层民众所感受到的最直接的通货膨胀压力。 第三卷:边疆的烽烟与军事的困局 晚明面对的压力是多重且相互关联的。在东北,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崛起并非偶然的军事胜利,而是其背后高效的社会组织与对汉地资源吸收的结果。 本书将视角从九边(如辽东)的战场转移到后方的赋役制度之上。为了维持对后金的军事消耗,朝廷加征的“辽饷”、“剿饷”、“练饷”是如何层层加码,最终压垮了中原的百姓?我们细致分析了“摊丁入亩”未成形之前,沉重的“里甲制”税负如何使得乡村社会结构迅速瓦解,大量农民破产逃亡,成为流寇或被新的军事势力吸收。 军事层面的分析,也关注了火器与冷兵器的对决。戚继光、俞大猷的军事遗产在后来的将领手中如何被继承或遗忘?明末“兵为不完之财”的现象,即军队的腐败、军饷的中饱私囊,是如何直接导致了边防的崩溃。 第四卷:民间的信仰与日常的灾难 在宏大叙事的背后,本书花费大量笔墨勾勒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饥荒、瘟疫与流寇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大地。 我们探讨了民间宗教在社会秩序崩塌时的替代性功能。白莲教、弥勒信仰的再度兴起,并非简单的迷信,而是绝望民众寻求精神庇护与集体认同的表达。这些信仰组织往往在灾难降临时,迅速转化为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民间武装。 同时,本书也考察了城市中市民文化的精致化。小说、戏曲、园林艺术的繁荣,是少数精英阶层对现实压抑的一种精神逃逸。李渔的戏剧理论、张岱的闲适笔记,都在展现出一种对逝去繁华的挽留与对当下混乱的无力感。 结语:历史的必然与选择的瞬间 本书最终没有简单地将明朝的灭亡归咎于某一个“昏君”或某一股“叛乱”。它强调的是,晚明是一个系统性失衡的时代:思想的僵化与变革的萌芽并存,商业的繁荣与制度的衰败交织,外部的压力与内部的腐朽相互作用。这种多重危机的叠加,使得任何一次孤立的改革尝试都难以力挽狂澜。历史的巨轮在惯性与偶然的共同作用下,最终驶向了无可挽回的转折点。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理解这场复杂、悲壮的“帝国黄昏”的深入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史书,它拒绝将历史人物工具化或符号化。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悲悯的情怀,去追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存的普通人的命运轨迹。例如,书中对特定区域的灾荒记录、对流民问题的深入剖析,都体现了作者对底层民众疾苦的深切关注。这种从“宏大叙事”回溯到“微观个体”的叙事切换,让冰冷的年代数字和政策条文重新拥有了血肉与温度。每一次阅读到关于饥饿、瘟疫或者地方官府赈灾不力的片段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情。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进程,最终是由无数个体生命的选择和承受共同铸就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复原了历史的真相,更在于唤醒了我们对“人”在历史中地位的珍视与反思,是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强烈社会意义的佳作。

评分

坦白讲,初拿此书时,还略有畏惧,担心又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院派论著。然而,一旦沉入其中,便被其强大的叙事张力所捕获。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间流露出的古典韵味,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享受。书中对社会风气的描摹,对士绅阶层如何从文化精英蜕变为既得利益者的过程分析,尤为鞭辟入里。那些关于土地兼并、漕运的积弊、以及思想界对儒学僵化的反思,都被置于清晰的逻辑链条中,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绝无含糊不清之处。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作者本人就是那个时代最敏锐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对于希望深入理解晚明社会结构性矛盾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坚实而精彩的文本支撑,远超一般通史的阐述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格局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它成功地将一个朝代的命运,放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全球背景下进行审视。不仅仅聚焦于朝堂内部的角力,还敏锐地捕捉到了外部世界——无论是海上的贸易往来,还是周边民族的动态变化——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央的决策与民间的生计。这种全球视野和战略纵深感,是许多地方性史书所缺乏的。它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一个庞大帝国的衰落,往往是内外交困、多重危机叠加的必然结果,而非单一因素作用下的偶然事件。书中的地图和引用的外部文献,都佐证了作者的论点,使得论据扎实有力,令人信服。读完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又添了一层新的维度,不再拘泥于简单的“好人坏人”的判断,而是更关注系统性的压力与反馈机制。

评分

这部史籍的笔触宛如一把精密的刻刀,细腻地雕琢出明代中后期那段波谲云诡的岁月。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令人叹服,从宏大的政治博弈到市井间的细微民生,无不信手拈来,使得整个叙事既有史诗般的厚重感,又不失鲜活的生命力。尤其对内阁权力斗争的描摹,其间的权谋交锋、利益算计,简直是活生生的历史课堂。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紫禁城的深宫之中,亲眼目睹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决策是如何在重重迷雾中酝酿、爆发,然后又悄无声息地被历史的洪流所吞没。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更深的层次,它不仅仅是一部记载事件的流水账,更是一部剖析人性、探讨治乱兴衰的哲学著作。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真实感,让人在合卷之后,仍久久沉浸于那个时代的复杂氛围之中,对“兴”与“亡”的界限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历史,不如说是在“品”历史的沧桑。它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好,时而如疾风骤雨,将重大的历史事件铺陈开来,气势磅礴,令人目不暇接;时而又慢了下来,如同老者在壁炉边低语,娓娓道来那些被主流史书忽略的边缘人物的命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形象时的那种克制与立体。没有绝对的英雄或奸佞,每个人物都被放置在他们所处的时代熔炉中去考察,他们的选择是合理的、无奈的,甚至是充满悲剧色彩的。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历史人物”的理解边界,让我们意识到,那些我们如今看来轻易的对错,在彼时彼刻,都是极其艰难的抉择。读罢全书,只觉胸中郁结着一股对逝去时代的敬意与惘然,对“天命”二字的理解也愈发复杂起来。

评分

好评、

评分

大众知识类的书籍,如果喜欢专业点的,也可以看看别的。但对于一般性的了解,这本书就足够了

评分

万历,明朝很重要的朝代,很有趣的讲解,满意。

评分

在CCTV看了,觉得不错,就买本书读了

评分

其间,陷于内耗的明朝一次次错过了重新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机会,失去了改变自己、净化自己的原动力,社会在不断开放,路却越走越窄,最终滑向了毁灭的深渊。有感于此,学界曾有观点认为明之亡,实亡于万历。那么万历皇帝真能背负如此骂名吗在兴与亡的叹息间,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方志远教授,一位历史学的守望者,在史书中触摸这个苦难民族灵魂的最深处。让我们跟随万历兴亡录的脚步,一同探寻明代万历一朝的兴与亡,得与失。

评分

快递很多,印刷质量很好

评分

第一,嘉靖四十五年,万历四十八年,中间夹着一个六年的隆庆。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年,隆庆一朝却十分重要。因为在这个时期,明朝部分地开放了海禁,因而也就部分地解决了东南沿海倭寇和海盗为患的源头问题也就在这个时期,明朝部分地开放了与蒙古及北方各少数民族的互市贸易,因而也部分地解决了西北边境的虏患问题。嘉靖之为

评分

好书,送货速度也很快,包装业还算好

评分

值得好好读读!可以很好的了解晚明的历史,语言通俗易懂,很精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