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第一章 從1789年5月5日到8月4日夜
第二章 從1789年8月4日夜到10月5-6日
第三章 從1789年10月6日到1791年4月米拉波之死
第四章 從1791年4月到9月30日製憲議會
第五章 從1791年10月1日到1792年9月21日
第六章 從1792年9月21日到1793年1月21日
第七章 從1793年1月21日到6月2日
第八章 從1793年6月2日到1794年4月
第九章 從1794年4月丹東之死到熱月9日(1794年7月27日)
第十章 從熱月9日到共和三年牧月1日(1795年5月20日),民主派暴動和失敗時期
第十一章 從牧月1日(1795年5月20日)到共和四年霧月4日(10月26日),國民公會終結
第十二章 從督政府成立(1795年10月27日)到共和五年果月18日(1797年9月4日)政變
第十三章 從共和五年果月18日(1797年9月4日)到共和八年霧月18日(1799年11月9日)
第十四章 從霧月18日(1799年11月9日)到1804年12月2日
第十五章 從1804年帝國建立到1814年
人名對照錶
地名對照錶
讀完這本書,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反思衝動:曆史真的能被設計和規劃嗎?作者似乎在用法國革命這個最極端的案例來迴答這個問題。全書的論述風格非常內斂剋製,沒有使用太多煽情或絕對化的詞匯,而是通過對史實的冷靜陳述,讓讀者自己得齣結論。這種冷靜的敘述反而更有力量。它探討瞭激進主義的內在邏輯,即一旦訴諸暴力和絕對真理,個體權利便會迅速被群體意誌所吞噬。特彆是對“人民”這一概念在不同階段被賦予不同含義的分析,讓我對當代社會中集體主義思潮的危險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是一部需要細細品味的史學巨著,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體悟,絕非一次性消費品。
評分這部作品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似乎更側重於對革命過程中“精神氛圍”的捕捉與重現。文字的質感非常厚重,帶著一種對曆史的敬畏感。作者對於符號和儀式在塑造民眾認同中的作用進行瞭細緻的考察,例如對“自由、平等、博愛”口號的誕生與變異的梳理,以及對新曆法、新節日建立的分析,都揭示瞭革命試圖徹底重塑一個民族靈魂的雄心。這種對文化與意識形態層麵的深挖,使得全書的理論高度得以提升。我感覺作者在試圖解釋,為什麼一次旨在推翻專製的運動,最終會演變成一場以斷頭颱為核心的恐怖統治,其間的邏輯鏈條,雖然血腥,卻又異常嚴密,令人不寒而栗。
評分這部宏大的曆史著作,著實讓人領略到人類社會變革的復雜與殘酷。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識和細膩的筆觸,將十八世紀末法國那片翻騰的土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它並非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事件的年錶,更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油畫,色彩濃烈,層次分明。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啓濛思想如何從沙龍走嚮街壘的剖析,那種知識分子群體的思辨與底層民眾的疾苦之間形成的巨大張力,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書中對於雅各賓派內部派係鬥爭的描述,尤其令人著迷,每一個關鍵人物的決策背後,似乎都能嗅到權力腐蝕與理想主義交織的復雜氣息。讀罷掩捲,仿佛還能聽到巴士底獄陷落時的呐喊,以及熱月政變的短暫寜靜,曆史的洪流裹挾著個體命運的無力感,在字裏行間久久迴蕩,讓人不禁深思,所謂的“進步”究竟是以何種代價換來的。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佳,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甚至帶著一種引人入勝的戲劇張力。它沒有將曆史人物臉譜化,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關鍵人物在曆史的十字路口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比如,對於路易十六夫婦最終命運的描摹,不再是簡單的審判與處決,而是融入瞭對他們個人性格缺陷以及宮廷生活對他們心智異化的深刻洞察。這種人性化的處理,讓原本冰冷的曆史事件變得鮮活可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不同社會階層視角的切換,從貴族的奢靡生活到第三等級的窘迫生存,再到國民議會中律師和知識分子的慷慨陳詞,每一個側麵都構建得紮實而有說服力,使得整個法國社會的結構性矛盾清晰可見,而非僅僅聚焦於幾個領袖人物的功過是非。
評分對於細節的考究,這本書達到瞭近乎癡迷的程度,但這種考究絕非炫技,而是為構建更宏大的曆史圖景服務。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對各種原始文獻的引用和比對,可以看齣其學術功底的深厚。比如,書中對革命初期各省份的地方自治嘗試和中央集權的拉鋸戰的描述,就比其他通史著作要豐富得多。它沒有迴避革命初期的樂觀與隨後的幻滅之間的巨大落差,反而將這種落差視為曆史發展的必然。這種對過程的精雕細琢,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每一次激進的舉措,都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前期一係列妥協、誤判和外部壓力層層纍積的産物。讀起來就像是在拆解一個精密的曆史鍾錶,每一個齒輪的咬閤都牽動著全局。
從側麵瞭解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曆史!
評分不錯,是正版的,物流也很給力
評分擁護革命的法國民眾後來全心全意地擁護拿破侖的帝製,倒也符閤拿破侖的判斷:我不相信法國人民那麼喜歡自由和平等。法國人並沒有為十年的革命所改變:“法國人隻有一個感情——榮譽。因此必須滿足這種感情,必須給他們榮譽。”
評分革命的結果是帝製,這真是對大革命的最佳諷刺,不過也符閤革命的原如意義:復闢。
評分“他們中間的大多數都喪生在他們自己掀起的風暴中,遭到瞭他們自己用過的同樣的暴力手段。搞黨派的人不落到他們加給彆人的那種下場是很少的。”
評分很好的書,值得細細品讀
評分路易十六的善良害瞭他自己與法國。
評分有些冷僻的書怕現在不買瞭囤,想看的時候買不到就鬱悶瞭!
評分不要站在弱勢群體那一邊,也不要站在既得利益者那一邊,而是站在正義與真理這一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