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佛学是随着由印度传来的佛教而产生的一种宗教哲学。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原有的思想相接触,不断变化,不断发展,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的新学说。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一方面,印度发展着的佛教思想仍在不断传来,给予了它持续的影响,另方面,已经形成的中国佛学思想也逐步成熟,构成了如天台、贤首、禅宗等各个体系。
目录
序
第一讲 佛学的初传
第二讲 西域传本佛典的广译
第三讲 般若理论的研究
第四讲 禅数学的重兴
第五讲 关河所传大乘龙树学
第六讲 南北各家师说(上)
第七讲 南北各家师说(下)
第八讲 宗派的兴起及其发展
第九讲 南北宗禅学的流行
余论
附录
四十二章经抄出的年代
安世高
支娄迦谶
支谦
朱士行
竺法护
毗昙的文献源流
谈谈有关初期禅宗思想的几个问题
三论宗
天台宗
慈恩宗
华严宗
禅宗
宋代佛教
精彩书摘
这种虚心实照的思想,到了僧肇作《不真空论》时,还有补充:“诚以即物顺通,故物莫之逆……”就是说,照事物那样去认识事物:事物原来无知、无相,所以也应以无知、无相来观察它。
僧肇当时原有不少的典据可以用来作解释,但是,他在文字上并没有能彻底发挥,所以刘遗民、慧远等对论文还是发生了疑问。僧肇答他们的信,也感到用语言不易完全表达,只能说“相期于文外”。后来学者对于般若体用关系的解释继续有所发展,将般若自照的性质说成“无分别”,而又不同于木石之无知和执心之无记等等,这样,就比单纯以“无知力作解释清楚得多了。
再后对般若还区分出“根本智”和“后得智”,前者观事物之“共相”,后者照事物之“自相”;先有根本无分别,后有后得无分别。换句话说,“自相”依据于“共相”。“共相”是空性,“自相”则以空性为基础。这样用“根本”后得”来解释般若的“寂”“照”关系,就更加好懂了。
最后,还在“根本”“后得”中分了若干层次。其初对无分别智的运用是着意的,即有功能作用的;到了成熟的阶段,就不用着意,可以任运自在。
前言/序言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不错,发货速度快,包装也很仔细。印刷质量也上乘,很满意。
评分
☆☆☆☆☆
对佛学有兴趣的小伙伴值得入手,很精美的一本书。
评分
☆☆☆☆☆
期待吕瀓全集出版!中华书局现在定价虚高,实在可惜!
评分
☆☆☆☆☆
外来宗教,看看是怎么发展的
评分
☆☆☆☆☆
赞叹吕澂大德!解我疑惑。
评分
☆☆☆☆☆
好!!!!!!!!
评分
☆☆☆☆☆
吕先生乃研究佛学的名家,通晓梵、藏文字,乃不世出之学者,此书对研究中国佛学甚有帮助,值得好好读读!
评分
☆☆☆☆☆
还没看,以前看过印度佛学源流略讲。还很不错,这本应该也挺好。
评分
☆☆☆☆☆
很不錯。一直以來都很放心在京東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