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兰成作品:心经随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介绍


胡兰成作品:心经随喜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胡兰成 著,小北 译



下载链接1
下载链接2
下载链接3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2-2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ISBN:97875107063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2576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胡兰成作品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0

胡兰成作品:心经随喜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相关图书



胡兰成作品:心经随喜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兰成作品:心经随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收藏价值:1.胡兰成之作,孔子子旧书网单本开价上千元,绝版20多年的经典之作,纵论文学、科学、哲学、佛学,究天人之际,穷东西之辩,代表作完整简体版,大陆首次出版。2.专业人士校订,胡家后人充分认可。
  阅读价值:胡兰成的文字别具特色,现代文学别开蹊径,民国风情流泻笔端,他的气象与格局当代无人能比。著名诗人柏桦称胡兰成是“文学水平的试金石、人品人格的照妖镜”,周作人大弟子俞平伯谓之“清新素朴”,台湾诗人余光中说他“文笔轻灵圆润,用字遣词别具韵味”,安妮宝贝说“胡兰成的文字让我惊艳”,贾平凹认为胡兰成的文字“慧美双修”。
  学术价值:他对文化的阐述,对文明的见解,对东西文化的辩论,及他文学、佛学、哲学上的观点都非常深刻独到,深得梁漱溟器赏,备受唐君毅、牟宗山的推崇,乃至当代许多大学教授、博士对他引起新的关注和评价。
  

内容简介

  胡兰成亡命日本,1966年应邀在名古屋讲述佛教重要经典《心经》,这段期间,他流亡如新,生命亦彷佛在萧条之境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创造的生机。胡兰成讲《心经》,彷佛是在聊生活、谈时局、说历史、观赏艺术,但谈着聊着,却又印证了佛法不离人生。
  《胡兰成作品:心经随喜》是胡兰成不世出的日文著作,孕育了他之后写作《禅是一枝花》的思想核心。

作者简介

  胡兰成(1906—1981 ),出生于浙江嵊县胡村,卒于日本东京。青年时代曾于燕京大学旁听课程,后在浙江、广西等地任教。抗战时任《中华日报》总主笔等职,期间与张爱玲结婚。1974年受聘为台湾中国文化学院终身教授,其文学才能影响深远,日本和中国的部分作家颇受其影响。
  晚年与唐君毅、钱穆、牟宗三、徐复观、冈洁、汤川秀树、川端康成等人过从甚密。著有中文著作《山河岁月》《今生今世》《革命要诗与学问》《禅是一枝花》《中国的礼乐风景》《中国文学史话》《今日何日兮》等,日文著作《自然学》《建国新书》《心经随喜》《天人之际》等。

  小北,本名朱永锋,浙江新昌人,私淑胡兰成,志于儒释道,与日本、台湾的胡门弟子及胡家后人多有往来,整理、翻译胡兰成史料、佚文多种,已译胡兰成日文著作《心经随喜》《寄日本人》《建国新书》等。入槐轩之门,师从槐轩学派第四代继承人刘伯谷先生,得清代大儒刘沅学问传承,志在践行三教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



目录

译序/小北
序/朱天文
序/保田与重郎
自序
第一回
第二回
第三回
第四回
第五回
第六回
第七回

精彩书摘

  第一回
  《般若心经》是一篇极度归纳了印度文明的经文,恰如《大学》此文之最简要地概括了中国文明。《心经》凡二百六十字,《大学》原文亦不过二百零六字,两者都是作成于大约两千五百年前。世界上在两千五百年前出现而与此并立的,还有几何学的几条公理。那个时代,人类智慧创造力的不可思议,完全令人吃惊。
  文明一旦达到“无”的境界,就已超越进化论,成为常道,可以永远用之不竭。随着它的不断演化与发展,人类虽在“有”的一面,即知识与技术上凌驾于祖先,但在“无”的一面,即人格与智慧上,却没有比我们的祖先进步多少。就数学而言,即便定理和公式在不断增加,其基本定理即所谓的公理却一直没有什么改变。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我们既要知其进化的一面,亦应懂得守其根本的一面,即超越进化的一面。土井晚翠说,自荷马以后至今,西洋文学便再没有什么新的创造。【译注:土井晚翠(1871—1952),日本诗人,代表作有诗集《晓钟》、《游子吟》等。】但有别于荷马的是,欧几里得所写的《几何学》一书虽已历经两千年,我们今日仍必须从头去学习它。对文明谦虚,对祖先谦虚,献一炷香来念《心经》,则是现代人改变情绪的第一步。
  我在这里讲《般若心经》,亦是承ジャ─ナル日报社水原社长之善愿,愿以此功德来祈祷世界和平与人心洁净。
  中日两国经由佛教结缘,原本始于遣唐使。日本人前往中国学佛,弘法大师为其代表,中国的高僧亦纷纷东渡日本。其中最有名的是鉴真与祖元。鉴真大师为进一步弘扬佛教,只身前来日本,而祖元法师是在宋亡之际,为逃蒙古兵之难,毋宁是政治亡命。继祖元之后,几名志士亦亡命日本,做了和尚。因祖元这班人,禅宗才得以在日本弘扬。禅宗传扬的是一种气魄。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亦以政治亡命者的身份在这里讲《般若心经》。
  本来佛教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志士的修行。约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败战于波斯,当时释迦即是被占领国之人,他心里充满了败战国人的苦恼,文明的反省,以及对洁净与延喜的向往,对不败不亡之道的追求。释迦的修行,也成了他的行动与教化。此后印度人得以心志坚强,遂有后来的阿育王把来完成了印度统一与复兴的大业。我在这里讲《心经》,亦是希望能够让众人心志坚强,驱除现代的烦恼,重建国家,创造和睦美好的家庭。
  现代的建筑工程,机械动力虽强大,现代人的内心却出乎意外的脆弱。《般若心经》的“心”亦好比是草的“芯”。现在已是春天,草长出了芽。你看那样柔弱的东西,却能破土而出,是因其生命之芯无比坚强。那个芯不是钢筋混凝土中如钢筋一样硬的芯,而是生命之芯。若把一颗芽剥开来看看,却是见不到那样的芯,如同将芭蕉的茎一层一层地剥开,到头来也看不到芯。但无论是草还是芭蕉,确有那样一颗生命之芯。
  人的心在腹中,不在心脏里。那是生命之芯,恰似草芯,是解剖无法找到的。现在虽按生理学所言,脑替代了心云云,但脑是后起之物,在以前生命自身即智慧,而不凭借任何思想——亦即由腹决定,而非头脑决定。是整个生命去体验,而非所谓的大脑这种局部之物去体验。大人物的智慧与魄力即在此。
  现在来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题目。
  摩诃即大,般若即智慧,波罗密多意为度,这些字都是音译。因为这些字在梵文原典里都是古语,并非释迦当时的语文,而是以原原本本的原型保存下来。下面举《万叶集》里的例子来说明。
  保田与重郎先生著《日本美术史(三)》(在《艺术新潮》三月号连载)说,“《万叶集》的原型文学,比起《万叶集》的形成至今,有着更久远的历史。这就意味着《万叶集》原始的形成比神武天皇皇纪历年更久远。……而且从《古事记》上卷整理出来的歌谣中,时常可见惊人的古体的痕迹。……”
  释迦的说教亦是如此,时时出现一些令人吃惊的古体或古语。印度大乘佛教经典的原型语文,是早于释迦时代至少一千五百年以上的达罗毗图人的文明所创造的语言。这些字在汉译中特别以音译来表示。
  譬如古语所说的仁、义二字,因产生于距今十分久远的时代,几乎不可能用新的字来代替或者意译。除事务性的用语之外,我们祖先创造的文明的造形,用以表达的若干字义和语意竟是如此的绝对。
  正如中国文章里“悠”字不能用“久”字来代替,《心经》里“摩诃”这一古语,亦不能译为“大”。久是相对的长时间,是有限度的,悠则是无限的绝对的长时间。摩诃是无法用量尺来度量的大。丰臣秀吉与加藤清正建造的城池,因灌入石板之间的是当时的人世风景与人们的魄力和诚挚而伟大,远非今日的高楼大厦与高速公路可比。【译注:丰臣秀吉(1537—1598),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及大名;加藤清正(1562—1611),日本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的武将及大名。】比起现代的工程与大量生产物,还不如唰一声打开一把日本的扇子,更有着一统山河之感。和服的风姿使日本人展现出“天地人”这样的堂堂人物形象。若成为这样的人,则可以治天下,亦可以成仙成佛。
  般若即智慧,智慧亦相当于日本三种神器之一的镜子的德行。我们太古时代的祖先把镜子和太阳月亮连结起来,因而说万物历然皆在。智慧的修行,首先是清晰地观照世界,懂得感激,始知幸福。现在是早春,梅花盛开,花开的声音与春风的相契,是生命的知性与智慧,也是我所尊敬的保田与重郎先生的文章。
  此《摩诃般若心经》是释迦讲观音菩萨修行之经,观音菩萨相当于中国的女娲,或日本的天照大神,是远古新石器时代之初的菩萨。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天照大神出入岩户,都与新石器有关。观音菩萨的原始造像是手持净瓶与杨柳枝,那净瓶大概是陶器,杨柳枝有可能由稻穗转变而来,到底都是新石器时代使用陶器与开始农作的纪念之物。《西游记》里有孙悟空祈颂观音曰“汝乃七佛之师”,这与历史是相符的,观音菩萨是佛的先辈。
  我在《山河岁月》里写道,旧石器时代人是无明的,文明始于新石器时代,在日本则是神代。今再看印度,则观音菩萨和诸古佛都与农作有关。关于观音菩萨,除了净瓶与杨柳枝,又有水月观音之说,水与月之宝贵,还是农业文明之故。又,普陀观音的造像是鱼篮观音,增添了紫竹林与莲花池,都有着农业的因素。观音以外,诸古佛亦都是莲花宝座。
  文明的开始,是在新石器时代,文明的造形之完成,则介于铜器时代与铁器时代之间。亦即在中国是孔子时代,在印度是释迦时代,在西洋是希腊时代,当时的产业程度为了祭祀,为了天下统一,为了表现饮食车服宫室器皿的礼仪,把文明的造形发挥得淋漓尽致,没有过剩,亦没有不足。因而在中国、日本、印度、希腊,几乎同时盛开了一次文明之花。此后,虽然产业不断进步,文明的本质并没能创新,只是在文明的造形上出现了新的样式。因此,我认为我的朋友保田与重郎先生的《农业文明论》与《王朝文学论》,已然超越了重农主义、重商主义等小格局的经济学领域,是庄严的文明的大见识。
  《易经》不讲进化,只说变化,一旦达到文明的极致与“无”的境界,就不再有应该被否定或被修正的东西。但西洋虽是自希腊时代就已有数学,却不明白生活中尚有无的境界。之后西洋的历史虽几经变革,但始终悟不了无,不能形成文明。从这点来说,文明恰似做饭或煮豆,若是中途煮不好,重新再煮也没有用。即便是核时代,若没有文明,则什么也做不成。
  因此,我们若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该自今日起从头学习数学,原汁原味读《大学》与《万叶集》,还要完完整整诵念《般若心经》。
  为何可以称观音作观世音菩萨,或观自在菩萨呢?前面我说过观音是新石器时代的神。旧石器人是洞穴壁画的时代,新石器人是太阳、音乐与数学的时代,因为与音乐有关系,遂称观世音。又添加了念珠。而《心经》说的是菩萨的修行,观自在就是其修行的心得。“自在”与“自由”不同。例如,日本人每天工作归来,换上和服,坐在榻榻米上,十分自在。但很多人回到自己家一点也定不下来,坐立不安,末了到钢珠店去放松,这时虽有自由却不自在。又人一生为社会工作,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习,从自身来看都没有一点自在,终归是不情不愿。西洋语所谓的自由是根据人的权利、争议而得到,东洋的自在是以人的修行而获得。
  观音的“观”字亦有其特殊的意义。《易经》有观卦,又孔子时代不说听音乐,而说观乐,而《老子》开篇即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最能阐明观音的修行之道。大凡观其眼即知其人的程度,剑道亦是如此。
  观音菩萨的形象在中国和日本,比在印度本土更完美,且更受欢迎。印度本土的观音菩萨,如中国的女娲或日本的天照大神,因其造形已定,不能加工修改,但来到中国和日本之后,却几次受到两国文明的加工改造。在中国,吴道子画的观音像表现了南北朝女性的清艳与唐代美人的丰腴。后又吸取了宋代水墨南画的洒落与天青水纹瓷的清洁,塑造出白衣观音的造像。而明朝小说又赋予了观音菩萨庶民的生活情趣。前后千百年间,一次次加进中国人的情操及家庭伦常,巧妙的统合成观音菩萨的造形。在日本,想必亦加入了王朝文学中所表现的女性色彩、神社巫女的清艳、茶道的奥蕴,以及日本民间的亲切,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揉合,最终完成了观音菩萨的造形吧。
  观音像的文明的造形,好比刻有铭号的日本刀。著名的刀匠总是先清洁自身,再开始打刀,经过反复锻造,才有天下的名刀,观音像亦是千余年来日本人虔敬的结晶。
  我在筑波山见到梅田女士亲手制作的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直觉那是天下的绝品,待听其说明,制作始于想保持传统的美术,从大刀的手工做的刀绦得到启发,制作了具有现代用途的领带,里外不分,而且用十二种颜色重叠混合而成,在统一的配色上下了工夫,所以什么样的衣服都能搭配。我灵机一动,得以用工艺品来说明保田与重郎先生的文章。保田先生文章的内容及其文体,亦是像那样经过一层又一层反复叠合而成的。
  观音菩萨的造形亦是由中国文明与日本文明叠合而成,是适合天下万人的。浅草观音庙里的联句:
  佛身圆满无背相
  十方来人皆对面
  我对日本的名刀、名文以及手工艺的名家品类亦有那样的心得。又,观音菩萨亦涵盖了日本女性相貌庄严的一面。佛经上说:
  极乐世界无有女人
  女人到此化童男身
  观音身上表现了日本女性的最高的完美。而对男人来说,对一个亲近无隔的女性,往往超越恋爱,始终以面对神社巫女的心情相待,那正是与面对观音同样的感觉。中国的神仙故事,瑶池西王母那里,金童玉女二仙遭罚,投生尘世为人,起凡人之恋,虽结为夫妻,但在离合悲欢之后返回瑶池,因悟得情缘而斩断一切,就算每天相遇,亦只在平静欢喜之境。现今的世人对待观音,正是这种超越的情缘。因而诵念观音,即可诉诸我国几千年来文明所锤炼叠积出来的东西,同时因自觉本身是与千万人一起存活于这文明之中的,遂而获得救赎。
  观音的亲切是有其庶民性的。因为阿弥陀佛与如来佛过于伟大,向他们诉说琐事与烦恼会有所顾虑。但是对于观音,我们很容易与之商量并倾诉烦恼。在中国,女孩子到了五岁七岁戴耳环这种小事,也要拜过观音菩萨才能戴。又因观音被称作七佛之师,所以在世人尚未全部成佛之前,她自己甘居菩萨之位。这也反映了日本妇女以丈夫和孩子为先,以照顾客人为先,把自己放在最后的纯情与谦虚,越发打动人心。
  佛与菩萨虽都慈悲救度,但观音特别被颂作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就在其庶民性的亲切感。谁都想越过人生的苦海,却又始终难逃苦海。那是因为志愿,而非罪的缘故。志愿越大,苦难越大。就像人类在太古时代遭遇的洪水之劫,此后是否还会再遭遇亦未可知。观音只管救人,却从不责备人。唯在西洋史上的奴隶社会中产生了人有罪恶这一观念,中国人与日本人却没有。
  《西游记》里,唐僧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途中,口念心经而使心志坚强。同时观音对唐僧的徒弟孙悟空说,“我许你今后若遇到大苦难,则叫天天应,叫地地灵。”我战后亡命温州途中,在一个叫丽水的河边山路上行走时,偶然想起这一段,含泪申呼,山川亦为之肃然,人也变得柔和。可是现今世界到处潜藏着灾难,我们除了反对核子武器运动,别无拯救之道。
  观音经有两篇。一是《普门品》,讲观音菩萨救人之功德。再一篇就是讲观音修行奥秘的《般若心经》。两者都是释迦教导其弟子的。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
  这一句,讲的是观音菩萨修行所达到的程度。仅有知识还不够,修行之事,譬如相扑,虽然对相扑四十八招了如指掌,但与真正去角力是不同的。现代物质虽多,知识也多,但人的修行却极其欠缺,什么事都成不了真实。譬如一旦不景气,人马上就会志气衰弱。单是工作不算修行,但藉由人间的道场,我们得以修行。只要有意,公司的工作也可以成为修行。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这一句所说的“深”,具有历史风景无限,人生无尽之意。般若就是前面所说的智慧,波罗密多即是度彼岸。智慧无所禁忌,到了彼岸,便又可天地清旷,诸佛菩萨皆妙喜赞叹。佛经上出现的妙喜、法喜,不是得到什么的满足,而是不为什么,只觉欢喜。生命本身就是吉祥,幸运,欢喜。日本妇女本来做什么讲什么,总表现出欢喜之心,这就是与观音一样的修行。战后的青年男女只满足于物欲,那是教育不好之故。我想,王朝文学与《平家物语》里的故事来自佛教影响的那种悲壮,经由日本文明始成为美,神社巫女那样安静的欢喜之感,更是文明的极意。
  时照见五蕴皆空。
  这一句,“时”即修行的时机,如清晨听见花开之声的一瞬,剑道高手运足气闪电般出手的一瞬,数学家或作家灵感突来的一瞬,又如史上决定明治维新成败的一瞬,皆是修行的最佳时机。“照见”二字与《大学》开篇“明明德”的“明”字一样,相当于日本三大神器修行中的镜的修行。
  “五蕴”包括色与受想行识五种,人间世界皆依此而成。关于这五蕴,在释迦当时的印度就曾引起极大的争论。争论之初分为三派外道,其中一派主张物质实有。另一派不同意这个主张,故说“物质可测方位,又可以计数,方位是假设性之物,非实有,又不能细分,数量亦没有单位,故物质非实有,有的只是因缘和合”,即主张关系存在说。这即是声论师所说的声音的因缘和合,以及数论师的宇宙只有数之类的种种争论。而还有第三派,则说,“因缘的结合依靠动,其实并没有动这个东西。动应该有发,但发亦到底无法求证,故关系亦不存在。一切皆幻,一切无常。”
  释迦差不多吸纳了诸派论说,但又完全撇开这些,又说“仅仅实有则尽是无常,不过如来修行五蕴皆空,得到了常乐我净。”
  我曾对古印度的这个争论非常感兴趣。释迦当时,在与巴比伦、希腊、波斯等的接触刺激下产生了新鲜的印度自然科学与数学,以及包括外道在内的诸派论辩的因明学,远胜于后世西洋的辩证法。中国隋唐时代盛行的相宗(唯识宗),慈恩大师等人亦曾醉心于这场论辩的机锋。隋唐时代的中国在与西域接触过程中产生的新鲜知识,亦有一种喜气。及至现代,中国又在西洋的刺激下,欣然于新鲜知识,对佛经中备受争论的《成唯识论》、《大智度论》等有了兴趣。现在许多日本的佛学研究者亦只苦读那些争论。
  但是捕得鱼之后,最好忘了捕鱼的工具。做为重要的结论,相对于外道的“五蕴皆实”或“五蕴皆幻”,释迦讲的是“五蕴皆空”。五蕴一般都是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来接触物的世界,但这些都受到极大的限制,且亦混有许多杂音。不被其所限制,不拘泥于限制,且清除其杂音,故说五蕴皆空。如日俄战争时,东乡元帅寂然坐照以对海流、气候、敌情种种,按作战计划既定的时间地点,成功的演出了一场“敌前二直角回转”的历史性绝技。
  不拘于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用腹去看,用腹去听,这才会变得耳聪目明。聪明不仅是感觉,也是智慧。以宾主礼仪的美好心意去品味盛馔,以对神虔敬的欢喜心去闻飘漾的香气,再以洁净过的身体去触及天地灵气,则味香触亦皆成为空。
  “空”亦称“虚”。冈洁在信中说,“日本的庭园造有踏脚石,西洋的可只是整片用水泥铺满。”即东洋文明有虚,西洋的唯有实。和服之美在于其无用的长袖。放在榻榻米上的东西因非常少,人变得很自在。中国人或日本人,都不说征服自然,而说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要人的谦虚才能做到。日本人的教诲,是无论写文章还是相扑,务必先松下紧绷的肩头之力,始能达到人间艺术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可以从幼时的孝顺学会如何松下肩头的力气。若不教育孩子对父母谦虚,对老师也会傲慢无礼,分明是个不良少年,却倨傲地怒耸着肩膀。说起孩子的教育问题,首先要在家中端正夫妇生活,以引导孩子。日本妇女原来非常谦逊,丈夫回到家中如鱼在水中不意识到水。战后的风气则是,妇人拥有了权利与义务,经常以自身的存在为话题而争吵,使丈夫紧张不安。
  佛教中的“空”字相当于《老子》、《庄子》中的“无”,或《论语》中的“仁”。但日本有什么呢?日本文明如春,春天水木清华,竞相绽放,有花有木有水,虽花木水就是春,但春本身是空,是无。日本文明是在与中国、印度,以及西洋的文明对照之下始得彰显,这才真的是空的极意。
  战后的日本,充满了物欲,而忘了谦虚。日本的为政之道原本是虚,现在的政治家若能稍微回归这样的道,则根本不用那么忙碌。
  在孙文先生百年祭里,紫垣隆翁于熊本县的荒尾城建立孙文、宫崎滔天铜像时,我给那仪式的祝旛上写道:
  志士无一物
  欲使天下一
  孙文与滔天除了志向以外,当然身无一物,却创立了那样的历史大业,常说着想着复兴亚洲、世界大同等事,并身体力行。想到这个,今时的我们不该认为天下事大有可为么?【译注:紫垣隆(1885-?),孙中山先生日本友人,为生死至交,曾于1965年访台,著有《世界一统》。】
  ……

前言/序言


胡兰成作品:心经随喜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胡兰成作品:心经随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好啊!

评分

虽是汉奸之作,确实文才飞扬!

评分

评分

很好 速度快 还没看 喜欢

评分

  小北,本名朱永锋,浙江新昌人,私淑胡兰成,志于儒释道,与日本、台湾的胡门弟子及胡家后人多有往来,整理、翻译胡兰成史料、佚文多种,已译胡兰成日文著作《心经随喜》《寄日本人》《建国新书》等。入槐轩之门,师从槐轩学派第四代继承人刘伯谷先生,得清代大儒刘沅学问传承,志在践行三教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

评分

胡兰成的书很好,书的印刷装订也很精致,京东到货很快。

评分

交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疑难解析、观点验证、问题综述。 享受人生的

评分

作为乱世文人的胡兰成并不以书法著名。虽然他所提到的与其有来往的几个名士如马一浮,周承德,刘景晨,夏承焘等在书法上都深有造诣。其中马一浮是当代公认的大书家自不待言,其余周承德乃是弘一大师出家前托付笔砚碑帖的名家,也是胡兰成的书法老师;.夏承焘的书法经常可以在一些词集的题签上看见,以欧为骨,秀丽挺拔。刘之书法虽不见载,但是其为孙诒让的弟子,在金石上造诣甚深,其书法亦当不弱。胡兰成与他们相交,在书法上必然有所熏习。但是胡在国内时其书法并没有受到重视,笔者采访徐步奎时曾经问过起对胡兰成书法的评价,徐说即使是在温州中学,胡亦不以书法名。而胡的书法受到褒奖,大约是在流亡日本之后的事情了。日本的梅田开拓筵为其出过一本《胡兰成之书》,是可以看到的唯一的结集出版的胡兰成书法,由其在日本的好友保田与重郎作序,保田在序中对胡的书法夸赞有加:胡兰成书法作品“胡先生的书,乃为其人格的发露,堪称当今绝品。优雅之中藏有峻烈,内刚外柔,羞涩之美时而华丽,令人思念人生永恒的寂寞。” .而在同一篇序言里,保田亦有提到川端康成对胡兰成书法的评价:“于书法今人远不如古人;日本人究竟不如中国人。.当今如胡兰成的书法,日本人谁也比不上。”川端在日本以小说家出名,然亦善书。其书法有颜鲁公意趣,别具一格。其对胡兰成书法独具青眼,显然不能说只是颂谀之辞。所能见到的胡兰成的书法基本都是其赴日后的作品,书体走碑学一路,.受康有为的影响很大。胡兰成自己在1969年的时候写过一篇书论,内容涉及书品,执笔,运笔,临书,作书等方面,文章篇幅不长,但是可以看成是胡兰成自己的书法审美与创作理论的一个纲要。在此之外,胡兰成也曾经有过一些零散的书法理论,但大多是只字片语,不成体系。 “譬如书法,书有许多笔法,如悬针、垂露、屋漏痕、折钗等,你若要学得那样,是不可能的。你惟有依正师之教,临碑帖写字,后来自然生出了许多笔姿,这才豁然悟得这叫折枝,那叫屋漏痕,又那叫乌丝栏。所以学书不临真迹,而临拓本,真迹有折钗、乌丝栏等,你被它拘住了。而拓本则惟是刻的阴文,可说是“无”的点画,你写得了点画的无,自然会生出笔姿了。书是姿,不是法。晋卫恒作书论,而不曰书论,亦不曰书法或书道,而题曰书势。我说的姿,即是形势之姿。”、“一、万物殊形。书象形而不拘于何形,书与陶惟以方圆与位置的形体。数与理是抽象的,不是物象的,而书与陶则是物象的,造形的。音乐亦与书与陶一样是造形的,而不拘于何形。不是何形,而只是息之动而为形,这单是形就是个无尽,可以通于万物之形。这单是形乃是象与形为一之形。二、书的笔姿决定书的结体,依于作书时的气氛,自然会是怎样的笔姿,随之而成怎样的字体。王羲之的笔姿就有兰亭集序与十七帖的字体,石门铭的笔姿就有石门铭的字体。譬如怎样的树就有怎样的品气,生出怎样的枝条,随之而有怎样的树形。书的笔姿,在作陶为线,在音乐为音阶,是怎样的音阶就生出怎样的曲调,如商调宫调等。因为字体是笔姿所生成,树形是枝姿所生成,曲调是音阶所生成。生命的演绎是大自然的息的遂行。”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第四两条材料,是对《书论》一文的细化和补充。胡兰成的书法美学来自其哲学观,以“成象之先”作为书法审美的标准。.正如在《书论》一文中胡兰成所说的:“书通于卦爻,有形而未成象。凡美术皆成象,而书在成象之先。”这里的成象之先,就是所谓“书象形而不拘于何形”,.认为作书是依照大自然的息而进行的活动,是自然发展的行为,书法的技巧并非来自于有意识的学习与模仿,而是在无意识之间生成。因此胡兰成提出了.“书的笔姿决定书的结体,依于作书时的气氛,自然会是怎样的笔姿,随之而成怎样的字体”的观点,从而达到“极精密而常若虚,虽有巧算,非可能作也”的书法美学境界。 .然而胡兰成并不否认模仿的重要性。他依然认为“惟有依正师之教,临碑帖写字,后来自然生出了许多笔姿”。只有在书写的技法正确以及大量练习的前提之下,才能够达到自然之美的境界。胡兰成肯定了中国传统书学中非常重视的笔法的传承问题。他认为当世得笔法的唯马一浮,李叔同和周承德三人。很明显的一点是三人的书法均植根于汉魏碑刻,胡兰成极为推崇的近代书家康有为更是碑学的大力鼓吹者,胡兰成的书法理论与康有为的一样,把碑学推崇到了极点。在胡兰成的《书论》中有:“夫笔有方圆。圆笔始于篆,而汉隶多方笔,魏碑于方笔圆笔最分明,故便于临书,先学方笔,后学圆笔,至今言方圆笔之理者,莫如康有为之广艺舟双楫, 学书者不可不读也。”这里胡兰成很清楚地说明了自己的书法理论胎息于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胡兰成对康有为的书法有非常高的评价:康有为戊戌政变后流荡在海外,不及吴昌硕马一浮的长年安居临写碑帖与创作不辍,但我是更喜爱他的字。康有为的字是清末民初书家中第一。对于书法理论源于康氏的胡兰成来说,能够对自己的书法理论身体力行的康有为,无疑是完全符合胡的书法审美标准的。

评分

  文明一旦达到“无”的境界,就已超越进化论,成为常道,可以永远用之不竭。随着它的不断演化与发展,人类虽在“有”的一面,即知识与技术上凌驾于祖先,但在“无”的一面,即人格与智慧上,却没有比我们的祖先进步多少。就数学而言,即便定理和公式在不断增加,其基本定理即所谓的公理却一直没有什么改变。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胡兰成作品:心经随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胡兰成作品:心经随喜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